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粮仓与街巷道路
预备仓街折射古代储粮度春荒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我看到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相关记载中的仓储设施都是粮仓,且两条古旧街巷以粮仓而得名。潍坊特别市设立后,胶济铁路潍县站(今潍坊火车站)以南一带,新辟专门的城市仓储区,最早在这里兴建的仓储设施依然是粮仓。多条新形成的城市道路因为这处粮仓而得名。
-
上溯一百多年的预备仓街地理面貌
清代光绪年间的潍县城区地图上,城里(今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中部偏东南地域,有一条名称标注为预备仓街的古旧街道。当时的预备仓街,南北走向,长度大约330米,宽约6米,在城里算得上是相对宽阔的老街。
将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与预备仓街一带目前的情形相对照,可以大致展现出预备仓街一带的地理实况。
预备仓街南口与潍县石佛寺山门前小空场的东北角相接。石佛寺,本地别称南寺。南寺山门前小空场的西南角为南寺前(清光绪时标注)或南寺前街(民国时标注)北口,南寺前或南寺前街向南通往附近潍县城南城墙内的南马道。小空场的西北角为西巷(清光绪时标注)或南寺西巷(民国时标注)东口,西巷或南寺西巷向西、向北再折向西,通往附近的南门大街。
沿预备仓街南口北行40米左右,路东有一条宽度不足3米的小巷子,清代光绪年间的标注名称是东巷(与西巷对应),民国时期则标注为南寺前巷(与南寺后街、南寺后巷对应)。东巷或南寺前巷因为西口正对南寺的东墙且位置偏南而得名。自预备仓街南口起,路西向北延伸七八十米左右,都是南寺的东墙。东巷或南寺前巷向东可达附近的平安街与射圃亭街(民国时标注)或射步亭街(民国时记载)的接合部。
由东巷或南寺前巷预备仓街口再北行40米左右,路东又出现一条宽度两米左右、清代光绪年间地图上没有标注名称、民国时期标注为南寺后街(同期又记载为南寺后巷)的小街巷。南寺后街或南寺后巷因位于南寺前巷北面且与南寺北沿几乎平行而得名。南寺后街或南寺后巷向东略偏南100米左右处有一处湾塘。枯水时节沿湾塘南岸向东再折往东北方向可通往附近的射圃亭街或射步亭街。湾塘处折向南,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短巷可与东巷或南寺前巷相通。
民国时期及以后,预备仓街及其附近地带的居民,习惯上把南寺前巷、南寺后巷(南寺后街)简洁地称为前巷子、后巷子。
自南寺后街(南寺后巷)预备仓街口继续北行140米左右,路东有一条宽7米左右、名称为松园子街的古旧街道,向东通往附近的射圃亭街或射步亭街。现在仍然拥有名声的潍城区松园子古建筑群,是当时的松园子街东段路北民居的残存部分。
最后,沿松园子街预备仓街口北行110米左右,就到达预备仓街北口了。预备仓街北口为一处不算规则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向东为郭宅街,可直通潍县城东城墙内东马道;向西为小十字口东街,本地俗称郎家野圈,与附近的布政司街、田宅街相接;向北为兴隆街,通往附近的东门大街—大十字口东街。
-
民国时期,本地称预备仓原址为“仓里”
目前笔者看到的官方对预备仓街地名名称来历的解释为:因清代此街北段建有储粮备荒的官仓而得名。相关记载中,预备仓指的是明代各地为储粮度春荒所设的粮仓。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各地地方官署为了备荒,选派老年乡民运钞购粮在乡村储藏。起初,每个州、县各设立东、西、南、北四所预备仓,存粮大都在春末青黄不接时节借给农户,秋收后收回。因而预备仓实为各地地方官署牵头、民众借贷口粮度春荒的载体。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将预备仓从乡间移设各地城内。行之日久,仓储逐渐短缺,至万历年间各地预备仓已经名存实亡。到了清代,仍能见到不少州县官署增建、修缮预备仓的记载。
