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10 21:22
鄌郚总编

潍坊人物志·唐宋元时期

  李成
  李成 (919-967)  字咸熙,唐宗室后裔,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他是五代、北宋初北方山水画三大家之冠,影响着宋代以后山水画流派的演变,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作画,笔势锋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如梦雾中,时称“惜墨如金”。
  他对画面结构造诣很深。张庚说他“勾勒不多而形极层叠,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他画树木,以淡墨拖抹,于作节处不用墨圈,只下一大墨点。他用焦墨画枯木,枝干形如蟹爪,于平淡中显出雄奇。他画雪景,峰岩林屋皆用淡墨,于水天连处全用粉填,巧妙地烘托出雪后风光。他画山石如云动,后人称这种画法为“卷云皴”。他以独特的风格和精妙的技艺,与长安的关同、华原的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三家遗迹,照耀古今,为百代之师”。三人中,以他的成就最大,影响最远,为许多画家所师法。
  他死后,名气益显,他的画更是难得。今存李成的画有《寒林图》、《瑶峰琪树图》、《寒林平野图》、《读碑窠石图》(与王晓合作)、《茂林远岫图》、《晴峦萧寺图》等,但这些是否为他的真迹,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
  韩熙载
  韩熙载 (902-970)  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人。后唐同光进士。
  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南唐李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958年(交泰元年) 钱贬值,他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仿“开元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新钱铸成,广为流通。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他博学多闻,才高气逸。举朝未尝拜一人。善为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文人、道释求他撰写铭志碑记者不绝。又善谈论,审音能舞,画笔精妙,工书法,与徐铉齐名。善品评歌舞书画。他放荡嬉戏不拘名节,蓄有爱妓王屋山。王屋山俊慧异常,能歌善舞。韩熙载尝自击鼓,让屋山舞“六幺”,以此为乐。有《韩熙载夜宴图》、《纵乐图》,记其奢侈生活。
  后主(李煜)以其尽忠敢言,屡欲封他为相,而嫌其荒诞,遂搁置。
  他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后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论古今王霸之道,舒雅为之作序。
  -
  燕肃
  燕肃(961-1040)  字穆之,青州益都(今青州)人。40岁始中进士。曾在凤翔府、考城县、河南府、越州、明州、梓州、亳州、青州、颍州、邓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后擢龙图阁直学士,官至礼部侍郎。为官廉明。
  他博学多艺。喜欢写诗,多到数千篇,但流传下来的不多,今天读到的只有《僻居》、《赠惠山庆上人》等少数几首。他也擅长绘画,师法李成。《宋史·燕肃传》说他的画“入妙品,图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广川画跋》说他作画“不妄落笔,登临探索”,在取得大量素材后再行创作,所以他的画“妙于真形”。他为官署、庙宇作过不少壁画。他判太常寺时绘制的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他的画今存有《秦岫渔歌》、《江山雪霁》等40多幅。
  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燕肃作永兴推官时, 知府寇准喜欢柘枝舞, 一次有一鼓环忽然脱落,问遍诸匠皆不能修。他遂“请以环脚为锁簧纳之” , 则坚固不脱,寇准大喜。他精于天文历法。1030年(宋天圣八年),他在旧刻漏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研究,创制了新的“莲花漏”,据《青箱杂记》记载,燕肃发明的“莲花漏”计时器,下有金莲承箭,上有铜鸟注水, 水浮箭升, 从箭上的刻度,就可看出时间的变化和节气的到来。1036年(景三年)颁行全国使用。苏轼在《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说:“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莲花漏曾给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以深刻启迪。1027年(天圣五年),他任工部郎中时,创造了指南车与记里鼓车。指南车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双轮独辕车。车涂为赤色,上绘青龙、白虎及花鸟等图案,四角垂有香囊,制造十分精美。指南车是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制造的,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记里鼓车亦名大章车,也是一种双轮独辕车,早在晋时已有制造,但后来失传, 经他重新设计而成。车涂以赤色,四面绘花鸟。有上下两层。车行1里,则上层木人击鼓;车行10里,则下层木人击镯。他更重要的成就,是对潮汐规律的研究。当时人们对海潮现象并不理解,说是“天河激流”或“地机翕张”。
  他认为这些说法均不可信, 为了寻求正确答案, 坚持进行实地观察。从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起,他利用在沿海州县当官的机会,到过廉州、雷州、化州、恩州、广州、惠州、潮州、越州、明州等地,对各地海潮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于1022年(乾兴元年)写出了《海潮论》,并绘制了《海潮图》(已失传)。《海潮论》首先对海潮形成的原因作了论述,他已经认识到日月的吸引是形成海潮的原因,并且指出一月之中朔望潮大,上下弦潮小,这都是科学的论断。其次,他还对潮候进行推算,指出每天海潮涨落时间,其所举的数据都非常精确。《海潮论》
