admin
刘文安
级别: 总版主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Posted: 2014-03-01 11:36

 造字鼻祖仓颉寿光寻踪

造字鼻祖仓颉寿光寻踪
来源:潍坊市档案局 齐鲁晚报 |作者:李 涛

  仓颉,历来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是中国汉文字的创造者。《辞源》的解释是:“仓颉,也作苍颉,传为始创汉字者。”
  仓颉这个名字,对寿光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寿光历史上的昨天,有仓颉墓、启秘亭、仓颉双井,有孔子问经的石室。今天又有仓圣公园、仓颉纪念堂。寿光民间有许多有关仓颉的故事,脍炙人口,寿光也被称为“圣城”。
  始制文字
  4月28日,记者一行来到享有“圣城”之称的寿光。在寿光市城南区的仓圣公园大门口鲜花锦簇,步入园内仓颉圣像矗立园区大道尽头,园区内假山湖水倒影、松林竹丛翠色欲滴、亭台廊榭林立。
  面对眼前的仓颉雕像,寿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葛怀圣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葛怀圣介绍说,汉代以后,有关仓颉的传说才丰富起来。《汉书·古今人表》说“仓颉,黄帝史”。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之史”。然而《春秋·元命苞》、《黄氏·遗书考辑》却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这里又成了帝王。越说越具体了,恰好是事物的反面。古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尚“吾不征也”。所以人们今天一般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有关仓颉造字的记载,《荀子·解蔽》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韩非子·五蠹》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世本》记:“仓颉作书。”到了秦代,《吕氏春秋·君守》篇中也持有仓颉作书的说法。另外秦丞相李斯所作的《仓颉》开头两句就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见于1930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中的《仓颉》篇残卷。
  仓颉造字,《辞海》仓颉条说:“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辞源》仓颉条说:“文字是在社会长期实践逐步产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创造。仓颉可能是整理文字的一个著名人物。”《韩非子》记有仓颉作书,以后就成了仓颉造字。清代所辑的《世本·作篇》中记“沮涌、仓颉作书”,“沮涌、仓颉为黄帝左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越到今天人们越不承认仓颉独创文字。
  新编《中国小通史》在《文字的溯源》中说:“过去有黄帝史臣仓颉作书的传说,它产生于原始记事方法,如物件记事、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它经过长期发展,不仅从简到繁,逐渐表达日益复杂的思想,而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最后在综合它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终于出现了文字。”
  “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东汉王充《论衡》中说,“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
  有关仓颉造字的传说颇多,记者从《汉字通易》一书中发现: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守,登阳虚之山,忽然见到一个大龟,龟背的颜色是丹红的,上面却有许多青色的花纹。仓颉看了,顿悟花纹所示文字的道理,从而萌发了他发明文字之宏愿。后来,他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又俯察山川脉络之象,观鸟兽虫鱼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绘摹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状,这就奠定了创造文字的基础。
留鸟迹书
  葛怀圣告诉记者,鸟迹书,又称仓颉书,周初出土于北海(汉景帝二年分齐郡治,辖相当于潍坊市等县)石室中。宋郑樵著的《通志》中记载:“仓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无人识,至秦李斯识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孔子至齐尝访焉。”因孔子造访,在寿光留下“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
  葛怀圣说,《水经注》载“巨洋水自湖东北流,经县故城西。”这里说的湖是积而为潭的潭湖,在现在弥河流经的寒桥村与牟城村之间,故城应是西汉的寿光县城,即在今洛城街道牟城,就是说藏书室就在牟城附近。
  根据清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所绘《北魏水道图》标识,孔子石室在牟城附近。《水经注》:“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石室。”据清代学者全祖望、赵一清考证,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中石室。且《齐乘》记载:仓颉台,弥水所迳。证明在牟城西南,弥水以东,有仓颉石室和仓颉台。也说明最早的仓颉墓在牟城,且有庙堂。这也是寿光市文史专家孙仲春先生考证出来的。
  据民国《寿光县志》记载,《法帖神品目》首列仓颉二十八字,注云:“在北海,此石刻虽不可寻,而为吾国文字之祖,本志首录之。”与《余千县志》所载石虹山尧碑、《庐山志》所载禹刻、《镇江府志》所载孔子书季札墓十字、《赞皇志》所载周穆王东巡五字同载《法帖神品目》一书。
  葛怀圣翻阅着办公室案头的史料书籍告诉记者,仓颉鸟迹书,既出土于寿光,学者们都说“藏之书府”,书府即国家书库。周初,纪为强国,当存于纪国都城(今寿光市纪台镇)。那时,周天子居镐京(今西安)。纪亡于鲁庄公四年,即公元前690年,纪侯大去其国。战败仓惶逃走,死去的夫人伯姬未来得及葬,夫人叔姬也没带,玉玺也未拿走,非常悲惨。当时鸟迹书也没带走。其弟纪季降齐,条件是“先礼不废,社稷有奉”。故鸟迹书当归于齐。齐亡于秦,秦灭齐而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鸟迹书当归于秦。因此,丞相李斯才能得到此书,而识八字。秦亡于公元前204年,后是西汉统治,汉太子太傅叔孙通得以识十三字。后几经变乱,鸟迹书下落不明。所以安致远先生之长子进士安筼在《题仓颉墓亭》时,有诗感叹:仓颉石室记北海,二十八字鸟虫文。至今七字无人识,天地未尽泄细纹。我欲寻之辨蝌蚪,古篆已经劫火焚。
