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9 15:57
鄌郚总编

安丘古诗词闲话

  安丘古诗词闲话
  -
  开作轻黄谢紫红来随流水去随风
  古邑安丘,人文学术风流,历史典籍丰富,然而安丘历代文化典籍散佚情况非常严重。自明代开始,绝大多数的安丘文献,就只留下了书名,书籍本身,已"率多佚亡".
  -
  文献佚亡十之六七 无可奈何花落去
  古邑安丘,人文学术风流,历史典籍丰富,前人已经屡屡提及。我们只要读一读安丘古县志的各篇序文,便可以一清二楚。比如刘希孟(万历)《安丘县志》序、曹申吉《续安丘县志》序、孙维均《安丘新志》序等。其中又以曹申吉的一段话最有代表性。他在《续安丘县志》序文中这样写道:"吾邑考风问礼,介乎齐鲁之间;画地占星,列在虚危之次。襟潍带汶,宛二水以中分;望岱瞻沂,揽四方之形胜。为牟娄,为平昌,为淳于,包十余国之封疆;或节义,或文苑,或事功,蕴数千年之文献。溯冠裳之济济,代有传人;美文质之彬彬,家无殊俗。"
  这段话有些夸张,曹申吉回护桑梓,其心可谅。实际情况是,安丘历代文化典籍散佚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马文炜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吾邑岂不诚文献之邦乎?著作抑何翩翩也?古称齐鲁文学,语不虚矣,然率多佚亡。有其录而无其书者,十之六七也,岂不惜哉!"
  自明代开始,绝大多数的安丘文献,就只留下了书名,书籍本身,已"率多佚亡".清代康熙年间,张贞在《渠丘耳梦录》丙集"先贤著述条"转述了马文炜的这一说法,同时列出了书目,来借以说明安丘文献"率多佚亡"之状。这个书目里,张贞共列出了80种先贤著作,这些书在当时就已经难以寻觅,所以张贞说"聊具其目,以俟访求".80种书中,除去郑玄的33种著作,今天尚能见到的仅有八种,其余的都已经找不到了。可见马文炜那"十之六七"的估算,还是准确的。巧合的是,"十之六七"这个文献存亡数据,不只适用于明代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安丘文献散佚状况,同样也可以说明目前的安丘文献散佚情境。我们今天全面检视安丘古代文献佚存,有其录无其书者,也是"十之六七".而且这个数据,恐怕也适应于许多地方的历史典籍存佚状态。
  据笔者《安丘历代著述考》探析,自两汉至清末,迄今散见各书著录的安丘文献古籍,总共接近一千种。而今天尚知馆藏、真迹存焉者,仅不到三百种,大半的古人著作已经湮没无闻了。安丘古代诗文著作状况也大致如是。现能考得安丘民国以前的诗文集有360余种,今知其集尚存者仅六十余种。绝大多数的安丘诗文,花已落去,燕子不来。
  -
  朝代更迭沧桑逝水 经多少风吹浪打
  归结一下安丘古代诗词文献佚亡的原因,约有以下几点。
  公藏图籍或逢战乱,或遇民变,遭到毁灭性打击。安丘县事章光铭曾在《安丘县续新志序》中记载,民国五年(1916),安丘因遭遇四月七日攻城之变,公家所藏的图书典籍都被付之一炬,化为了劫灰。
  -
  阳关路失愁三叠陌上花飞蓼一丛
  安丘八景诗中,安丘知县陈文伟写的《总咏八景》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总咏八景》并算不上好诗,意境浅显,辞藻应付,一如獭祭。像这种总咏数景之诗,很难出彩。
  -
  八景诗作难出彩 从来佳好惯深藏
  (万历)《安丘县志》卷十一《艺文考》后,附录有15首安丘八景诗。八景诗分别摹写了"汶水澄清""牟山拥翠""印台月色""牛沐钟声""碧沼龙潜""清泉珠吐""书院挹秀""德里流芳"等当时安丘八处景点。八景诗的最后一首,是明代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写的《总咏八景》,其诗如下:
