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所载诸阳都葛氏人物脉系梳理
——兼辨诸葛氏族谱早期人物的脉系关系
李遵刚
内容提要:复姓诸葛源于西汉时期,始自诸葛丰。此后的诸葛氏,虽在记载上各有所始,各成脉系,但都是诸葛丰的裔脉。自唐宋开始各地诸葛氏纂修的族谱,大都以诸葛亮为一世祖或二世祖。诸葛氏族谱所反映的,不仅是一种诸葛氏族人承认的血缘传承关系,而且还有诸葛氏族人的一种心理诉求。各地传世的诸葛氏族谱,在记载东晋至唐宋期间的先人衍生关系方面,都有许多需要辨析之处。依据族谱来认定哪一地域内的诸葛氏是诸葛亮的嫡裔,还不能成为定论。
当今所见诸葛氏族谱,除个案外,都是以诸葛丰为始祖,也都是以诸葛亮为一世祖或二世祖。然而,由于志书对诸葛亮的记载,上溯仅及远祖诸葛丰、父辈诸葛珪与诸葛玄三人,下涉也不过子孙两代,而且记载都过于简略,因此现存诸葛氏族谱对诸葛亮的先人记载不一;对诸葛亮祖孙三代以后人物的记载,也存在移花接木的现象。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志书所载三国至南北朝期间以琅邪或阳都为地望的诸葛氏人物,并以此为参照,对几大宗传世诸葛氏族谱中相对应人物的脉系关系进行辨析,以作同人研究诸葛氏谱牒之参考。
一、史籍记载的诸葛氏人物
史籍记载的诸葛氏人物始自西汉诸葛丰。两汉时期,诸葛氏还未成为望族,还处于偶尔显现的上升时期。三国和两晋时期,诸葛氏进入了家族式的辉煌时期。南北朝时期,尽管也有不少诸葛氏族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但已不是家族式的辉煌,而是星点式的显贵了。此后,见于史籍的诸葛氏人物都不再以琅邪或阳都为籍。这些载入志书的诸葛氏人物,虽然品级不一或记载简繁有别,但都是诸葛家族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坐标点。
(一)两汉——偶尔显现的上升时期
《汉书》将诸葛丰列为刚直之臣,专门立传,并明确记载他是琅邪人。这是见之于史籍的最早的诸葛氏人物,也是《汉书》中唯一记载的诸葛氏人物。《后汉书》中没有诸葛氏人物的传记,仅在记载其他人物时涉及到诸葛穉和诸葛礼,这二人也都仅是秩俸二千石的官员。显然,两汉时期,诸葛氏家族还处于偶尔出现显贵人物的上升阶段,还没有进入家族式的辉煌时代。
诸葛丰,《汉书》有传。诸葛丰的籍贯,《汉书》仅记载为“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唐代《元和姓纂》“诸葛”条则明确记载为:“琅琊阳都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 笔者认为:诸葛丰祖籍琅邪郡诸县,在祖籍地为“郡文学”,当时姓葛名丰;葛丰这一支迁居阳都后,以郡望加姓氏称之为诸葛;葛丰是有“郡文学”身份的人,在阳都以诸葛丰之名行于世;诸葛丰在新籍阳都被贡禹纳为僚属而出仕,出仕后也以诸葛丰之名为官;诸葛丰虽已徙居城阳国阳都县又改单姓葛为复姓诸葛,因时间不长,仍以原郡望琅邪为籍。因此,诸葛丰自己既不自称为“阳都人”或“城阳人”,也不便自称为“诸县人”,只按原郡望自称为“琅邪人”。因为诸葛丰的籍贯很复杂,《汉书》也就以折中的方法记载他为“琅邪人”。因为他是琅琊诸县人迁徙到城阳阳都,而且自东汉开始阳都就隶属于琅琊了,所以唐代《元和姓纂》就干脆说他是“琅琊阳都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了。笔者拙论《诸葛丰与阳都之关系考》已提交第十九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论,不再详述。
诸葛穉,见于《后汉书·刘盆子列传》:
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欢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兵众遂各逾宫斩关,入掠酒肉,互相杀伤。韂尉诸葛穉闻之,勒兵入,格杀百余人,乃定。
当时,诸葛穉为韂尉,是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刘盆子列传》未言明诸葛穉籍贯及履历,从他出场制止长乐宫混乱一事看,应是赤眉军攻入长安后任命的官员。韂尉同卫尉,即卫将军,秩俸二千石,属于内卫官员,不可能是原汉廷官员。赤眉军首领樊崇是琅邪人,王莽天凤五年(18)在莒(今山东莒县)集合饥民起事,称为赤眉军。诸葛穉距诸葛丰不足百年,当属阳都人。莒与阳都相邻,由此可推,诸葛穉是在家乡加入樊崇赤眉军来到长安并任职卫尉的。
诸葛礼,见于谢承《后汉书·戎良传》:
济阴戎良,字子恭,年十八,为郡门下干吏。良仪容伟丽,太守诸葛礼使合里写书。从者诬良与婢通,良刳腹,引出肠肝,示礼赤心。
济阴人戎良在太守府衙中做吏员,他容貌俊美,太守诸葛礼很喜欢他,让他做文书工作。其他吏员妒忌戎良,造谣说他和府中的一名婢女私通。戎良感到冤屈,就在诸葛礼面前用刀剖开肚子,让太守看看自己的一颗赤心。《太平御览》也转载了此事。关于诸葛礼的籍贯和活动的具体年代,《戎良传》没有记述。文中所称“干吏”,又简称“干”,是汉代百官之下不在品级的办事员。根据《戎良传》所载“济阴戎良”和“为郡门下干吏”这两条信息,可认定戎良是在本郡即济阴郡任职的,那么诸葛礼是济阴郡太守无疑。东汉济阴郡辖地大体相当于今山东菏泽市,与琅邪郡相隔山阳郡,太守诸葛礼的籍贯应该是琅邪阳都。
(二)三国两晋——家族式的辉煌时期
《三国志》和《晋书》记载的诸葛氏人物比较多,但最有影响的是诸葛珪家族、诸葛诞族系和诸葛绪族系。三国时期,诸葛珪后裔最为辉煌。两晋时期,诸葛诞后裔成为后起望族,诸葛绪后裔因沾皇亲亦显贵一时。
1、诸葛珪家族