  据葛怀圣介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鸟迹书,新编《寿光县志》叫仓颉书,有拓片。这个拓片,是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淳化阁帖》所载。该帖成书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此帖将《仓颉书》列为诸家法帖之前为首篇,此帖将《仓颉鸟迹书》注释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社会科学报》载刘志一教授文章,认为仓颉鸟迹书是彝文,据此译文是:“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彝文释义则是“一群妖魔刚到来,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牵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法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老鼠魂归位。”这是一般祭祀经文,是不是仓颉亲手所刻,难以考证。
  近来发现仓颉书二十八字汉文是: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释义: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仓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向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仓颉书》不愧是天下第一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可谓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墓觅踪
  对仓颉造字之说,历来并无争议,但对仓颉葬在何处,却说法不一。仓颉墓在哪里?葛怀圣表示,众多历史佐证。仓颉墓在寿光。最早见于周初,在出土仓颉鸟迹书处,即北海仓颉墓。
  记者翻阅民国《寿光县志》有文字记载,全国仓颉墓三处:一在陕西白水县,一在山东寿光县,一在山东东阿县。埋葬仓颉的墓冢究竟在何处?东阿仓颉墓显然不可信,连当地人都产生怀疑,《东阿县志》引《路史·禅通纪》云:“仓帝(即仓颉)居阳武,葬利乡,疑墓在寿光者为是。”陕西白水县黄龙山下的仓颉墓规模较大,墓前还建有仓颉庙,可证仓颉葬于此处的主要文物为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仓颉墓冢碑》。
  葛怀圣翻阅着孙仲春著的《寿光探微》一书中的西北海郡图、三国时代曹魏青徐二州分域图向记者讲述,寿光仓颉墓的主要证据,一是《通志》云:“《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二是《水经注》载:“仓颉台,弥水所经,水东有孔子问经石室。”白水县仓颉墓的证据晚于寿光仓颉墓的证据,且是孤证,相比之下,仓颉墓在寿光较可信。《金陵新志》载,寿光仓颉墓中石室出土于周代。元郑杓《衍极》云:“北海亦有仓颉藏书台”。据在寿光城西南八公里孙家集出土的文物看,仓颉墓在寿光比较可信,目前也为多数史家所公认。仓颉的栖居之地,历来为帝王将相、骚人墨客顶礼膜拜之处,留有诸多诗文。
  据民国《寿光县志》记载:“仓颉墓在县城西大西门外,向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寿光仓颉墓原是一座高台,临弥水,在汉代的寿光县城牟城村处。据《寿光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始修于寿光城西门外。原墓封土长宽各4.47米,高2.26米,上生蓍草。墓地面积共10余亩。正门为月形圆门,四面护以短墙。墓前有祠,环以回廊,明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王文翰重修(1999年6月8日发现明嘉靖仓颉墓碑。碑高92厘米、宽58厘米,碑正面阴雕“仓颉墓”三个大字,取体行楷,苍劲有力。右上款刻有“嘉靖甲寅秋七月吉旦”,左下款为“寿光知县王文翰立”)。万历中知县王国相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县令刘有成复葺之。“蠲吉损俸,庇饬遗丘,通以桥梁,护以禅刹,周以长廊,而建新亭于其旁”。
  葛怀圣说,原来民国《寿光县志》原文是:“墓南有祠,明洪武中知县翟唐再建,于万历中知县王国治、清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刘有成复葺之。”葛怀圣先后查找了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康熙《寿光县志》,才明确了是明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的仓颉祠,万历中知县是王国相不是王国治。
  墓东西各有一井,即所谓寿光八景之一的“仓颉双井”。二井年代久远,神奇莫测。东井水质清冽透明,甘甜如醇;西井水略呈浑浊,苦涩如黄连。此二井相隔五米许,却迥然各异。若向东井掷一石子,西井则同时澎然有声,水花泛起;若在西井投一石子,东井亦声纹如故。是何原因,不得而知,成千古之谜。
  墓前一亭曰启秘亭,亭内设石几、石凳。民国《寿光县志·名胜》载:启秘亭,《刘志》谓亭在仓颉墓前墓侧,出城西门由护隍堤北行百余步,西折苇陂之北岸有门南向,颜曰“谁园”,入门由长廊西折复折而北入中厅,厅三楹,颜曰:“亦曰轩”。复由轩之东角绕出轩之后楹计长廊二十六间,有陂横亘之置板桥,其上额曰:“问津桥”,由桥而北则仓颉墓也。墓前别有方亭,启秘亭在墓之右,去墓可五步许,亭形亦方计十二楹。墓地原属于官办“谁园”禅刹,地则是由县令刘有成捐款买贾氏地十亩,经营数载,幽折旷夷,遂成佳胜。石亭有楹联:“千古大文三尺土,两间灵气一孤亭。”后数任知县皆修葺题字。清嘉庆间,知县宋铭匾曰:“始制文字”。光绪二十年、三十年复修两亭,绕以短垣圆门,小桥连通。民国六年县知事尹志皋镌石亭联云:“石室志藏书,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汉叔孙通无能识者;幽宫留宿土,四千年洪荒遗蜕,并娲皇墓、少昊陵相与传之。”
  葛怀圣告诉记者,当时仓颉墓园中还有松柏、槐、柳,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东西两溪,溪上各有拱形小桥。亭榭玉立,小桥流水,宛如江南水乡图,别是一番风景。1950年墓前建烈士陵园,墓园并存,新旧相映,为寿城一绝。1960年陵园迁徙,仓颉墓亦废。可惜“文革”期间再遭破坏,旧貌荡然无存,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寿光市档案局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顶端 楼 主  From:美国
快速发帖 顶端
内容
HTML 代码不可用
使用签名
Wind Code自动转换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