  汶水澄清绝点埃,
  牟山拥翠夕阳开。
  印台月色依依见,
  牛沐钟声隐隐来。
  碧沼有灵通渤海,
  青云作院拟蓬莱。
  灵泉细吐珍珠颗,
  古墓山川取次裁。
  在15首安丘八景诗中,顶数这一首知名度高,流传广,后人引用也最多。许多人在引用这首诗时,总忘不了体贴地加上一句评价,说它"脍炙人口""文辞尤胜"云云,这其实是一个单相思式的误解。陈文伟这首《总咏八景》,并算不上是好诗。意境浅显,辞藻应付,一如獭祭。像这种总咏数景之诗,很难出彩。诗人无奈,只好凑景得句,左支右绌。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仿佛只是谢了顶的风景和蜕了皮的山河。古代凡八景诗,几乎都是应酬之作,并非真正从心肺中流出,所以罕有佳构。张起岩写的潍阳八景诗,也不是上乘之作。其他在各古方志中存在的八景诗、十二景诗等等,我们只可以当作珍贵的史料参考。若从诗文修辞创作角度来体察,是不足为准则的。
  那什么是好的诗词呢?好的诗词应该是景物、情感、哲理三者合一的。诗词创作难就难在意象、情感、学识的融合。而大诗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用形象的语辞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抽象的哲理。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了明清两代,诗人与学者身份渐趋重合,越来越多的文人学士尝试用诗词的形象之美表达思想哲学的深度。比如顾炎武、龚自珍等,他们的许多诗词,正是诗歌意象和思想理致和谐统一的典范。
  在安丘古代文学天地中,也有许多擅长诗词创作的文人,留下了真正脍炙人口的佳作。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古代诗人的妙句佳语,偏偏罕有人知。这是由于诗词文献,旧日凋零;今时书刊,不能备载;现代文士,无心以观。种种原因,导致这些曾经开放在安丘大地上的花朵,如今被抛弃在了令人遗忘的角落。
  -
  留存书籍60余种 幸有斯文少许存
  安丘古诗词创作,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明清之前,作者寥寥无几,至于诗文别集类著作,则尚未发现。据笔者辑录统计,民国以前,安丘历代著述中的诗文别集类著作,迄今共有360余种。现存于世间的,仅仅60余种。绝大多数的安丘古诗词著作,都已经散佚不见了。
  现存最早的安丘诗词类著作,是明代黄祯的《耘石诗稿》等诗集。《耘石诗稿》载录了黄祯五言诗30首,古诗38首,拟古18首,四言诗一首。黄祯是安丘诗歌史上第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嘉靖)《青州府志》记载他为文力追古作,不喜欢用靡丽的文辞,这种文学风格应该受到了明代前后七子的影响。
  明代周若水的《松涛诗稿》共载诗300余首,是安丘诗歌史上较为重要的著作。周若水排词遣句,每以文为诗,或叹世路乖蹇,或悯民生苦辛,语多枯硬,情每促急。如集内《八月苦雨》《苦农无岁》《猛虎行》《历苦兵变》《捕蝗歌》等诗,都可以直接当做历史资料来阅读的。