  与《海潮图》为当时渔业生产和水上交通提供了可靠资料,促进了生产发展。
  -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
  1051年(皇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
  他读书期间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1043年 (庆历三年) 任参知政事,锐意改革弊政,提出考核官吏,任人唯贤,裁削幸滥,注重农桑,减轻徭役,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取信于民等重大措施,史称“庆历新政”,由于守旧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被贬为地方官。
  他知青州时,黄河北闹粮荒,朝廷命令青州的田赋要运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纳,迢迢千里,民众都为长途运输发愁。他探明博州的粮价并不昂贵,就下令把田赋粮折价交款, 派人携款到博州购粮,因价格优惠,售者踊跃,不到5天就购足了,还剩下数千缗钱,按比率发还给农户。1051年(皇三年)青州灾荒,他奏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救济饥民,州民感激。
  他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行世,其《岳阳楼记》、《江上钓者》、《渔家傲》诸篇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守青州时,尝藉青州景物,写诗抒怀言志。当时他虽处在“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谪之后,老病交困,但诗的意境却蓬勃奋发。
  青州南阳城西阳溪旁,古木蒙密,是青州佳处。他守青州期间,溪旁有甘泉涌出,遂筑亭覆泉。死后,州民名为“范公井亭”,并在亭侧建范公祠。新中国成立后,屡加扩修,与“快活林”、“顺河楼”、“四松亭”及新建的“花卉园”、“阳溪湖”共辟为“范公亭公园”,成为青州游览胜地,并把城区南部东西干路,命名为“范公亭路”,可见遗爱之深。爱国将领冯玉祥1934年游青州范公亭,曾手书一联云:
  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
  欧阳修
  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于1068年(宋熙宁元年)10月至1070年(熙宁三年)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
  1036年(景三年),范仲淹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身为谏官的高若讷不但不为他辩白,反而竭力诋斥。欧阳修时任馆阁校勘,他不顾“戒百官越职言事”的诏令,连夜写了《与高司谏书》,斥骂高“不知天下有羞耻事”,为此,他第一次被贬出京师。
  1043年(庆历三年),他在京任制知诰,与范仲淹、富弼等人共同主持“新政”。
  大官僚集团指责范、 富等人为“朋党” 。他写了《朋党论》进行驳斥。1045年(庆历五年),他的甥女犯法,守旧派借机把他牵连入狱。后来虽查明是冤案,但仍被贬往滁州(今安徽滁县)。
  1057年(嘉祐二年),他知礼部贡举,1061年(嘉祐六年)任副宰相。他选拔了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司马光等人才,并与他们一起,刷新了文风。
  1067年(治平四年),宋英宗去世,他因在丧服里穿了紫袄而被革去副宰相职,第三次贬出京城,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县)。
  由于屡遭诬陷,他决计退居山林,洁身自好。在亳州一年中,就连上五表、五札子,要求致仕,未获批准。1068年(熙宁元年) 8月,下令调往青州。他又连上三封札子,推辞不就,朝廷却于两个月中六下诏书,催促上任。他执拗不过,于10月27日到任。在青州,他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他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而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他居官两年期间,青州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他在《青州书事》中写道:“年丰千里无夜惊”。
  1070年(熙宁三年)4月,朝廷命他判太原府,他坚辞不去。9月27日,他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1071年(熙宁四年)6月致仕归颍州,第二年闰7月23日病故。
  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葬于开封府旌贤乡。青州石子涧侧旧有宋建欧公祠,明代移建于范公祠右侧,与范、富祠合称“三贤祠”。
  -
  富弼
  富弼(1004-1083)  字彦国,北宋大臣,河南洛阳人,曾任青州知州。
  1042年(庆历二年),辽国乘北宋被西夏战败之机,在幽蓟(今北京附近)一带聚兵,声言南下,向北宋勒索瓦桥关南10县土地,宋王朝派他出使辽国。他不顾女儿夭亡和夫人临产,出使与辽国谈判,据理力争,坚不割地,以增加岁币银绢了事。
  1043年(庆历三年),他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欧阳修等共同主持“庆历新政”。他陈述了当世之务十余条和安边十策,因触动了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被保守派流言中伤,与范仲淹等被贬出京师,任地方官。
  1047年(庆历七年) 5月,他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事,兼京东东路安抚使。当时黄河以北大水灾,大批灾民外逃,逃到青州的,他就加以妥善安置,于是灾民互相转告,聚集青州竟有六七十万人。当时守旧派还在寻找诋毁他的藉口,有人劝他不要收容这些灾民,万一弄不好,会成为反对派诬蔑的口实,他却坚定地回答说:“我哪能为了保护自己一条性命,而不去挽救几十万条性命啊!”