潍县的这处预备仓,位于城里预备仓街北端路西。从预备仓街北口南行不远,路西有条短而宽的过道,东西走向,长度在30米左右,宽度有三四米的样子。预备仓的入口就在过道里。预备仓院落为长方形,东西宽40米左右,南北长60米左右。清代乾隆年间,预备仓拥有69间房屋。到了民国时期,这处预备仓已经成了一个住有一些居民的大杂院,附近民众俗称为“仓里”。
由通“仓里”的过道东口向南不远处,预备仓街路西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杂货铺。杂货铺以南,正对松园子街的预备仓街路西有一处神龛。一米多高的神台上,建有我国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关羽的戎装坐像以及关平、周仓的立像。关羽坐像约为普通人的两倍比例。神台两边砖柱上书有楷书对联:“身在曹营心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神龛顶端建有一道绿瓦顶檐,略长于神台。民国时期,城里一带见诸记载的供奉关羽的庙宇达十五六处,多数称关侯庙,都是具有一定建筑规模的供奉载体。预备仓街上的这处神龛因为规模太小,没有列在城里这些坛、庙、寺、观的记载中。
与通“仓里”的过道东口隔街相望的预备仓街路东,青砖青瓦的的临街房屋,起自松园子街预备仓街口,向北止于预备仓街北口以南不远处。房屋在预备仓街上没有门,在屋檐下有用竖立大板砖做棂子的小檐窗。这些临街房屋是本地清代官员、学者刘鸿翱宅院里储存粮食的房屋,也是这处宅院的西沿。这样。预备仓街上便可算得上是官、私粮仓齐全了。
刘鸿翱,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两年后再中进士,累官至福建巡抚。担任巡抚一职的官员习惯上被尊称为中丞,故刘鸿翱的这处宅院正门处悬挂着《大中丞》门匾以示荣耀。但刘鸿翱自己很谦虚,曾撰文将这处宅院称为“蜗居”。
这处宅院的正门开在附近的郭宅街西端路南。后来,刘鸿翱的一位后人在这处宅院西沿临预备仓街粮仓的青砖墙上开了个便门出入。此后,他家成为预备仓街上的住户。
-
◎相关链接
刘鸿翱《蜗居记》
居在潍地预备仓之东北,古者五亩之宅,二亩半在疆,二亩半在邑。余既置黄叶楼于东郭外,复置宅于邑,名曰“蜗居”。
客问于余曰:“胡为以蜗名居也?”
余曰:“君子不营华屋。向戍见孟献子,而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慎斯义也,居得如蜗焉足矣。夫蜗之为字,象形者也,其形缭以曲,静以深,牛居于中,足容身焉。今是居,基址约半亩,门北向,入门折而西,又折而南,又折而东,始达内院,不亦如蜗之缭以曲乎?内院不邻街市,喧呼嗷嘈之声不闻,不亦知蜗之静以深乎?院分东西。西有会客之室,有养静之室,有读书之室。东院余与山妻一室,子妇一室,长孙媳一室,次孙媳一室。臧获仆婢各有攸处,不广也,亦不觉隘,不亦如蜗之足容身乎?”
客曰:“如是,子何以置黄叶楼?”
曰:“余列官于朝。而归息于田,黄叶楼望远怡情,窃比白傅家园一隅,故不嫌弃于高。蜗居,子孙之所世守也,故不嫌于卑。且余之退处,与蜗居之退藏义取相称,乌庸美之,以贻大雅讥。”
客唯唯。
因记之,以为居额。
-
仓巷子靠近潍县衙门路面狭窄
另外一条以古代粮仓而得名的老街巷,名称为仓巷子,位于城里中部偏西北地域,与预备仓街在城里的地理方位基本是相对应的——西北对东南,这或许只是巧合。笔者在仓巷子附近居住近二十年,对这一带有一些直观的了解。
仓巷子划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勉强通行传统板车
仓巷子为一条南北走向的传统小巷,总长约350米。笔者见到的相关记载中,民国时期,仓巷子划分为南、北两段。
南段长约120米,宽度大致在4米左右,传统的马车勉强能够通过。南段的南口与城隍庙街相接。沿仓巷子南段的南口北行80米左右,路东有一条无名窄巷,向东10多米后,折向北略偏东20多米,与潍县衙门监狱南墙外、标注名称为向西夥巷的窄巷相接。由无名窄巷仓巷子口继续北行20多米,路东为向西夥巷的西口——向西夥巷的名称是以县衙门口为基准而标注的。自向西夥巷仓巷子口继续北行约10米,即到达仓巷子南段的北口,与金巷子东口相接。
仓巷子北段的南口接金巷子东口。仓巷子北段长约230米,为仓巷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带的民众习惯上把仓巷子北段部分直接称仓巷子,南段部分则俗称南仓巷子。