  刘正宗的《逋斋诗》,现国家图书馆有藏,凡三种八卷,共载诗一千余首。刘正宗诗风老劲,不专求窈美,视野也来得比时人开阔。他的诗不止影响了曹贞吉和曹申吉,也影响了清初的安丘诗坛,据说对当时济南诗派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曹贞吉的《珂雪词》是《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一部清人词集。曹贞吉虽以词体享有盛名,其实他的古体诗同样壮气横流,豪阔遒劲。如《双鹅篇》:"鹅池生尔,乃具万古不泯之精灵。当年蹈海有高致,拏舟半夜鱼潮腥。文章自能发光怪,乱头粗服谁敢憎?何不化为长虹百尺亘天外,舒写抑塞磊落之奇情。"在安丘历代著述中,曹贞吉存世的诗文集也最多,共有《珂雪集》《珂雪二集》《实庵诗略》《朝天集》《鸿爪集》《黄山纪游诗》《曹贞吉诗稿》《珂雪文稿》《珂雪三集》《珂雪词》《咏物十词》《珂雪堂咏物词谱》《花间词选》等十数种。
  曹申吉天资清妙,诗文可称双绝,凡摹写自然之笔,抒怀消闷之章,霜雁风花,腾石奔浪,足善状物。康熙六年(1667)八月十七日,曹申吉奉命祭祀南岳,马背船唇,寒雨蹇旅,几乎无日不诗。归来所成《南行日记》一书,虽以日记为名,里面却载录了他的近二百首诗。曹申吉还撰有《澹余诗集(前集)》《澹余诗集》《黔行集》《黔行古近体诗》《黔寄集》《又何轩古近体诗》《曹澹余诗》(魏宪辑)等七种诗集。
  刘芳曙《半山园诗草》,卷帙颇繁,一共二十五卷,集中载录了刘芳曙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道光九年(1829)共五十五年间所作之诗,凡1106首。刘芳曙半生行事,几乎可以从诗中按时而寻。
  《碧琅玕馆诗钞》一书,李湘茝本来不想刊刻版行,仅打算留草本传世。咸丰六年(1856),李湘茝的女婿昌乐陈植力请付梓,方以锓木,刻本无多,极为罕见。至同治二年(1876),陈植的弟弟陈榘,自其嫂李兰坡处寻得书板,复又重印了数十部,方幸存至今。内共载诗200多首。
  安丘其他重要的诗词著述还有张在辛《隐厚堂遗诗》、王寿长《白云庐诗》、辛宜岷《停云诗草》、曹溆《虫吟草》、张柏恒《式训集》、张善恒《古香书屋诗集》和《鞠梦庐诗钞》、孙景曾《恬斋诗集》、李湘棻《说剑山房诗草初编》、韩凤举《蕉园诗集》、辛晋忠《畏垒山民诗草》、刘耀椿《海南归棹词》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在现存的60余种著作之外,绝大多数安丘诗人并没有诗集传世。这些人的诗词,全依靠马长淑辑录的《渠风集略》和刘芳曙辑录的《渠风续集》才流传至今。
  有的诗人虽工于吟咏,久负文名,却没有形成自己的诗文集著作,只能依附于他人引述转载。时移世变,遂湮灭不闻。马长淑《渠风集略》卷六《岁暮月夜联句》中有"戇臣"联句,诗后有注:"逯恭,字戆臣,诸生。精于六书,校正邑志,颇赖其力。尤好吟咏,多有佳句,惜散轶无存,仅附联句,略见一斑云。"可见逯恭在当时便有诗作,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他与别人的联句,已经找不到他的诗词作品了。
  刘芳曙《渠风续集》凡例中也记载:"又有夙负诗名而遗集散失,如王茂苓、韩坤五、李履谦诸前辈,访之数年,只字不得,深为前人抱憾者,不一而足也。"
  有的诗人虽然已经将自己的日常吟咏编写成集,但无力付刻,只能家藏世守。一逢乱世,或后人不知珍视,诗集也就未晓何处了。赵俪生在《篱槿堂自叙》中记载其父赵录斌酷爱填词,且独爱周邦彦一路,著有《秋籁集》四卷。这四卷词集,最终毁于日军兵火,片字不存。
  有些诗词集虽然没有遭到毁灭,但是藏者却家以宝之,代以传之,秘不示人。如韩凤举生前自订的诗稿,不幸遭遇火灾。后来韩凤举的学生曹鼎雯为其编辑刊印《蕉园诗集》时,留下来的也不过十之二三。而当时韩凤举的另一个学生收藏了乃师大量诗作,却珍藏秘惜,不肯示人,最终携以游秦。韩凤举的大部分诗作也就杳如云鹤。