  当时官府对待灾民,一般是集中到城镇,每天供应一点稀粥,饥民往往“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他改变了原来的办法,筹划出公私房屋10余万间,把灾民分散安置,并优先照顾其中老弱病残者。组织当地官吏,包括“前资”、“待缺”和寄居青州的,发给薪俸,分区管理灾民,约定事后要按救灾成绩上奏皇帝,论功行赏,并每隔几天,派人去慰劳救灾的官吏。大家很受感动,人人都尽力救灾。
  他劝说青州地区的富户捐献粮食,再加上官仓的储粮,计划供应灾民。并下令,凡是山林陂泽中可以供食用的,任凭灾民采集。第二年夏天,青州一带小麦大丰收,他根据灾民归家路程的远近,发给不同数量的粮食,遣返他们回家。一共救活了50余万人, 并从中为国家招募了1万多名青壮年当兵。皇帝得知后,派使臣来褒奖他,升他为礼部侍郎,他让使臣转告皇帝,“救活灾民,是我的职责”,对皇帝的赏赐坚辞不受。
  他离开青州后,州民在石子涧侧筑亭纪念,称“富公亭”。后改建为富公祠,明代移于范公祠左侧,与欧公祠合称“三贤祠”。
  1056年(至和三年)和1069年(熙宁二年),他又两次任宰相。因与王安石不合,致仕归洛阳。卒后赠太尉,谥“文忠”。
  -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他博通经史,才华横溢。其诗文、书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1074年(熙宁七年)冬由杭州调任密州(今诸城)知州。时逢连年灾荒,民不聊生。第二年春旱蝗为害。他以灭蝗给粮补之法,教民灭蝗,亲赴常山祈雨,并赋诗作词以记其事。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好转之后,他又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如修超然台,建雩泉亭、常山祠等。
  他深爱密州人民和此地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及五莲、九仙、马耳、常山、卢山、障日等山,并作了许多文章、诗词,如《超然台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1076年(熙宁九年),他调离密州。他与人民休戚与共,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深受人民的爱戴,本地人民尊称他为“苏公”,并在超然台修祠、塑像,增修慕贤亭,以表敬仰和怀念之情。
  -
  仇悆
  仇悆(? -1134)  字泰然,北宋抗金官吏,青州益都(今青州)人。1109年(大观三年) 进士。初任邓城县(今湖北襄阳北)令。后调任武陟县(今属河南)令,时金兵南侵,官军数十万过境,主将纵士兵抢掠。他与军队交涉,保证军需供应,但不得让军队骚扰百姓。不久,他押送军饷到涿县(今属河北),正值军队溃退,丢掉大批军粮,他指挥民工抢救,不使资敌。后调高密,处理讼案,剖决如流,并严惩贪赃枉法的猾吏杨盖,民众悦服。调走时,县民万余挽留,把他拥回县衙,并轮流看护,不让他离去,他从便门出走,刚到密州衙署,忽数千人拥入,把他夺回高密。后任沿海制置使,又以淮西宣抚使知庐州 (治今安徽合肥) 。1122年(宣和四年)降金的刘豫之子刘麟会同金兵南侵,宣抚司统制张琦派武士数千持刀威胁他,要他一同南逃。他说:“你们不负责保卫国土,我当以死殉国。敌人还没来,就仓皇逃走,老百姓依靠谁来保护?”他神色镇定,人心遂安。金兵临近,他向宣抚司求援,并派儿子向朝廷告急,都没有求来援兵;朝廷还声言要放弃两淮,走保江南。他把危急形势告示州民,读者流涕,纷纷自告奋勇,保卫家乡。
  恰好一群官军败兵因主将战死,退到庐州。他把散兵收容起来,加以慰劳、整编,并招募庐州、寿州(治今安徽寿春)民兵2000人,出奇兵攻击寿春城,金兵大败,退回淮北。后来刘麟又增兵来攻,再次被他击退。
  后金兵围困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十几天未攻下。因天冷,马多冻死,于是集中兵力进攻淮东。当时枢密使张浚到金陵(今南京)视察,他献计说:“金重兵在淮东,既疲乏,又缺粮,若以精兵两万,一支从寿阳,一支从汉上,直指汴京,敌人当不战而退,再以大军尾追,胜利可望。”并指出:“若一日纵敌,数世之患,願无失时之悔。”张浚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刘麟又率军到合肥,声称兀术的大军作他的殿后,淮东淮西,人心惶恐,不知所措。邻郡官吏纷纷焚烧粮草,弃城逃跑。枢密使张浚下令,让他相机撤退他回答说:“残破之余,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然帅臣任一路之责,誓当死守,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这时恰好京西制置使牛皋统兵过境,他请牛皋抵御刘麟。