诸葛珪生活于东汉末年,他的事迹仅《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所涉及:“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地方志书中,清乾隆年间唐仲冕著《岱览》引《蜀志》云:诸葛亮“父为梁父尉,寻迁太山郡丞。”嘉庆年间《泰山志·卷十九》也记载:诸葛珪“为梁父尉,寻迁太山郡丞。”方志记载都是引自旧有史书,因此没有更为详细或原始的资料。诸葛珪的生年史无记载,他的去世之年,据清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载“珪死时……亮年八岁”推知,时在公元188年。若诸葛珪30岁生子诸葛亮,则可推知诸葛珪生于151年前后。《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初元五年(前44)“六月辛酉,长信少府贡禹为御史大夫,十二月丁未卒。”诸葛丰是被贡禹纳为僚属的,当时约已60岁,由此可推知诸葛丰出生在公元前104年之前。从诸葛丰传到诸葛珪这一代,已历250年左右,若平均30年传一代,诸葛珪应在第七八世上。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珪有三子二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三子诸葛均,另有胞侄诸葛诞。诸葛珪最高官位是郡丞,秩俸六百石,终生是职不显业不隆的中下层官员。但诸葛珪的后裔及胞侄则冠盖三国,诸葛珪家族也因此成为三国时期诸葛氏最辉煌的家族。
①诸葛瑾及后裔
诸葛瑾(174— 241),《三国志》有传。诸葛瑾子女,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四子一女。
A、长子诸葛恪,字元逊,吴国后期重臣,《三国志》有传。孙亮继位后,诸葛恪因陷入皇权之争的政治漩涡,被孙峻联合孙亮设计诛杀,夷灭三族,在吴国的族人无一幸免。诸葛恪子女,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三:
B、长子诸葛绰,生卒年月未详。曾在孙权手下任骑都尉,后因参与孙权之子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位的阴谋活动,受到孙权的谴责,被诸葛恪处死了。史籍未见其后裔的记载。
次子诸葛竦,官至吴国长水校尉。他对父亲诸葛恪“素性刚愎,矜己陵人”的作风曾多次劝谏,均被拒绝,因而经常忧心祸至。诺葛恪被诛后,他用车载着母亲和弟弟逃走,被孙峻派遣的部队追杀而死。史籍未见其后裔的记载
幼子诸葛建,任吴国步兵校尉。父亲被诛后,他与哥哥一起带母亲逃亡。哥哥被杀时,他侥幸逃脱,欲渡江投魏,但仅逃数十里即被吴国追兵所杀。史籍未见其后裔的记载
B、次子诸葛乔,本字仲慎。出继诸葛亮为嗣子 (详见下文“诸葛亮及后裔”)。
C、幼子诸葛融,字叔长。初官拜骑都尉,承袭父亲的爵位,驻扎在公安县,后升至奋威将军。诸葛恪被诛,孙峻派兵围城诛杀诸葛融。诸葛融闻兵士至,惶惧犹豫,不能决计。兵到围城,饮药而死。他的三个儿也受株连被杀。史籍未见其孙子辈及后裔的记载。
女儿,经孙权撮合,嫁给诸葛瑾的好友张承为继妇,后因受诸葛恪株连被杀。与张承所生女儿,成为孙权之子太子孙和的妃子。
②诸葛亮及后裔
诸葛亮(181—234),《三国志》有传。正史记载,诸葛亮有子二人。
A、长子诸葛乔,原字仲慎,本诸葛瑾次子。诸葛亮早年无子,故请求诸葛瑾将诸葛乔过继给自己作为子嗣,诸葛瑾启奏孙权后遣诸葛乔入蜀。诸葛亮将诸葛乔的字改为伯松,以示为长子。诸葛乔在蜀官拜驸马都尉,诸葛亮北伐时,随军参加北伐,二十五岁而亡。诸葛乔生子诸葛攀。《三国志》记载:“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诸葛攀在蜀国“早卒”,显然没有送还回吴的可能。其子诸葛显在蜀亡后被迁到河东郡,也定然是没有送还吴国。综合分析语义可知,诸葛亮仅是将诸葛攀及后人还嗣给诸葛瑾,并未将其送回吴国。诸葛攀是诸葛瑾的唯一传人。《三国志》和《晋书》都没有诸葛显后裔的记载。
次子诸葛瞻,字思远。《三国志》记载,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次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261),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并平尚书事。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时,在绵竹拒,战死疆场。《三国志》未记载诸葛瞻有几子,仅记载其长子诸葛尚与父亲一同战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等,蜀亡后被魏国迁徙到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运城一带)。
诸葛京被迁徙到河东郡后如何,《三国志》和《晋书》都没有记载。仅见《三国志》裴注引《诸葛氏谱》说:
京字行宗。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尚书仆射山涛启事曰:“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京位至江州刺史。
此后,史书上不再有诸葛京及诸葛显后人的记载。
③诸葛均及后裔
《三国志》没有诸葛均的专门记载,仅在《诸葛亮传》有两处涉及:“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 《三国志》《晋书》都没有诸葛均后裔的记载。
