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3 16:27
鄌郚总编

刘天鹏:中国西瓜第一镇尧沟镇

  银色世界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银白的世界。波涛涌动般的塑料大棚,使古老的尧沟焕发了生机。置身于这银白色的世界,是一种别样的心情。它带给人的是激情,是希望,是收获……
  思考。改革
  古老的尧沟带给人们的是自豪,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古老的尧沟,也造就了尧沟的灿烂文明史。然而,历史却像一个巨大的包袱,沉甸甸地压在了尧沟人的心头上。在追溯尧沟古老文明的同时,尧沟人也有了一种压抑感和紧迫感。
  这种压抑感来自对历史的思索和对现实的沉重思考。
  的确,尧沟曾有她光荣的历史。6000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这里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昌乐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也诞生在此。这个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肥沃的要塞,历来为官方所重视。早在明清时期颇为繁荣。明嘉靖年间,为全县16店之一;清代,为全县20厂之一;中华民国19年,废厂设区,尧沟列为由北关、西店、尧沟、尖冢、于刘组成的第一区,为全县8区之首;1948年改为丹河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丹河区改为尧沟镇、尧沟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为尧沟镇。尧沟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三县市交叉处,东依昌乐县城,北与寿光市,西与青州市接壤,总面积36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属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丹河、尧河、朱龙河等水系发达。
  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面。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中叶,尧沟人民却越来越感到迷惑。不是吗?那灿烂的历史依旧是灿烂。但是,伴随着国家的命运,尧沟人感到的是经济的窘迫。经过了一次次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尧沟这个传统的农业镇,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黄烟、棉花等农作物为主,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曾获得吨粮镇的称号,农民那种贫困的生活局面依然没有大的改观。当然,这并不是尧沟人的过错,并不是尧沟人所希冀的。尧沟人所期盼的是迅速改变这种贫困局面,尽快过上富庶的日子。
  那么,出路在哪里?
  随着国家对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尧沟人审时度势,努力地做着思考和探讨。
  自1981年以后的几年内,部分农民开始认识到单靠种植粮食作物很难富裕,一些人便开始引种大田蔬菜,收入明显提高。
  这极其艰难的一步,引发了一场农业革命。
  显然,种菜比种粮食收入高。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不可能也绝对不能都去种蔬菜,粮食还要统购统销,还有国家任务。聪明的尧沟人在粮食地里间作蔬菜,一部分胆子大的农民在责任田里种植蔬菜,用蔬菜换来的钱买粮食交公粮。这部分人不几年就富起来了,成为农村万元户的首先是这些人。这给当时的政府领导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保证口粮田的基础上,发展瓜菜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1984年初,机构改革后的领导班子,更是抓住了调整产业结构这一契机,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作物布局的改革。这时,尧沟的瓜菜由附属地位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农民热衷于瓜菜,镇村干部热衷于瓜菜。不几年的功夫,瓜菜在尧沟大地上蓬勃生长,瓜菜成为尧沟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尧沟镇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传统的瓜菜种植受气候的影响,农民感到还是不过瘾。尤其是西瓜,重茬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不仅热爱家乡这片土地,也不仅仅是听天由命,而且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奇迹。那场举世瞩目的伟大变革,使农民的脑袋开了窍。许多农村领域,是农民引领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风气之先。农民受益于"大包干"的光明政策,农民为这个光明政策作了最好的注脚。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创造力,中国的农村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尧沟镇之所以成为今天雄富一方的瓜菜之乡,农民的创造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许多农民不满足于种传统瓜菜的现状时,尧沟镇一部分有文化肯钻研的农民就在积极地探索着,怎样才能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常年吃上新鲜瓜菜?怎样才能改变西瓜的重茬病?这是许多农民日夜思考的问题,也是许多农民反复作出探索的过程。今天人们看到的尧沟,已经是与几十年前大相径庭,已经感到了许多的陌生。田野变得葱绿起来,变得银白起来。那葱绿,是一年四季都生长的瓜菜;那银白,是一片海一样的塑料大棚。
  农民的思考变成了现实,农民的探索变成了财富。对此,尧沟镇的干部群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无怪乎,中央的领导来到尧沟镇,对尧沟镇的繁荣景象大加褒奖。其实,不光是中央的领导,就是任何一个人到了这里,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熟悉几十年前农村改革的人们,会感到一如当年那样的激动,甚至会感到悬念丛生。尧沟人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当他们走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田野上时,就像投进了母亲的怀抱,内心的冲动几乎要溢出满眼的泪水。
  我到尧沟镇采访时,现任尧沟镇党委书记钟绵堂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情况。这位尧沟镇农村改革的见证人,如今成了领头人。从一般干部到主要负责人,他在尧沟呆了十几年。他概括地说,尧沟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首先得利于党的富民政策。上级领导的支持,农村改革后几任镇领导班子的执着,农民的创造性和辛勤劳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些年的变化,尧沟镇制作了一个光碟,简明扼要地做了概括,我饶有兴趣地看了几遍。
  生动的画面无法展现给读者,我只能把解说词翻录到这里:
  在山东半岛中部,世界风筝都潍坊以西30公里处,有一个以盛产大棚西瓜而文明遐迩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西瓜之乡昌乐县尧沟镇。该镇共有44个行政村,4.1万亩耕地,2.3万人口。
  在这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尧沟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6000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昌乐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近几年先后被授予了"中国西瓜第一镇"、"山东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潍坊市农村工作模范乡镇"等称号。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2元,人均存款过万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原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周铁农,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人曾先后到尧沟镇进行视察,对尧沟农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尧沟农业已成为昌乐、潍坊、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尧沟镇过去也是一个传统农业镇,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曾获得吨粮镇的称号,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黄烟、棉花等农作物为主,但始终未能改变高产穷镇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的几年内,部分农民开始认识到单靠种植粮食作物很难富裕,一些人便开始引种大田蔬菜,收入明显提高。1984年初,该镇尧东村农民技术园首先经过反复实验,率先用大拱棚进行反季节栽培获得成功,揭开了全镇发展大棚蔬菜的序幕。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大棚初期瓜菜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建设资金、种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进展缓慢。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确定了坚定不移地以抓保护地栽培,走高效农业发展路子的工作路线。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组织他们到辽宁的瓦房店市、附近的寿光市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逐村巡回办班、讲课,并要求党员干部首先带头推行讲、批、撤办法,对发展较好者给予物质、荣誉奖励,对消极应付者严肃批评,对没有行动的立即撤消职务,仅1985、1986两年间,因对发展大棚瓜菜不利而被撤掉职务的农村干部就达10人。针对相当部分农户资金缺乏的实际,镇政府及时协调贴息贷款,并由镇村干部提供担保。同时,常年聘请了农业专家免费指导。每年还根据市场需求行情的变化,都及早发布种植调整参考意见,指导群众科学种植和销售,至1987年底,全镇大棚蔬菜已发展到了9600多亩。1985年4月,镇农机推广站农艺师毛兴德西瓜嫁接技术试验获得成功,为大棚西瓜的连续种植和规模化发展扫清了障碍。毛兴德说:"西瓜生产中最大的危害就是枯萎病,不解决这个问题,西瓜的生产发展是不可能的。后来经过我们多次试验示范,推广了西瓜嫁接这项新技术。由于嫁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为西瓜生产的大面积连续种植和规模化生产铺平了道路。"解决了技术上的障碍,加上政府的推动,到1989年底尧沟镇有一半的土地被大棚覆盖,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一位农民高兴地说,"前些年种植玉米、小麦收入很低,一亩地收入7、8百元。这几年,镇上领导号召我们种大棚,我家种了西瓜,一亩地收入1万多元,全家非常高兴。"
  历史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民种植经验、资金积累以及市场对大棚蔬菜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该镇以大拱棚瓜菜为标志的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保护地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每年以2000亩的速度增加,至1996年底,全镇4.1万亩土地全部实行保护地栽培。瓜菜面积的迅速扩大,使得众多小生产者和纷繁复杂的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尧沟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行全面服务超前引导。为满足销售等环节的需求,镇政府协调建设了大型生资市场,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以瓜菜批发市场为纽带,积极与全国各大城市联系,建立了360多个瓜菜直销点,依托镇瓜菜服务中心,同全国各地瓜菜市场及信息,建立起了稳固的信息网络,将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发布,以便群众及时掌握,避免了生产销售的盲目性,使得各类市场迅速发展,逐步形成并培育了劳务、生资、有机肥料、瓜菜批发、餐饮服务5大市场。其中瓜菜批发市场年可交易瓜菜5亿公斤,交易额10亿元,带动起周边10万亩大棚瓜菜,被国家确定为全国西瓜定点市场,并且赢得了"江北第一瓜市"的美誉。为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镇政府专门建成了农民瓜菜协会、科技示范基地、种苗引进公司等,对种苗先示范种植,种植成功后推广,先后引进培育推广了京欣、冠龙、和平、袖珍、黄皮、黄瓤等50多个西瓜品种和20多个蔬菜新品种,并逐步提高了瓜菜的质量。同时镇政府加大道路、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并制定出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199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了5.2亿元。
  历史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周边地区大棚瓜菜业的异军突起,农产品全面进入卖方市场,连尧沟人引以自豪的西瓜一度成为"难嫁的姑娘",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尧沟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注重产业在已形成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推行标准化生产。结合土地延包,自架高温棚和温室大棚蔬菜的面积基本实现了高温棚与大拱棚各占一半,西瓜蔬菜各占一半。耕作制度上实现了三作四收,种植模式方面发展了"瓜菜型",稳定了"瓜瓜型",到1998年全镇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订单种植达到了60%,瓜菜良种率达到了98%,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量使用了测土培肥,节水滴灌,生物菌肥等农业生产新技术。注重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使95%以上农村劳动力都熟练掌握三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70%,农业科技含量大大增加。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尧沟镇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全淘汰掉了高残留农药和无机肥料,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论证,所注册"乐宝"牌西瓜已成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知名品牌,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天上甘露美,尧沟西瓜甜"的美誉,精选蔬菜也名扬全国。在推行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尧沟镇还坚持靠企业靠市场靠基地等各类龙头带动,发展完善尧沟瓜菜市场,使其由单纯的产给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国际市场转变,同时先后在全国各地建起了50多个瓜菜直销市场,成立了上百家瓜菜购销公司和农民瓜菜协会,培育造就了2500余人的农民瓜菜经纪人队伍。各类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供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了以瓜菜批发市场及中介组织为主的销售龙头,以各类科技带头户为主的种植龙头,以大地果蔬惠尧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大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尧沟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面对涌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潮,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尧沟人民并没有止步,他们以新的视角提出了加快推进尧沟走向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一场新的农业创新发展浪潮正在尧沟这片大地上兴起。
  这段不长的文字,也许会对读者了解尧沟镇有所启迪和帮助。我想,这应该是尧沟人在思考和探索后达到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效果。如今走到尧沟,我们看到的是一派繁荣,看到的不再是贫穷,不再是农民无奈的脸庞。当然,从尧沟人的笑脸上,我们却能想象到他们心中的感动。构建和谐社会,农民的富裕是强大的根基。
  沉默,无奈,苦难,悲壮已经属于过去。
  执着。追求
  中国农村改革的钟声已敲响了20多年。毋庸置疑,这场改革是伟大的,也是成功的。
  回顾当年改革之始,多少仁人志士为此殚精竭虑。人们迎接改革就像雄鹰迎接暴风雨一样,热切希望改革来得快一点,猛一点。饱受贫困的农民,虽然不懂得改革的真正含义,但是却从内心里感到这是摆脱贫困的唯一法子。大集体那种"大锅饭"吃了几十年,再不换种方式穷到啥时候?党的一届三中全会吹醒了祖国大地,唤起了民众的热望。这场大变革,是新中国继土地改革之后又一次伟大的农业革命。土地改革把土地的私有化转化为公有制,而"大包干"把土地的经营权放给了农民。这一方式的转换,带来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据有关资料说,从1978年至1984年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5%以上。农民有了种地的积极性,都曾经乐观了好一阵子。但是,由于那时的农村经济属于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一下子到位。所以,还有许多制约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问题。即使是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期,制约着中国农民20多年的统购统派制度都没有丝毫的触动,国家确定统购统派农副产品的数量及价格,一直就是根据城市的需求和国家出口的需要而定的,基本上是不考虑农民以及农村的需要,而且,多年以来,这种状况不能改变,国家缺什么,就向农民派购什么,结果积重难返,被统购统派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多,像一座大山一样地压在了农民的头上。即使是到了乡镇机构改革的1984年,国家向农民实行统购的还有粮食、棉花、油料、木材;实行统派的,那简直就是一组让农民透不过来的数字:生猪、菜牛、鲜蛋、黄红麻、红麻、大麻、烤烟、名晒烟、茶叶、桑蚕茧、牛皮、绵羊皮、山羊皮、小湖羊皮、羔皮、猪皮、羊绒、山羊毛、羽毛、绵羊肠衣、山羊肠衣、猪肠衣、猪鬃、毛竹、篙竹、棕片、生漆、木炭、苇席、土纸、蜂蜜、柑橘、苹果、红枣、榨菜、八角、木耳、黄花菜、耕畜、桐油、桕油、薄荷油、香茅油、甘蔗、甜菜、松脂、原胶等等,加上21种水产品和53种中药材,累计132种之多。可想而知,农民发展的空间是多么的小!应该承认,统购统派制度的施行,保证了国家建设、城市供应及出口需要,但是这个制度却剥夺了农民的产品处置权,极大地阻断了中国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无情地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特别是,确定统派购农副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是强制性的,很少考虑农民和农村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农民自己吃不到,农村也买不到,收购价往往又没有成本高,一年到头农民白辛苦不说,有些甚至不得不花高价买来产品再低价卖给国家去"完成"派购任务,形成恶性循环。用当时的话来说,农村改革还没有破题,还没真正给农民"松绑".
