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1-19 19:15
鄌郚总编

唐甜丨刘绍堂讲张桃芳的战斗故事

    “不死”的老兵
    ——听刘绍堂讲张桃芳的战斗故事
    文/唐甜

    (一)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并观看狙击手构筑工事和伪装训练,询问单兵作战系统情况……”
    狙击手?单兵作战?这使我不禁想起张桃芳:在朝鲜战场上,他单兵作战32天,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冷枪杀敌最高纪录,被世界军史堪称“狙神”。
    但张桃芳在潍坊市潍城区军休所去世十年了。这使我又想到一人——党的“九大”代表、从解放军89医院退休的刘绍堂,他23岁那年为救战友失去了一条腿,退休后与张桃芳同住一座楼,俩人成了不是战友的亲密战友。
    我立即电话相邀,让他重温张桃芳在上甘岭的那段传奇,或许对新时代强军梦有借鉴意义,他二话没说爽快答应了。

    (二)
    1月6日9时,我们冒着小雪准时来到刘绍堂家中。
    今年76岁的刘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站立行走拄着双拐,右腿裤子内空荡荡的。他笑着说,“我从小就崇尚英雄。1986年,我从八九医院副政委岗位退下来到军休所,巧与从某防空部队退下来的张桃芳同住一幢楼,并且是隔壁。我非常熟悉这位传奇般的狙击英雄,因为我俩都是‘五老’报告团成员。”
    是的,那时“五老”报告团经常下连队、进学校作红色教育报告会。刘老回忆说,报告会最多的一天,在某坦克团接连讲了四场。张桃芳老家是江苏兴化人,南方口音浓,有战士反映听不懂、不过瘾。刘绍堂就主动当翻译、解说,有时张桃芳用南方口音讲一段,刘绍堂在旁边用普通话重讲一段。
    “张桃芳这个‘狙神’是勤学苦练得来的,是磨练出来的。在当今强军梦中,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刘老坦然道。
    1952年9月2日,张桃芳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那年张桃芳20岁,入伍才一年,是个典型的“新兵蛋子”。
    “雄纠纠,气昂昂……”部队终于在9月中旬赶到朝鲜元山驻防,张桃芳所的8连在这里进行了入朝以来首次练兵——打靶。
    张桃芳本不该对打枪发怵,他在入伍后训练过两个月,枪技应在多人之上。但是,张桃芳得了三个零环——“三个鸭蛋”。
    这就怪了,张桃芳对着这杆新枪扪心自问:以前用“三八大盖”三枪最起码打20多环,怎么换了枪,就脱靶了呀?这是自己对这枪还没悟透的缘故。是呀,枪就像朋友,只有摸透脾气才能随心所欲,可眼前这枪却像个陌生人。
    知耻而后勇。张桃芳像中了邪一样,不大的眼睛总是眯缝着,老是端着枪“发呆”,而且一端就是几个小时……
    这“水连珠”枪的膛短,后坐力大,子弹出膛时即使有头发丝般的偏差,到200米以外的目标处,就得差出一米开外。所以,在扣动扳机的瞬间,手臂、身体必须纹丝不动。
    为了掌握这项本领,他要求自己在击发后一直想着目标,并且要看清准星是如何跳离目标稳定下来的。在那一刻,他甚至不会松手放回扳机,就像被冰冻住一样。
    为了增强臂力,他自制了两个沙袋,说是沙袋,实际上是用破床单撕成两片,里面装上沙土。练到最后,他在两臂带着十几斤沙袋时,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
    越练越上瘾,他夜晚在坑道里,用微弱的油灯光瞄准。这个目标比起白天的树木、山石更不容易把握,灯头儿忽大忽小,忽高忽低,他就定定地瞄着那灯光,苦练打“活靶”的技能。
    1953年1月11日夜,张桃芳随部队来到阵地最前沿——上甘岭597。9高地 。虽然眼前一片漆黑,但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焦烟、尸体混合到一起的呛人气息,让人心惊……
    张桃芳听说,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刚结束40多天,黄继光就是这里牺牲的,这是一座英雄的高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打,替英雄报仇。
    张桃芳的9班是个加强班,有17个人,任务是坚守7号阵地,射击组有三个人,但还差一个。班长早就看上日夜苦练张桃芳,但汇报上去,连长一想起“三个鸭蛋”怎能放心?他到阵地上给张桃芳指了3个目标,结果全被打中了。
    进入上甘岭阵地第18天,他第一次趴在射击台上。清晨,正南无名高地一个地堡里钻出两个敌人。天不怕地不怕张桃芳不等观察员发令,便立即开火,头一次打活靶,他竟然连提前量都忘了。唉……
    第二天,张桃芳终于“开张”了,但他高兴不起来。有三个敌人落单,他瞄准第一个“啪”就是一枪,奇怪倒下去是第二个。他在琢磨,“我明明瞄的第一个,怎么打到第二个呢?”
    其实,张桃芳不知道,朝鲜战场多山的地形让提前量估算极为复杂。狙击手必须考虑到山地的坡度,对手的高度,结合目标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确定瞄准点。所有这一切,必须经过多次磨合训练,才能达到枪人合一,百发百中。
    张桃芳经过两个星期的磨砺,快速适应了狙击手角色。2月10日,他击发9枪杀敌7名,成绩超过班里所有狙击手。到2月底,他22天用247发子弹打死71个敌人的事迹,已经通过24军《火线报》广为传颂。