2、诸葛诞族系
诸葛诞,字公休,生年不详,《三国志》有传。本传记载:“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仕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之后,因见司马氏专权和王淩、毌丘俭等人相继被诛灭而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于甘露二年(257)起兵据寿昌城自保,次年兵败被夷三族。两晋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诸葛氏族人,主要是诸葛诞族系。从史籍资料可知,诸葛诞至少生有二女一子。
长女,嫁于魏国太尉王凌之子王广为妻。王凌因谋反罪被征讨俘获后自尽,夷灭三族,王广夫妇受株连而死。事迹见于《世说新语》。
次女,琅琊王司马伷妃。诸葛诞被诛并夷灭三族时,受司马伷力保幸免于难。后随其孙司马睿南渡,被尊为诸葛太妃,永嘉年间病逝于江东。
子诸葛靓,字仲思,志书未载生卒年限。由字为“仲思”可推知,诸葛靓系诸葛诞次子。诸葛诞被夷三族,后裔只剩下送往东吴当人质的诸葛靓和已为琅琊王妃的姐姐。诸葛靓与司马伷的侄子司马炎(236-290)是竹马之好,可推知当于司马炎同龄,即生于236年左右。诸葛靓在吴国历任右将军、大司马等职。甘露元年(265),吴末帝孙皓徙都武昌,诸葛靓以右将军之职,与御史大夫丁固一起留守建业。孙皓天纪四年(280),司马炎灭吴,诸葛靓作为俘虏到了洛阳。诸葛靓因为父亲被司马昭诛杀并灭三族,所以司马炎“诏以为侍中,固辞不拜,归于乡里,终身不向朝廷而坐。”
诸葛靓所归的“乡里”是何处,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综合分析,是回到了祖籍地琅邪。因为与琅邪王司马伷的姻亲关系,回到祖籍地琅邪是最佳选择。司马伷以琅邪王身份参加灭吴之战后,官升大将军、仪同三司,本人已不在琅邪治国,但王位还在。诸葛靓虽然不愿与司马氏为伍,但毕竟琅邪王司马伷生性纯良,又是姻亲,除此之外没有更合适的归宿之地了。
诸葛靓子二:
长子诸葛颐,字道回,生卒年代未详。《晋书》关于诸葛颐的记载仅见两处。一是《简文宣郑太后传》有所涉及:司马昱为琅邪王时(322—326),诸葛颐任琅邪国相。国相官位相当于太守,掌一国大小事,秩俸二千石。后随着琅邪王司马昱的失宠,被以“坐不正谏”的罪名,免去国相之职。二是《诸葛恢传》附记:“恢兄颐,字道回,亦为元帝所器重。终于太常。”“亦为元帝所器重”当指与诸葛恢并受元帝器重;“终于太常”当是寿终于太常之位。太常是掌管朝廷宗庙礼仪之官,汉朝属太尉部,至晋朝、南朝时均为九卿之一。由此可知,诸葛颐是荣身而终。史籍中未有诸葛颐后人的记载。
次子诸葛恢,字道明,《晋书》有传。《晋书·穆帝纪》记载:永和元年(345)“五月戊寅,大雩。尚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建安伯诸葛恢卒。”《诸葛恢传》记载:“卒,年六十二。”由其卒年和享年可推知,诸葛恢生于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同年其父诸葛靓在洛阳拒官回到家乡,诸葛恢出生于家乡琅邪是毫无异疑的。诸葛恢在家乡弱冠知名并出仕,先试即邱长,不久转任临沂县令。琅邪王司马睿被怀帝司马炽任命为安东将军渡江镇守建业(今江苏南京)时,诸葛恢追随南下,逐渐成为中兴名臣。卒后,追赠左光禄大夫 、仪同三司,谥号“敬”,并祠以太牢之礼。
诸葛恢子女,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二子三女:
长子诸葛甝,生卒年代未详,位至散骑常侍(见于《晋书·诸葛恢传》)。
次子诸葛虪,生卒年代未详,赐爵关内侯(见于《晋书·诸葛恢传》)。
长女名字不详,嫁于太尉庾亮的长子庾会。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时,丈夫被苏峻杀害,后来改嫁江虨。(见于《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次女诸葛文彪,嫁于泰山郡望族徐州刺史羊忱之子羊楷(见于《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小女诸葛文熊,嫁于陈郡人尚书谢裒之子谢石(见于《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魏晋南北朝史籍中,仅见有诸葛恢子女的记载,子嗣的后裔未见记载。
3、诸葛绪族系
诸葛绪,仕魏,生卒年不详,其事迹散见于《三国志》。《三国志》未言其籍贯,但《晋书·诸葛夫人传》中明确记载,他的孙女诸葛婉“琅邪阳都人也”,可证诸葛绪是琅邪阳都人。
公元255年,魏征东大将军毌丘俭据淮南反叛时,诸葛诞曾遣时任泰山太守的诸葛绪迎战乘机犯魏的吴军。景元四年(263)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时任雍州刺史的诸葛绪,奉命率军三万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切断姜维退路。后被钟会诬陷“畏懦不进”,“槛车征还”本土。《三国志》未记载诸葛绪被“槛车征还”后的事迹。《晋书》记载:“武帝受禅…… 初置宫卿,重选其职,以太常诸葛绪为卫尉。”《三国志·钟会传》裴注案:“按百官名: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 可证晋武帝朝以太常为卫尉的诸葛绪,即三国时魏国之诸葛绪。
