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7 22:13
鄌郚总编

朱刘的路和桥

  朱刘的路和桥
  刘其安
  朱刘镇坐落于孤山之阴的扇形平原上,一条桂水自南向北蜿蜒过境。山呼水应,诚为一方风水宝地,难怪汉代菑川国在此卜作王室墓地。古代昌乐八景,此地占三。它东接潍城,北邻寿光,自古为一邑之要津巨镇。朱刘的交通条件也得天独厚,有着四通八达的道路。桥其实就是路的一部分。古人云:桥梁之设,肇于周官之司险氏,达川泽之阻以通来往,备有无、济缓急之不可少者也。以朱刘的地理而言,山川相缪,道路如织,讵会少桥。路多桥多的地方一定人众,必为繁华之乡。这样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
  朱刘最早最有名的路和桥,莫过于敝文《古碑越千年》和《孤峰夕照何处是》中已然介绍过的那条长登古道和同样都建造在这条官道上的两座桥了。这两座桥,一座位于朱刘西村西的桂河上,为唐代王义和所造;另一座位于今天大桥村的北沟之上,很有气势。遥想当年,秦始皇、武则天、赵匡胤、李清照、于子仁等,均先后从这里留下足迹,令人感慨朱刘的人文历史何其丰厚!这一条著名的路,两座著名的桥,在此不再赘述。现在我要说的,是朱刘镇其他的路,其他的桥。朱刘镇境内的各条道路上还有很多的涵洞,虽然在桥梁之属,但于此也不做表述。朱刘的路,主要有潍昌公路,胶济铁路,王潍路(309 国道),济青高速公路,宝通街,大沂路,朱红路,昌大路。其中前五条是横向的,后三条是纵向的,形成了横五纵三的网状格局。桥呢,多是坐落在桂河上,有十来座之多,自南向北,分别是东、西南庄的小石桥,潍昌路上的向阳桥,胶济路上朱刘店的铁路大桥,万庄铁桥,三庙村的桂河桥,王潍路上的桂河大桥,大石桥村西的石桥和牟家村村东的石桥,还有牟家村东北济青高速公路上的桂河大桥。另外大桥村还有一座因之得名的古桥,虽然已埋入地下,然而由于颇有些名气,最后将再作叙述。
  先说朱刘的铁路。铁路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19 世纪末,德国加入到西方殖民列强的行列,积极谋求在东亚建立基地和修建铁路。1897 年德国占领青岛,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德国据此民国廿三年(1934 年)《昌乐县续志》对溎河桥的记载45 - -朱刘店历史地图制作说明
  获得修建由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的权利。提出修筑胶济铁路的第一人,是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近代地质学界先驱李希霍芬,有传世巨著《中国》。胶济铁路始建于公元 1899 年,是山东境内首条铁路,也是中国较早的铁路。1902 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德国修胶济铁路至朱刘店。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6 月 1 日,朱留店被一声嘹亮的汽笛惊醒。随后,一个喷云吐雾的钢铁“怪物”呼啸着驶进这座千年古镇,人们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这天是胶济铁路全线通车的日子。此时,京汉铁路还没有通车,京张铁路还没有修筑,津浦铁路还在酝酿之中呢。客观说来,胶济铁路改变了山东的交通格局,重塑了山东的城市体系,使山东经济重心由运河两岸转向铁路沿线,沿线城市群快速发展。胶济铁路全线共设 56 个车站,青岛、济南分别作为东西两端的起止站。朱留店老车站位于铁道南朱刘店小学北面,票房侯车室和站西宿舍院,站东养路工区,站外东西两侧扳道房。它虽属小站,却是胶济铁路的中点站,离济南站 195公里,离青岛站 198 公里,自朱刘店去青岛与去济南的客车票价同为三元伍角钱。朱留店火车站建筑具有鲜明的德式风格,注重实用性,规模相对较小,但式样独具特色,在当地形成一处靓丽的异域文化风景。铁道 、火车从方方面面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小时候,只要听到中午时分那辆叫做“扒古车”的汽笛的鸣响,就知道下地干活的大人们就要收工吃饭了,因为这列火车进站的时间正是中午十一点半。朱刘镇北乡的人们还能通过汽笛的鸣响来判断这天是否刮起了南风,以此识别天气。如果是刮南风,汽笛的声音听起来特别响亮。你看,连汽笛的声音都成了朱刘人的钟表和天气预报员啦。八十年代初我在昌乐一中上学,昌乐南乡的同学星期天不回家,往往特地跑到昌乐来看火车,他们从小没有见过啊。这个行动,则常常会受到昌乐北乡朱刘尧沟一带同学的不屑:看火车?这个也得专门去看?然后一笑而去。小站以西有朱留店的铁路大桥,大约修建于 1988 年吧。再往西的万庄村南,那座德国人修建的铁路大桥傲然屹立于桂河上,十分壮观。