  尧沟镇是一个农业镇,农村的改革对他们触动最深。瓜菜面积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农民得到了种瓜菜的实惠,便不顾一切地扩大瓜菜面积。在许多地方还是按照以粮为主的比例调整农业结构时,尧沟镇的瓜菜比例就占得很高。粮食面积的迅速减少,曾经使得好多人包括领导们担心:这样下去没人种粮食了咋办?
  其实,尧沟镇的状况和全国一样,其发展是必然的。人们还记得,中央连续五年制定"一号文件".这些来自中央的权威性的"红头文件",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不管怎样,尧沟镇抓住农业不放松,说穿了就是抓住瓜菜不放松。到1988年,这个镇的西瓜面积就达到了4200亩。但是,由于当时形势所趋,"指导"农民的领导意识还比较重,尧沟的发展还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时党委政府的思路是:在尧沟镇建立四个基地,即粮食基地、瓜菜基地、艺品生产基地、畜牧基地。粮食基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3%,西瓜4200亩,蔬菜5000亩。当时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尧沟镇那时每年向社会提供商品瓜1200万公斤,商品菜4000万公斤,瓜菜两项年收入近800万元,人均占有350元。
  正是这些活生生的数字,激发了尧沟人向土地要效益的积极性。从乡镇机构改革到现在,虽然换了六次党委班子,但是,不管哪一届班子都坚定一个信念:结合尧沟实际,抓住瓜菜生产不放松。这个坚定的口号喊了二十几年,大大地鼓舞着尧沟的广大农民。他们执着地追求着,用智慧积累着经验和财富。到2000年,尧沟镇的瓜菜生产大体是这样的:仅大棚瓜菜一项的收入就达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先后被授予"中国西瓜第一镇"、"小康乡镇"及"山东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等。
  数字虽然有些枯燥,但是不难看出,大棚瓜菜已经成为尧沟镇的主导产业。现在,春季5万亩耕地全部种植西瓜,其它季节瓜菜间作,形成了瓜菜型、瓜瓜型两种种植模式。尧沟西瓜发端于明清,发展于20世纪,崛起于21世纪初,素以品质优良著称,过去曾是朝廷贡品,现为国宴精品。现任镇长崔德军告诉笔者,尧沟镇的西瓜同国内其他地方西瓜相比,品种比较全。现有八大类七十多个品种,凡国内有的西瓜品种,在尧沟镇都能够找到,其中如红小玉、特小峰等为稀有品种,另有相当部分品种正在积极培育中。质量比较好。由于制定并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按规程操作,淘汰了毒残农药和化学肥料,全部施用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并实行严格的产品质量检测"准出"制,使上市产品全部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同时,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所注册的乐宝系列西瓜已成为市场的知名品牌。上市时间早。近年,随着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栽植时间前移,使春西瓜上市时间明显提早,一般每年4月初开始上市,5月中旬销售完毕,与南方热带瓜错开上市时间,保证了有较高的价位。特别是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使大棚瓜种植已模糊了季节界限,实现了淡季不淡,四季有瓜。大棚蔬菜主要在夏秋季节,全年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以大姜、日本大葱、葫萝卜等出口蔬菜为主,70%以上实现了合同供货,订单种植,目前尧沟镇已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
  作为现任党委书记,钟绵堂非常执着于瓜菜生产。这位四十来岁的镇委领导人,曾经在尧沟镇担任过委员、副书记、镇长,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担任党委书记后,他一如既往地把精力投入在了尧沟的瓜菜发展上。他对笔者说,尧沟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说经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历届党委政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瓜菜富民的成功之路。他认为,最关键的是党委政府一班人统一思想,增强发展蔬菜大棚生产的信心,带领农民向高科技高领域迈进。路子对了头,关键在实施。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典型启迪大家。一句话,不管什么办法,得把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尧沟镇党委政府在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在推广建棚初期规定,农户建棚的土地十五年不动,每建一个蔬菜大棚,根据面积大小,给予一定数量的义务工补贴,由镇上统一提供300—500元的贴息贷款,村里优先划出条件便利的地块,并免收当年的提留,对那些水浇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块,村里统一打井修路。
  为了保护农民瓜菜生产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帮助瓜农、菜农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实际困难,镇上专门成立了由党委政府牵头,农技站、多种经营办公室、供销社、信用社、工商所等单位参加的瓜菜生产服务中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民间服务组织、发展一批经纪人队伍。通过服务中心和各种民间组织,围绕农民发展瓜菜生产的需要搞好四大服务:一是物资服务。当年先后从外地购进价值300余万元的建棚所需竹竿,购进薄膜600余吨,瓜菜良种5000余公斤,各种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0余吨,化肥4千余吨,基本上满足了农民发展瓜菜生产的需要。二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镇瓜菜生产服务中心专设了技术咨询服务处,随时解答农民瓜菜生产中的有关技术问题。除此之外,镇上还先后多次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来镇举办培训班,先后共举办瓜菜生产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受训人员达5000人次。为了方便群众,镇上还组织科技服务组,深入田间大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提供信息服务。镇瓜菜生产服务中心同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稳固的信息联系,经常将有关良种、技术、销售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有效地避免了瓜菜生产的盲目性。四是瓜菜销售服务。抓好销售服务是保护群众积极性的一条根本措施,因为农民种植的瓜菜只有卖出去,才能实现收入。为此,镇上成立了由书记、镇长挂帅的瓜菜销售领导小组,强化瓜菜销售工作,并发展一大批经纪人队伍,直接参与瓜菜销售。目前,该镇已发展经纪人1500余名,他们为全镇的瓜菜销售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在考察了尧沟镇西瓜标准化生产后撰文说:"……下午(2005年5月——引者),去山东昌乐县的尧沟镇考察推行西瓜标准化生产的情况。自推广三元朱的经验以来,昌乐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实效的好办法,把西瓜的‘规范’种植搞得非常到位。
  "在一望无际的瓜棚中穿行,你会随处看到许多大棚上贴有图表式的《无公害瓜菜肥料、农药合理施用规范》。自己仔细看了一下,感觉到他们制订的这些‘规范’,是动了脑子、下了功夫的,对西瓜种植中什么时间用药、用肥、用多少,都规定得非常详细。‘规范’中还明确标注了严禁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名称。
  "昌乐县委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为打响昌乐西瓜品牌,他们逐步制定完善了严格的西瓜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办法,主要从育种——嫁接——授粉——成熟——采摘——检测——上市等各个环节实行了全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做到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检测、质量有保证。这个县还建立了西瓜‘准出’制度,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农药、化肥残毒检测线,由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程对西瓜质量进行监督检测,经检测合格发放‘无公害’西瓜标签的,才能进入西瓜专业批发市场销售。
  "进入尧沟镇东村姚克宝的西瓜大棚,流绿滴翠的瓜藤四散蔓延,朵朵娇嫩的花蕾在绿涛中格外夺目,抢早挂在藤上的小西瓜都醒目地挂着一张日历牌。姚克宝热情地介绍说,‘每张日历牌上都标着西瓜的出生日。有了它,也就清楚地知道西瓜该哪天成熟。目的是别让生瓜砸了咱昌乐西瓜的牌子。’接着,他又详细介绍了是如何严格按规程培育西瓜的。
  "这里还有些西瓜种植户,把寿光立体棚架种植黄瓜的经验移植过来,搞起了西瓜立体棚架种植,既充分扩大利用了种植空间,又提高了西瓜的质量。
  "昌乐的做法的确有自己独特之处,照这样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肯定会有很好的成效。
  "……"
  对于尧沟镇干部群众的执着与追求,我不想再说什么。因为,现实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你走进尧沟,你一定会感到惊讶;当你了解了尧沟人民的奋斗史,你一定会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坚信,站在尧沟几万亩泛着白色的土地上,任何人心中都会起波澜。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原统战部长秦晓鸣先生在观看了以尧沟镇为代表的塑料大棚后,心潮澎湃,诗兴大发:
  是个笑话
  但却是一个实话
  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乘飞机
  越过昌乐上空时发现
  下面是一片沼泽汪洋一片
  当他安排人员去调查时
  却得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报告
  昌乐十万亩瓜菜塑料大棚
  形成了一个壮丽的白色海洋
  在那白色的海洋里
  涌动的是绿色的生命
  在那白色的海洋里
  产生的是可观的效益
  在那白色的海洋里
  奉献的是四季的瓜蔬
  在那白色的海洋里
  四季已变成了一季
  呵
  这是一场种植史上
  伟大的革命
  这是一次自然规律
  超常的跨越
  这是一个农业发展的
  绝好的出路
  塑料大棚啊
  一个充满生机带来财富的名字
  秦晓鸣先生还在《昌乐西瓜》一诗中写道:
  是上苍的恩赐
  是神灵的安排
  把这甜蜜的使者
  送到昌乐安家落户
  让它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让它有口皆碑享誉世界
  在汶河岸边
  在金山脚下
  在阿陀岭顶
  在尧沟平原
  一片片堆翠积绿的瓜田
  一个个皮薄瓤红的珍珠
  沐浴着阳光月色
  吸吮着雨露甘霖
  孕育着满腹蜜意
  给人们送去甘甜和爽快
  呵
  昌乐大地
  这是甜的家园
  这是甜的世界
  甜蜜的使者已经长上了翅膀
  飞向祖国各地海内海外
  人民日报2000年12月以《中国西瓜第一镇》为题作了报道。记者在这篇文章中说:
  说起西瓜,许多人都会想起昌乐,昌乐西瓜曾经闻名全国。可是人们也许不知,昌乐西瓜的主要产地是在尧沟。近年来,尧沟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已经成了闻名的富裕镇。现在,尧沟的4万亩土地全都种上了优质瓜菜。站在高处往下看,尧沟就像一片碧波荡漾的人工湖。由于成绩显著,尧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和潍坊市农村工作模范乡镇。并被国家农学会授予"中国西瓜第一镇"的称号,同时,把尧沟镇确立为国家西瓜定点市场。
  然而,尧沟镇是怎样发展的,他们走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采访。
  春风一度尧沟变
  尧沟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土地肥活,水源充足。过去以种粮食为主,也增达到过吨粮田。但这些却没有使尧沟人富起来。是改革的春风使尧沟人觉醒,是大棚瓜菜使尧沟人圆了致富梦。在尧沟的农业发展史上,有两个人的名字不应被忘记,那就是毛兴德和刘玉坤,是他们在国内率先用葫芦嫁接西瓜获得成功,使西瓜"重茬"问题得到解决,西瓜不能规模种植成为了历史,也使得大棚西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尧沟大地。
  现在,尧沟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可以说成绩显著,速度惊人。尧沟全镇4万亩土地,现已全部实现了保护地栽培,1999年瓜菜总收入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人均储蓄近万元,一跃而成为一个瓜菜大镇。而尧沟的瓜菜批发市场已成为"江北第一瓜市",兴鲁农资市场也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农用生资集散地。
  思路一变天地宽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新时期要加一句话:"致富走得快,全凭观念带".