诸葛冲,《晋书》未记载其具体事迹,《晋书·诸葛夫人传》涉及到了他及后人的情况:诸葛冲,字茂长,廷尉卿;女儿诸葛婉,晋武帝司马炎夫人,泰始九年春入宫;婉兄铨,字德林,散骑常侍;铨弟玟,字仁林,侍中、御史中丞。《晋书·应詹传》记载:诸葛玟因为姻亲关系涉足司马氏皇权之争,被晋怀帝司马炽处死。
诸葛厷,《晋书》未涉及。《倭名类聚抄·伦部》作诸葛宏。《世说新语》记载: “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王隐《晋书》曰:‘厷字茂远,琅邪人,魏雍州刺史绪之子。有逸才,仕至司空主簿。’” 后来,诸葛厷遭到继母家族的陷害,被流放到边鄙之地,不知所终。
4、其他诸葛氏族人
①三国时期
诸葛玄,生年不详,卒年不确定。他的事迹,《三国志》仅《诸葛亮传》中有简要涉及:“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从父是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由此可知,诸葛玄与诸葛珪是兄弟关系。一般认为诸葛珪为兄,诸葛玄为弟。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和《汉纪》中有两处涉及到诸葛玄。史籍都未涉及到诸葛玄的子女。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推论诸葛诞有可能是诸葛玄之子。他根据史籍的有关记载这样分析:诸葛诞的女儿是琅邪王司马伷的妃子。司马伷的长子名“觐”,字“思祖”,觐封东莞王时名“瑾”,可能因为与外祖父的堂兄诸葛瑾之“瑾”同名而改为“觐”;字“思祖”,可能寓意着思念外祖诸葛诞。司马伷三子名“繇”,字“思玄”, “玄”字可能与诸葛玄有关, 即有思念外曾祖诸葛玄的寓意。史籍记载,诸葛诞杀文钦,文钦之子文鸯、文虎又杀诸葛诞,并残忍地剖腹吃其心肝。文鸯又名文俶。司马繇欲杀文俶,便捏造事实告发文俶谋逆,文俶终被夷灭三族。司马繇的这一做法,疑似出自母亲诸葛妃的意图,杀文俶以报文鸯杀诸葛诞并剖腹噉肝之仇。由此,余嘉锡赞曰:“不独觐为孝子,即其姊亦孝女也。诸葛氏之世泽,可谓远矣。” 余说仅为推论非实证确论,可资研究者参考。
诸葛璋,魏国官员,仕魏时间当与诸葛诞相先后。诸葛亮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时,诸葛璋任谒者仆射。谒者仆射掌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亦称大谒者。他与东海郡人司空王郎等奉命各具书信与诸葛亮,劝说利诱诸葛亮“举国称藩”。诸葛亮概不回信,仅作《正义》以公开答复。其事迹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诸葛虔,魏国将领,生卒年不详。黄武元年(222),曹丕派三路大军伐吴时,他作为大司马曹仁部先锋常雕的副将出征。曹仁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打吴国濡须城,另分派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乘坐油船袭击中洲。吴将朱桓奉命迎敌,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斩死和溺死的敌兵千余人。《三国志》仅此处提到诸葛虔,但未记述被击败后的结果。
诸葛原,魏国官员,字景春,好占筮术。《三国志》未直接记载其事迹,仅《魏书·管辂传》中记载了诸葛原与管辂交往时显示占筮本领的事。裴注引《管辂别传》也记载了诸葛原与管辂相友善的故事,并记载诸葛原多次与管辂比试占筮射覆,终逊管辂一筹。《三国志》未记载诸葛原的籍贯和生卒年,从与管辂的交往分析,大约在活动在魏帝曹芳时期。
诸葛直,东吴将领,其南迁时间当在诸葛瑾之后。黄龙二年(230)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领上万士兵出海寻找夷洲、亶洲。卫温和诸葛直只找到了夷州,但最终也没能到达亶洲,只带了几千名夷洲的人返回。黄龙三年(231),孙权认为卫温和诸葛直违背诏令,无功而返,把他们打入大牢,随后处斩。其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吴主传》,《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三》、卷七十三《魏纪四》也有类似记载。
诸葛壹,东吴将领,其南迁时间当在诸葛瑾之后。赤乌十年(247)春,孙权遣诸葛壹伪叛以诱扬州刺史、昭武将军诸葛诞,诸葛诞果然信以为真,以步骑一万前迎于高山(今安徽肥东县东)。此前,孙权亲自率军埋伏于高山周围。诸葛诞发现异常,引军退去,此计未能成功。其事迹见于《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江表》和《吴书·孙和传》裴注引《吴书》。史籍未明诸葛壹籍贯,从他受孙权指使伪叛以诱诸葛诞一事看,与诸葛诞有同籍同宗关系当无疑。
②两晋时期
诸葛攸,东晋太山太守。其事迹散见于《晋书》之《慕容儁传》、《慕容暐传》和《庾希传》中。
诸葛长民,东晋末年重要将领,也是东晋末最有影响的诸葛氏族人。《晋书》记载,诸葛长民“琅邪阳都人”。有文武才干,但品行不端,无乡曲之誉。曾与刘裕举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后来又在卢循之乱中参与防卫京师建康。诸葛长民先后迁任青州和豫州刺史,但后来却意图谋反,被刘裕命人杀害。
诸葛黎民,诸葛长民大弟。诸葛长民死后,刘裕立刻派人击杀长民的兄弟。诸葛黎民依仗骁勇拼命反抗,终寡不敌众被杀死。