  有的诗人诗集虽经刊刻,但因后世未入公藏,只剩下私人收藏流转各地,我们也就可遇而不可求。安丘清代中期诗人马秀儒的《寄兴草》,安丘市博物馆仅藏其四卷,分别是卷一、卷二、卷四及卷五。2011年在辽宁沈阳和广西柳州的私人书店,曾先后出现过《寄兴草》卷三、卷四及卷五,可惜后来不知所终。
  纵观现存的安丘古人诗词文集,今天已经整理刊印且流传四方之书,仅有曹贞吉的诗词集(《曹贞吉集》)、王筠的文集(《清诒堂文集》)、张公制的诗词集(《安丘文史资料·张公制专辑》)、刘大同的诗文集(《刘大同集》及《安丘文史资料·刘大同专辑》)等数种而已。所以无论我们如何称赞安丘诗歌多么丰富,一个事实却不得不正视,那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安丘诗词只是冰山一角,它那整体的风貌和恢弘的气魄,尚隐藏在魏阙的高阁中和江湖的风烟里。
  -
  人事百年已汶水青山一片待渠风
  《渠风集略》一书,是安丘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词近千首,取材宏富,气象阔大。《渠风集略》中,诸安丘诗家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美学面貌。
  -
  安丘首部诗歌总集 为清代马长淑辑《渠风集略》
  清代马长淑的《渠风集略》一书,是安丘第一部诗歌总集。集中共收入了自明朝正德年间至乾隆初期的诗人100家,诗词914首。《四库全书》仅列存目,没有抄录全书,所以很少有人睹其全貌。1997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山东省图书馆藏刻本影印后,这才渐为人所知。
  马长淑(1675-1759),字汉旬,号蓼亭,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在马长淑之前,张贞便曾想辑选安丘古代诗歌,名为《渠邱诗留》,又名《渠风》,并邀请诸城李澄中选定诗作。但因为搜罗不广,辑诗之事遂告中止,遗稿也没有留存下来。马长淑后来搜辑安丘古人诗词成编,仍沿用其名,以示不忘张贞、李澄中开创之功。
  《渠风集略》作为清代一部地方诗歌合集,若将其纳入明清两代文化背景下,甚或置于我国整条古典诗歌长河中,应如何对其定位?马长淑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渠风题词》中,马长淑写道:
  "风雅一道,自三百篇后,历汉魏六朝以逮唐宋元明,作者继起。然每代不过数人,落落相望今古间。而欲于一邑一乡之中求其卓然成家可以颉颃前哲,是犹驱沟渎之水与溟渤争雄,吾知其难矣。"
  可见马长淑也意识到凭一邑之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难度。他又说"每代不过数人,落落相望今古间",我们也能领略到马长淑评诗眼界之高。诗歌选本,选者的眼界会直接影响到选本的质量。他的门生曹澣在《渠风后叙》中这样评述《渠风集略》中的诗作:
  "披读之下,或高华典贵如商彝周鼎之严重也,或老健雄深如苍松古柏之森挺也,或夭矫离奇如飞龙腾蛟之变化也,或清润闲雅如虞琴湘瑟之谐和也。"
  当然,这些评价也主要是溢美之词,文人辞藻,不可尽信。不过《渠风集略》中,诸安丘诗家的确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美学面貌。
  -
  雅致清新渠汶诗 《渠风集略》收录近千首