到了仓巷子北段,本来就不宽的小巷陡然收窄为两米左右,且北段地势明显低于南段及金巷子东口一带路面。因而仓巷子北段的南口十分不起眼。在南仓巷子看到的往往是金巷子东口附近路北的房屋外墙,视觉上好像小巷已到头,走到近前才发现仓巷子还能够继续北行。因为狭窄,仓巷子北段只能勉强通行传统板车。
仓巷子北段的南口接金巷子东口。进入仓巷子北段的南口北行10多米为一处直角折弯,西行10米左右再现一处直角折弯后复折向北行。因为这两处直角折弯的影响,该段小巷就连通过传统板车也困难。
沿仓巷子北段南口内的第二处直角折弯北行四五十米,路东有一处空场。空场东西长约二三十米,南北宽大致有一二十米,中间偏西有几间房屋,东南角有处小湾塘。湾塘南岸就是潍县衙门监狱的北墙。空场东北角为潍县衙门的一处便门。便门内为一处影壁,影壁北面不远处坐落着民国以前的典史宅、民国时期的典狱署。附近民众习惯上把这一带称为“仓巷子湾崖”,或简称“湾崖”。
由该处空场沿仓巷子继续向北一百六七十米,便最后到达仓巷子北段的北口。北口与潍县城北城墙下的北马道相接。
-
靠近粮仓的小巷是监狱运尸必经之路
笔者目前看到的官方对仓巷子名称来历的解释为:因靠近潍县衙门的粮仓而得名。在笔者见到的相关记载中,清代乾隆时期,潍县衙门的常平仓在大堂西面分布着30间库房,民国时期该处粮仓已经改作他用。自该处粮仓向西一二十米,就来到衙门开设在仓巷子北段路东空场的那处便门。可见,仓巷子的确是靠近潍县衙门粮仓的。
而这一带民众口口相传的说法则是,仓巷子因为盐义仓而得名。
清代,盐义仓为义仓的一种,多设于产盐区,其主要功能在于为附近盐户提供救济与借贷。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盐义仓的设立及其运作对维持盐户生计,保障盐的生产和运销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山东一带的盐义仓始于乾隆七年(1742年)。笔者见到的记载,潍县城里的盐义仓建于此后的第二年。共有6间房屋,规模很小,位于潍县衙门的西面,民国时期就已经废弃无存了。从记载中城里的这处盐义仓所在的位置看,仓巷子因此而得名也是有可能的。
尽管口口相传仓巷子因为盐义仓而得名,但就连这一带的民众也不清楚盐义仓的原址所在。盐义仓的具体位置、用途以及运作情况都不清楚。这些情况既未见文字记载,也未见有人在言谈中和著述中提及。如果按照盐义仓设在产盐区、为附近盐户提供支持的功能特征来分析,这处规模不大的盐义仓设在潍县城里,也是让人费解的。因为潍县渤海沿岸虽然产盐,但盐区距离潍县城里却足有百里之遥。
仓巷子金巷子口向南不远处的那条向西夥巷,路北全是潍县衙门监狱南墙,为一道青石砌成的高墙。墙上开一处小墙洞,监狱在押人员死亡后,遗体就从这个小洞里拖出,时称“出南天门”。然后再沿向西夥巷折向北,沿监狱西墙、从仓巷子北段运出城。
因而,这一带整条向西夥巷、仓巷子南段、北段与金巷子接合部一带、仓巷子北段南口内的直角折弯处都无住家户门口分布,为一处僻静的所在。曾经,仓巷子北段的一位居民下夜班回家,就在该段仓巷子南口内的直角折弯处,让不明身份的人一闷棍打昏,本地人俗称“让人砸了杠子”。施害者动机不明,事件成谜,附近民众很是恐慌了一阵子。
其实,直角折弯处附近的仓巷子路西、路南,分别是一处关侯庙的东沿和北沿。这座关侯庙,大门开在金巷子东端,为城里一带民国时期见诸记载的十多处供奉关羽的庙宇之一,但未见详细记载。后来,这座关侯庙的东沿和北沿改建为房檐相连的闭合式房屋,但在仓巷子仍然没有设门。
-
巷内路西半亩园遗址或仅存一处湾塘
近50年前,笔者见到的仓巷子,基本地理面貌与民国时期的记载没有多大的出入。仓巷子南段为土路,而狭长的仓巷子北段则为没有排水管道的混凝土路面。每到雨季,附近地带的降水都经过仓巷子北段流向北面地势低洼的北马道,大雨时,巷内流水可以没过小腿甚至膝盖。住户临巷的建筑外沿镶有高于普通路牙石的青石块用于保护屋基和墙基。
笔者见到的民国时期的记载,在仓巷子路西曾坐落着一处城里知名的私人园林,名为“半亩园”,是清代潍县士绅陈尚志晚年静养的地方,位于陈宅的后院。陈尚志曾做过州同知的官职,但哪个州则未见记载。半亩园中有听雨楼、楫青轩等建筑,轩外有一小亭,亭柱上书有对联:“秋水绿无际,夕阳到红楼”,四周嵌五色玻璃,亭下有小溪流水,溪上架小桥,景色如画。陈尚志的曾孙陈迪聪曾不时与韩梦周、高守训、刘济川等官员、学者在园中聚会。