诸葛幼民,诸葛长民小弟,大司马参军。诸葛长民死后,诸葛幼民逃到深山,被人告发抓回斩杀。
诸葛秀之,诸葛长民堂弟,宁朔将军。受诸葛长民株连被杀。
③南北朝时期
诸葛璩,字幼玟,生年不详,卒于天监七年(508),南朝齐、梁学者。《南史》记载:琅邪阳都人也,世居京口。博涉经史,终生授徒为业。天监七年,梁武帝勅问太守王份,王份具以实对。未及征用,是年,卒于家。
诸葛勗,南朝齐文学家。《南齐书》记载:永明年间(483---493年),琅琊人诸葛勗为国子生时,写《云中赋》,对祭酒以下官员,虽未提名,但都有与本人形状相似的品评。后又因事获罪,被拘囚在东冶,他又写了《东冶徒赋》,抒发胸中不平。齐武帝萧赜见到此赋后,认为说理有据而且文笔流畅,就赦其无罪,放出东冶。
诸葛阐,南朝宋官员。《南史》记载:元嘉四年(427)三月,宋文帝刘义隆采纳富阳令诸葛阐的建议,禁止人们在夏至日佩戴五彩丝命缕之类的物品。元嘉二十七年(450)二月,因战争兴起,朝廷决定减少朝廷百官三分之一的俸禄。三月,淮南太守诸葛阐请求比照朝廷官员同样减少俸禄,于是各州郡县的丞尉全部一同减少了俸禄。
诸葛导,南朝宋官员。《南齐书》记载:南朝宋元徽五年(477),萧道成杀死十五岁的皇帝刘昱,拥立九岁的刘准即位。车骑大将军沈攸之见朝廷中枢主少臣强,以萧道成杀君另立为由,举兵反萧。辅国将军陈显达派军增援萧道成。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认为沈攸之拥众百万,胜负之势未可预料,便劝陈显达保土守境蓄集兵众,与沈攸之暗中保持联络,以备不测。陈显达不仅不从,而且亲手杀了到遁和诸葛导,并写信给萧道成,表示归附。此事,《南史》也有记载。
诸葛颍,北朝北齐官员。《北史·诸葛颍传》记载:“诸葛颍,字汉,丹杨建康人也。祖铨,梁零陵太守。父规,义阳太守。……有子嘉会。”诸葛颍的籍贯,《北史·崔赜传》表述为“琅邪诸葛颍”。由此可知,诸葛颍郡望仍称琅邪,只是前辈迁居丹杨建康已久,才称作“丹杨建康人”了。
另,《北史·文苑》“序”记有诸葛汉:“(天统)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馆……太学博士诸葛汉、奉朝请郑公超、殿中侍御史郑子信等入馆撰书。”《北史·文苑·诸葛颍传》又记载“诸葛颍字汉”,梁武帝太清二年(548)“景侯之乱,奔齐,历学士、太子舍人。”祖珽奏立文林馆,奏请诸葛汉等入馆撰书,在北齐天统三年(567)。据此可知,“太学博士诸葛汉”“入馆撰书”即称作“著作郎诸葛颍”。诸葛汉和诸葛颍实为一人。《隋书》记载,诸葛颍“征吐谷浑,加正议大夫。后从驾北巡,卒于道,年七十七。” 大业四年(608)和五年(609),隋炀帝两次征吐谷浑。隋炀帝年号大业起于公元605年,止于公元618年。由此可推知诸葛颍卒年在公元609年至618期间,生年即在公元533年至542年之间。据光绪版《丹阳县志》记载,开皇十三年,诸葛颖参军事撰遗砚铭,生卒年为公元536—612年,与笔者推论基本吻合。
南北朝时期,诸葛氏家族还有不少成员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因为世代久远,史籍都不再将其表述为“琅邪阳都人”了,但他们都是阳都诸葛的裔脉。
二、 诸葛族谱中的诸葛亮先人及后世人物考析
统观当今发现的几大宗诸葛氏族谱,序言或世系记载中大都追溯认定诸葛丰为始祖,以诸葛珪或诸葛亮为一世祖。对始祖诸葛丰的表述,因有《汉书·诸葛丰传》为本,族谱记述虽简繁不同,都与史籍记载相吻合。对一世祖及子孙的记述,有《三国志》为本,也无大的差异。但对诸葛亮父辈的记述和诸葛亮之孙诸葛京后裔的记述,多与志书记载的历史人物不相吻合。
(一)诸葛丰至诸葛珪历经世代
兰溪诸葛氏谱薛笃弼序言称:“司隶校尉丰公,刚特秉节,五传至珪,为泰山郡丞。”丹阳诸葛氏族谱也记载,自诸葛丰至诸葛珪前后共六世,其传承关系是丰生衍,衍生宏,宏生俨,俨生逮,逮生硅,硅生瑾、亮、均。江苏海安如皋葛氏宗谱记载,葛氏的先祖本是诸葛氏,唐代由复姓诸葛简化为单姓葛,也记载诸葛丰之后的衍生关系是:诸葛丰衍,衍生宏,宏生俨,俨生逮(雍州刺史),逮生珪、绪、玄。诸葛丰至诸葛珪之间的衍生关系,由于缺乏史书记载相佐证,难以确认或否定。但诸葛丰约生于公元前104年之前,诸葛珪约生于公元151左右,两者生年相距250多年,那就是一世到五世,都是50岁生子,才有第六世诸葛珪出生于141左右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于正常规律的。由此可知“五传至珪”的结论是不严谨的。
(二)诸葛京与诸葛冲的关系
浙江兰溪谱、江苏丹阳谱、广西阳朔谱(一下简称“三地诸葛族谱”)都记载诸葛京和诸葛冲是父子关系,只是在表述上有粗略和详细之别。综合三地族诸葛谱的记载,诸葛冲后人后世系脉络是:第五世诸葛冲,字茂长,为晋廷尉,生子铨;第六世诸葛铨,官东晋零陵太守,生子规;第七世诸葛规,为义阳太守;第八世诸葛颖,规之子,隋文帝开皇年间为参军学士,后加封为正议大夫。江苏如皋葛氏宗谱也记载,先祖本复姓诸葛,诸葛京生子诸葛冲。
史籍记载,诸葛亮的次孙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等,蜀亡后被魏国迁徙到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运城一带)。后来诸葛京被晋武帝司马炎择为郿县令,继而晋升为江州刺史,以后史籍中就没有诸葛京及后人的记载了。诸葛冲其人,《三国志·钟会传》裴注引《百官名》记载:“(诸葛)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子冲,廷尉。荀绰《兖州记》曰:冲子诠,字德林,玫字仁林,并知名显达。诠,兖州刺史。玫,侍中御史中丞。”《晋书·诸葛夫人》记载:“诸葛夫人名婉,琅邪阳都人也。父冲,字茂长,廷尉卿。”《元和姓纂》“诸葛”条记载:“三地诸葛族谱中记载的诸葛冲之子名“诸葛铨”,《晋书》记载的诸葛冲之子亦名“诸葛铨”,但《三国志》裴注记载的诸葛冲之子是“诸葛诠”,而《三国志集解》载裴注则用“诸葛佺”。关于“佺”、“铨”、“诠”的关系,卢弼《三国志集解》解曰:“宋本‘佺’作‘诠’……官本作‘铨’”。综合这些资料可以认为,三地族诸葛谱中记载的诸葛京之子诸葛冲,并非与史籍中记载的诸葛冲名字巧合,而就是三国魏诸葛绪之子诸葛冲。
