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9 14:15
鄌郚总编

杜牧《过华清宫》赏析

  杜牧《过华清宫》赏析
  来仪
  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内忧外患,战乱频仍。
  一日,大诗人杜牧经骊山回到长安,回望骊山的华清宫,想到唐玄宗曾在这里与杨贵妃荒淫无度、奢侈享乐,不理朝政,使大唐王朝由盛变衰。这时,一股忧愤之情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德、宪两朝宰相杜佑之孙,文宗(李昂)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一生或在京任职,或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剌史,官终中书舍人。为官俊迈不羁,刚直有奇节。其文奥衍,诗尤豪迈,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李杜。为别于杜甫,又称小杜。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他的诗,有的愤慨于朝政昏乱和统治者荒淫误国,有的斥责官僚庸懦苟安。在艺术表现上,他不务“奇丽” 而追求“高绝”,形成豪健俊爽、清丽淡雅的艺术风格,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首七绝就体现了他那托讽不露、貌浅实深的艺术风格。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骊山华清池温泉区,风景幽美,是唐代著名的皇家行宫。后来的李隆基已变为一个贪图享乐、昏庸无道的皇帝,经常携带杨贵妃和朝廷百官到这里游乐。杨玉环生长于四川,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投其所好,命人远从四川、两广乘驿马飞驰运送,荔枝到达长安色味不变。为此,运送者一路奔驰,踏坏无数农田庄稼,往往跑得“人马僵毙,相望于道”。这首诗写的正是快马送荔枝、惹得美人一笑这件丑事。
  诗的开篇,运用高度概括之笔,从总体上勾勒出骊山华清宫的幽美和森严。“回望”点明题目《过华清宫》的“过”字,从这“过”而“回望”的动作中,透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情怀。“绣成堆”,据《雍大记》载: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树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宋朱光庭〈华清宫〉)。杜牧回望骊山,当然不是留连风物之美,而是对“骊山秀色”怀有深沉的“感慨”。“堆”字,现在读来与诗中韵角不谐,但在古韵中却是同韵。
  次句“山顶千门”,是指骊山上的殿台门户多得不可胜数,一向戒备森严,如今却“次第开”,这是为何呢?许是边关紧急快报,或是为国家隆重礼仪而开?这种皇家反常的举动令人费解。诗人有意把读者引到这里,置一悬念,意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沉思。
  出人意料,诗人笔锋一转,下面全然予以否定。原来“一骑”带着“红尘”飞驰而来,献上新鲜荔枝,而招得“妃子笑”。在这幅一贱一贵、一苦一笑地画面上,两相对照,包含了隐痛地谴责,具有一种含蓄辛辣的讽刺。然而“一骑”是何许人?“妃子”缘何发“笑”?却无人知晓。这第三句由景转情,并置疑其中,令读者急于求解。结句巧妙地作了回答,原来“一骑”千里送荔枝,招得“妃子笑”, 虽然“无人知”, 却暗讽了帝妃的奢侈荒唐。真乃以小见大,蕴含深远。
  杜牧在写或者我们读到这首诗时,自然会由“妃子笑”联想到“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戏弄诸侯而失天下;唐明皇为博杨妃一笑,快马送荔枝而乱大唐,这个“笑”字的份量是何其沉重!苏轼算是理解了“妃子笑”的含意,他在《荔枝叹》中写得好:“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我们今天读此诗,不也有同感吗?
  《过华清宫》一诗短短4句28字,却蕴含了如此丰厚的内容。从字靣上看,无非是“荔枝来”“妃子笑”,但在这件小事背后却暗藏着深沉的历史悲剧和辛辣的讽剌。这种高度的概括力和深邃的意境,溶于寥寥的28字之中,体现了诗人善于剪裁,巧于构思的高超艺术魅力。诗篇组合有序,层次分明,精煉简约,以小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使我们读来情思飞动,并延伸出无穷的遐想。所以,这样的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长远的历史和现实义意,故而流传千古。
  我们今天学习此诗,看到诗人以区区小事反映国家兴衰大事,以“春秋笔法”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简炼而又深奥,说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营陵诗词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