  牛皋率2000骑兵冲向敌军,短兵相接。牛皋摘下头盔,大呼:“我是牛皋! 曾经四次打败兀术,你们可来决一死战。”敌兵害怕牛皋,争相逃命。事后,他因功加徽猷阁待制。诏回朝廷,军民号泣相送。
  后改任浙东宣抚使,知明州(治今浙江明州)。他在明州挫豪强,惩奸猾,开仓救灾。又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治今长沙),有政绩,加宝文阁学士,任陕西都转运使。时金人无故提出要归还侵占的疆土,他上书力陈敌人的诡计叵测。
  时秦桧正力主议和,把他视为异己,削了他的职。不久,金人果然又重新占领了所归还的郡、县。他又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明州,改知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累官至左朝议大夫,封益都伯。卒赠左通议大夫。
  -
  陈规
  陈规 (1072-1141)  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安丘人。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职。
  1126年(靖康元年)末金兵入侵中原时,陈规为安陆县令。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跑,他代为防守,数次率兵大败攻城之敌,立大功,升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安徽顺昌 (今阜阳) 知府。到任,即修城墙,招抚逃亡民众,为百姓建立保伍组织。
  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将刘锜领兵赴开封驻防,路过顺昌府,他出城迎接。
  尚未坐好,传来消息说,金兵已经侵入京城。他告知刘锜城里有数万斛粮食,愿死守顺昌城。二人登上城墙,刚把守兵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墙,金龙虎大王率重兵接踵而至。陈规于是穿戴盔甲,巡城督战,并用神臂弓射敌,敌人稍退却。陈规又出奇兵,使用新式火枪,偷袭敌兵营,斩获多人。金人告急于兀术元帅,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城。当时天气炎热,他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下暴晒至午后体力最疲乏时,出城突袭,一举击溃金兵。此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他以善于守城闻名于朝野,得到皇帝褒奖。升为枢密直学士,调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1141年(绍兴十一年)因病去世。皇帝赠他为右正议大夫。1172年(乾道八年)追封为“忠利侯”,后加封“智敏”。
  他于1132年(绍兴二年)发明的用大竹筒装填火药,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火枪,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他撰写的兵书《攻守方略》是一部总结作战实践经验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历史上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作战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及实践有重大影响。
  -
  张择端