(三)诸葛铨与诸葛规的关系
三地诸葛族谱和江苏如皋葛氏谱都记载,是诸葛冲之子诸葛铨生子诸葛规,世系脉络是:诸葛冲,京长子,字茂长,为晋廷尉,生子铨,铨生规,规生颍。虽然不同的族谱在名字上“铨生归”和“铨子规”不同,但世系脉络是一致的。
《晋书》记载葛冲之有子诸葛铨,没有直接记载诸葛铨的生卒时间,也没有记载诸葛铨的后人。诸葛铨的出生时间,由其妹诸葛婉入宫的时间可推知:泰始九年(273)春诸葛婉入宫,假定诸葛婉入宫时15岁(虚岁),即生年是在公元259年,则其兄诸葛铨生年则一定在公元259年以前。《北史·诸葛颍传》记载的诸葛铨是“梁零陵太守”,有子诸葛规、孙诸葛颍、曾孙诸葛嘉会。诸葛铨是“梁零陵太守”,生活在北朝梁时期,即公元502——557年期间。从时间上分析,《北史·诸葛颍传》中的诸葛铨绝不是《晋书》记载的葛冲之子诸葛铨。但三地诸葛族谱中的诸葛铨,显然既是诸葛冲之子诸葛铨,又是“梁零陵太守”诸葛铨。这显然是将“梁零陵太守”诸葛铨的后裔,接到了诸葛冲之子诸葛铨的身上。这一关系,如皋葛氏族谱表述的更直接:冲仕晋,官廷尉,生子诠。诠仕梁为零陵太守,子一规。规仕陈为义阳太守,生子颖。颖字宗汉,仕隋著作郎,授朝散大夫。由此可证,四地诸葛族谱中的诸葛冲之子诸葛铨与诸葛规的父子关系是不成立的。
《元和姓纂》“诸葛”条在记述了诸葛姓氏的来历后,又分别记载了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的世系衍生关系,其中诸葛瑾后裔记载至诸葛显,诸葛亮后裔记载至诸葛京,诸葛诞后裔记载至诸葛甝。然后记载说:“梁有零陵太守诸葛铨,居丹阳,生颍,北齐太子舍人、隋著作郎,颍生会。唐有诸葛茂道。”成书于元和七年(812)的《元和姓纂》,没有将零陵太守诸葛铨列为三国时期诸葛三杰任何一杰的裔脉,这也说明当时就已经理不清诸葛铨是谁的后裔了。但很明显,因为“诸葛铨,居丹阳”且有世系明晰的后裔,北朝“梁零陵太守”的诸葛铨便成了晋朝初年的诸葛冲子嗣。
(四)诸葛颍与诸葛爽的关系
三地诸葛族谱都记载,诸葛爽是诸葛颍的后裔,其世系脉络是: 颍生嘉会,嘉会生神力,神力生纵,纵生良,良生爽。也就说是以诸葛颍为一世的话,诸葛爽是第六世。关于诸葛爽的身份,兰溪诸葛族谱陈果夫《序》言说得很清楚:诸葛颍“五传至爽,仕唐,为司空,河南节度使。”
三地诸葛谱中的诸葛爽,显然就是两《唐书》所载诸葛爽。诸葛爽是否是诸葛颍的“五传”裔脉? 前文已述,诸葛颍享年77岁,生于公元536年,卒于公元612年,诸葛颍的后裔,《北史·诸葛颍传》仅记载到其子诸葛嘉会。至于诸葛爽,两《唐书》记载卒于光启二年(886),以享年最大80岁(年龄越大生年距诸葛颍越近)推断,生年则在公元806年。以诸葛颍生于公元612年计算,则与诸葛爽生年相距约296年,只有每代岁生子,才有诸葛爽生于公元828年的可能。
(五)诸葛神力与诸葛纵的关系
在三地诸葛族谱中,诸葛颍与诸葛爽之间还有诸葛神力与诸葛纵。虽然对诸葛纵身份的记述有简繁之别,有的记载为“诸葛总”,有的记载为“诸葛聪”,但都记载诸葛纵(总)是诸葛神力之子。对诸葛神力的身份都记载曾为唐太宗“镌圣教序”,对诸葛纵的身份有的详细表述为“唐广德间为当涂令”。
诸葛神力奉命镌圣教序一事,《大唐三藏圣教序》有明确记载:“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唐广德”之广德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只用了二年(763-764)。若如此,诸葛神力与诸葛纵相距70余年。而据记载李白改葬青山始末的范传正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可知,唐元和十二年(817),也有一个当涂县令名诸葛纵。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命诸葛纵具体承办改葬李白事宜,诸葛纵欣然应允,亲自去青山相地形、卜吉穴宅,并决定“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于此。”此事,宋程大昌撰《续演繁露》(又名《程氏演繁录》)“李白”条也有记载:“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谕当涂令诸葛纵改葬于青山。” 史籍记载的诸葛神力镌刻《圣教序》与当诸葛纵改葬李白,两事相距145年。兰溪谱中的当涂县令诸葛纵是否就是改葬李白的当涂县令诸葛纵呢?如皋葛氏谱记载:诸葛神力,唐永徽二年(651)进士,官平江尹,生子总;总,唐天宝十年(751)进士,官当涂令。虽然有“纵”与“总”或“聪”的区别,但诸葛纵、诸葛总、诸葛聪显然是同一个人。如此而来,诸葛神力与诸葛纵的父子关系是难以成立的。
综上所述,根据三地族谱记载,诸葛京为第一代的话,诸葛爽是第十代。诸葛京最晚生于264年(三地诸葛族谱中有的记载诸葛京是遗腹子),诸葛爽最早生于806年,两者生年相距542年,只有每代60岁生子,才有诸葛爽生于806年的可能。因此概言之:诸葛族谱中的诸葛冲是诸葛绪之子而非诸葛京之子;诸葛颍是北朝梁诸葛铨之孙,而非晋朝诸葛冲的儿子诸葛铨之孙;诸葛颍五传至诸葛爽的世系关系不成立;诸葛爽祖父诸葛纵与诸葛神力的父子关系也不能成立。虽不能仅据志书否认谱牒有载而志书无载的人物的存在,但据志书还是可以否定志书确载而谱牒错载的人物的,特别是诸葛爽是诸葛京的直系后裔这一衍生关系,是有充分理由可以否定的。
