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2-19 20:15
鄌郚总编

李继武丨孙中山祖籍青州之初探

  孙中山祖籍青州之初探
  李继武

  一脉流传住异乡,八吉遭嘱实非常;
  子孙追本敦前境,世代寻源仍旧乡。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刘永军先生请我帮着查一下“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是现今哪里,并说孙中山先生祖籍应该是青州,且发给了我他在网上看到的信息。这对我来说有点石破天惊,第一次听说孙中山先生祖籍是青州。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是河南邓州的孙德玉先生,带着一种“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虔诚,向青州人民发出了寻根问祖启示。
  【家人信息】我的名字是:孙德玉。我的祖籍是: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现居住地是: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
  【详细内容】我孙氏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宋元年间,始祖既二始祖贸易于邓,迁居豫省邓东谷社里三叉口韩百户寨。三世祖讳普善公配邢孺人创基业于和风乡孙家寨,即今日汲滩镇孙寨村。三世祖普善公配邢孺人,生八子育三十二孙。八子曰:恭、礼、贤、海、文、金、果(果)、全。其三十二孙现尚考不全。现有较祥记载的只有四世祖恭、贤、海三支。其他各支尚不知去向。我们这三支后代寻找其他各支。有自四世祖起字辈为:贤仕仲国尚,知永宗金名。履文振崇荣,祖德世庭光。照绍玉朝乾,明显高宗脉。这是在寻找祖籍啊!先联系上了河南孙德玉先生。据孙老先生介绍,河南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孙姓,是广州中山市孙中山先生等孙姓籍;而他们河南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孙姓祖籍是山东查州府益都县。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关于孙中山祖籍,向来有多种说法,有“东莞说”“紫金说”……但都没有确凿证据。今天我要说的是,“河南邓州说”,更是“山东青州说”,这是有确凿证据的。河南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是广州中山孙中山先生之孙姓祖籍。据河南邓州市孙中山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孙祖杰先生介绍,1956年,广州中山县孙中山先生宗族孙姓派三人专程来河南邓县(1988年改市)寻访城东四百里韩百户寨(此寨元初时因韩姓百户长居住而得名),未果。1981年,中山县孙姓又有一行三人再次来实地察看孙寨村,并拜访了河西娘娘庙村85岁的李万山老人。李万山老人地村庄与韩百户寨遗址紧紧相连,他年轻时系悍匪,之后弃恶从善。他带中山县三名同志到韩百户寨遗址进行察看。此后,孙东野先生考证韩百户寨位于白牛乡娘娘庙自然村村后,明末清初因战乱大批孙姓南迁而毁。此后又两次派人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寻找孙中山祖居。2020年10月17日,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先生族人孙照成等一行到邓州市汲滩镇孙寨寻根问祖。又据欧苗生介绍说,他亲眼见过中山市孙姓家谱,说其中有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是中山县孙姓祖籍的表述。欧苗生原在铁路宣传部门上班,后被香港经济导报聘请为中山市记者站负责人。孙中山先生之孙姓祖籍是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是得到片州中曲市和河南邓州孙姓两方认可的。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是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孙姓祖籍。2016年10月,邓州市汲滩镇孙寨村孙姓家族在撰写《孙氏家族族谱》时,意外挖掘出土一块光绪三十一年立、二米见方的石碑,即《孙氏下家四门宗派碑记》。其碑文:自来宗支蕃衍振振绳绳,历千百传而愈盛,固先人之德泽有以庇之,亦其后嗣之仁孝有以继之若。我孙氏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人也。宋元间,始祖暨二世祖迁居豫省之邓东谷社里三叉口韩百户寨,历年久远,家乘散佚,名讳失传,此裔孙论世之余,所深叹息,而增悼者也。