自仓巷子北段由南向北的第二个直角折弯处再向北八九十米的样子,路西有条东西走向、长度在100米左右、宽不足两米的过道。过道南面民居中藏有一处湾塘。附近民众习惯上称这一带为“小花园”。小花园的俗称就来源于陈氏宅院内的那座半亩园。笔者见到的记载中的半亩园处早已民居密布,过道内的那处湾塘疑似为半亩园仅有的残存痕迹。
由这条过道向北,进入不远处的仓巷子路西第一个门口,可见一幢坐东向西的青砖小楼,只有两层。小楼对面的西院墙,原来开有一处月亮门,已经封堵。月亮门以西的院落,已经不是仓巷子的住户了。该处院落北面,有一处传统的潍县式拔台青砖房屋,与周围房屋建筑相比,显得高大又宽阔。相关资料显示,该处房屋的主人陈衍绪系半亩园主人陈尚志的后人,曾任潍坊市书协副主席。笔者依稀记得他那时好像在益都师范任职。当时,他家是附近的北马道30号内的住户之一。但这处已经封堵的月亮门,则显示出这幢两层小楼以及陈衍绪家的台屋,应该都曾是陈尚志宅院的组成部分。
-
铁路南多条道路因粮仓而得名
潍坊在解放初新辟的仓储区,是设市后先行开发的区域。本地俗称该区域为铁路南(今为建设中的潍城区站南片区北部一带)。笔者在铁路南一带曾见到多条以“仓”字打头的城市道路,都因为该地域最早建设的一处粮仓而得名。
南大营粮库兴建最早 为铁路南一带重要地理坐标
1948年秋,潍坊特别市在铁路南一带兴建一处粮库,标志着铁路南区域的城市建设拉开帷幕。铁路南泛指白浪河以西、胶济铁路以南在潍坊特别市设立后陆续得到开发建设的地域。铁路南是本地民众对这一地域的俗称,不是正式地名,其范围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也处于缓慢拓展的状态。该地域内凡是设市后进行相关建设活动并先后纳入城市建成区的地域,本地民众都俗称铁路南。
在铁路南一带最早兴建的这处粮库,1949年有6幢储粮大仓竣工,仓库容量1000万公斤。位于胶济铁路潍县站南面的这处新建粮库,当时称潍坊特别市财政局粮库,后来长期称潍坊市南大营粮库。此后,南大营也作为附近地带俗称的地名流传下来。当年的潍坊市南大营粮库先后改称潍坊市粮油储运公司、山东潍坊粮油储备库,但人们习惯上仍然称这一带为南大营。
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南大营因为位于潍县城南、历史上曾为兵营驻地而得名。笔者见到的记载,解放前夕这一带的确有一处国民党军营就叫南大营。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时,清政府安排武卫右军右翼全部人马,由翼长姜桂题率领,驻扎在潍县城西、城南的铁路沿线一带,共设有4处兵营。西大营(原址大致位于今潍城区西关街道金都家园南部到胶济铁路一带)为姜桂题的行辕所在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大营落成时,翼长为梅东益。不久后,其他兵营都予以废弃,仅保留西大营。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大营也逐渐废弃。解放前夕的南大营是否因为与曾经的西大营对应而得名,则未见记载。
因为兴建时间最早,南大营粮库为铁路南一带重要的地理坐标。笔者目前看到的官方对铁路南一带地名名称来历的解释中,先后有4条解放后新建城市道路因为分布在与南大营粮库相对应的不同方位而得名,分别称仓东路、仓西路、仓中路、仓南路或仓南街。
-
仓东路西南东北走向 后成为青年路一部分
在南大营粮库的东面、距南大营粮库五六百米处的那条解放后新建城市道路命名为仓东路。梳理1982年左右笔者第一次路过仓东路时的记忆,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还能够描述出当时仓东路的主要地理面貌。
仓东路为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起自高家楼村(今属潍城区南关街道)东北角外,并有通道与村内相接。
胶济铁路在潍县火车站及其附近的走向是东南西北向。铁路南最初开发的城市区域就在这一带。从充分利用土地、方便铁路运输仓储物资等因素考虑,最初开发的这个区域,新建街道走向都是斜向的,不是东南西北向就是西南东北向,与胶济铁路不是平行就是垂直。后来这一区域内陆续建成的仓储建筑和其他建筑以及形成的一处处院落,坐向也都是斜向的。
