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6 18:53
鄌郚总编

魏在光(青州)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1:22
鄌郚总编
  魏在光、沈志海合著诗集《飞信诗草》出版发行[图]
  由我市中年诗人魏在光、沈志海先生合著的诗集《飞信诗草》一书,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出版长篇小说《紫鹃花》、《刘珝传奇》和诗集《藏珠集》等著作的刘继孔先生为该诗集作序。
  魏在光先生是青州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著有《乐善堂文集》,2007年内退离岗后痴迷于诗歌创作;沈志海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州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还在多种文学、艺术团体中任职,多才多艺,涉猎广泛,除摄影、文学、书画、赏石外,赋诗填词也颇有造诣。此本诗集是庚寅年春与秋,魏在光应胜利物探223队之邀,远赴新疆帮助工作期间,魏在光、沈志海二人凭借手机短信,心手合一,随时收发而成的。期间,20余位文友参与唱和,切磋交流,半年之内便成诗近八百首。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友谊,作者人隔两地,分工合作,联手整理成此诗集并付梓出版。
  刘继孔先生对《飞信诗草》的评价是“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数量庞观,成稿快捷,是这部诗集突出的亮点。”同时对二位作者诗作的特点也做了点评:“魏在光先生的诗独具一格,多用四字句,每每一韵到底……写景叙事,出口成章,朴实无华”;“沈志海先生的诗作高调高雅,意境清新,很有些大家风范的味道。”
  总之,该诗集是一本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的诗集,值得大家一读。( 曾宪升   图文)
  附:《飞信诗草》序
  友情酿妙笔   飞信铸宏篇
  ——《飞信诗草》序
  刘继孔
  庚寅岁末,魏在光先生、沈志海先生送来新作《飞信诗草》。我先睹为快,趁春节闲暇,仔细地拜读了一遍。不看则已,读进去竟难以释目了。厚厚一摞诗稿,凭手机玉成于碧空电波之中,可谓创新之举。异域的风情,生花的妙笔,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撩诱得我连一年一度的“春晚”也无心观看了。
  魏先生是饶有名气的资深记者,以多才、善举享誉桑梓。庚寅春、秋,两度应胜利物探二二三队盛邀,随队赴新疆为国探宝。分别在即,众友盛宴饯行,仍难尽依依别绪,遂用手机遥对远方嘘寒问暖。有意思的是,这帮才子们不落俗套,几乎所有嘘问全是诗。
  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数量庞观,成稿快捷,是这部诗集突出的亮点。诗友分居两地,远隔万里,凭借“飞信”一唱一和,这在早先是望尘莫及的,只有科技发达的今天才能办得到。而时下的人们忙于追名逐利,又有几人去费时费力费银钱地“飞信”传诗呢?这古人办不到今人又不办的事,自然是新颖的了。诗集的内容目不暇接,有写异地风光的,有道工作艰辛的,有赞盛世庆典的,有报日常琐事的,有感珍玩乐趣的,有抒思乡情怀的……短短几个月里,鲁、疆两地的朋友一气呵成了八百余首诗,且有多首是几百言的长诗。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诗是在“飞信”的传递中,在灵感的碰撞中,相互启发而的。或工作间隙,或茶余饭后,或睡前梦醒,手机一响,信息传来,闪念间灵犀相通,妙词佳句信口吟来,浑然天成,不做任何雕饰,随手发出。这些瞬间形成的快捷诗,倘若没有笃实的情谊,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扎实的功底,没有持久的毅力,是很难以这么多的篇幅问世的。