三、诸葛族谱中更有价值的信息
浙江、江苏、广西三地诸葛族谱中,也有许多有助于考证诸葛氏族人迁徙和繁衍的极有价值的信息。兹摘列如下,以资引起重视。
一是诸葛京有子诸葛膺和诸葛肩。江苏金坛诸葛氏族谱《序》曰:“京子二,长膺次肩,肩承本生父为河东派,膺嗣伯尚为南阳派。” 这条信息的价值在于,虽无史籍相证记,但较之以他谱记载“京子冲”更为可信。
二是诸葛京的后裔诸葛齐器迁居广西。江苏金坛诸葛氏族谱《序》曰:“膺生子二,长文次武。武早逝,武之子齐器徙居广西。”广西《阳朔县志》(旧志)也记载:“阳朔白沙村诸葛氏之族,乃南阳孔明之后裔也。晋时,裔孙诸葛齐器委任广东,游于广西,见白沙村地可建宅,乃居焉。”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的相同信息,是否各自记载时相互参考过,现不得而知。但这是毕竟是诸葛京任江州刺史后,见之于方志的最早的一条关于诸葛亮后人迁徙的资料,因此显得尤其珍贵。
三是金坛诸葛氏与兰溪诸葛氏的关系。丹阳诸葛氏族谱记载:诸葛神力一脉中,神力生纵,纵生述;述生二子,长子爽生仲芳后来迁徙至浙江。浙江兰溪诸葛氏族谱也记载:第十世诸葛神力,十一世诸葛纵,十三世诸葛爽,十四世诸葛仲方,十五世诸葛浰为迁浙始祖,十六世诸葛青;诸葛青生子承荫、承祐、承载、 承弈、承詠、承遂,遂成为浙江六大支。丹阳诸葛氏族谱记载诸葛仲芳迁徙至浙江,兰溪诸葛氏族谱记载迁浙始祖是诸葛仲方之子诸葛浰,虽然人名用字有“方”与“芳”一字之别,始迁浙江之人有或父或子之差,但显然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对于研究江浙一带诸葛氏血缘关系及迁播情况,是极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四是阳朔诸葛氏与隆中的关系。阳朔诸葛氏族谱记载,宋末,始迁祖“隆中公”自隆中迁至广西桂林南路梨获大村。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记载:“襄阳城南边大道,有诸葛女郎墓,是诸葛仲茂女冢也。年十三亡,茂妇怜之,不能自远,故近城葬之,日日往哭。”习凿齿卒于西晋太元八年(383)。这条史料说明,至迟太元八年前,襄阳城就有诸葛氏居住。宋末,有诸葛氏族人徙居广西应是可能的。
四、诸葛族人皆以武侯为祖的成因
千百年来,诸葛氏族人都认诸葛亮为直系先祖而无他,既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也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文化现象。
《诸葛氏谱》的名称最早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裴松之在诸葛亮本传所记“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文下注曰:“诸葛氏谱云:京字行宗。” 其次见于《世说新语·方正》刘孝标“注”。《方正》篇谈到诸葛诞后代的婚姻情况:东晋时,诸葛诞之孙诸葛恢的大女儿嫁给太尉庾亮之子,二女儿嫁给徐州刺史羊忱之儿,儿子娶了河南邓攸的女儿。刘孝标在“恢儿娶邓攸女”文下注:“诸葛氏谱曰:‘恢子衡,字峻文,仕至荥阳太守。娶河南邓攸女。’”《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和《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是《诸葛氏谱》今仅存的二条佚文。裴松之是南朝刘宋人,刘孝标是南朝萧梁人,这说明直到南朝梁代,人们仍能见到《诸葛氏谱》。 尽管《诸葛氏谱》现仅二条佚文,但从 “(诸葛)京字行宗”条可以看出,这部谱牒不但仅记载了诸葛诞的脉系,还包括诸葛亮一系,当然必定还有诸葛瑾一系。后来的史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虽著录谱牒不少,却无《诸葛氏谱》。《宋史》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下至《四库全书》也均未著录此谱。因此,可以断定传世的《诸葛氏谱》在隋唐之际已佚失。
自诸葛丰开始为复姓诸葛,至诸葛亮已经二百七八十年了。这期间至少繁衍了八九代,尽管史籍记载的三国以前的诸葛氏人物不多,但八九代的总量应是蔚为大观的。仅笔者从史籍中梳理出来的诸葛氏人物,他们的后代数量也是可观的。可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至今见到的诸葛氏族谱,除一例外都是尊诸葛珪或诸葛亮为始祖。这种现象绝不是巧合,而是有其心理原因和历史渊源的。
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而不以人材优劣为本,唯视门第高下为据,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所以,魏晋南北朝谱牒档案盛行一时。东晋时期,诸葛族氏又一次辉煌,成为当代世族大姓。