  尧沟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得益于观念的更新,得益于思路的创新。近年来,镇党委一直坚持规模+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因势利导,通过科技、服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发展之路。
  镇党委非常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根据尧沟的实际,在全面巩固提高瓜菜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同时,通过培植壮大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三业"协调发展,目前,惠尧蔬菜有限公司、田宝有机肥料公司已经成为龙头,带动起了相关产业齐头发展。而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及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保证了一年四季都有瓜菜。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春季以西瓜为主,冬季以蔬菜为主,坚持稳定瓜瓜型、发展瓜菜型,淘汰瓜粮型。在种植业内部形成了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促进了市场的建设,通过市场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和卖价的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在抓好市场的同时,又大力发展了直销市场,此举是由现在的有型市场向无型市场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尧沟人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知道只有走科技兴农、强农的路子,才能使尧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多次和北京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单位联系,引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品种,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园,并进行了强化示范引导,强化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的培训和推广。现在,尧沟的优质西瓜示范基地达到了6处,"万元田"在年内将达到1万亩,"绿色证书"获得者、"农民技术员"大大增加,农民的科技素质显著提高,而科技园也于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现在,规模+特色已成为一种尧沟模式。
  抓住机遇再扬帆
  尧沟虽然发展迅速,成绩突出,但尧沟人并没有满足。借助建设高科技走廊这一机遇,镇党委迅速行动,立即制定了以建设农业高新技术走廊为突破口,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总抓手,全面启动发展要素,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努力争创全省瓜菜第一镇的工作思路。本着早规划,早建设,早见效的原则,尧沟集中规划了尧沟瓜菜专业批发市场,惠尧蔬菜加工厂、高档酱菜厂、蔬菜恒温保鲜库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5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区,无立柱双膜大棚示范区及日本大葱、大姜、优质西瓜三大出口种植基地等16个项目。同时,通过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扩大了出口,带动了出口农业的种植。为了强化工作抓落实,尧沟镇党委领导还进行了具体分工,使整个工作责任明确,各负其责,既强化了基础,稳定了工作,又保证和促进了经济发展。如今,农业新技术在尧沟已得到了全面推广使用,如CO2发生器、测土配肥、多膜覆盖、立体种植、生物菌肥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人类的脚步已接近二十一世纪之际,尧沟向世人展示了她的风采。现在,他们正力争中国名优特产基地和中国农业大学西瓜试验基地落户尧沟。勤劳、智慧的尧沟人正迈着坚实的脚步,向着他们的目标——农业现代化迈进!
  新华社记者尹洪东先生在《山东尧沟镇"西瓜之乡"见闻》一文中写道:山东昌乐县尧沟镇,是闻名全国的西瓜之乡。4万亩西瓜大棚,把全镇的土地覆盖了个"严严实实",除了地头路边,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种了20年西瓜的尧沟农民,今年怎么样?在想些什么?这个镇年产2亿公斤西瓜,农民心里有底吗?入世第一春,记者怀揣诸多问号,走进了尧沟的田间地头。
  北郭村农民郭焕双,正在大棚里给西瓜抹叉、整蔓儿。他揩了下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对记者说:"我家总共种了15亩西瓜,三分之一是给北京人种的,三分之一是给东北人种的,还有三分之一是给上海人种的。"
  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他笑了。扳着指头细说端详:"我们尧沟西瓜主要有四大类,是为不同的消费者定向种的。京欣类十几个品种,是供应京津地区。第二类是金钟冠龙、新红宝、庆农等十几个品种,属大瓜类,主供东北市场。像黑美人、特小峰、小兰、寿山等,属于玲珑小型瓜类,特别受上海、浙江、无锡、南京的消费者欢迎。第四类呢,是新金兰、宝冠、玉麒麟等品种,今年我没种。这类瓜或黄瓤绿皮,或黄皮红瓤,或混合色瓤,主要卖到西安、银川等西北地区城市。""你想,我在种瓜的时候就先把种给谁吃给‘锁定’了,到时还愁卖吗?"说这话时,38岁的郭焕双透着自信。
  在镇上的示范园里,北周村农民周学文种了一个大棚,搞品种对比试验,全是无土栽培。"尧沟的西瓜还没走出过国门。我天天在琢磨,如何能种出一种能打到国际市场的新品西瓜,好看、好吃、耐贮存的。"
  "我今年种的西瓜,有早春红玉、拓朴、京秀,都是今年领导西瓜新潮流的,不以量多取胜,靠品格占先".周学文还透露,尧沟种的是"天下西瓜",品种上百个。每年在引进二三十个新品种的同时,也要淘汰二三十个品种。一亩大棚西瓜,一般农民纯收入7000元,他的超过1万元。
  尧沟镇的西瓜大棚上,都贴着一张"无公害西瓜农药、肥料施用规范",瓜农们称之为"标准纸".
  对严禁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标准纸"用红字一一标出。分杀菌剂、杀虫剂两类,还将允许使用的农药名称、限量和安全间隔期"板上钉钉".在肥料施用上,施行平衡施肥、配方施肥。一些瓜农喷施富硒营养肥料,产出了保健型西瓜。镇委书记宋智勇介绍,全镇经国家质检总局确认的无公害标准化西瓜已达2000亩。
  西辛村农民吕传文说:"尧沟西瓜是历经多少年才在市场上造就的一个品牌,信誉度很高。越是这样,这个牌子才要精心保护。前几年,为了提前上市卖高价,确实有个别农民把不熟的西瓜采摘了。如今,就没有人敢这样做了,包括使用剧毒农药,大家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就向镇政府举报。再说,镇上已建起了农药残留检测中心,西瓜上市前要先过这个关。你的瓜达不到无公害,那就成了全镇的‘公害’,这一招挺厉害。"
  《农民日报》》以《定位产销做活尧沟西瓜产业 》为题作了报道:山东省昌乐县尧沟镇有耕地4.1万亩,其中大棚西瓜种植面积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西瓜生产专业镇。今年4月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峻的西瓜销售形势,他们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西瓜销售。西瓜销售不仅没有出现卖难,反而价格明显高于往年。目前,全镇4万亩头茬西瓜已全部销售完毕,实现总收入1.6亿元,比去年增加4198万元,平均交易价格0.65元/每市斤,高于去年0.30/元每市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在全国许多地区因"非典"影响,鲜活农产品流通受阻,农产品出现卖难、价格低迷的形势下,尧沟镇西瓜销售工作出现如此好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化挑战为机遇,为外来客户创造安全、放心的购销环境。西瓜是尧沟镇的主导产业,西瓜销售收入是镇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成立"非典"防治尧沟工作小组,进驻尧沟镇。在工作组的指导下,尧沟镇确立了全力以赴抓防治"非典"、以防治"非典"促西瓜销售的工作思路。为做好常住外来客户的医学观察,全面实行了家庭跟踪随访。在各村及镇区的交通路口设立了留验站,配备了流动检查车辆。全镇3000多名外来客户没有造成一例疫情输入,为西瓜销售创造了安全、放心的环境。
  二、突出政府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服务。今年,尧沟西瓜之所以卖得既快又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尧沟镇党委政府转变职能,既当情报员又当推销员,为全镇西瓜销售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大尧沟西瓜宣传力度。二是加强信息发布体系建设。镇政府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全国60个地区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联系,并将信息迅速传达到销售户手里,提高了销售成功率。三是发动镇村干部帮助农民搞销售。据统计,今年,镇村干部联系销售的西瓜占全镇西瓜销售量的40%以上。
  三、发挥经纪人、协会和龙头市场的作用,推行组织化销售。近年来,尧沟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全面优化措施。一是规范经纪人队伍。今年,尧沟镇对全镇2000多名经纪人进行了统一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尧沟瓜菜协会对今年参加协会的农户种植的西瓜全部实行统一销售。三是加强龙头市场建设。尧沟瓜菜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的"全国定点西瓜市场",尧沟镇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市场进行了改造,并建设了大型药残检测线。同时,对沿路交易摊点全部予以取缔,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南京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绿色安全通道",在全国一些主要农产品市场设立了直销处,并确保运瓜车辆当日往返。
  四、大力推进标准化工程,着力打造西瓜品牌。针对"非典"时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参照上级发布的西瓜生产标准,制定了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标准,以镇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重点对西瓜上市前肥料农药的使用标准及采摘上市的质量标准等做出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产品"准出"制,做到西瓜上市必检,持证出境。对出口农产品采用国际最新标准进行质量监测,明令禁止的高残留农药严禁使用。
  科技。创举
  社会发展到今天,谁都懂得科技的重要。然而,在上世纪中叶人们对农业科技的认识还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接受的。尧沟人的聪明就在于,一旦确定了种植瓜菜的目标,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品尝了自然灾害,种子老化等等苦果后,他们变得聪明睿智起来。由大田种植到大棚,由传统种植到嫁接西瓜,由粗放到精细,尧沟人真正尝到了科学技术的甜头。
  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这话在尧沟镇得到了应验。我们了解到,十几年前,镇上就专门成立了镇、村、户三级科技网络,及时引进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镇上的瓜菜科技协会,专门负责良种及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使全镇瓜菜生产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和三膜覆盖,实现了由传统粗放种植到科学精细种植的转变。良种及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使瓜菜质量好,而且产量高、上市早、创收多。镇上组织专门科技人员和瓜菜能手进行科技攻关,解决瓜菜种植栽培中的技术难题。
  大面积连续种植西瓜,首先要解决的是重茬病问题,这也是多年不能解决的难题。镇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应用嫁接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不能重茬种植的问题,为西瓜大面积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子,运用这项技术嫁接的西瓜,不仅能够抗重茬、枯萎病,而且瓜体大、外形美、产量高、质量好。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初冬的一天,我们专程来到尧沟镇,就运用农业科技问题进行了采访。在和镇委领导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镇上的良苦用心。的确,尧沟镇瓜菜生产的发展,无一不是走科技兴农的路子。镇上的负责同志告诉笔者,为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他们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关键一环来抓。
  注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围绕良种产业化开发,积极实施种子革命。1999年他们重点抓好无籽京欣、红瓤特小凤及日本长葱、太空椒等20多个瓜菜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推广,逐步建立起适应瓜菜产业化发展的良种开发推广新体系,全镇瓜菜优良品种统一供种率达到了80%,继续大面积推广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测土配肥、节水滴灌、多膜覆盖、生物菌肥、反季节无公害栽培等1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
  注重了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和素质的提高。以培养一大批能够接受和运用农业新技术的知识型农民为目标,他们依托镇农业科技培训中心,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科技大户示范带动等办法,全方位对农民开展了科技培训。为把农民的思想尽快引导到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方面上来,他们每年都数次组织全镇的种植大户、科技带头户、党员干部等共2500多人次,到周边地区学习发展高效农业的经验,聘请莱阳农学院、山农大、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来镇集中举办了农业新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达1500人次。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学科技、用科技活动,很大一批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称号,全镇95%以上的农村劳力都能掌握2门以上农业实用新技术,每年有200多人被外地聘去担任西瓜种植顾问。
  注重了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动员和引导全社会把资金优先投入到农业科技上来,他们以市场引导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群众投入为主体,以金融投入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新体系。近几年,每年农业科技的投入都保持10%的速度递增,每年可达1200多万元。
  注重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园在品种技术引进、示范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进行高标准、高层次引进,重点进行了20多个瓜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了五种新式大棚棚体试验,效益非常显著,今年被省授予"先进科普示范基地".
  运用科技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合理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瓜菜业的内部结构以及改革种植模式、改革瓜菜品种、改革瓜菜品质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党委书记宋智勇认为,长期以来,尧沟镇以瓜菜规模种植开发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发达,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到1998年底,一、二、三产业比例是8:0.5:1.5,农业仍然承担着镇财政的90%,这种单一经济结构导致财政增长缓慢和高风险性、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影响了农业投入、农民收入,甚至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同时,在农业及种植业内部,种植品种老化、单一、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在他在任的1999年,尧沟镇紧紧围绕高产高效创汇含税这一主题,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狠抓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个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为目标,在巩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大力培植壮大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大户,带动全镇二、三产业的大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2:3的合理状态,实现"三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至1999年底,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1.2和1.5个百分点,使解决整个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了新的进展。另一个是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围绕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促进订单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他们结合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改革种植模式,使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基本上实现了"两个对半",即:全镇4万亩耕地,高温棚、大拱棚各占一半,瓜和菜各占一半。在村庄周围、道路两侧建设高温大棚以种名优精鲜蔬菜为主,大田全部更新为二代双膜拱棚,以种稀特瓜为主。
  宋智勇说,在调整过程中,主要进行了种植模式、品种、品质、布局四个方面改革。
  种植模式改革。近年来,尧沟镇逐渐形成了(春)瓜(秋)菜型、瓜瓜型、瓜粮型三种种植模式,从近三年情况看,瓜菜型效益最高,分别是瓜瓜菜型和瓜粮型的1.6和3.5倍,大力发展瓜菜型,稳定瓜瓜型,彻底淘汰瓜粮型种植模式是种植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在确保春季4万亩大棚西瓜的基础上,他们注重在夏秋作物种植改革上作文章,大胆调整作物布局,采取各种措施,扩种秋菜3万亩,秋西瓜1万亩,彻底淘汰了粮食作物,比往年增加收入2000万元。
  瓜菜品种改革。大力实施了"种子革命".对原有的种植面积较大的京欣、冠龙、和平、袖珍、黄皮、黑皮、黄瓤等七大类50多个西瓜品种和20多个蔬菜品种进行了优化、筛选、培育、改良,提高了瓜菜品质、产量及抗病性,市场销路比较稳定的西瓜如京欣1号、冠龙等品种的面积得到稳定,淘汰了二十多个产量低、品质差、没有市场销路的大陆品种,适当扩种了袖珍型、无籽等适销品种,效益相当可观。蔬菜品种方面减少了普通蔬菜面积,大力扩种日本大葱、菠菜、樱桃西红柿等出口菜,使订单种植、合同种植达到了50%,经过改良和引进,使全镇瓜菜良种率达到89%.