  这部诗集,以魏在光、沈志海二位先生的诗作为多。魏在光先生的诗独具一格,多用四字句,每每一韵到底。如“胜利物探二二三队施工纪实(乌伦古项目)”篇,四字一句,168句,全是an韵,朗朗上口,过目不忘。他写景叙事,出口成章,朴实无华。如写沙漠中的风暴,“漫天黄沙平地起,牙齿一碰就咯吱。”近乎于直白,却生动贴切。魏先生擅长于联想和想象,如写由山东去新疆的飞机上,“朝发夕至信天游,齐天大圣也吃惊。”飞行之快竟与一蹦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扯到一起了。他写赞诗,善于将人名嵌进诗中。“延德行孝感天地,林间听雨沁心脾。古装人物富神韵,风靡齐鲁丹青奇。”将画家王延林的名字、住处“听雨轩”、善画古装人物“二十四孝图”及技艺名震齐鲁等都含进去了,而诗头还蕴藏着“延林古风”四字,道出了他的高尚品质。魏先生的诗也见三行、六句的形式,与律诗相比,有三句半的味道,多是“顺口溜”,轻松滑稽,让人捧腹。魏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平述中画龙点睛,亮出诗眼,如感叹寻石的苦乐,“因为有心,所以有缘”。话不多,却耐人寻味。是矣,天下哪一件事不是有心才会有缘呐!他的寻石诗近百首,奇石匹配佳诗,倘若办个石展,肯定是一绝。魏先生的《乐善堂文集》,诗歌、通讯琳琅满目,多篇获得过大奖,给人们的印象是高产记者。这部诗集的问世,会晓喻世人,他还是一位高产诗人。
  沈志海先生,多才多艺,摄影、诗文、盆景、赏石,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其是摄影炉火纯青,屡获大奖。他的诗作高调高雅,意境清新,很有些大家风范的味道。如“咏梅”,“错过春华享清寂,傲立寒风无悲凄。暗香不觉盈人袖,飞雪又落最高枝。”读来,如芳茗,似香醇,醉人心扉。如写“残荷”,“秋风瑟瑟一夜来,满地红颜憔容衰。踩得鲜藕成佳肴,狼藉荷塘无人睬。”凄凉无助的惨状,叫人痛心伤怀。沈先生的诗构思巧妙,用词精到,颌联、颈联每每对仗工整,虽非绝句律诗,却能与绝律媲美。如“夜雨敲窗湿灯花,秋思飞霞过天涯。”择词严谨,意境深远。“断崖千尺锁云间,牧童横笛牛背闲。”一幅悠然自得的水墨画跃然纸上。沈先生擅长咏物:“风摇帘带绿,鸟落茎知沉。能屈不变节,凌云尚虚心。”这幅“咏竹图”,构思纤巧,而又气魄壮伟。朴实的语言也是沈诗的特色,连俗语“搂草打兔子,不拾白不拾”也入诗了。此类诗虽然直白,却不乏哲理。如写“丑石”,“石丑无人瞧,识者视为宝。人何不如是,隐士多大道。”世间以貌取人的陋俗,不能不令人深思!沈先生凭着丰富的想象力,与朋友和出了许多妙诗佳作。他没去过沙漠,没见过胡杨,却把胡杨“立着不倒,躺着不僵”的倔强精神写了出来。这一点,除了他与生俱来的聪慧外,和朋友的默契相处、肝胆与共,也是重要的因素。
  何为诗?“诗是心声”(叶燮语)。诗“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感受。若是得到艺术的表现,那就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是诗”(刘征语)。初读《飞信诗草》,曾建议将其中的五言句、七言句改为绝句或律诗。也许是个人偏爱使然,总以为格律诗高雅些。待诗集付梓前,又读了一遍,再次品味,才发现篇篇都是如管如弦如钟如鼓的音乐,篇篇都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篇篇都是动人心弦的好诗。恰如沈志海先生在诗中道明的“平仄暂不管,陶然意境添。”是啊,只要是好诗,至于采取什么形式,没有必要计较了。
  其他先生的诗各有千秋,都值得推崇。书画家们的精彩墨宝,为诗集锦上添花,增光溢彩。这是一部充满活力的、极有教益的诗集,很值得一读。我读后深受感染,忍不住东施效颦,诌首歪诗,以表对此书出版的祝贺。同时,祝愿诸位诗友珠联璧合,以生花妙笔写出更多更美的诗篇,以飨读者。
  疆鲁相思飞信传,桃园情谊世间罕。
  为国探宝苦当乐,献艺扶贫累作甜。
  惊遇奇石发短句,欣逢儿考报佳篇。
  千诗半载谁能赋?海光诸友耀吟坛。
  2011年3月26日于湘西凤凰城
  刘继孔:山东省青州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著有长篇小说《紫娟花》、《刘珝传奇》和诗集《藏珠集》、《电教探析》等多部著作。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