    (三)
    “在体育比赛上,人们在得不到冠军的情况下,对亚军也很向往,但在战场上是不能当亚军的。高手对决,胜负只在瞬间,你不要他的命他就要你的命。”思维敏捷的刘老开始为我们讲高手对决的故事。
    随军记者把张桃芳的事迹登上报纸,张桃芳在战友中被广为传颂。同时,阵地上的美国兵也对志愿军阵地上的“神枪手”恨之入骨。为此,他们专门调来了狙击手,决意要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这就引出了一场两位顶尖高手之间的精彩对决,这也是张桃芳生前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
    1953年初夏,张桃芳照例一早沿着战壕走进3号狙击台,恰时一串机枪子弹贴着头皮飞过。他机灵地脑袋一缩,趴在了战壕里,直觉告诉他,对面有人在等着他。
    为了引诱敌人暴露位置,他把帽子摘下来,用步枪将它顶起露出战壕。以前他曾多次用这种方法引诱对方,可这次对手一枪未发,很显然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高手。
    张桃芳暗道,“这是高手,小把戏糊弄不了他。”他在战壕里匍匐前进,到了尽头突然蹿起,几个箭步穿过一段小空地。他刚要进狙击台,对面机枪又是一个点射,子弹紧追着他脚跟,打得地面尘土飞扬。他双手一伸身子一斜,像被击中似地摔进了射击台左边的掩体里。
    这个假动作显然蒙骗了对手,对方暂停了射击。张桃芳慢慢地从掩体里探出头,开始搜索对面阵地。
    他先仔细观察了美军阵地机枪掩体,发现有两挺机枪正向其他方向射击。
    他没有出枪,因为他担心这是诱饵。此时的对手肯定躲在其它地方,正在搜寻他的位置。
    他耐心等待着,搜索着……终于在对面山头上两块紧挨着的岩石缝隙,发现了对手的位置。张桃芳立即出枪,将枪口对准了对手的脑袋。
    然而,就在他要扣动扳机一刹那,对手也发现了他,脑袋一偏,脱离了张桃芳的枪口,紧接着手中机枪吐出了火舌……
    武器上敌强我弱,张桃芳被压制在掩体内。他尝试了几次伸头,都引来了点射。
    过了很长时间,他忽然发现对手似乎把注意力集中在狙击台左侧,也就是自己所处位置,而对狙击台右侧打的次数很少。
    他在沙袋的掩护下,慢慢爬到了狙击台右侧,轻轻把步枪紧贴着沙袋伸了出去。
    他仍没有出枪,静静地判断这究竟是对手的真正疏漏,还是设下的圈套?
    足足等了十多分钟,时机终于到了——
    当对手刚刚对狙击台右侧打了一个点射,把视线和枪口转向左侧时,张桃芳猛地站起身,枪托抵肩,即刻击发。几乎同时,对手也发现了张桃芳,立即转动枪口扣动了扳机……瞬间,张桃芳的子弹比对手快了零点几秒。当张桃芳的子弹穿过对手头颅时,对手点射的子弹却贴着张桃芳的头皮飞了过去。
    对手倒下了,张桃芳毫发未损。
    刘老介绍说,张桃芳于2007年10月29日去世,享年76岁。他在弥留之际,还是眯缝着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却炯炯有神,仿佛在端着枪瞄准……老兵,这就是一个中国“不死”的老兵。老兵不死,只是调零。
    张桃芳这个“草根”英雄,创造了一个扬国威、扬军威了不起的奇迹,上演了世界狙击史上的神话。

    (四)
    如今,枪不能言,老兵已逝。
    刘绍堂拄着双拐领着我们来到军休所“党员活动室”,只见功臣榜上明星闪耀,有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功臣,有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功臣,他们每个人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刘老扶摸着张桃芳照片动情地说,“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最好教科书。崇尚英雄,让英雄扎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