越明洪武初,三世祖考讳普善、妣邢孺人,创基业于和风乡,即今之谷社里,土人所称孙家寨者是也。四世祖考讳贤、妣马张孺人;五世祖考讳仕高、妣阮孺人;六世祖考讳仲阳、妣卢孺人,次讳继阳,三讳良贵,皆家于此,殁葬村之西南隅,而裔孙系仲阳后也;七世祖考讳国福、妣刘孺人,迁葬于祖茔西南裹许涅水东岸;八世祖讳尚德,迁葬于平阳里徐家塚东北隅;九世祖兄弟二人讳知言、次讳知性,妣杨孺人,知性公卒,与知言公序昭穆于八世祖墓侧,迨我大清顺治初,八世祖妣刘孺人,命其长媳刘氏暨孙祚、晖昌移居王寨别业,九世祖知性公仍居下寨,上下家自此分焉。康熙初,八世祖妣卒以庚甲,向葬于此,与八世祖墓相去二百步武;九世庶祖妣王生库生,讳际昌、妣胡、朱孺人,后母葬于谷社寨西,九世祖卒于康熙末,以乾异向序母墓侧;十世祖考讳永昌、妣史孺人,亦从葬于右;十一世祖兄弟四,长庠生考讳宗估、妣杨孺人,迁葬于谷社营西北隅,次库生讳宗舞、妣李霭公;延莽重贬磨南偏,三庠生讳宗定、妣李孺人,迁葬于氵急滩镇北平峰山西涅水北岸,四讳宗成、妣梁孺人,迁葬于新野县北正店西小丁庄北岗,以上祖茔各有坐落,皆有碑记,谨详叙总志,以备后之诣此墓者,仰观而得所考焉,裔孙铭,每逢祭扫,沾春露感秋霜,审视茔地,迫狭心怵惕者,屡屡奈,家非般实不能增治,幸有七世祖所遗官地稞赀若千,调理,于光绪六年十月初吉,买地三亩四分二厘,价六十贯,十三年前四月二十九日买地三亩五分二,价八十贯,共六亩九分四厘,广茔地而且筹祭费望节:献莫无已庶先人之德泽不坠,而后嗣之仁孝亦稍展云。一茔,稞赀派公正人经管富者,不许推贫者,不许争倘有恣违公议讨扰佃户者,罚席必三酌,杖责必三十,决不宽贷;一茔,不准当卖,分析若有倡义当卖者,公呈禀官究应;一辩,祭扫之事,每门派二人,四门上下轮管,每年三节,每节于祭费钱壹铢,宗派:忠勤彰祖德,诗礼续家声。例授:恩仕郎十七世孙,铭忠熏沐顿首敬叙;增广生员十八世孙,壬午熏沐顿首题额;廪膳生员十九世孙,缓麟熏沐顿首敬书。长门:十七世孙铭忠、干忠、卢忠、良忠,十八世孙勤智、勤贵、勤义、勤恒、勤仁、勤恭、勤让,十九世祖彰林、彰若、彰广、彰先、彰蜡、彰典、彰春、彰兴、彰春,二十世孙祖;二门:十七世孙全忠、桢忠、颗忠、世忠、殿忠,十八世孙勤顺、勤良、勤俭、勤耀,十九世孙彰;三门:十六世孙敏、敬,十七世孙忠彦、忠至、忠德、忠应、忠心、忠朝,十八世孙勤;四门:十七世孙恒忠,十八世孙勤文、勤春、勤武,十九世孙彰。皇清光绪三十一年冬月谷。此碑文不仅详细记述了孙姓始祖开枝散叶的情况,更是提到了孙寨孙姓祖籍系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惹县浆:县说帛宋元年间迁徙邓州城东谷社里(现名白牛乡谷社寨村)三叉口韩百户寨。从碑文“宋元年间,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说法来看,此处应该是金朝及以后。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两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宋初即有青州府益都县(960-1126)。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州将王定杀知州曾孝序。青州城大乱。同月,金国完颜宗辅率军攻青州,“杀伤宋兵,不可胜计”,占领青州城,不守而去。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完颜宗弼(兀术)率军来侵,打败宋将郑宗孟的军队,攻入州城,杀知县张侃。弃城去。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再陷州城,杀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南宋安抚使刘洪道入城。三月,金兵再来青州,刘洪道弃城逃至仰天陂,金兵入城留向大猷任知州。七月,刘洪道入城捕向大猷。闰八月,金将挞懒打败刘洪道,地入于金。此时期,青州周围战乱不断,很多民众南迁。邓州孙姓应该也是在那时迁离益都。金天会九年(1131)升青州为益都府,至元元年(1264)为益都路,至元八年(1271)设益都路总管府,洪武元年改益都府为青州府。碑文中还提到“孺人”,此说法为明清时期七品官母亲或者妻子的封号,显然在这里是对其长者的尊称。这块石碑的出土,很清楚地说明河南邓州孙姓祖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此地名应该是明清时期的说法。且有一细节值得一提,河南邓州孙姓为了区别其他孙氏,在其编写家谱过程中,直接把他们一支脉写成“孙寨,山东青州支”,这就更加证明了邓州孙姓与青州孙姓的关系。而河南邓州孙寨孙姓又是中山市孙姓祖籍,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祖籍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这点确凿无疑,因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今何在?