  张择端(1085-1145)  字正道,又字文友,宋代画家,东武(今诸城)人。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
  李清照 赵明诚
  李清照(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著名金石学家,诸城人。父赵挺之两度任宰相。
  母郭氏青州益都人。赵氏在青州城有私第,“挺之自密州徙居青州”。赵明诚少为太学生,弱冠时即潜心搜蓄金石书画。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几年。其间,李清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赵明诚在李清照协助下,完成了《金石录》初稿。
  1107年(宋大观元年),赵挺之病死才三日,蔡京就诬陷赵挺之,兴起大狱,赵明诚受牵连,被罢官入狱。1108年(大观二年),赵明诚出狱,偕李清照回到青州。1119年(宣和一年),赵明诚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莱州。李清照留青州。1121年(宣和三年)秋,李清照动身赴莱州。
  1126年(靖康元年) 12月金人陷京师。1127年(靖康二年)3月,赵明诚奔母丧自青州去建康,仓促间只带走15车文物。李清照留青州,秋,青州兵变,李清照仓皇出走去建康。 12月, 金兵陷青州,10余屋文物全部化为灰烬,其他财产也“荡无遗余”。他们带到南方去的文物,以后也在战火中大部丧失。
  1129年(建炎三年) ,赵明诚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职途中染病,于8月18日在建康去世。临终前,“取笔作诗,绝笔而逝。”李清照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几乎不起。此后,她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在颠沛流离的凄苦生活中度过后半生。
  李清照的最大成就是词作,她发展了婉约词,独树一帜。清代学者王渔洋称李清照为词家大宗,说她的词“难乎为继”。她的《词论》,多有独到见解。她不但诗、赋、散文写得好,还擅长书法绘画,并通音律。明朝还有人收藏着她的《琵琶行图》,并有人买到过她的墨竹。她的字画至清代失传。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李清照有文集7卷、词6卷,但大部分已散失。今有《李清照集》、《重辑李清照集》等。
  -
  张所
  张所(生卒年不详)  南宋爱国将领,青州人。1126年(靖康元年)任监察御史。
  金兵围攻汴京时,他用书信招募河北兵民抗金,响应的有17万人。高宗赵构南迁后,他上书劝皇帝还都汴京,收复河北、河东地区。他力陈还京有五利,还说:
  “国之安危在乎兵之强弱、将相之贤不肖,不在乎都之迁不迁。”皇帝被说服,要委任他收复河北,但因被他曾弹劾过的在位奸相黄潜善的极力阻止,并罢了他的御史,改为兵部郎中。不久经宰相李纲推荐,又任为直龙图阁,充河北招抚使,但同时任命黄潜善的党羽张益谦为招抚副使。他努力排除奸相黄潜善、汪伯彦和张益谦的干扰,招募、训练兵马,准备收复河北、河东地区。他从军士中发现了王彦和岳飞等人才, 提拔王彦为都统制,岳飞为准备将。此2人后来都成为爱国名将。不久,李纲罢相,他也被撤掉招抚使,只任直龙图阁,调到岭南安置,死在贬所。
  -
  杨妙真 杨安儿 李全 李璮
  杨妙真(?-1234)  农民起义军杰出女领袖,益都县(今青州)杨家堡人。杨安儿之妹、李全之妻、李璮之母。杨氏兄妹、李氏父子自起义至最后失败,历50余年,以益都为中心,占据山东东部达41年。
  金灭北宋后,山东陷入金人统治,广大农民遭受民族与阶级双重压迫,矛盾日趋激化。杨安儿与杨妙真兄妹率众起义,为红袄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
  杨安儿(?-1214)  原名杨安国,以制马鞍为业,“有力强勇,一堡所服”。
  1201-1208年(金泰和年间)曾率众起义。后投降金朝,金任命他为刺史和防御使。
  1211年(大安三年),杨安儿兄妹再次起义。金朝派“花帽军”3000人镇压,杨安儿撤往胶东。1214年(贞祐二年)5月,杨安儿在登州建立政权,建年号“天顺”,“有众数十万”。金人重兵围攻,农民军失败。12月,他“乘舟入海,欲走山岠”,被金军奸细击落水中淹死。