  瓜菜品质改革。总结前些年瓜菜种植方面的经验,忽视产品的品质是导致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因素。他们围绕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加强了瓜菜品质调整。通过大力推广使用生物菌肥和普通有机肥,改善土壤成份,减少化肥及高残留农药,加强田间管理,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等措施,瓜菜品质大大提高,基本达到了无公害标准,扩大了出口份额。
  种植布局调整。为加快全镇农产品深加工出口为标志的创汇农业的发展,他们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指导等措施,积极进行出口蔬菜的规模种植、连片开发,全镇已初步形成了北部出口菠菜、西部优质秋西瓜、东南部日本长葱、中部优质甘蓝等四大精细蔬菜种植区,各个区内基本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既方便了农户,又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此外,他们还注重了瓜菜特别是春西瓜上市时间调整。在西瓜上市时间尽量赶早的同时,通过管理、搞好引导、选好茬口等措施,尽量将上市时间错开,基本实现常年有瓜、四季常鲜,市场供求平衡,全面提高种植效益。
  这是一个周密的计划,一个有着创新的思维。正是这样做了科学的调整,尧沟的瓜菜生产才能够稳步发展,在激烈的销售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尧沟镇的"中华西瓜科技园".在这个"中华西瓜科技园"里,我们看到了蔚为壮观的西瓜博物馆、农产品展览大厅、智能温室、西瓜长廊等。我们获知,每年的昌乐宝石节期间,都有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游客来此参观,对于尧沟镇特色农业的魅力,参观者赞不绝口。
  中华西瓜科技园位于尧沟镇区的西偏北部,为三县交界地带,规划核心区100亩,辐射带动区4万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15座,三连栋温室1座,各类型拱圆棚25座,生态型日光温室6座,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大楼1座,组合房农产品展室1座,并在连接日光温室大棚的两端分别建造1条葡萄长廊和玻璃展示走廊等。总投资额1500余万元。
  按照高点起步、高效运转、一步到位和"先搞成全国一流水平,再逐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准要求,加快建设进度。投资9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日光温室棚15个;投资100万元建设了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楼;投资50万元绿化景点1处;投资35万元建成瓜类高新技术洽谈棚及西瓜种质资源棚等四位一体立体种养区各1处;投资155万元完成了科技园西侧的镇西外环的柏油硬化及园内道路的整修。在信息技术服务大楼后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苗木繁育智能三连栋温室1座;在智能温室东侧建设占地1800平方米组合房农产品展室1座;东展室东侧建设绿地3000平方米;建设适宜农民种植的各类圆拱棚16000平方米;在服务大楼西瓜博物馆内建成多媒体及影视合成装置(综合反映尧沟瓜农的1天);建设西瓜、蔬菜雕塑6座;建设占地2800平方米的停车场1处;硬化信息服务大楼前路面;新建占地6600平方米的绿化带10条。这个中华西瓜科技园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西瓜品种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
  尧沟镇示范基地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示范基地,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高标准无立柱冬暖棚,大拱棚,生产资料销售门店。镇领导说,他们为了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的总体水平,推进全镇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先后投资260万元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300亩,拥有86个高标准无立柱冬暖棚,8个大拱棚,20余间瓜菜生产资料销售门店;建有面积1100平方米,容纳100人上课食宿的培训中心一处。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于农业产业化为宗旨,瞄准一流,放眼全国,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6月被授予"山东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从80年代中期至1995年,尧沟镇的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从大棚瓜菜的规模和种植效益看,已经跨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但自1996年以来,发展的速度日渐趋缓,进入了徘徊不前的发展平台期。通过走出尧沟看尧沟,面向全国看尧沟,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地说,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方面,瓜菜种植比例失调。全镇4万亩耕地中有3万亩西瓜,1万亩蔬菜,离2:2的最佳要求差距较大;高温棚比重小,影响了种植效益;从种植模式看,特别是秋菜效益较差的瓜粮型模式仍占50%,直接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高。在品种的更新换代方面,由于种植方面粗放型,使农民在瓜菜品种选择上存有随意性、盲目性,致使一些种植效益低、已淘汰的品种仍被有些农民大面积种植。新的优良品种由于缺少引进渠道和示范引导,很难被推广。品种的退化、杂乱,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方面看,一些瓜菜种植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如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无土栽培、测土配肥、立体种植等已在一些发达农业区得到快速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明显效益,但由于示范推广能力弱,致使一些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成果迟迟进不了农民大棚。在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尧沟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靠的是科技推动。但近年来由于受到小成即安、小富即满等小农思想的束缚,不少农民出现了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吃技术老本的倾向,加上缺少系统的科技培训,其科技意识、科技水平明显滞后。在综合服务方面,由于在种子引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咨询、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方面不到位,导致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害农的事情时有发生,也影响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在机关干部作风转变方面,机关干部有时说得多,干得少,想干没地方干,群众也没法学,影响了干部形象和作风的转变。镇领导看到,如上这些问题和现象已经成为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他们审时度势 ,经过多方考虑,反复论证,决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综合服务的功能,拉动全镇经济的发展。
  这的确是一种新思维,尧沟镇领导有了一种忧患意识,有了一种站在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可贵的是他们意识到了,更可贵的是他们着手去改变这种局面。示范基地筹建伊始,镇上专门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强有力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他们坚持了"四化"标准:
  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以镇政府为投资主体,发动群众凑一点,争取上级拔一点的办法,一期工程筹集资金120万元,二期工程追加140万元,基本上满足了建设需求。
  建设标准现代化。坚持做到了"四高".一是高起点规划。专门聘请山农大、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参照国内最先进的科技示范园模式进行了统筹规划。再是高标准建设。所建的86个高温棚,全部采用无立柱、双层保温、球面多膜覆盖等建棚新技术。基地综合培训中心,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具备了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功能。三是高层次引进。重点加强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除定期组织专家教授进行培训指导外,特聘请瓜菜种植"土专家"进驻基地担任常年技术顾问。品种、技术引进方面做到"优"和"先".四是高水平示范。采用优良品种,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种植管理,所种的瓜菜产量、质量、价格等是一般户难以达到的。据统计,基地内86个高温棚年收入平均在2.5万元以上。
  服务设施配套化。示范基地下设20余间生资销售门店,一处种子公司,一处瓜菜研究所,一处综合培训中心,基本能适应全镇瓜菜良种引进、高科技推广、大棚模式改造、农村干部群众科技素质提高等方面的需求。
  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定完善了《示范基地管理规范》,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研制、推广、反馈等诸项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对每个示范棚责任到人。并制定考核细则,年终时统一打分排队,调动了管理者和种植户的积极性。
  不难想象,这样做的结果是卓有成效的。镇领导高兴地说,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基地辐射面广信息灵的优势,先后从国内外引进高产、优质、高效、抗病力强的瓜菜新品种十大类60多个。西瓜品种如:袖珍、新秀、黄皮、希春,黄瓤、红小玉等;蔬菜新品种如:元藏长葱、日本长芋、樱桃西红柿、荷兰七彩椒、鲁抗3号等;这些新品种经过试种或经进一步改良后,绝大部分能在全镇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试验推广反季节无公害栽培,节水滴灌,测土配肥,СO2发生器,生物菌肥等十余项农业种植新技术。其中反季节无公害载培,解决了瓜菜只能顺季生产的传统模式,提早了上市时间,瓜菜四季常供,淡季不淡;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从台湾引进的草本木瓜,现长势良好,单株产量可达30斤,每斤市场价格30元,可收入900元,每亩地可实现收入9万元。引进的美国圆椒,在春节前上市,每斤销售价达3.2元,亩收入8000元,新品种早熟西瓜"和平",于3月底上市,每斤价格6元,亩收入达万元以上。生物菌肥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土壤板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气体施肥新技术--СO2发生器,经过对比试验,可以提高瓜菜产量30%,使西瓜叶茂、个大、脆甜,降低投入成本18%,目前已在全镇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大户赵金荣种植的冬暖式高温大棚西瓜,去年腊月底开始移栽,使用СO2发生器后,提早到今年3月中旬上市,亩产达到6000斤,每斤售价2.1元,加上二茬瓜的收入,亩收入达到1.6万元。为加快全镇种植结构调整的进程,从1999年开始进行种植模式效益对比试验。从试验得出,瓜粮型每亩复种收入600元左右,瓜菜型亩收入在1500元左右,瓜瓜型收入为2000元左右。根据实验结果,示范基地向镇政府写出了扩大瓜瓜型,稳定瓜菜型,淘汰瓜粮型的建议,很快被镇政府采纳,使2000年的秋季种植实现了2万亩秋西瓜、2万亩蔬菜,彻底淘汰掉了粮食作物,为实现全年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2000年6月,尧沟镇与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在镇科技园成立了"瓜菜研究示范基地",这个项目是镇"走廊"建设的重点,也是尧沟镇叫响"中国西瓜第一镇"、进行西瓜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举措,他们将以此为依托成立西瓜学会和苗木开发部,以抢占瓜菜市场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他们充分发挥好基地综合培训中心的作用,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办法,先后邀请省农科院、山农大、莱阳农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面向全镇的党员、群众举办了20余期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达5100人次。组织农村干部、种植大户到寿光、安丘、广饶的大王镇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发展高效农业的经验,群众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后赵西瓜种植大户赵来勇通过参加学习后,种植的8亩新秀西瓜,售价每斤1.8元,每亩年收入1.1万元,秋季又种上了6亩秋西瓜,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上市,亩收入3千元,实现全年亩收入1.4万元的目标。镇上还实施了送技术下乡活动,组织本镇的种植能手,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种植新技术、病害防治新技术,当年播放科技录相片60场次,印刷发放各种明白纸2000余份。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各村为辐射点,建立健全了一套科技培训网络,使科技培训基本走上了系统化、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科技水平。经基地介绍到外地当农民技术员的有300多人,在当地被聘为科技副镇长的有12人。另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得到培植强化。无立柱大棚在示范园内的试验成功,促使新型棚体材料厂上马投产,该技术增加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大棚投资成本。生物菌肥厂投产扩产,带来肥料施用上的一次革命,将对提高全镇的瓜菜质量,实现无公害、创名牌发挥巨大作用。围绕搞好瓜菜经销,新培植起了1500余人的瓜菜购销经纪队伍;围绕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市场,新培植了200余个生产经营大户,年经营额达2000万元;围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扩大了镇种子公司的规模,并筹建了惠尧种苗引进公司,专门负责引进销售国内外的名优稀特瓜菜品种;种植结构的改善和调整,加快了惠尧蔬菜加工厂及惠尧酱菜厂等企业的发展。据统计,仅1999年7月至2000年9月,基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达5000万元以上。
  吴进光、张立军先生在《到瓜乡旅游去》一文中写道:春风拂面,杨柳依依。"五一"假日和着春天的脚步慢慢向我们走来了。让您厌倦了喧嚣的城市,希望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体味那份安静和祥和。来吧,这里有一片神奇的乐土,正敞开博大的胸怀等待着您的到来。