进入仓东路西南口,笔者看到的仓东路为宽度在七八米左右的土路。仓东路西南口附近路东向东南方向是个近百米长的下坡,下坡底端为一处过白浪河无名漫水桥。过漫水桥可辗转与2.3千米以外的潍徐公路(今潍州路)相通。
沿仓东路向东北方向行进200米左右,到达仓南街东南口后,仓东路变成与仓南街连接为一体的简易柏油路面。自仓南街仓东路口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320米左右,就是仓东路东北口,接胶济铁路涵洞,并可再向东北方向穿越涵洞与青年路西南端相接。当时笔者见到的该处铁路涵洞宽度大致有五六米,为铁路南一带与潍坊市区其他部分连接的要道之一。人车混行在狭窄的涵洞中,经常发生拥堵。到了雨季还时常发生积水,境况就更显得混乱了。
1996年,青年路自胶济铁路涵洞处向西南再向东南方向延伸2.9千米至宝通西街并与机场南路对接时,仓东路并入青年路,路面拓宽为23米。
后来经数次拓宽改造和提升以及改道重建,青年路的仓东路原址一带路面展宽为50米,成为潍坊火车站东面青年路城市主干道的组成部分,有市内公交线路通过。原来的胶济铁路涵洞数次扩建后称青年路铁路立交桥,与青年路主路面基本等宽。
-
仓西路在南大营粮库西 1994年改名为仓中路
与南大营粮库的西面相邻的那条解放后新建城市道路命名为仓西路。
解放初南大营粮库初建时,其北面百米左右处有一处西南东北走向下穿胶济铁路的涵洞。民国时期,涵洞东北口与擂鼓山西侧的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无名通道相接。这条无名通道长一百三四十米,可以通过穿越潍道汽车路的涵洞后,对接潍(县)道(旭)汽车路北侧与汽车路平行的通道——道旭指当时的博兴县道旭镇。这条通道向东可通向附近的潍县火车站。后来,与汽车路平行的通道同汽车路合二为一,就是解放以后的建设街东段。
所以,当时这条通道和这座涵洞是连接南大营粮库与潍坊市区其他部分的便捷通道。仓西路形成后,其东北口有通道与这处铁路涵洞对接。这处铁路涵洞后来废弃,原址位于今潍坊火车站站台西北部一带。
模糊地记得近50年前,笔者曾坐在一辆地排车上经过这座铁路涵洞去铁路南,印象中这座铁路涵洞内部很狭窄、也不高,里面黑乎乎的,只能借两边的出入口渗透进来的光线依稀看到脚下的路。这座涵洞好像勉强能够通行马车,汽车肯定是不能通行的。但当时,笔者对铁路涵洞南面的仓西路却没有印象。
笔者第一次路过仓西路时已经到了1985年左右。后来又几次到过这里。根据笔者数次所见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可还原仓西路的基本地理面貌。
仓西路为西南东北走向,宽9米,西南口起自猪库大门前。猪库大门前另有一条与仓西路垂直的无名土路,向西北再向南辗转通向附近二百五六十米处的颜家庄。1991年公布的相关地名资料显示,当时这条无名土路已经成为仓西路的组成部分。
自猪库大门前沿仓西路向东北方向行进三百三四十米,与仓南街交叉形成十字路口。这段仓西路为简易柏油路面,后改建为正式路面。由仓南街仓西路口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二百六七十米,就是仓西路东北口。这段仓西路为土路,路东就是南大营粮库的西沿,但南大营粮库大门位于仓南街路北。这段路后来封堵起来改作他用,十字路口变成了丁字路口。
1994年,因位于仓西路西面四百三四十米处、潍蒋公路北端的相关路段改称仓西路,原来的仓西路则更名为仓中路。
-
仓南街多次改建成城市主干道
随着历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地理实况变化,潍坊铁路南一带到拆迁改造前的2017年,以对应南大营粮库的不同方位而得名的部分城市道路,名称和地理面貌都有一些改变。
潍蒋公路为东北西南走向 北段相关路段改称仓西路
笔者最早路过铁路南一带、潍(坊)蒋(峪)公路北端的相关路段大致在1975年左右,结合目前的地理实况还能够描绘出这段潍蒋公路的大致地理面貌。
铁路南一带的这段潍蒋公路为东北西南走向,为宽度在八九米的土路,地理面貌上除了宽阔一些,与农村的田间生产路好像并没有多少差别。