  《渠风集略》收录诗词近千首,取材宏富,气象阔大。举凡山水田园、闺怨宫词、边塞军戍、行旅羁役、咏物怀古、悼亡伤逝、送别思人、悯农伤时,集中无所不有。题材的多样性必然生发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如集中黄祯、刘正学、曹贞吉、曹申吉、曹湛、曹溆、曹澣、马应龙等人之诗,均诗风多变。或缠绵低回,或雄深雅健。卷一黄祯《春草》诗"万里湖南绿,佳人采菱时",便兼有开阔低回之意,品之韵味悠长。黄祯拟古诗《关山月送客》壮怀激烈,英挺逼人,全诗铺陈赋写,格调沉郁。
  当然,集中更多的是清新闲雅,情思并重,理致宛然的近体律绝。其中王孟熙、张文炫、周若水、李用中、王克笃、王宪祖、李甫育、周泰生、张在辛、曹尊衍、李秉弼、李漋、张扶舆、徐天祥、马云龙、马天撰、马长春、马常沛、马御骢等尤为圣手。
  卷一李用中《偶成》诗:"曲曲村前小径斜,门依流水野人家。山中无历春将暮,唯看桃花又李花。"卷三王宪祖《病中梦游上清》诗:"试问人生竟若何,适来适去事无多。西方尽是华胥界,也许寒酸梦里过。"卷四李漋《绣江》诗:"半篙江水不须舟,夹岸垂杨绿渐稠。行过女郎山下路,千家烟火抱城头。"这些幽美的诗歌在告诉我们,在创作欣赏近体诗时,应该如何利用好"诗家语",应该如何择取意象,如何调适情感理致。
  王翰臣的《枯禾叹》《小麦行》诸诗,真实描写了百姓生活维艰之状。如《枯禾叹》诗:
  "比年禾黍登,价贱如泥土。赋税无由完,虽多反成苦。今岁魃为虐,三夏未见雨。苗稀半槁枯,种种灾难数。细较昔所获,不足十之五。颗粒弗敢尝,留以填官府。八口任嗷嗷,菜色愁相覩。但得免追呼,有如脱网罟。伤哉草野心,憔悴自撑拄。计拙无所施,力尽无可努。安得郑侠图,少回长吏怒。古人曾有言,苛政猛于虎。"全诗悲世悯人,哀民生之多艰。
  《渠风集略》中,另有周泰生、曹湛、曹澣、王寿长的诗也值得关注。四人之诗或慨当以慷,或想像有致,或幽深婉转,或忧时伤世,皆取材广博,各具面目。
  周泰生擅七律,其诗或沉郁凝重,或高士天风,有出世意,亦不脱世俗心。《望雪山》诗:"一片寒光动客眸,碧峰高出似云浮。不消玉垒千年雪,可压峨嵋半月秋。远接长城围汉阙,近连大剑护梁州。却疑山有何愁处,也学劳人早白头。"意境雄浑高古。"远接长城围汉阙,近连大剑护梁州"一联,气魄雄阔,有杜少陵沉重苍凉之美。
  曹湛善于堆积意象营造奇美的境界。《午日别赵一山》开篇写道:"雷荒万顷蛮云碧,凄凄杜宇惊魂魄。草深瘴厉鹧鸪啼,愁听声声行不得。"一下子将荒蛮的大环境和盘托出。其《查勘海康西洋灾田偶成》诗:"荒草寒烟下乱陂,深篁通路野禽知。银涛晓落天妃怅,铜鼓秋高雷祖祠。匹马涂泥怜况瘁,一官瘴海叹沉卑。无边木叶西风紧,泽畔哀鸿听可悲。"想像天外,鼓角悲壮,有如浙江潮来。
  曹澣的诗,幽深婉转处似李商隐,悲郁慷慨处学曹孟德,诗风多变,须臾百姿。幽思细微处,亦纤芥不遗。卷四《偶园》诗:"樱桃熟候客青州,假馆平泉续旧游。石古奇文成鬼相,柳深娇语出莺喉。老狐昼伏松风阁,野马春飞云镜楼。尽日空庭人不见,木香开过女墙头。"以"鬼相"写奇石,后继之以"老狐""野马"之意象,结笔复一派温柔,其情真婉曲处,让人心思百转。《哭孙树本》"遍观人类谁无死,独到君身不忍言"一联自人之常情中写出,却又超越常人之感受;长歌当哭,哀思千万。
  王寿长诗感事沧桑,黄钟大吕,好为长调。卷六《缚帚行》,写百姓灾事频仍,伤怀惜生之情跃然纸上。其诗前小序曰:"乾隆寅卯(指乾隆丙寅丁卯两年),水旱频仍,农事尽废。蔓草芊绵,其实可食,缚竹为帚,老弱争取,借以果腹,旦夕之命可延也。"仅一片断小序便可见当时触目惊心之灾荒景象。诗中作者抚煎千百虑,不独叹其民生多艰,复补以当时登、莱、青三府水旱灾害之诗证,真可谓诗史。
  -
  何人收取文章事留得春风又一回
  安丘第二部诗歌总集是刘芳曙编选的《渠风续集》,《渠风续集》成书后未经刊刻,只以稿本形式流传,名声渐然不彰,后屡经世迁,珠玉沉埋。
  安丘第二部诗歌总集 时隔六十年后面世
  在马长淑编选《渠风集略》约六十年后,刘芳曙踵武前贤,编选了安丘诗歌史上又一部诗歌总集——《渠风续集》。