  踏入这方土地,你会感叹于它的美丽,惊叹于它的神奇,一望无际的大棚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座欧式的建筑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银浪起伏的大海中,似带玉水缠绕,这里就是享有中国西瓜第一园美誉的尧沟镇中华西瓜科技园。该园占地200余亩,总投资1500余万元,是一处集科技示范、品种展示、休闲、餐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之园。这里即将被国家旅游局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步入中华西瓜科技园,一座茎蔓翠绿,须叶繁茂的巨型西瓜雕塑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朋。入门东行200米处,有一座竹制的古式门厅,上书"中国西瓜第一镇",由此便进入千米瓜廊。这是一个西瓜的王国,置身其中,爬满棚体上琳琅满目的西瓜使人目不暇接。从外形上看,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有黑皮、绿皮、黄皮,可以说这里汇集了世界上西瓜品种的精华。坐在专为游人准备的休闲椅上,望着西瓜顺架攀缘,掬一口甘甜的西瓜,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瓜廊尽头连接处,有一个大型智能温室大棚,这里是工厂化育苗车间,全电脑控制。在科技园的中心地带是传统农业展示区,农家石碾、石磨、杈、耙、锨、锄一应俱全,在这里你可以赶着毛驴围着石磨转圈,可以摇起纺车回味古朴的纺棉之声,也可以亲自下手摊煎饼,做窝头,暂时离开喧嚣的市区,尽情体会一下传统农业时期的亲切、淳朴和艰辛。返朴归真,与现代农业相映成趣,棚区的前面是一座极富现代气息的休闲餐厅,设计独特,经营别致,汇集南北东西各类风味小吃。当厅外寒风劲吹,一片萧瑟时,厅内却流水潺潺,生机盎然,别有洞天,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来到西瓜博物馆,您可以了解到西瓜的历史、文化、分布、特性、分类及发展方向。展厅内放置了60余个不同品种的西瓜模型,一尊"神农"塑像保佑着普天下农民年年五谷丰登。在博物馆的楼顶有"三界望"和"巨龙穿梭"景点,迎着朝阳远眺,碧波万顷,村庄似岛屿,火车在棚间奔驰似巨龙在银浪中穿行,煞是壮观。在这里,您可以尽情地领略浓浓的瓜乡风情,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玩的景点等待着您去观赏、游玩,相信您会不虚此行。
  ……
  在农产品展览会上,尧沟镇农民王云展出了葛根保健茶,琳琅满目别致新颖的产品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客户,签订的厚厚的一沓产销合同让王云喜不自胜感慨万千。王云说:"这是我从外地学来的葛根茶生产技术,现在已生产出了十几个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
  2005年中国国际宝石节期间,沈阳来了一个30多人的考察团。他们本来是为岫玉找销路的,但是看了尧沟镇的瓜菜大棚后,非常感兴趣。带队的负责人说:"参加宝石节,本是为沈阳的岫玉等珠宝产品找市场,看了农展会,发现这里的西瓜种植技术是这样的棒,正好一举多得,请昌乐的能人去沈阳种西瓜。我们已与尧沟镇签订了引进50名西瓜种植技术员的协议,不日就来请能人去沈阳。"
  在昌乐(尧沟)农业观光旅游园我们高兴地看到,这里具有现代化的气派。镇上的负责同志说,这个农业观光旅游园是由山东省昌乐县春兴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与尧沟镇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总投资1500万元,中心区200亩,辐射带动区4.1 万亩,园内建有西瓜博物馆、千米瓜廊、智能温室、棚体展示区、传统农业展示区、葡萄长廊、公园等景点,是一处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园,堪称"中国西瓜第一园".园内有西瓜博物馆,系统地展示了西瓜的历史与文化,尧沟镇西瓜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西瓜博物馆;千米瓜廊,集中展示了国内外西瓜及其它瓜类的品种、栽培方式及生物特性,具有典型的暖温带特色;传统农业展示区,突出展示了传统农业时期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地域文化;休闲餐饮区,农业观光园汇集各地特色名吃,突出地方饮食文化;农产品展览中心,建有配备齐全的多功能大厅,一次可容纳百余个摊位参展。
  可以自豪地说,尧沟的农业不但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这里,我们还是引用原党委书记,现任潍坊市农委副主任的宋智勇先生在2000年底写的《特色+规模——尧沟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的论文,他对尧沟的特色农业作了极为深刻地探讨:
  昌乐县尧沟镇过去也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曾获得"吨粮镇"的称号,但未能改变高产穷镇的局面。从八十年中期,他们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咬定瓜菜不放松,到目前全镇四万亩土地全部实行保护地栽培种植瓜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优势,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收入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人均存款过万元。被评为山东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和潍坊市农村工作模范乡镇,科技兴农先进乡镇,并被国家农学会授予"中国西瓜第一镇"称号。
  发展历程:尧沟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尧沟镇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年均降雨量在650mm以上,平均气温在16℃,农业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传统的种植业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为主,兼种黄烟、棉花等经济作物。由于实行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到78年底,4万亩耕地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成为昌乐县的"粮仓",以后几年粮食产量相对稳定,但亩均纯收入始终未能突破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在600元左右徘徊,农民开始认识到单靠种粮食很难富裕起来,要想实现快富、早富,必须另辟新径。当时,毗邻的寿光市已开始大面积种植大田蔬菜,亩收入能达到八九百元,效益明显高于种植其他作物。一些群众利用农闲季节,边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边琢磨如何充分利用起自己的土地,打好时间差,提高种植效益。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有了充分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个别农户便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用秸杆、农膜等保温材料直接覆盖的办法种植越冬蔬菜,未获成功。此时,相隔十几里路的寿光县三元朱村已开始用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效益很好。但经过考察后论证,棚体造价太高,一般户无力承建。如何建造一种投资少、结构简单、易推广,既能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又能显著提高复种指数的新型大棚,已成为许多人苦苦探索的问题。83年,该镇尧东村农民技术员刘玉坤经过反复试验,率先用大拱棚种植越冬蔬菜获得成功,这种棚用竹杆作骨架、塑料薄膜覆盖,投资较少,仅为建设同面积高温棚的五分之一,棚体构造非常简单,适于大面积推广。当年发展大棚2个共4亩,亩收入达到4000元,是种植粮食作物的10倍。这恐怕是我国第一个蔬菜大拱棚。由于其投入产出的种植效益显而易见,许多人纷纷学习,第二年该村大拱棚发展到了80多个,面积达到了200亩,种植品种主要有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达到了三种三收种植技术,效益迅速提高。当时村里有个叫姚克全的农户种了3亩大棚西红柿,一季下来收入2万多元,除去成本净收入1.5万元,在四里八庄引起轰动,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一年下来,尧东村的200亩大棚收入了85万元,成为了全县的富裕村。与此同时,该镇其他各村大拱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户单独或合伙建造了一批大棚,在绿色田野上点缀银色的大棚已成为当时尧沟的一道独特景观。到86年底,该镇蔬菜大棚已发展到了3800个,面积6500亩,户均达到1.2亩,全镇大棚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此时,有些人便认识到大棚蔬菜品种杂、上市时间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加之相邻的寿光县是一个大"菜园子",发展水平不在尧沟之下,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能把传统的大田西瓜移到大棚中来,肯定会尽快形成规模。有些人便搞起了大棚西瓜,不但产量高,口感好,还省时省力,明显提早上市时间,一季西瓜的收入大大高于同季蔬菜。但西瓜"重茬"问题解决不了,就不可能形成规模优势。88年6月,镇农技站农艺师毛兴德与农民技术员刘玉坤一道经过上百次的反复实验,在国内率先用葫芦嫁接西瓜获得成功,使西瓜"重茬"问题得以解决,为西瓜的规模种植扫清了障碍,这在尧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人民日报》、《农村大众》等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门报道之后,西瓜嫁接技术迅速得到推广。89年该镇大拱棚西瓜发展到了8000亩。到90年底,全镇大拱棚瓜菜已发展到1.2万个,2万亩,并同时建造了1600多个冬暖式育苗棚。全镇近一半的土地被大棚覆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初——96年)
  随着群众种植经验和资金积累的增加,市场对大棚瓜蔬需求旺盛,促进了瓜菜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全镇以拱棚瓜菜为标志的设施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1)保护地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自91年起,该镇瓜菜大棚以每年2000亩的速度增加,至96年6月,全镇4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保护地栽培,春季种植西瓜,其他季节种植蔬菜、玉米等,(春)瓜(秋)菜型种植占到二分之一。从棚体结构情况看,大拱棚与冬暖式大棚比例达到了8:2,部分大棚已开始实行双膜覆盖,大大提高了冬季棚温,上市时间也明显提高。(2)瓜菜种类迅速增加。先后引进培育了京欣、冠龙、和平、袖珍、黄皮、黑皮、黄瓤等七大类50多个西瓜品种和20多个蔬菜新品种,并适时地对瓜菜品种进行优化、筛选、更新,注重以市场需求安排种植。同时,通过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农药使用、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逐步提高了瓜菜品质,尧沟瓜菜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开拓了江北的主要大中城市市场。(3)各类市场迅速发展。适应产业化的需求,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劳务、有机肥料、生资、瓜菜批发、餐饮服务等五大市场,其中劳务市场从初期的日上市劳力百余人发展到了96年的日上市劳力5000多人;有机肥料市场日交易肥料2000吨,辐射周边县镇,部分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生资市场的经营业户达到了300家,主要从事薄膜、良种、农药、竹杆、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购销,日交易额达到了200多万元;瓜菜批发市场是92年由镇政府投资180万元兴建的,占地200亩,有150多家瓜菜购销业户,交易设施配套齐全,年上市交易瓜菜2.5亿公斤,赢得了"江北第一瓜市"的美誉;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善。期间,修建小型水库3座,打机井1千眼,整修道路120公里,新增农机总动力2万千瓦,电力扩容6000千伏安,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道路网络化,全镇整个设施农业的投入达到了2个亿。(5)种植效益迅速提高。由于在加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注意了瓜菜品种、质量,使得瓜菜销路看好,价格持续走高,种植效益可观。该镇镇区西部的西辛等村西瓜连年获得丰收,亩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形成并发展起了远近闻名的"万元田"方。自91年以来,全镇农业总收入的年递增率达到了10.5%,到96年,年收入达到了2.6亿元。
  巩固提高阶段(96年至今)
  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围绕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尧沟镇的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已形成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在特色上作文章,农业整体效益普遍提高。(1)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结合土地延包,在种植业内部进行了大力度调整,棚类结构增加了高温棚比例,瓜菜种植结构增加了蔬菜面积,基本实现了大拱棚和冬暖式大棚比例为3:2,瓜和菜各占一半,形成了在村庄周围和道路两侧全部建设高温棚大棚,种植精细蔬菜;大田更新为二代双膜棚,种植稀特西瓜。模式改革方面,针对秋西瓜试验成功后形成的三种种植模式,近几年来,大力发展了瓜菜型,稳定了瓜瓜型,98年基本淘汰掉了粮食作物。西瓜品种在稳定京欣、冠龙等10余个产量高、品质好、适销对路的品种的同时,适时淘汰掉了20多个劣等品种,扩大了红小玉、无籽等优质新品种面积;蔬菜种植减少了普通类,扩种了日本大葱、长芋、樱桃西红柿等出口菜,全镇订单农业达到了50%,瓜菜良种率达到了89%.注重提高瓜菜的质量,围绕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大务推广生物菌肥和高效低残农药,普及农业种植新技术,使95%以上的农产品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增加了出口份额。在种植布局方面,以建立创汇农业基地为目标,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指导等措施,积极进行了夏秋菜的规模种植和连片开发。形成了优质秋西瓜、出口菠菜、日本大葱、大姜、优质甘蓝等总面积3.2万亩的五大精细瓜菜种植区,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服务,统一技术指导,既方便了农户,又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此外,该镇还注重了瓜菜上市时间差,实现了常年有瓜,四季常鲜和效益最佳。(2)农业科技含量大大增加。全面落实农业科技三项工程。在实施"种子革命"、加快良种更新换代的同时,积极推广完善了CO2发生器、节水滴灌、测土配肥、立体种植、生物菌肥、无立柱棚体等1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依托镇科技培训中心,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了全方位培训,该镇95%以上农村劳动力能掌握3门以上农业种植新技术,自96年以来,每年外派担任技术顾问的瓜农不下百人。注重加了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近年投资300万元建设了百余个高标准棚,筹建现代化育苗工厂,完成了一大批瓜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效益显著,被省科协授予"先进科普示范基地".(3)农业组织化程度普遍提高。一方面,充分培育和发挥了瓜菜批发、劳务等各类市场的作用,使之成为了生产和销售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加快了市场网络建设,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设"尧沟瓜菜直销市场".加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充分发挥好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建设的同时,98年8月组织全镇种植、经销、科技大户成立了"农民瓜菜协会",重点进行技术攻关和瓜菜经销。依托镇瓜菜批发市场,形成了一支千余人的经纪人队伍,在瓜菜购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镇积极引进资金、设备和人才,先后兴办了多家加工出口型企业,99年加工出口量达到了2.5万吨,并带动起了2万亩精细蔬菜和1万亩优质西瓜基地的发展,全镇订单种植面积达到了年增加11%,农产品出口加工率达到了59.6%.