这段潍蒋公路的东北口是整条潍蒋公路的起点,接一处下穿胶济铁路的涵洞,并可再向东北方向穿越涵洞与爱国路西南端相接。笔者见到的这处铁路涵洞宽度在5米左右,汽车可以通过。这处涵洞民国时期有记载,应该是与胶济铁路同时建造的。后来历经胶济铁路复线工程、胶济铁路客专线工程等改建活动,这处涵洞向西南方向加长了一些,目前仍原址保留,为这一带唯一尚存的一处老涵洞。现在这处涵洞出入口附近建有固定隔离墩,禁止汽车等宽体机动车通行。
这处铁路涵洞距离仓西路东北口附近的那处铁路涵洞不远,位于后者西北方向一百三四十米处。两处涵洞之间有与铁路线平行的无名便道相连接。
由这处铁路涵洞处潍蒋公路的起点,沿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至五百二三十米处,有一处Y形三岔路口。自这处三岔路口继续向西南方向,仍为潍蒋公路,通向临朐县蒋峪方向。从这处三岔路口另有一条宽度与潍蒋公路差不多的土路,向北略偏东方向与胶济铁路平交后,通向附近的健康路(今潍城区健康西街)。
这处三岔路口到铁路涵洞处潍蒋公路起点的路段,即这段潍蒋公路的所在。从这处三岔路口沿这段潍蒋公路向东北方向行一百四五十米与仓南路(今潍城区仓南街)交叉形成一处十字路口。沿公路继续行进一百四五十米,路西有一条无名通道,这条无名通道路北是潍坊市土产公司的一处仓库院落所在。院内除了仓房,还有一处荷花池,池内游动着一条条体貌俊俏的大红色凤尾金鱼,很是亮眼。这条无名通道也是土路,东南西北走向,与通健康路的那条土路相接。这条无名通道东南口到潍蒋公路起点所在的铁路涵洞,大约还有200多米的样子。
1981年,这处三岔路口向北略偏东方向通健康街(原健康路)的那条土路命名为“付路”。1983年左右笔者路过这一带时,付路与由这处三岔路口通向西南方向的潍蒋公路已经改建为宽度在20米左右、简易柏油路面的干线公路。三岔路口到铁路涵洞处的这段潍蒋公路,则仍然是笔者在1975年左右见到的面貌,已经不再当作公路使用,但还保留着潍蒋公路的名称。
1994年,付路与这处三岔路口通向西南方向的潍蒋公路并称春鸢路,三岔路口到铁路涵洞处、起初的潍蒋公路北端相关路段则改称仓西路。新的仓西路进行过综合整治,通行条件有改善,但长度和宽度都变化不大。而最初的仓西路,因位于仓东路和新的仓西路之间,而将道路名称调整为仓中路。
-
仓南路名称1981年改为仓南街
铁路南一带在南大营粮库门前形成的那条城市道路命名为仓南路,1981年,潍坊市将仓南路名称调整为仓南街。那年,经过调整后,潍坊市内的东西向主要城市道路一般都称“街”,南北向主要城市道路一般都称“路”,这样的命名方法,潍坊市区直到目前仍然实行。
1983年左右笔者路过仓南街时,仓南街的东段(仓东路至付路段)为东南西北走向,西段(付路以西段)则基本为东西走向。
当时的仓南街宽约12米,东南口与仓东路相接。从这处路口沿街向西北方向行至390多米处,为水库路北口。水库路自此向西南再向南,直通8.4千米外的白浪河水库大坝。铁路南一带的仓东路-仓南街-水库路一线,有市内公交线路通过。笔者记得公交线路编号是6路,在潍坊百货大楼到白浪河水库间运行。因客流量问题,这条公交线路开通后不久就停运撤销了。
自水库路北口处沿仓南街向西北方向行进二百八九十米,经过南大营粮库大门后到达仓西路仓南街十字路口。自此沿街向西北方向继续行进四百三四十米,到达潍蒋公路仓南街十字路口。仓南街的仓东路到潍蒋公路段当时已经是正式路面。
与潍蒋公路交叉后,仓南街变成简易柏油路面。这处交叉口西北方向一百一二十米处即为仓南街付路十字路口。自此沿街向西再行进千米左右,即为仓南街西口,与马良冢子村(今属潍城区西关街道)的无名田间生产路相接了。
-
仓南街东段曾是长期“卡脖子”路
1995年底,仓南街西段(春鸢路以西段即1994年以前的付路以西段)拓宽改造后竣工通车。建设活动结束后,仓南街西段长1160米,路面展宽为40米,各类地下管线、排水管道同步敷设。后来,仓南街西段向西延伸至长松路,并对道路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对道路通行环境进行美化。历经数次拓宽、延伸、提升后,仓南街西段长约2.3千米,设有中间隔离护栏,成为为潍坊市区西南部的一条东西方向主干道,有市内公交线路通过。
2001年夏,潍坊市钢联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投书潍坊日报社负责人,并安排一位副总经理到报社反映情况,强烈希望通过报社向市领导机关紧急呼吁,尽快综合整治仓南街东段,为我市物资流通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报社安排笔者与他们一起到现场了解情况。