  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朱刘店的火车站历经岁月更迭,风云变幻,已经拆除无存,但它见证了包括五四运动、济南开埠等一系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铁路所承载的屈辱与艰辛、所传承的光荣与梦想。它使当地人民饱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但是也成为当地人民认识接触外来文化和思想的窗口,一如它南面不远的那个存在于秦汉至民国时期的驿道上的官店。
  朱刘最早的基督教堂始建于 1920 年前后,在朱刘东村,东盛馆西邻。当时外国人还曾经在村里建起一所教会学堂,学生身着统一欧式铜纽服装,学校设有外语课程,所用课本是外国印刷出版的。长期以来,朱刘人民更加开放进取,敢为人先。这片热土上的多少优秀儿女,就是藉此铁路之利,怀抱梦想,走出去,引进来,一腔热血,壮志雄心,演绎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张适,李华亭……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便利的交通也刺激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它吞进外地的木材、煤炭、化肥、洋布……吐出当地的石料、棉花、西瓜、烟叶、药材……以下是有关朱刘店火车站的部分大事记:
  1914 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胶济线。
  1922 年 日本归还胶济铁路。
  1928 年 5 月 日本侵占胶济铁路全线。
  1938 年 1 月 28 日,日本侵略军(佐藤昌治部) 驻朱刘店火车站 50 余人。4 月 20 日朱刘店车站日伪军 40 余人到东南庄扫荡。东南庄李士夏率村民反击,日伪军死亡 2 人。6 月 24 日,朱刘店火车站日伪军制造‘大桥惨案’。
  1942 年春,饥荒严重,朱刘车站日伪军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粮食昂贵,人民卖儿卖女,人价不过斗米,饿死者不计其数。
  1945 年 8 月 15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撤离朱刘店火车站。
  1980 年 3 月胶济铁路复线在朱刘店始修。1983 年 朱刘店火车站迁至水泥厂北新站。1984 年 7 月46 - -朱刘店历史地图制作说明
  4 日正式通车。
  1987 年冬,朱刘店村西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
  ……
  潍昌路是潍坊至昌乐的早期的一条公路,大约修建于 1969 年,中间几度重修,现在仍在使用着。这条公路的前身,即是那条著名的长登驿道的一部分。在纬度上两路大致是重合的。在没有修建王潍路和宝通街以前,它是潍坊通往昌乐的唯一一条公路,承载了前任古道的历史重托。这条道路经过朱刘镇的村庄主要有十里堡、大桥村、山坡村、侯家庄、朱留店、大东庄、小东庄等。
  向阳桥就修建在朱刘西村村西的潍昌路上,如同潍昌路替代了长登古道一样,向阳桥正是当年王义和所造石桥的接班者。在机动车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时代,潍昌路必须要避开当时狭长而拥挤的青龙街,所以就选择向北拐了一个大弯儿,形成一个辘轳把,向阳桥就坐落在这个辘轳把的河道上。它的正东方大约百米左右,即是王义和造桥处。可能就是这个辘轳把的缘故吧,1984 年,向阳桥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朱刘镇石矿的一辆拖垃机因行车不慎,跌入朱刘店向阳桥下,造成 5 人死溎 亡,震动全镇。这一年,朱刘店重修从市场街通昌乐的潍昌公路,村西王义和所造 河石桥遂埋于路基之下。