  刘芳曙,字霁亭,嘉庆十二年(1807)岁贡生。他科举失志,以岁贡生终老。据刘芳曙《渠风续集小叙》可知,《渠风续集》昉于《渠风集略》,辑录了自乾隆初期至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的安丘诗人100多家,诗作946首。
  与《渠风集略》相比,《渠风续集》成书后未经刊刻,只以钞本形式流传,名声渐然不彰,后屡经世迁,珠玉沉埋。2005年,山东大学王学典、杜泽逊二位先生主持编纂《山东文献集成》,遂据山东大学图书馆藏钞本影印出版。
  -
  《渠风续集》文学价值大 记录古诗词之美
  《渠风续集》中,收入诗作较多且独有风格的诗人主要有曹涵、张暎、周位、李原西、辛宜岷、马炅、徐漟、李
  曹涵诗歌洒脱宛转,平静之中自有激然之处。他兼擅多体,古体诗《画雁》,以画中雁喻兄弟之情;《有鸟飞去来》,以鸟飞去来比拟人之专诚,极富艺术感染力。其他佳句如"一路殿呵传虎卫,千官甲胄灿云屯。"(《观少司马阅甲》)"声动雷霆挥锑骑,光悬日月照金城。"(《送副都统白公西征(其一)》)"秋气才看来远塞,军声早已到边城。"(《送副都统白公西征(其二)》)"坐镇雄城节鉞高,千寻拔秀识人豪。"《赠宁远佐领孔公(其三)》皆气魄远大,壮怀历历。
  张暎诗俊逸清发,意气昂然。《过金山寺》:"金山何所系,扬子大江心。浪劈花飞雪,天低月挂岑。枫从栏外矗,云向寺门深。击节中流望,苍茫自古今。"全诗气象远大,雄迈超群。《即事》:"白首轻身出夜郎,三年无计觅家乡。梦魂不识风波险,夜夜冲潮过汉阳。"意境窈然,令人一咏三叹。
  周位诗意境一似晚唐,并讲求理趣。《烂柯山》:"对局人何在,云霞怅客情。深山两童子,万劫一棋枰。易使樵人愉,谁云观者清。输赢浑未定,浮世几输赢。"诗中于世事之理侧面观之,形象绘之。
  李原西诗冲淡幽远,怀抱萧然。如"几枝静矣朱栏外,一笑嫣然春月中"(《海棠》)"半壁素琴香入韵,一窗明月影扶来。"(《再题愚庵侗画兰》)"不作玲珑随老拙,还将淡洁逗春鲜。"(《题侗侄写兰石》)诸句皆在悠远中自有绝色。李原西非常注意表达技巧,如"几枝静矣朱栏外,一笑嫣然春月中"妙用虚字,"静矣""嫣然"两词静美之极。诗词之中,虚字最难用,所难用之处在于实词不易与其搭配,"嫣然"本成句,以"静矣"对比,画面感十足,且萧淡之中,亦不远人。
  《渠风续集》中另有马德滋诗。马德滋诗感伤中生有疏阔。如《落叶》诗:"黄叶悲秋落,声敲策策过。一经坠庭树,不复恋霜柯。寒事终如此,飘零可奈何。春光回首处,绿缀影婆娑。"先是黄叶悲秋,最后以"春光回首处,绿缀影婆娑"一句收住,遂不悲矣。"寒事悲零落,经心石径村。疏枝余冻叶,枯蔓倒霜根。冷避山阴雪,晴暄午日门。地偏人不到,别具一乾坤。"(《山村》)以"寒事悲零落"起,以"别具一乾坤"结,遂疏阔矣。
  曹益厚古诗多为长调,以文为诗;近体诗硬峭厚涩。古体诗《题百雁图》《题马澹园小照》摇风荡云,意境宏大。《题百雁图》诗:"秋汀瑟瑟烟濛濛,荻芦夹岸连青空。谁与得此无人态,写来百雁尺幅中。"起句便付苍茫;其近体诗受古体诗影响,厚涩冷峭,不以圆润优美为务。
  马炅诗如工笔描绘,细致入微。《登牟山最高顶拟谢宣城》:"出郭十五里,石磴步云脚。飒然风嫩凉,林烟微错落。松影下高岩,泉流漱阴壑。暂涤尘市氛,幽怀聊可讬。"颔颈二联,风有"嫩凉"之察,烟有"错落"之相,松之影在岩石,泉水流漱阴壑,体物可谓微矣。《历下张氏园亭》"松径苔偏绿,常留一院阴"句,前人写松径青苔多矣,写青苔之绿亦不鲜见,然马炅将绿进一步细化,言其"偏绿",便有层次感。马炅诗物词密集,动词形容词运用连环,是以读马炅诗,如入名家园林,移步换景,意趣丰富。