  杨安儿死后,残部“众尚万余”,由杨妙真统领。杨妙真号“四娘子”,她率起义军到莒州磨旗山(马髻山) 一带活动。1215年(贞三年)2月,在这里与李全会合。后结为夫妻。
  李全(?-1231)  潍州北海(今潍坊) 人。弓马敏捷,号“李铁枪”。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曾参加起义军,配合宋军在涟水进攻金兵。1213年(贞元年),蒙古军至山东,杀李全母、兄,他与二哥李福聚众数千。1215年(贞三年),李全军南下海州,又分兵破莒州、青州,势力大盛。
  为了抗金,李全与杨妙真的红袄军于1218年(南宋嘉定十一年)投南宋,被南宋命名为“山东忠义军”,驻楚州(今江苏淮安)。他任武翼大夫,京东路副总管。
  5月, 李全率军北进,攻海州,破密州,俘金将黄掴。杨妙真留守楚州,筹措粮械。1219年(嘉定十二年),金军大举南侵,淮西告急,李全飞军回援,败金兵于嘉山。3月,李全乘胜前进,又败金将四驸马阿海(安贞)于化湖陂。5月,他陈兵益都城下,率数人入城,说服守卫益都府的金将张林,带“青、莒、密、海、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十二州来归”,南宋朝廷升他为广州观察使、京东总管。
  1221年(嘉定十四年) ,张林叛宋投降蒙古。次年5月,李全率军攻打张林,张林败走。李全攻占益都城,杨妙真仍留守楚州。
  1226年(宝庆二年)3月,南宋阴谋消灭杨妙真“忠义军”。9月,派刘琸知楚州兼淮东制置使。刘琸派盱眙总管夏全陈兵楚州城下,杨妙真遣人“赂夏全,求缓师”。1227年(宝庆三年) 2月,杨妙真发动义军,包围刘琸治所,随后向夏全进军,夏全“狼狈归金”,南宋当局阴谋未逞。
  李全在益都城被围困一年后,粮尽援绝,他想自杀,被部将郑衍德救起,于1227年(宝庆三年) 4月投蒙古。10月,国安用、阎通等突然袭击杨妙真住处,杀死李福及李全次子,时杨妙真因事外出得免。他闻报大恸,疾带兵回楚州,平定了兵乱。
  李全在楚州“厚募人为兵”,大造舟舰,训练水师,加紧备战。1230年 (绍定三年)8月,他的麦船在盐城被南宋扬州知州翟朝宗部士兵夺去,他大怒,径捣盐城。南宋决定下令讨李全。1231年(绍定四年),宋军把李全包围于扬州城外,李全力战, 误陷泥淖,被杀。3月,宋兵“步骑十万”攻淮安,杨妙真率残部回益都。1232年(绍定五年),杨妙真入觐蒙古大汗窝阔台,继李全为山东淮南行省。
  名义上受蒙古招安,实际上仍保持独立。1234年(蒙古太宗七年)妙真病逝,子李璮继任。
  李璮 (?-1262)  小字松寿,李全子。母死,袭“益都行省”,继承了李全的军事力量和辖区,据有山东东部40余城。他以防宋为理由,积极扩军。蒙古大汗曾屡次调他出征,他都以“益都乃宋航海要津,分军非便”为辞拒绝。蒙古统治者对他也十分戒备。1234年(元太宗六年),“命纯只海佩金虎符,充益都行省军民达鲁花赤”监督他;1237年(太宗九年),又命阔阔不花率探马赤军镇益都,震慑他。并责令他的儿子李彦简入大都作人质。
  1262年(中统三年)春,他乘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机,密令儿子彦简逃回益都,联合南宋反元,克蒲台、陷淄州,占领济南。元中书右丞相史天泽等统兵围攻济南, 他困守4个月,因城中粮尽,投大明湖自杀未遂,被俘杀。至此,李氏父子占据山东东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遂告结束。
  -
  于钦
  于钦(1283-1333)  字思容,元代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益都(今青州市郑母镇) 人。他器资宏达,以文雅擅名于当时。官至兵部侍郎,益都田赋总管。所著《齐乘》,是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全国名志之一。
  1319年(延六年),出任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照磨。其时适逢山东一带连年大饥荒。他体恤民情,曾行至滨、棣二县,见百姓生计艰窘,嗷嗷待哺,遂开仓济民,按人口补给。百姓受惠,免受饥寒和流离失所之苦。他还奉命赈恤济南6县及盐灶饥民。他劝令富户出粮赈灾,以致触动权要,而被宪司以“出粟太多,赈济太广”为借口,加以责问。当时饥民卖儿鬻女的很多,他到处查访,尽力为他们赎回。有的同僚攻击他这样做是“违反常便,沽名钓誉”,他置之不理。