当时,铁路南一带仍然承担着城市重要的仓储物资集散中心的角色。这里的物资流通辐射范围除覆盖全市各区市县外,还可达周边的东营、淄博、日照、烟台等地所属的部分区市县,其流通、商贸活动是城市当时提出的实现“半岛商贸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仓南街西段早已经拓宽改造为宽40米的通衢大道。但仓南街东段与1983年左右笔者见到的面貌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仅有12米宽。而道路两侧,粮食、钢材、百货、烟草、机电等行业的产品、货物储备仓库密集分布。
仓南街东段路面已经年久失修,其青年路至仓中路段的路面上,20多厘米深的破损坑比比皆是。物资运输车辆多为载重为10吨、20吨的大货车。据说因为破损坑分布密度过大,难以绕过,大货车载物颠簸不已,车胎爆炸、车轴断裂等事故时有发生。仓南街的青年路至仓中路段的路面上,有一个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笔者路过时,正值小商贩们占道经营高峰与各类车辆、行人通行的高峰相互叠加的时间。仓南街东段十分拥堵。驶入的车辆没有几十分钟的时间是挣脱不出来的。
其实,拓宽改造仓南街东段,有关方面早有规划,即由12米拓宽改造为40米,与西段相同。但因为种种原因,规划一直没有得到实施,仓南街东段便长期是“卡脖子”路段。直到铁路南一带拆迁改造前的2017年,该路段地理面貌无多大变化。
-
以粮仓得名街巷道路现状考略
仓中路(1994年以前的仓西路)原址正在改建为向阳路延伸段(向阳南路)的组成部分。图中左右两列高压线杆之间的部分为拆除前的仓中路主路面的宽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潍坊城区以拆旧建新为主要方法的大规模旧城改造持续多年,古代粮仓及其所在的街巷和地域,已经陆续拆除。旧城改造完成后,这些街巷原址或附近形成新的街道后,或沿用原名称、或成为无名通道。解放后在潍坊铁路南一带建设的粮仓及其所在的道路和地域,在始于2017年的拆迁改造中,或原址原名提升改造、或并入其他城市道路。
预备仓街为兴隆街原址一带 原街道成为松园子小区通道
近50年前,笔者见到的预备仓街已成为朝阳街组成部分,住户门牌标注仍为预备仓街。后笔者将所见对照民国时相关记载,发现这里的基本地理格局并无显著变化。当然,那处供奉关羽的神龛已不见了。
1967年,相同走向的南寺前街、预备仓街、兴隆街合并后改称朝阳街,是“文革”时潍坊城里背街小巷变更为政治含义明确地名的结果之一。1981年,三条街道恢复各自原名称后,预备仓街、兴隆街并称预备仓街。
1987年,配合东风大街拓宽改造,启动先期拆迁工作。城里拆除芙蓉街以东、预备仓街(1981年后)以西、东风大街以南、郭宅街——布政司街以北范围内的街巷、建筑和民居。1997年拆除潍城区向阳路以东、南宫西街以西、郭宅街以南、胜利西街以北范围内的街巷、建筑和民居。
相关建设完成后,最初的预备仓街原址一带予以恢复、拓宽改造后为潍城区松园子小区内一条南北通道。通道继续沿用原名称,一度还在北端设置了书有“预备仓街”字样的立柱式地名标志。后来松园子小区封闭式改造,在预备仓街原址北端新设置一处小区出入口,并撤销该处地名标志。该通道即成为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
今潍城区设置“预备仓街”字样的立柱式地名标志路段,1981年前还不是预备仓街,而是位于1967年前的城里兴隆街、1967—1981年间的朝阳街北段原址一带。而最初的预备仓街、1967—1981年间的朝阳街中段原址一带,今为松园子小区内一条南北向无名通道,南端向南可步行去往附近的中百街,北端为该小区出入口。
-
仓巷子北段原址一带今犹在 为城隍庙北区一条无名通道
有资料显示,“文革”时期,在潍坊城里背街小巷名称变更为政治含义明确地名的运动中,仓巷子也改称红旗西巷,与附近的古旧街巷县过道使用了同样的新名称,而我印象中却没见到过书有“红旗西巷”的地名标志在这里出现过,也没发现这一带的居民采用红旗西巷的名称——他们一直使用仓巷子的老名称。是否为避免与附近县过道的新名称发生重名混乱,不得而知。当然,我见到住户红底白字门牌上的标注则仍为仓巷子。资料也显示,1981年,潍坊市恢复了仓巷子的原名称。
