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30 21:49
鄌郚总编

《苇园诗文集》序

  苇园芳草碧,寒舍蕙兰香
  《苇园诗文集》序
  韩同运

  苇园,潍河西岸的一个村庄。村子虽然不大,但却有几分灵气。隔岸东望,博陆(山)孤耸;西去不远,九龙(涧)蜿蜒,柳毅山上下,柳郎祠内外,依旧传诵着柳毅传书的千古爱情故事;向南远眺,峡山上空缭绕的彩云,仿佛忽隐忽现刘伯温刘半仙的身影;北去是通衢大道,通向四面八方。田野里绿油油、黄澄澄,村人忙于耕织,家家机杼传鸣。这就是《苇园诗文集》作者范永来先生的故乡。
  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家是爱国的基础,爱国是爱家的升华。这也是一位诗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范永来先生自号“苇园痴叟”,在他“世俗皆弃去,风雅度黄昏”的时候,把一生的心血结集出版,定名为《苇园诗文集》就是很好的诠释与佐证。
  永来出身贫苦农家,童年苦度,少事耕读 ,好学爱文,后离家从企40余年,备受风雨磨砺 。他虽人在外地,但思想感情始终没离开故乡。他写家乡的山,写家乡的水,写家乡的人和事,写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乡情浓浓,是《苇园诗文集》的一大靓点,乡情是永远也写不完的篇章。
  古人云:“诗乃心声”,“人在诗中”,“诗如其人”……,这些一点都不假。范永来先生为人忠厚、朴实。他的诗也洋溢着朴实之风。首先是思想感情朴实,不虚假俗套,不矫揉造作,真情实感,读起来很亲切;二是语言朴实,不搞假、大、空,不搞咬文嚼字,不搞深奥枯涩,多是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再是取材也很朴实,多是生活中亲身所见所闻,不追求重大政治题材和节日应酬之类。有人问他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作品有哪些时,他说满意的似乎没有,只是献丑一词一诗:词是《浪淘沙.苦菜》:“荒野默栖身,飞雪知春。早春二月见精神。枯草丛中羞露面,破土无音。   味苦且清心,根叶济民。名微不计少芳芬。凭任蓬蒿枝叶漫,笑看流云。”诗是《小阳台》:“敝楼三尺小阳台,兰草红花俏丽开。莫道人微情趣少,清风明月自天来”。可见他并不追求高调的自我定位。
  永来先生对“竹枝词”情有独钟,对家乡的过大年、雪打灯、打囤、荡秋千、端午情、放风筝、打陀螺、潍县萝卜、朝天锅等都有上佳的吟咏。并有专文论述。他特别喜欢写绝句,在他的《诗文集》437首诗词中,有207首绝句,这些绝句也大都竹枝摇曳,杨柳依依。记得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旧体诗的出路可能在写绝句。相对而言写绝句受束缚小一些,同一个内容表达不完,可以搞点“套餐”。永来先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获得成功。特别是他与画家韩恩荣先生联袂诗画配《红楼梦群芳》,诗画相得益彰,受到好评。并有多首题诗入编《百年绝句大典》和《中国花卉诗词大全》等。
  永来先生不仅能诗,还很善文。他长期在交通运输部门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撰写了十多篇论文,并在《交通报》等多家专业报刊发表,在当地和交通运输系统很有影响。他对诗词理论也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他坚持用新声新韵写旧体诗词。他说政体既然一国两制,诗体也应允许一国两诗。新旧相斥,同堂操戈,可咒;离奇俗滥,精品少见,可悲;诗染铜臭,惟金惟利,可气;文人相轻,惟尊惟名,可耻;古今断代,青黄不接,可急;承前启后,新旧共荣,可倡。他对诗词界这方净土被污染感慨万千,“本是诗国幸有缘,未曾投笔令掏钱。早知文墨如铜臭,宁品清茶看玉兰”(《无题》六首之一)。而当今的“名人诗词”和“认人不认诗”的现象,更是令人厌恶。
  著名作家浩然为永来先生亲笔题写了“四通八达,前程似锦”八个大字,我谨以“苇园芳草碧,寒舍蕙兰香”为题,草撰拙文与永来先生共勉。
  戊子初秋  于潍坊吟稼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营陵诗词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