  泰定初年,奸党未尽,他心忧社稷,上书数百言,极陈逆顺违从之故,奏请尽快惩治逆违者。所涉及的都是显官要臣,闻之者都为他悬心。他任职期间,振肃风纪,据经守律,锐意进取,因而受到忌恨者的谗言诬陷。后来,他出任总管,实际是明升暗贬。
  他精于方志,他认为,诗可以“陶冶性情”,但真正“有关于当世,有益于后人”的事,莫如“著述以彰显”,修志以传世。他看到古代各地均有志书,惟山东多兵难,古代志乘荡然无存,遂立志撰修齐地志书。他经常对人说:“吾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记之也。”他利用在山东任职之便,“周览原隰,询诸乡老,考之水经、地记、历代沿革,分门别类,为书凡六卷,名之曰《齐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指出,“是书专记三齐舆地,凡分八类:曰沿革、曰分野、曰山川、曰都邑、曰古迹、曰亭馆、曰风土、曰人物”,“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志之但采舆图、凭空言以认断者。所得究多,故向来推为善本。”清代学者纪晓岚对《齐乘》评价很高,说它“叙述简赅而淹贯,在元代地志之中,最有古法。”历代对《齐乘》
  都“推挹备至”。
  他不仅擅长志乘,而且诗也写得好,但多散佚。《益都先正诗丛钞》收录他的《博兴风景》、《济南作》、《东方朔祠》3首。
  王曾
  王曾(977-1038)  字孝先,北宋青州益都(今青州市郑母镇)人。状元及第,官至宰相。
  1002年(宋咸平五年),王曾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大魁天下。考官陈恕赞叹说,我得王曾“名世才也!”大臣杨亿也称赞说“王佐器也!”翰林学士刘子仪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他正色回答说:“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他状元及第返归青州故里,知州得知,即派全城父老出郊鼓乐相迎。他却悄悄换了便服,骑毛驴,由便道进入州衙。知州一见大惊。但当他说明不敢有劳乡亲父老远迎之意后,知州连声称赞说,像君这样才是真正的状元公啊!
  他出任济州通判,任满,当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特召试政事堂,授以秘书省著作郎,后任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真宗大兴土木,满朝文武无人敢于谏阻,独王曾进言,他分析了当时形势,指出这样做有五大害处,力劝真宗爱惜民力,以邦国大计为重。他的建议为真宗采纳,升翰林院士。39岁时,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相)。后因购买贺皇后家旧宅引起纠纷,被罢相,出知应天府,后徙天雄军,复参知政事。仁宗立,他迁吏部尚书。朝廷倚以为重,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时年45岁。
  他每在皇帝面前陈述国家得失,周密而合乎事理。他多方选拔人才,“尤抑奔竞”。张师德久任馆阁副职,博学而有声望。一日内阁议论由谁出任知制诰,鲁宗道盛赞张师德,他以未识为辞。鲁劝张去见他,他不见。他日中书复议,王曾说,张的学识品德,足以任此,但也还有请谒之事,事隔一年方才任命。有一朝士与他是旧交,想任齐州知州。他说齐州已派人,乃与庐州。朝士说,齐州本来不如庐州,只是对我个人更方便些,相公不使一物失所,改变前命亦不难。他正色说,不使一物失所,依靠的是均平,若夺一予一,此不失所,彼必失所。朝士羞惭而退。范仲淹感叹说,久当朝柄,从未树立私恩,这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太后上尊号欲在天安殿受册,他以为不可,遂改在文德殿。太后左右姻家稍有请谒,多被他裁抑,太后不悦,适逢他主管的玉清昭应宫遭雷火,乃罢相,出知青州。
  他资质端厚,自奉甚俭。但出任地方官,所到之处,都自出薪俸兴办学校。
  知青州时,把家中大批藏书捐赠学校,以助习读。他书画俱佳,尤工诗赋。他的咏梅诗被传诵一时。他的《有教无类赋》和《有物混成赋》更是脍炙人口,时称奇才。著有《九域图》3卷,《契丹志》1卷,《笔录》1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