  李诗意境清朗,巧于用典,于有清一代安丘人中可称翘楚。《柬张静远》诗:"风尘若个辨龙蛇,偶向维扬赋木瓜。千古谪仙输李白,十年博物对张华。谈天夜买兰陵酒,弄月春煎玉垒茶。欲到鸣珂寻旧里,青山绿树几人家。"时间空间交错,读来真觉无限风光在眼前。《送陈非池旋里》诗:"越人高唱对吴钩,不是江南第二流。三径每怀元亮菊,一帆忽送季卿舟。青樽泛月人伤别,绛帐欺风客倦游。何处相思知更切,广陵春色秣陵秋。"此诗在《渠风续集》中可称压卷,取象浑然,起伏有致,秀丽之中自有深沉。
  最后需要特别点出的是辛宜岷。《渠风续集》中,共收辛宜岷诗九十六首,占整部诗歌总集的十分之一。辛宜岷长于七律,古诗长调亦有可观。其诗意象密集,词意棘立。《潍上晚晴》一首可以说是辛宜岷最疏朗的作品,其诗云:"霜风为扫晚烟痕,旧雨无人更到门。十里白沙秋水岸,千家红叶夕阳村。贫来生计常于外,老去诗篇半不存。最是今宵好清景,共谁步月倒金樽。"颔联中白沙秋水,红叶夕阳,美不胜收。
  集中还收录了辛宜岷的《蚕竖》,诗云:"贫竖牵微利,身傭万绿间。移蚕晨剪叶,守蚕夜号山。风雨宁辞倦,饥寒不自闲。辛勤两月后,分箔始开颜。"这是一首刻画蚕农辛苦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移蚕晨剪叶,守蚕夜号山",简明而细致地写了蚕农日劳夜艰之状。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整部《渠风续集》中也是罕见的。
  -
  欲将古意挽余火岂料沧桑不到今
  刘大同、赵录绩、张公制为代表的近代安丘诗人,成为了安丘诗词界的最后一道斜阳。这三名诗人的诗词作品,与古人相比,虽然尚逊一筹,不过他们皆以壮丽之笔,刻画现实情状,家国诗词系一身。
  晚清之后乱世诗人 家国诗词系一身
  晚清之后,我国的古体诗词创作便一直在走下坡路。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古体诗词的创作尝试,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刘大同、赵录绩、张公制为代表的近代安丘诗人,也就成为了安丘诗词世界的最后一道斜阳。他们生于神州变乱之际,却能从中振起,济世为民,剑胆琴心,遂使其诗气象宏大。这三名诗人的诗词作品,与古人相比,虽然尚逊一筹,不过他们皆以壮丽之笔,刻画现实情状,家国诗词系一身。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考察刘大同、张公制、赵录绩三人诗词,尤须知其人,论其世,方能体味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怀。刘大同一生赋诗数千首,他的诗在抒发民族情怀之时,不乏传统诗歌的温柔敦厚之美。《寓意》诗:"蜘蛛丝作网,罗虫以自养。春蚕丝作茧,能使天下暖。同是一根丝,存心有公私。"以蜘蛛、春蚕比兴世间之存私与公两类人,读来极富意味。《赠章太炎》:"问君何事瘦如斯,受尽风霜人不知。今日摧残花更少,仅留南北两三枝。"诗表层似乎只是文人墨客遣兴闲逸之作,然细味其诗,其中慨叹同志寥落,革命多舛之意,不由人不动容。
  张公制诗,学高密三李,以中晚唐为宗。黄孝纾《奇觚集序》评论云:"中年泛滥于唐宋诸家,尤好称少陵、遗山。"王献唐与冯沅君都不约而同评价张公制的诗有进步思想。其《樱花》诗:"万方兵火里,樱蕊复盈枝。颗颗云英粲,酣酣春日迟。空伤已落后,应惜未开时。厌说花如海,聊为短述诗。"自此诗中可见当时外族入侵万方兵火之状。诗人既见樱花美,复叹时局维艰,又暗惜樱花之异族象征,是有"厌说花如海"句。此以乐写哀,倍觉更哀;以花喻世,复叹凋零。