1986年起,我市先后拆除潍城区北门大街以东、向阳路以西、北马道以南、金巷子以北的民居和建筑。仓巷子北段整体拆除。改建完成后,该区域为今潍城区城隍庙小区北区。仓巷子北段原址一带改建为该小区东部一条无名通道,南端不再直通金巷子,北端为小区一处步行出入口。
另外,建成后的城隍庙北区东南部、金巷子与仓巷子接合部一带、记载中的民国时期关侯庙原址以西不远处路北,曾建有一处花园绿地,作为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场所。这处与城隍庙北区同步建设的花园绿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借用民国时期有记载的仓巷子路西、清代富商陈尚志私人园林的名称命名为半亩园,占地面积也恰巧有半亩见方。后来,该花园绿地南部建起一栋两层楼房用于社区服务。
2013年,我市拆除潍城区北门大街以东、向阳路以西、金巷子以南、城隍庙街以北的民居和建筑。按规划,拆除后,该区域内将修复重建城隍庙、新建城隍庙“金银仓”文化老街等。
仓巷子南段一带位于该拆迁范围内,予以整体拆除。该拆迁范围内,位于北门大街路东、传说中的明代皇室成员王庆宇后裔的旧居同春号大院,位于城隍庙街路北、清代地方名流王之翰故居等古旧建筑都予以全部拆除。
根据民国时期的记载和王氏家族的世代口传,王庆宇实际上是明代万历皇帝(即朱翊钧,1573至1620年在位)的一位侄子,清初化名王庆宇避祸,并辗转流落到潍县。另一说,王庆宇系万历皇帝的小儿子,宝丰王朱常坒。王庆宇的后人除了开设王万春堂卖眼药以外,还开设同春号经营棉布批发。在清代同治年间,同春号活动范围除山东省内,还包括河北省一带。同治七年(1868年),王庆宇的后人购得北门大街该处原属于衍生堂的老宅院,整治后成为一处大宅院,即附近民众所说的同春号大院。
同春号大院门洞装有两层裹着铁皮的大门。进入门洞是一条狭长幽深的东西向过道,过道北侧自西向东开有五座大门,门内都是独立院落,加上后院以及沿街房,共有70多间房屋。
王之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咸丰初年回潍,在家设馆授徒多年,也曾在外地多处书院主讲。所教授的学生中不乏优秀人才,其中就有清末潍县状元曹鸿勋。王之翰故居拆除前位于潍城区城隍庙街10号,具体情况未见记载。
目前该区域仍在建设改造中。仓巷子南段原址一带在该区域拆迁改造活动完成后的状况尚不明了。
-
仓字头道路剩仓南街 其余因改建并路消失
仓东路原址已于1996年成为潍城区青年路的组成部分。不再赘述。
2017年,作为列入规划建设的潍城区站南片区的组成部分,铁路南一带进行了拆迁。不久前笔者发现青年路的仓东路原址段、仓西路、仓中路以及仓南街东段地域内的相关地理载体已经拆除完毕,正在建设改造中。
综合笔者目前了解的情况,原铁路南一带其他几条以“仓”字打头的城市道路原址变迁状况主要有——
仓西路(1994年以前的潍蒋公路东北端相关路段)原址一带改建后的地理状况未明。
仓中路(1994年以前的仓西路)原址一带在规划中已经并入向阳路潍坊火车站以南延伸段(媒体报道中又称向阳南路)的组成部分,并正在施工建设中。该延伸段系起自位于今潍坊火车站北广场西沿的向阳路西南端,下穿现在的火车站站台、站内铁路线,延伸到胶济铁路以南后,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仓中路原址一带与向阳路该延伸段重合。
仓南街东段目前正在改建中,绝大部分地段的路面已形成,路面总宽度50米左右。由此可见,工程完成后,该段仓南街将摘掉戴了多年的“卡脖子”路段的帽子。在规划中,建成后的新的仓南街东段仍将与现在的仓南街西段共同保留和使用原来的名称。这样,仓南街就成为潍坊原铁路南一带、以对应南大营粮库的不同方位而得名的4条解放后新形成城市道路中,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在原址找到原名者。
文/图 王瑞甫
-
资料来源:清光绪《潍县乡土志》、民国《潍县志稿》《潍坊市街道、居民点、桥梁名称表》《潍城文史资料》《潍城区地名志》《潍城区志》《潍坊年鉴》《潍城年鉴》《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