  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和升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带来了收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农业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镇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乡镇企业蓬勃兴起。随着瓜菜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档化、国际化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其中惠尧蔬菜加工厂集加工、冷藏、速冻为一体,年可加工出口蔬菜1万吨,创汇200多万美元;大地果蔬公司年可加工保鲜蔬菜1.5万吨,一次可储藏产品3600吨,这两个企业拉动了全镇及周边地区创汇、订单农业的发展。田宝肥料公司所产的生物菌肥被列入国家星火项目进行推广,年可产销肥料1万吨,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新型棚体材料厂所生产的无立柱钢质棚体,是传统竹制棚体的理想代用产品,市场潜力很大。目前除满足本地需求外,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年可建设大棚6000亩。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搞工业,发展了数百个农产品初加工业户,全镇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服务,从第一产业中分流出近三分之一的劳力从事第三产业,有2000余人专职兼职搞起了瓜菜经营,当起了经纪人,1200余人常年从事餐饮、维修、运销等个体经营。发展了百余家瓜菜加工、保鲜大户、酱菜腌制大户,并带动起数百个农产品初加工户,瓜菜加工产业群已基本形成;利用"海尔示范镇"的有利条件,新上了30余家配件加工户,年可实现利税500余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搞活了流通,繁荣了市场,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镇区规模快速膨胀,镇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基本形成了"两纵两横"的口字型小城镇框架,并立足发挥县城卫星城的作用,搞好功能配套。镇区6公里道路全部进行了柏油硬化和高标准绿化,街道两侧有各种式样2层以上楼房600多座。
  主要做法:尧沟镇产业化发展其根本经验就是是从实际出发,选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因势利导,通过科技、服务推动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选准路子,咬住不放。
  和其他地方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尧沟走得也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没能使尧沟真正走向富裕。三中全会以后,围绕尽快富裕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对下步发展的路子,从政府到群众都曾进行过苦苦探索,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根据尧沟的自然条条、种植习惯、区位优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经过反复论证,才确立了"瓜菜富民、商贸兴镇"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确定之后,全镇上下干部群众从思想上、做法上始终做到了高度统一,紧扭不放。大棚瓜菜发展初期,一些群众因为缺乏经验和资金,不是产量上不去,就是难以抵御风灾,个别年份甚至只能保本,当时曾流传着一句戏语:"要想穷,种大棚,一天早晚拉两绳,越穷越想种".一位外地参观者看到尧沟人种大棚的经过后,发誓宁愿砍掉手指也不种大棚。但从80年代中期,尧沟的大棚却以年2000亩的速度递增。97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袭击了尧沟,毁坏大棚5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短暂的扼腕痛惜之后,全镇上下立即展开了生产自救,在灾后短短的五天之内,一片更结实、更标准的大棚矗立在了田野上,令当时下乡察看灾情的市县领导惊叹不已。十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一茬又一茬,但发展大棚的路子却始终没有变,反而措施越来越硬,力度越来越大,办法越来越多。正是有了这一条咬定发展不放松、定好路子不动摇的执着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尧沟模式。
  尊重民意,因势利导。
  从尧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看,尊重群众的意愿贯穿始终。83年春第一个蔬菜大拱棚在尧东村诞生的时候,正值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行,人们还未完全冲破"一大二公"思想的束缚,一些群众甚至个别村干部便有看法,甚至认为这是破坏农田。镇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大棚蔬菜属高效农业,群众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发展大棚,应当大力提倡,但是否种大棚完全由农户自己决定。应当说效益是蔬菜大棚初期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增多,种植什么品种,也完全交给群众选择,由群众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结合自身的优势决定。该镇李家埠头村是传统的西红柿村,86年种植了220亩西红柿发了大财,周围各村群众并未盲目跟进,而是根据自己的种植条件或市场行情,种植了芸豆、青椒等,同样获得了好收成。93年西葫芦的市场价每斤平均在0.8元以上,收入可观,第二年全镇增种了2000多亩,结果价格在0.08元左右,群众只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市场无情的道理。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还要因势利导。近年来,北方市场需求疲弱,严重影响了大型瓜的销售效益,而南方市场小型瓜需求旺盛。镇政府及时发布了详尽的种植调整参考意见,提倡"压大扩小",抢占南方市场,被群众接受,结果北方损失南方补,特小峰、新秀等小型瓜迅速占领了南方市场。自87年西瓜嫁接技术成功,"重茬"问题解决后,在短短的6年内,全镇春季西瓜发展到4万亩,主要靠的是种植效益的驱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在销售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近年来,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上百个瓜菜经销公司,与全国各地的许多客户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尧沟瓜菜产得下,卖得出,卖好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农户认为从事产品加工更有利可图,便将土地依法转包后,成为了农产品初加工业户,这也完全适合产业化发展的大方向。尧沟在发展4万亩大棚的过程中,政府没发过一个命令,仅是发展初期采取了一些优惠激励政策,从未强行干预。现在已成了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现实又一次次诠释了尊重群众意愿就是尊重发展规律的含义。
  服务保证,科技推动。
  不干预并不是撒手不管,政府的全面服务、超前引导必不可少。为满足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需求,镇政府协调建设大型生资市场,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以瓜菜批发市场为纽带,积极与全国各大城市联系,建立瓜菜直销点;依托镇瓜菜服务中心,同全国各地瓜菜市场及信息站建立起了稳固的信息网,将市场供求信息定期进行发布,以便群众及时掌握,避免了生产销售和安排的盲目性。针对发展大棚瓜菜,投入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初期一些农户想发展而不能的实际,镇政府逐村逐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对资金有困难的及时协调镇基金会和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仅90年5月份一个月时间就协调解决贷款160万元,支持发展起了2000多个大棚。对缺少种植技术的,镇上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指导。为加强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镇政府专门成立了种苗引进公司,对种苗先示范种植,成功后再推广。近年先后引进推广的新秀、太空椒等优良瓜菜新品种,显著提高了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镇政府加大投入进行了道路及水电设施建设,并制定出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科技推动,对产业化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从83年的大拱棚蔬菜开始发展、87年的西瓜嫁接技术被攻破到92年的反季节无公害栽培试验成功,该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每次进步,都极大地促进了效益的提高,科技已成为全镇产业化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特别是西瓜嫁接技术难题的攻克,更是拱棚西瓜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人们在同一地块上种植西瓜要间隔10年以上,难形成规模。良种产业化的开发,大量的新品种得到及时推广应用,使该镇品种的更新缩短到每3年1个周期,品种的优良率又显著提高了产量品质。反季节栽培的成功,实现了大棚瓜菜四季常鲜,常年不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解决重复种植导致的土壤硬化问题,近年广泛推广了测土配肥技术,根据土壤成份比例,科学施肥,并在农业生产试验推广了生物菌肥、无立柱钢质棚体两项重大技术,前者能很好地活化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是肥料应用上的一次变革;后者坚固耐用,采光率高,是现行竹制棚体的理想替代品。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的同时,注重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全镇有300多名农民常年在外担任农民技术员或科技副镇长,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方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尧沟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步子明显趋缓,已经处在一个徘徊不前的发展"平台期",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大棚瓜菜为标志的第一产业相对发达,二、三产业相对滞后,整个经济单条腿走路,导致总量偏小,综合实力难以提高。因此必须尽快冲破"平台期",驶入快车道,以良好的状态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围绕产业深化和升级,在"优"、"强"、"活"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追求最高效益为目标,将结构调优。
  搞好三个"优化".(1)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在全面巩固大棚瓜菜为主的第一产业的总体效益的同时,通过培植壮大重点乡镇企业和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促进"三业"协调发展。具体讲,以惠尧蔬菜有限公司、田宝有机肥料公司为龙头,带动起相关产业的的发展。惠尧蔬菜公司将通过扩大规模,加强技改,获得自营出口权后,年内建成加工出口瓜菜2万吨规模,创汇600万美元;田宝肥料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星火计划"产品优势,加大投入,提高生产能力,3年内实现年产量2万吨,利税300万元。通过放开搞活、优化环境、积极扶持等,加快全镇个体私营企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从明年起,实现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00家,私营企业30家,上交利税实现年递增30%,2003年使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5:3:2.(2)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在现已淘汰掉粮良作物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瓜菜型,稳定瓜瓜型。明后两年完成瓜姜套作2万亩,种植日本大葱1万亩,其他精细蔬菜1万亩,将75%以上的出口蔬菜纳入合同种植。合理搭配冬暖式高温棚与大拱棚比例,今后每年将新增2000亩高温棚,最终使高温棚与大拱棚达到1:1.继续大力实施"种子革命",引进推广如红小玉、红蜜王、美国羊角蕃茄等优良瓜菜新品种,3年内使瓜菜良种率达到95%,积极发展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绿色瓜菜,不断提高瓜菜品质,叫响尧沟西瓜品牌。(3)产业区域布局优化。重点在镇区周围规划建设日本大葱、菠菜,5000亩生态农业区。镇区西建设万亩优质秋西瓜示范区,同时合理布局加工、肥料、腌制等重点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以农业科技的引进推广为根本,将结构调强。
  坚持走科技强农、兴农之路,搞好"三个强化".(1)强化示范引导。充分发挥好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投资150万元建设现代化育苗工厂,明年5月份完工。从2001年起,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扩建示范棚和农业科技实验,同时建设好生态农业、无立柱大棚两个高效农业示范区,使全镇优质瓜菜示范基地达到6处共1800亩,专业示范户达到800户。(2)强化技术创新。继续大力推广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气体施肥等农业新技术。并将从法国、日本、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引进的一批瓜菜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施好"万元田"计划,三年内使全镇4万亩瓜菜全部达到"万元田"标准。(3)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聘请一批农业院校教授担任科技副镇长,定期对农民进行瓜菜生产知识的培训和指导。诚聘部分瓜菜专家担任顾问,联合镇瓜菜协会对生产技术难题攻关,争取三年内全镇"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证书获得者各达到2000人,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将结构调活。
  充分发挥好运用好市场的导向作用,大力实行"三动"战略。(1)专业市场的拉动。下步该镇将对现有的瓜菜批发、劳力、有机肥、生资等市场进行扩建,完善强化其功能。围绕瓜菜批发市场扩建,在其周围建设加工、恒温保鲜工业区,形成新的商贸重地。农用生资市场将辐射周边10余个县市,成为鲁中最大的农用生资集散地,其他各类市场重点强化管理,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发挥好桥梁作用。(2)龙头企业的带动。重点扶持惠尧蔬菜公司、田宝肥料公司、镇酱菜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起全镇蔬菜和酱菜出口基地的发展。通过蔬菜基地和酱菜腌渍户的发展,3年内将该镇建成本地重要的蔬菜、酱加工出口基地。(3)流通服务组织的拉动。继续在全国各地扩建尧沟瓜菜直销市场,保护各绿色通道的畅通。充分发挥好瓜菜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和营销大户的作用,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
  发展瓜菜生产,给尧沟的农民拓宽了用武之地。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的尧沟人精心创造着,编织着通向富裕路的梦。他们深知,科技是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吕传文,是尧沟西辛村的一个农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誉为全县的"西瓜状元".他不满足于传统种植,大胆运用和创新使用三膜覆盖、大棚栽培、嫁接、垄作、人工授粉等新技术,一年收入几万元。北楼村的周福田老汉,在1987年就运用保护栽培、多作多收等科学技术,收入颇丰。尧东村的刘玉坤一年种植拱棚西瓜30余亩,销售收入达20余万元。他在农业技术开发、攻克西瓜重茬问题、实施嫁接拱棚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尧沟及周边地区的大棚西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他利用嫁接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引发了一场足以改写农民种植历史的"白色革命",并迅速波及周边地区,带动起了近30万亩的大棚西瓜种植。《人民日报》曾登载《西瓜大王刘玉坤带出一个西瓜镇》,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导。成为潍坊市"劳动模范"、潍坊市"农业先进生产者"、潍坊市 "农民党员学科技用科技比贡献竞赛活动先进个人"
  科技为尧沟镇产业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吴进光先生在一篇报道中说:尧沟镇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普体系网络化。为了加强对农村科普工作的组织指导,镇里根据瓜菜生产产业化的实际需要,把科普网络建设作为普及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去抓,形成了以政府行为为主体、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科普网络。镇片村三级分层协调组织全镇科普工作,日常主要采用定时下发《科技信息》等办法开展工作。民间科普网络主要依托镇瓜菜协会和畜禽协会组织。采取定期召开观摩会、研讨会等形式,切磋、交流瓜菜生产新技术和信息,并通过编制《协会信息》向全镇发放。如秋西瓜种植一直是我镇西瓜发展的难题,瓜菜协会自96年开始集中组织攻关,到97年试验成功,当年发展200亩,随后通过瓜菜协会向各村的科技带头户推广辐射,迅速推广开来,到98年发展到5千多亩,99年达到了1.2万亩,仅此一项三年使全镇增收5000万元。