  安丘词作,曹贞吉巨擘开山,名高宇内,此后刘耀椿、王筠继之以发。刘耀椿词意清健,意境疏朗;王筠词幽婉多姿,过处生香,至赵录绩词作,又别生一种面貌。庄仲舒《丁丑秋词》校后语云:"虽词涉隐晦,要其寝馈于草窗梦窗者深,蹊径自有不同。然其历叙南北名城之陷落,败军降人之狼狈,以及敌骑之横行无阻,备致愤慨;末于中枢西迁,尤殷殷寄望于宗国者,莫不情见乎词。"
  赵录绩词含蓄绮丽,意气高绝,不复曹贞吉俊爽之格,独有哀感顽艳、郁愤窈深之面。其中"历叙南北名城之陷落"之情实云云,不经仔细体味,解人正不易得。《锯解令》:"河山满目泪沾衣,才几日,楼船箫鼓。塞鸿烟翅掠荒波,问此去,稻粱甚处。三边横雨,云路飞戈夺取。三垂岗下拨铜琶,恁不见,亚儿哮虎。"此词先写国中遭日军凌夷之况,所谓"河山满目泪沾衣";后用李存勖父子三垂岗之战,寄意中原,以期收复失地。
  安丘诗歌偏于平和 清新古逸两相和
  1935年冬,张公制在《蕉园诗集序》中曾对安丘诗歌作整体评价。他说:"吾邑有清之初诗学最盛,若刘宪石、曹实庵、曹澹如、马蓼亭诸先生,扬风扢雅,迭执骚坛牛耳。辛江峰继起,与马席公、辛小山、刘霁亭等号为七子,下逮先他庵公,百余年间诗格演变,大约宗子美而祖放翁。道咸以降又盛倡中晚唐,于石桐、少鹤为近。时值承平,人多暇豫,发为诗歌,悉和平中正流连光景之辞,而无褊迫噍杀之音。"张公制的这段评论大体是正确的,尤其是他谈及安丘诗歌"发为诗歌,悉和平中正流连光景之辞,而无褊迫噍杀之音"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形容安丘诗歌长期以来偏于平和的一面。
  同其他地方一样,安丘历代诗坛,像王翰臣、王寿长那种刻画现实的社会批判力作是偏少的,更多的是吟咏个人情怀的自适之作。所以,安丘诗歌主流可以用清新古逸这个词来概括。清新自才性发,古逸自学养生。安丘之地素为学术重镇,学人辈出。故在安丘诗歌中,常能看到诗人自身对外界深度思考,同时他们又将这种学问外显于诗,将日所思之的冷淡学问表现为幽美的诗歌语言。这种风格生成,主要是由于清朝初期山左学术和诗歌的整体风格影响。
  安丘诗歌作者,以家族为聚。曹、马、张、刘、周、王等诸文化世家诗歌成就最为突出。诸家虽学术素养深厚,美学认知趋同,然而各世家呈现的诗歌特点,还是有所不同。曹氏雅致,马氏古朴,周氏清新,王氏沉逸。
  清新古逸的诗词特点,不只表现在几个重要诗人的诗歌作品当中,而是生发在很大一部分安丘诗词作品里面。
  据《安丘县志》记载,刘希孟为官之时,就有人评价他是"汲长孺、嵇中散之流",王孟煦诗文高迈闲远,有餐霞驭风之兴。孙自务《铁笔山人传》记载徐天民在学宫中临流濯足,其性放诞自任。《安丘新志》记载马澄与马长春"春秋佳日,斗茶泛菊,顾曲谈禅,以相娱乐,见者以为神仙中人".《续安丘新志》记载曹锡田"笃学好古,不谙世俗","每夜深吏散,月明击棹,悠然恬吟,与短笛渔歌相应答,宦情甚淡。"此外更有隐于潍水之滨的周历长,晚年退居挥金坡的韩齐邻、梁颀夫妇,放怀山水的马应龙,一生恬退的马交,性高傲绝的辛时震,文词赡丽的马烁,政简刑清的吴荆玉,诗格与韦孟为近的孙汝津,唱和陶渊明诗的周柔生,以清真雅正为宗的王运昌,清新俊逸的韩凤举等等。就是写过《缚帚行》这样直面现实诗歌的王寿长,也以秋蚓自况,一再说自己无求于世。
  无求于世的高士情怀,在中国传统士大夫那里有着极其深厚的生长土壤。于是在诗文天地中,诗人都格外突出他们澹泊飘逸的一面。即便是以学术名世的刘源渌、孙自务、王筠等人,每在诗歌中透出的,也是他们襟怀萧散、悲喜无碍的旷达之心。这种追求神韵,清淡闲雅的诗风,也是明清两代我国诗歌的一大特征。因此,安丘诗歌在记录史实、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已然成为山左文化发展史的系列旁证和我国诗歌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