“苍耳沟”地名现已经湮没在青州繁衍的历史长河之中,要想搞清楚“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是今天的哪个乡镇哪个村”,还需要仔细探访,小心求证。据孙德玉先生说,自从他发出“寻根问祖”以后,得到了如此信息:益都县苍耳沟即是今青州市黄楼街道莫家庄至谭坊镇南部(原郑母镇)香山南麓、洗耳河两岸村庄一线。且说当年迁徙的始祖是“枣林苍耳沟张氏孙氏一同迁至河南”。随即查了黄楼街道莫家庄至谭坊镇南部(原郑母镇)香山南麓、洗耳河两岸一线村庄。《青州市镇村志·黄楼街道卷》显示,黄楼街道莫家庄是明朝初年立村,东张老村张姓、孙姓是明朝以后陆续迁来。《青州市镇村志·谭坊卷》显示,南孙家村孙姓,自北宋元祐年间来此立村,村内还有龙王庙大殿遗址,村南古墓群中出土过“治平”“熙宁”铜币,当时孙姓居多;南吉林村,元代中期赵姓与周姓先后迁入,共同开发太平山下的棘子林种粮糊口,建棘林村,后演变为吉林村,孙姓后迁入;倪家村亦是老庄,东月牙岭西侧旧有北宋宰相王曾墓;山前张村始建于宋代,但是没有记录孙姓家族;河子头村是元朝初年刘姓迁至村东南,后薛李两姓迁入立村,没有孙姓记载;又据谭坊镇张群山、孙传兴两位先生了解到,谭坊镇孙家楼村孙姓来自东阳河村,东孙家村孙姓来自庙子镇仁河。
  随后遍查《青州市镇村志》所有乡镇、街道有孙、张两姓村名的村子,有14个村孙或张姓是明代以前立村,随即又探访了这些村庄孙张两姓家谱。这分两类情况,一类是明初从枣强县迁来或者以后移民迁移立村,排除在外;一类是明以前立村或已有的“坐地孙”。“坐地孙”有可能是河南邓州孙姓同宗族。又查《青州市镇村志·东夏镇卷》记录,东夏镇孙家村孙姓迁入较晚;又据王坟镇孙孝同先生介绍,王坟镇孙家庄村孙姓,也是明朝以后来此立村。据《青州市镇村志·庙子镇卷》记录,孙家西坡是宋末时期张、姚两姓立村,其村内孙姓是明朝万历年间迁入;据《青州市镇村志·何官卷》记录,孙板是一老村,元中统四年(1263)就有碑石,但无孙姓记录。期间还探访了昌乐的张国民先生(融媒体中心记者)、临朐的王兆亮(文史爱好者)、寿光的张传功(文史爱好者)、临淄的毕义星(文史爱好者)等,也没有找到关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更合理的解释。真不容易,这让我想起了唐代李白的《干里思》: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又据康保成的《《一捧雪〉本事与所谓“一捧雪玉杯子”辩》提到,对河南新野歪把子乡大李营村李氏家谱记载,其新谱前言说:明朝嘉靖年间,皇上昏庸,听奸不认忠,故引起了闯王之乱,当时子性散之甚多,我莫氏之原谱己无可考,只积累世所传续之。吾高祖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莫家寨人氏,官拜太常寺正卿,因用人不慎,在家宴中用自己祖传一捧雪,让仆人汤钦瞧见……  我高祖为了不失祖传之宝,弃官逃走,至南阳所辖的大席营隐居,村南二里有莫氏茔兆一所,后不知何故移居宛邓新三县交界红石河畔大李营,改莫姓为李,现有村西泥河东岸始祖坟为证。旧谱序言则云:吾李氏自□王之乱之后,子姓散亡亦多,其原之所,自无可考,姑即累世所问 者而序之。吾太祖本山东口口也,青州府益都县名□□□,明太祖迁民始移于南阳府南□□里,村名大席营家焉。营南二里有莫氏茔兆一所。他居高口墓,改莫姓李,不知始于何祖?□□吾云库祖移居邓县,在□□□平阳里,云李家营。此新旧谱明,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苍耳沟莫家寨人莫氏先祖,在明太祖时期迁居河南南阳,改李姓,后又迁居邓县即今天的邓州。是孙姓先祖记错了时间呢?还是他们两姓是在不同时间宋元和明初迁居河南的?但至少说明一点,明初青州府益都县仍然有“苍耳沟”这一地名。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探查访问,亦初步得出“苍耳沟”可能的三个方位:一个是谭坊镇以南孙家村、南吉林村、南王家村、倪家村、辛店子、宫家庄六个村为中心点的“石应子”周围地区;一个是香山前的山前张村周围;一个是河子头村附近。本人更倾向于第一个,据考查南孙家村孙姓自北宋元祐年间来此立村,且此附近比较符合“苍耳沟”的特征,周围有形似“耳朵”的康浪河从此处婉转流过,还有老“石碰子”“棘子林”和唐宋更早一些的老槐树、宋代古庙遗址等。当然这些还需要更确凿的证据,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访,也敬请知道此相关信息的朋友来函来电提供信息。探访期间,得到了河南邓州孙祖杰、孙德玉,青州王华庆、刘永军、李瑞之、王岩、高琳、李哲、张修民、张群山、孙中强孙传兴、孙孝同、刘绪军、段德荣、孙兰营等师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带着一种虔诚,一种真挚,欢迎河南郑州、广州中山的孙姓朋友前来认亲、续谱,寻根问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