  向阳桥向南,是朱刘镇通往昌乐县南部重镇红河镇的朱红路,大约修建于 2000 年左右,它穿越五图镇的谢家山南下而去,沟通了昌乐县南北经济的往来,十分重要。这条道路途径朱刘镇的村庄主要是朱刘店和南庄等。这条路过了南庄,便是东西走向的宝通街。宽阔笔直的宝通街修建于 2006 年,它推平了昌乐孤山以南的数座山岭,把潍坊和青州直接连接起来,气魄雄伟。朱刘镇的刘坤家村,本来是一个最闭塞的小山村,因为这条道路的开通,成为“东到潍县西到府”最为便利的村落。有了这条金光大道,村人真是扬眉吐气,经济也迅速得到发展。真是“风水年年转,今年到我家”啊。
  王潍路即 309 国道,大约修建于 1980 年左右,在潍昌路以北十里路以内,基本与之平行。它途径朱刘镇的主要村庄有魏家庄、戴家庄、王金庄、三庙村、九级村、张家庄、杨家庄、柴家庄、侯家庄、钱家庄、刘家庄子、东任疃、西任疃、东南庄子、前楼村、坡庄子等。又宽又直的王潍路属一级国防路,修成后,几乎完全地替代了潍昌路的作用,从此潍昌路车马日渐稀少。当初王潍路有人称之曰“大件路”。是因为1980年,国家进口 30 万吨乙烯设备,由青岛卸船后,大批大件从这里运往内地。那些重量超限的庞然大物小心翼翼地通过时,着实让当地老百姓看了个稀罕,于是就有了“大件路”的别号。这条道路经过桂河的地方,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修建了一座桂河大桥。
  从济南到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在王潍路以北也是大约十里路左右吧,两道也是基本保持了平行的姿态。这一条交通大动脉大约修建于 1987 年,经过原朱刘镇的孙家庄、郑王庄、前于刘、后于刘、赵家庄、牟家庄、石桥村、都昌村等村庄。济青高速公路在孙家庄处有中专站,是济南到青岛的中心站点,昌乐县向北的最重要道路昌大路从此贯穿而过,所以济青高速公路对于昌乐县对于朱刘镇十分重要。济青高速公路经过桂河的地方修建了钢筋水泥架构的桂河大桥。昌大路大约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原朱刘镇的石家庄、龙角村、孙家庄、罗家庄等地,是昌乐县通往寿光县大家洼镇的一条重要公路。昌乐的石料、木材运往寿光,寿光的鱼盐运往昌乐,都是靠着这条道。
  大沂路修建于 2001 年,是大家洼到沂源的一条公路,经过原朱刘镇的村庄主要有罗家庄。孙家庄、龙角村、前于刘、八里庄、石埠村等。此路在孙家庄与昌大路重合,交汇于济青高速公路。
  最后说一说朱刘镇大石桥村的古石桥。这里的桥,和前面我只是一笔带过的东、西南庄的小桥、三庙村的桂河桥一样,没有建在要冲干线上,本来是不想多作解读的,但是因为这个村庄都以“石桥”名之了,多写几行文字也很有必要。大石桥村是明代刘姓自山西迁来立村,位于桂河东岸,所以这地方也是必定要有桥的。大石桥村的河段今天已经修建了一南一北的两座石桥,但这却不是村中那座传说中的老桥。老桥早已深埋于村子西南的河道中。在此还是图个省事儿,且以清代同治五年大石桥村人刘宅仁吾村大石桥,命于何年、名于何地,遗文不载。或曰桥在村北里许,埋地中。每逢盛世春和景明,烟浓雾霭,遂现其像于桃红柳绿之中。第见桥之下波翻浪涌;桥之上毂击肩摩,盖胜景也,亦奇观也。而无可考不足据。且远不如近,幻不若真。吾所以名村者,即此桥也。盖此桥当衝而吾村较大,故号为大石桥云。
  是桥也,不知创始者何人,重修者何日。而当吾世而桥坏矣,行侣往来,时增悼叹。辛酉之春,共议重修。
  且得吾族中应和公、淮南公暨再明经之各格外捐资以倡其始,又得公玉、公量、任功、任道、宅成辈奔走经营以赞其功,鸠工庀材,告成有日,乃不幸而难作矣。功既寝难举事,且数年间风尘未息,覆亡不暇,谁将图其功者?今岁春,山左无事,族人共议曰:此桥不成,非特行人病涉,亦无以对同事者之死于地下耳。
  由是群起欢呼,不匝月而功竣,且南北又为小桥二,以通车马、利行人,连辘接軫,负歌行休,又若曩昔矣。且是桥也,欹倒盈没历七年而石无损,流离满目经三次而人争先,天乎人乎?吾不文,聊记其事以昭来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朱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