  科技培训制度化。着眼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实际生产管理技能,镇党委、政府根据生产环节、种植管理等方面需要开展多形式、大力度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较好地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利用健全的镇片村三级培训网,采用上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下联农户的方式,适时开展培训。自95年以来,每年都定期邀请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教授和当地的瓜菜生产土专家到镇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讲授瓜菜种植、土壤改良、病害防治等生产知识,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会诊".如今,农闲季节男女老少争相进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成为了尧沟镇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该镇还通过组织农民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明白纸,送科技电影录相下乡等形式,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收到了明显成效。目前全镇基本达到了户户有土专家,家家有明白人。
  示范引导超前化。以镇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狠抓了瓜菜优良新品种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为全面落实农业科技三项工程,于前年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一处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去年以来,先后被潍坊市和省科协授予"先进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在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到了"三个超前":(1)品种超前。几年来,先后引进、试验、推广袖珍、新秀、希春、红瓤特小风等七大类50多个西瓜新品种;推广蔬菜新品种主要有日本长葱、樱桃西红柿、美国太空椒等20多个;(2)技术超前。试验推广西瓜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测土配肥、CO2发生器等1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现在示范园内仅棚体改革就进行了多项实验,其中空心保温墙体、无立柱双层膜棚架,保温性能强,遮光面积小,棚内温度比过去的棚体提高5-10℃,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3)种植效益超前。示范基地内大棚每亩年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有的达到5万元。此外,我们还在各村建设科技示范方、示范棚,到99年8月,全镇共建成科技示范方12片,共900亩,各类示范棚520个,在全镇的良种良法引进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产服务系列化。首先,围绕瓜菜生产销售,培育壮大各类有形市场。镇科协办与省内外部分大中城市主要市场实现了信息联网,及时为农民提供大量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全镇瓜菜开始实行网上销售,大大方便了种植经销大户与外界的联系。镇瓜菜批发市场,每年交易量在3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第一瓜市".建成了有300多间门店的生产资料市场,保证了农民对竹杆、农膜、农药、肥料、种子等方面的需要。其次,发挥镇农民瓜菜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作用。该协会汇集了大批的能人大户,对外联系面广,在种植导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方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三,加大科技开发推广的投入,保证产业化发展后劲。为提高瓜菜的产量和品质,去年以来,镇里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开发研究成功了两个新产品,并进行了大力推广。一个是新一代矩形钢管无立柱双层膜大棚骨架,较好地解决了原有大棚的不足,提高了保护栽培设施水平。另一个产品是生物有机质肥料,该产品有机质含量达到50%以上,每克肥料中有益微生物含量达到18亿个,是同类产品的4——5倍,施用该产品既能有效地解决土壤板结碱化问题,又能杀灭土壤中的有害菌类,减少农作物病,是实现瓜菜无公害化生产的理想肥料。上述两个产品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将对提高我镇瓜菜产品的质量,保持和增强尧沟瓜菜优势起到决定性作用。
  农业科技的大量推广和普及应用,加快了尧沟产业化的升级换代。现在尧沟西瓜种植已经达到了二种三收或三种四收,实现了四季有瓜,瓜菜生产始终保持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继续以"早、大、甜"和"精、细、鲜"享誉全国。据2005年《果品经济信息》报道:"山东大棚西瓜又赚了".报道说:6月中旬,一些产地的西瓜第二茬已经长得挺大了,可头茬瓜还没怎么销出去。而在各地的市场上,来自山东的大棚西瓜却销售劲猛。自4月中旬以来,北京市场每天迎进山东大棚西瓜100多万公斤,比去年增长了20%.沈阳市果品批发市场山东的大棚西瓜价格好,无籽西瓜批发价每公斤3.70元左右,高峰期每天销二三百吨。山东的大棚西瓜销售在今年受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大规模突围的?山东省农业厅生产处的一位姓刘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山东的西瓜产业发展稳定,面积今年达到400万亩,其中大棚西瓜占20%.山东大棚西瓜的特点一是产地集中。仅昌乐县就有大棚西瓜13万亩。二是市场发达。许多产地有西瓜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地专营市场。受非典影响,今年到产地收购的运销散户减少,但对形成规范经营是个好机遇。加上产地政府加大促销力度,所以,山东大棚西瓜销售顺畅。到目前为止价格看好,头茬瓜平均每市斤批发价在0.6元,而且比较稳定。大棚西瓜的主要产地昌乐县的头茬瓜基本销罄。记者从昌乐县农业局业务科一位张姓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昌乐大棚西瓜产量在4亿多公斤。今年的产地批发价格平均每市斤0.80元,比去年高0.20元。目前,二茬西瓜已开始上市。昌乐县西瓜产地尧沟镇4万亩头茬大棚西瓜已全部销售完毕,实现总收入1.6亿元,比去年增加4198万元,平均交易价格每市斤0.65元,高于去年0.30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据了解,山东西瓜今年出现的销售旺势,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对口生产。过去,西瓜等鲜活瓜菜生产主要是针对批发市场,选择的是流行品种。而昌乐等地从去年开始,西瓜的种植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全县针对北市场的"京欣"西瓜3万亩,针对上海市场的"特小凤"3万亩,针对东北市场的"冠龙"3万亩。对口生产为经销商带来了便利,稳定了客户。二是定位销售。昌乐县建设了26处大型西瓜批发市场,在全国建立了近百个直销或专营市场培育起一支5000余人的经纪人队伍。在抓防非典的同时,政府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解除了经销商的顾虑,提高了销售成功率。今年仅外地经销商就有5000人进入昌乐收瓜。三是政府组织。今年尧沟西瓜之所以卖得既快又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尧沟镇党委、政府转变职能,既当情报员又当推销员,为全镇西瓜销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镇村干部联系销售的西瓜在9000万斤以上,占全镇西瓜销售量的40%,仅尧东村支书刘桐松一人销售的西瓜就在450万斤以上。目前,昌乐西瓜不仅销往北京、上海等全国二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还打入了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
  农民,一旦插上了科技这个翅膀,就会创造出农业的神话。
  农民,了不起的农民,伟大的农民!
  农民,中国巨龙的脊梁!
  市场。拉动
  在309国道尧沟路段,有一处大型瓜菜批发市场,这里被誉为江北第一瓜菜批发市场。
  一年四季,这个瓜菜批发市场人声鼎沸,尧沟镇的无公害瓜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搞活瓜菜销路,是镇上当年建这个市场的初衷。这个投资千多万元占地200余亩的瓜菜批发市场,为瓜菜销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服务,拓宽了瓜菜销售的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瓜菜难的问题。
  说起这个市场,尧沟人感触颇深。
  大棚瓜菜的迅猛崛起,曾经一度出现过销售难。信息不灵,市场不畅。作为卖方的尧沟镇,迫切需要一个较大的瓜菜销售市场。而作为生产瓜菜的尧沟镇,也迫切需要一个生产资料市场。农民的需要就是农业的需要,农业的需要就是市场的需要。作为镇党委政府就是一种责任,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大棚瓜菜面积迅速增加后,尧沟镇集中了有限的资金,在国道两侧建起了瓜菜批发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培育,这个瓜菜市场已经成为集散地,成为农民的交易中心。不仅仅是尧沟人得益于这个市场,就是周边的农民也成为这个市场的受益者。
  镇党委书记钟绵堂对笔者介绍说,市场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它不仅仅具有链条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正是这个市场,推动了尧沟瓜菜的发展,全国各地信息的不断反馈,为尧沟人开阔了视野。瓜菜批发市场既拉动了尧沟的瓜菜生产,又带动了其它市场的繁荣兴旺。
  我们了解到,在尧沟镇,比较有特色的有五大市场。
  瓜菜批发市场占地200亩,周围建有100多家瓜菜购销部,中间建有高档防雨棚,设施配套齐全,与全国各地西瓜市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现已成为常年性瓜菜批发及南北农用生资集散地,有"江北第一瓜市"的美誉。
  有机肥料市场辐射周边各市地,日交易各种有机肥5000吨以上,基本能满足全镇及周边地区的需求,是山东半岛最大的有机肥市场。
  劳务市场可容纳2万人上市交易,日均上市5000人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兴鲁农用生资市场有200家经营业户,主要进行农膜、肥料、农药、铁丝等农用生资的批发和零售,以品种全,价格低,服务好闻名全省,日交易额300万元以上。农村集贸市场也得到极大的繁荣和发展,日常上市交易的品种有数百个,上市高峰期人员有15万人,商贾云集,初步恢复了历史上商贸重镇的雄姿。
  适应外向农业的发展需求,我们还积极开展网上销售,先后建立了30多个西瓜销售网站,网上交易已占西瓜总销售量的25%,无形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于兴鲁农用生资市场,尧沟镇在《关于建设齐鲁第一大生资市场的意见》中指出:尧沟镇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的集散地,农用生资经营历史较长,特别是近几年确立了瓜菜富民、商贸兴镇的工作思路后,已培育形成了一批生资经营大户和固定的供应商,生资销售闻名省内外。依托农业产业,近年来发展形成了一批农资生产企业,现全镇每年生产生物菌肥达2万吨;海光塑料厂生产的再生塑料、农用水管、降解地膜已打入外省市场,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将为瓜菜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种苗,棚体加工厂生产的双膜无立柱大拱棚和冬暖式高温棚在加快棚体改造,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齐鲁第一农资市场位于镇区西部,309国道以南,胶济铁路线以北,总占地面积200亩,依托原有的南北向生资大街,集中规划建设。市场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素投资、全方位服务的原则,市场周围全部规划为二层以上商居楼,可吸引200多户入市经营。场内建设2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东北侧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停车场一处,重点为生资市场搞好配套服务。生资市场的经营区域可分为农药、薄膜、种子、肥料、农机、竹杆、铁器等若干部,经营方式可围绕农用生产资料进行加工生产、批发零售、直销赊销、代销专卖等,年交易额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力争成为省内最大的农用生资集散地。该生资市场的建成将使全镇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镇级财政来源得以转变,财政风险得以化解,小城镇建设再上台阶,最终形成生资瓜菜并驾齐驱的年交易额过亿元市场,从而提高尧沟镇的瓜菜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化的深化和升级。
  建立市场关键的是培育市场,发挥市场的牛鼻子作用,加强流通领域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民种植的瓜菜产得下、卖得了、卖好价,从根本上解决卖难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尧沟镇狠抓了组织流通领域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全镇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路子的形成。他们注重建立开放型市场体系,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一方面积极培育镇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牵动作用,突出了市场规模化和服务经营一体化建设。 瓜菜批发市场附设的有机肥市场、劳务市场、农资供应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配套齐全,辐射力强、知名度高,已成为常年性瓜菜交易及南北农用物资的集散地。市场的形成为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尧沟镇还注重了市场网络建设,与长江以北所有中等以上城市全部建立了联系,每日联网报价,大大方便了瓜菜农和外地客户。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尧沟瓜菜直销市场",把尧沟的瓜和菜直接运销到全国各地。加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随着各类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其在农产品购销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他们在继续发挥好各类瓜菜购销公司作用的同时,组织全镇种植、科技、经销等方面的能人大户组织成立了"尧沟镇农民瓜菜协会".按照协会章程规定,协会在搞好瓜菜种植新技术开发引进推广的同时,重点组织协调全镇瓜菜的销售,通过《协会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瓜菜供求信息。大力发展合同供货和订单种植,扩大网上销售,使全镇农产品销售实现了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重视和发挥好经纪人队伍的作用,促进全镇瓜菜销售。近几年,适应产业化的发展,尧沟镇形成了一只数量可观的经纪人队伍,这些人普遍脑子活,信息灵、关系广,在瓜菜销售旺季,走村入户组织货源,及时联系客户运销,很受农民欢迎。
  尧沟人尝到了搞市场的甜头,尧沟人对建设这个市场倾注了心血。2000年春天,尧沟镇党委政府又提出了《昌乐县尧沟镇瓜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瓜菜批发市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项目建设的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尧沟镇概况和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方案、项目的组织、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证。这一研究报告付诸实施后,对进一步完善尧沟瓜菜批发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在现有瓜菜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部分必备设施及配套工程。具体规模确定为占地200亩,设经营摊位600个,年交易量30亿公斤。
  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综合检测楼一座,建筑面积1000m2;市场地面硬化30000m2;新建玻璃钢化大棚20000m2;新建大型电子屏一座及相应计算机网络系统;新增检测系统一套,音响广播系统一套,及其他供排水、消防、变电等配套设施。
  主要设备方案:共需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农药残毒速测仪、切处理设备等农药化肥残毒检测设备5台套,双色显示屏,计算机及打印机等信息设备3台套。
  公用工程配套:年用水量4400m3,由市场内现有深水井供给,供水量为30m3/h;年耗电量24万千瓦时,需新建变电站一座,并购置相应设备一套。由恒温库专用变电室"T"接。
  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为冲刷废水、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废水经镇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废弃物由专人清理后外运,由镇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为8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4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中土建工程费为439万元,设备购置274万元,其中其他费用45万元,预备费46.00万元。
  资金来源:所需资金拟申请国家补助200万元,省配套资金100万元,市县配套解决200万元,其余310万元,由尧沟镇政府自筹解决。
  经济评价:项目建成后,采用对外租赁方式经营,年租金收入为350.40万元,年可创利润122.32万元,税金61.58万元。经测算,本项目投资利润率为22.16%,投资利税率为24.33%,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7.18%,投资回收期6.48年(含建设期一年),盈亏平衡点47.09%.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尧沟镇有冬暖式大棚2万个、大拱棚3.5万个,其中瓜类7万亩,品种达五大系列50多个,年产西瓜7亿斤;蔬菜l万亩,年产4亿斤。镇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在全镇全面推行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先后推广应用了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温光调控、节水滴灌、测土配肥等农业新技术。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金钟冠龙、华蜜皇冠、新金兰、红蜜王、京欣、京秀、早春红玉、新秀、好运来、特小峰等优质大、中、小型西瓜品种和美国状元、蜜世界、伊丽莎白等甜瓜新品种50多个,品质好,上市早。2000年6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西瓜第一镇".全部土地成为反季节无公害保护地栽培。成为江北著名的瓜菜种植信息技术中心,年接待参观学习者达20万人次。今年又被省旅游局设立为"田园观光旅游景点".