到南北朝时,录入史书的诸葛族人皆以琅邪或阳都为籍,就不仅是诸葛氏又一次辉煌的结果,牒档案盛行也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隋末农民大起义打乱了整个封建统治的秩序,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制度、世家豪族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这些氏族尽管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却并未因此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是极力与寒门庶族出身的新贵抗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唐初开始了官修《氏族志》,按照唐太宗的原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唐代接连发动的几次大规模的谱牒著作编修运动,不仅限制和打击了私人编修谱牒著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加快了原有世家豪族谱牒日益消亡。这个时期,带有旧士族背景的诸葛氏,其传世的《诸葛氏谱》散佚以至于失传,也就带有必然性了。
至唐中后期,随着士、庶矛盾的缓和以及新的矛盾之产生,官修谱牒日益衰落,私修谱牒又开始崭露头角。隋唐时期,诸葛氏虽然不是寒门新贵,但进入政界中层的诸葛族人仍不乏显赫者。《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诸葛氏就有著作郎诸葛颍、《孝经序》作者诸葛循、南徐州秀才诸葛璩、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副将诸葛誗、《帝录》作者诸葛忱(《新唐书》作诸葛耽)、车骑诸葛德威、功德判官诸葛述、术士诸葛殷、协律郎诸葛畋、南蛮王诸葛地等人。故可推知,随着私家之谱的再度兴盛,有着深远的旧士族背景的诸葛氏族人,也再次开启了私家修谱的历史。但隋唐之际,原始《诸葛氏谱》已佚失了,纂修族谱也只能以已知之祖为始。也可推知,既然已无原始的《诸葛氏谱》为据,而诸葛亮又有着“开诚心,布公道”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管箫之亚”的智慧才能,助刘创汉的丰功伟业,为历代所敬仰,诸葛氏族人各自重新纂修族谱时以诸葛亮为始祖或许成为必然选择。各地传世的诸葛氏族谱,多数从宋代开始创修,并皆以诸葛亮为先祖而无他,即可印证这一历史背景,亦可以证明前一推论并非悖谬。
诸葛氏族人认祖籍为阳都,但不言称是诸葛亮后人的,笔者仅见一例即《古虞诸葛氏宗谱》(简称《古虞谱》)。浙江上虞诸葛氏,自明洪武年间肇修《古虞谱》之后,明清两朝不断续修,现存《古虞谱》为光绪十年(1884)刻本。古虞诸葛氏,自明代开始就有些族人将复姓诸葛简化单字姓葛。康熙十三年(1974)十一世诸葛君锡在《序言》中说:“至四世祖东轩公永乐间始为御史,时从省文例,复姓减一,而诸与葛自此分焉。”虽复姓减一,但其族人皆认祖籍为阳都。《古虞谱》以元代诸葛翊之为一世祖,认阳都为发源地。明正德五年(1510)余姚大学士谢迁为《古虞谱》撰序说:
上虞河下诸葛氏世谱一卷,原其始乃皇古葛天氏之后……始居琅邪诸县,徙阳都,历汉而唐而宋,非无显者,亦有闻人,然世次渺远,莫可编述,遂断以元都郡讳翊之者为岁祀始祖,耕读开基,一本分派,嗣后子孙世守其业,皆以清白相承。
《古虞谱》认为,阳都诸葛氏自汉至唐“非无显者,亦有闻人”,但是因为世次渺远已难叙述清楚,因此以已知者为始祖。这不仅显现出了上虞诸葛氏族人的平民意识,更显示出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虽然未明言自阳都析出之后的世系源流,但作为研究诸葛氏族人的繁衍、迁徙、族风,也具有重要的的价值。
浙江、江苏、广西、山东等地区是诸葛氏族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区,这些诸葛氏族人都是根源于诸葛丰,其发源地也都是琅邪阳都。自诸葛丰至诸葛亮,经过二百七八十年的繁衍,肯定每代诸葛氏族人都有迁徙到外地定居的。到诸葛亮这一代,外迁繁衍的诸葛氏族人一定是数以千计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现世诸葛氏族人绝非都是诸葛亮的后裔。诸葛京出任晋朝郿县令后,升迁至江州刺史,也应该是有后裔并繁衍于世的。但从目前已有的史料看,要想天衣无缝地考证哪一个地方的诸葛氏是诸葛亮的嫡脉子孙,的确是一件并非容易的事情。一代不漏地把诸葛亮以后1700多年间的后裔世系完全排列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也是根本做不到的。浙江、江苏和广西等地的诸葛氏族人,或许确是诸葛亮的后裔,因为族谱中都记载了朝廷认定为诸葛亮后裔的证据。如《兰溪谱》卷首《恩纶》有“南宋绍兴四年(1134)三月十一日,敕大理事评诸葛辉送书一旨称‘朕闻尔祖所著八阵图,原稿在外,可送来看;如有别书,俱送进来看。钦赐。”这说明,当时朝野皆知诸葛辉是诸葛亮后裔。又如,江苏金坛赵孟頫撰《宋进士授五经博士诸葛维贤公墓表》中就有“始祖孔明”的表述,这说明至迟宋末时,金坛诸葛氏是的始祖是诸葛亮就被社会所承认。但谱牒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如果脉系人物出现空阙,前后代的血缘关系就难以确认也难以否定。如果脉系人物记述明显有误,也就难免让人对血缘关系的真实性产生疑问。笔者认为,对现存几大宗诸葛氏族谱所蕴藏的文化传承的研究,固然是最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对其中所直接表述的血缘传承关系的研究,更是文化传承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沂南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