  尧沟镇瓜菜批发市场位于昌乐县城西5公里,镇政府驻地以东、王潍公路北侧。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把建设市场、发展市场作为大棚西瓜生产的龙头来抓;几经扩建,现有市场已达到占地200亩,经营门店75套、165间,瓜菜经纪人员2000余人,水电、饮食、通讯等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天可同时容纳1500辆大中型汽车,三轮车2000辆,2万人次同时进行交易,日销售瓜菜800万公斤,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备有40T电脑全自动电子磅一座,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瓜莱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不仅成为本镇瓜菜的主要销售市场,而且辐射到周边县区,成为周围30万亩瓜菜产品销售的龙头市场。尧沟镇综合交易市场扩建项目,大大提高了产地市场的服务功能,增进了与城市批发市场的信息联络,克服了种植的盲目性,增强了农民种植的针对性,做到适销对路,增产增收。进一步完善了尧沟镇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扬长避短,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当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意见》提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小城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力争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少数具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使全国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山东省委、省政府在2000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山东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左右。《意见》指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首先要科学构造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建设完善的交通体系和供水、供电、供气等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产业发展相配套,根据本地实际,形成产业特色。""规划建设好商业流通网络及中心商务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昌乐县在"十五"期间将以实施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在突出抓好城区发展的同时,以培植特色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速度。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昌乐县的城镇化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显落后,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昌乐县"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科学布局小城镇,加快发展卫星城,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保护环境的原则,积极发展起集聚带动作用的中心镇,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尧沟镇是昌乐县的重点镇、基础条件较好,目前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型城镇,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形成了初步的带动作用。依据尧沟镇总体发展规划实施该项目,将加快城镇规划建设进程,对小城镇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对周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另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应当首先培养"市",有了"市",就需要建设"场","市"带动"场"的建设,"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市"的发展。尧沟镇现有瓜菜批发市场年交易已达近10亿公斤以上规模,其交易产品来源不仅限于尧沟镇当地,还涉及周围数个乡镇,30余万亩瓜菜种植面积,成为其销售的龙头市场。而现有市场设施却相对落后。可以说,尧沟镇瓜菜"市"已培养成熟,但"场"目前已严重阻碍了"市"的发展。因此,尧沟镇建设瓜菜批发市场,即是从市场经济规模出发,根据尧沟镇及周边地区瓜菜种植的客观实际情况。以"场"的建设解放"市",促进瓜菜"市"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尧沟镇的经济结构。
  市场兴,百业旺。我们欣喜地看到,尧沟的瓜菜批发市场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在市场内,在市场周围,矗立起了一座座新型建筑,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悄然兴起。镇上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几年,他们以市场培育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区域布局调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镇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带动,只有搞活市场,才能为城镇建设带来活力和动力。尧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因而以市场培育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也是该镇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市场周围配套建设了160处商居房,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镇党委政府着力打造市场环境,成立了环卫办公室,专门负责镇区的卫生清扫、绿化美化工作。镇政府还出资200万元,将东起镇批发市场,西至尧寿路路口,全长1.1公里的路面扩宽为80米。投资150万元,拓宽柏油了镇区府前路、董梁路、尧寿路部分路段,架设路灯150盏,整修供排水管道3000余米,并沿路栽植了观赏性较高的法桐树。投资80万元,新通东起卫生院西至西辛村,全长1.8公里,宽30米,贯穿五个行政村的大街一条,彻底改变了镇区无主街的状况。新通镇规划区内小楼村南北大街一条,全长250米,宽20米。新修示范园柏油路、镇区经东埠郭至昌乐柏油路,新建铁路立交桥一座,保证了镇区与县城、村的道路畅通。镇上负责同志还告诉笔者,尧沟镇驻地距县城不足十公里,镇域规模发展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两个中心带动全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一是以县城为中心,带动整个镇区的建设。县城的辐射作用,为尧沟镇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们将加快城镇建设,从总体上与县城接轨,以王潍路为交通渠道,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县城增加快捷的信息交流,从整体上带动全镇的发展,尽快实现与周边地区的结合。二是以镇驻地为中心,规划周边村庄建设,形成镇域规模发展,镇驻地周围形成一个配套系统、市场、企业、商贸、娱乐场所于一体,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使农民解放思想,摆脱旧有的观念,依靠科技种植使广大农民从种植业中脱离出来,壮大服务业的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变,形成一个种植、商贸于一体均衡发展的农业城。
  市场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产业在这里蓬勃兴起。尧沟镇利用产业化的优势,培植了数百家直接服务于瓜菜生产的经销大户,这些大户已成为服务生产、繁荣市场的主要力量。利用镇区规模扶持起了300多家个体私营经济大户,全镇个体私营经营总数达到了1250家,利用瓜菜购销形成的关系网络,发展了百余家瓜菜加工、保鲜大户,并带动起数百个农产品初加工户,瓜菜加工产业群已基本形成。发挥资源优势,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棚头地边大搞咸菜腌制,以学敏酱菜厂为龙头,发展200余家酱菜腌制大户,形成年腌制2万吨的规模,使其成为了全镇的新兴产业。发挥全镇农民手里现有2个亿储蓄资金的优势,积极引导资金投向,发展了一批工业品加工业户,特别是利用"海尔示范镇"的有利条件,新上了30余家配件加工户,年可实现利税500余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搞活了流通,繁荣了市场,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镇区规模快速膨胀,镇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镇区建设初期,他们聘请了省设计规划院的专家进行指导,确立了以309国道为轴线对称发展小城镇的方案。经过五年多来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两纵两横"的口字型小城镇框架,并立足发挥县城卫星城的作用,搞好功能配套。镇区6公里道路全部进行了柏油硬化和高标准绿化,街道两侧有各种式样2层以上楼房600多座,两条东西街道装有数十个霓虹灯电子广告牌。夏日的夜晚,灯光闪烁,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煞是好看。现镇区常住人口5000余人,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吃、住、玩等服务达到县城水平,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1998年被评为"潍坊市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善。现各村生产路宽阔平整,骨干生产路柏油硬化,各种吨位的载重汽车都能直达任何户的棚头,大大方便了瓜菜运销。全镇五年来新打机井360眼,满足了灌溉需求;全面完成了低压电网改造,成立了电管区,对农村用电实行规范化统一管理,结束了用电管理难的历史;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现全镇拥有拖拉机260部,农用三轮车2500余辆,二轮摩托车6500多辆,农用汽车285部。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已达到每百户拥有程控电话65部,在全县率先建成了"电话镇".
  发展农业现代化,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尧沟镇的决策者们,把目光拓宽到外地去,他们制定了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加快尧沟经济的发展步伐。
  尧沟镇投资优惠政策规定:
  凡外来投资者在我镇行政区域内投资兴建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及投资过100万元的国内客商投资企业,享受本优惠政策。
  新办生产性企业,自投产之日起5年内,由县财政给予所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的补贴,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的,5年内给予所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的补贴。
  新办生产性企业,自投产之日起5年内,给予企业所缴纳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等50%的补贴给予奖励。
  新办生产性企业,在法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第6年到第10年给予缴纳所得税25%的补贴,属于先进技术型或出口创汇型企业的,第6年及以后年份仍符合条件的,给予其缴纳所得税50%的补贴。
  原生产性企业通过引进资金增资项目以及收购(投资)原有生产性企业的,扣除原企业上年税收基数后新增税收部门,按照前三条规定予以补贴。
  新办商业、服务业企业,自盈利之日起,3年内给予该企业所缴营业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的补贴。该类企业增资项目,扣除原企业上年税收基数后新增税收部门,享受本规定。
  到本镇开发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的,建成后5年内出卖的给予其所缴土地增值税50%的补贴
  新建的专业批发市场启用后,3年内给予投建企业经营缴纳的所得税、营业税的补贴。
  涉外中介服务机构(如验资、评估、劳动就业服务、税务代理、公证等)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费按收费标准的50%收取。
  新建企业和增资项目自筹建之日起,对上级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县一级政府有权免的,一律免除;有权减的,一律按50%征收;无权减免的,一律按下限征收。
  新建企业和企业的增资项目,按规定程序审批后,5年内免征河道工程维护费。
  在镇内新建的生产性项目及生产性增资项目(仅限增资部分),经权威部门核定所需土地数量后,可按下列标准享受优惠:
  (1)投资30万美元(含30万美元)至100万美元的项目,给予所缴纳15年土地出让金县内留成部分70%的补贴。
  (2)投资在100万美元(含100万美元)以上,或经认定的投资在5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给予所缴纳20年的土地出让金本县内留成部分的补贴。
  (3)投资在5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以上或经认定的投资在2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给予所缴纳的30年土地出让金的补贴,并承担30亩以内部分的土地成本费。
  (4)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可根据投资者要求,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特殊优惠。
  (5)利用镇内存量土地兴办企业的,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的80%可返还企业;租赁经营的,土地租赁费按10-15%收取。
  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保证优惠政策的实施,尧沟镇还出台了十条规定:
  一、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简化办事程序的原则,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对外来投资项目,从项目洽谈、办理手续、项目开工直至投产达产,采取一个领导包靠、一套工作班子服务的"包揽式"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只要你来投资,一切事情我们来办"的服务目标。
  二、各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在法定工作日拒绝为企业及投资者提供服务。对特殊急办事项,实行节假日预约办公。
  三、外来投资者无论找到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热点服务,不属本服务部门职责范围或自己不了解的业务,要负责将投资者引荐给能够答复的单位和人员,不得对投资者说"不"字,对投资者所办事项需要否决的,必须经过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基层无否决权。
  四、积极与企业定期交流沟通。定期到企业和缴费单位了解意见和建议,班子成员都要确定自己的联系点,及时处理企业和缴费单位反映的问题,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五、所有收费项目的标准,凡不符合国务院、国家计委、财政部和省政府文件规定的,一律视为"三乱",凡有收费幅度的,一律从低收取,凡可以不收的,一律不收。
  六、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实行一口对外。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费和罚款。
  七、凡有收费职能的单位,要按照《山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件》的规定,依法办理《收费许可证》。收费执法人员到缴费单位执行公务时,必须严格执行收费卡和缴费登记卡制度,主动出示《收费员证》,如实填写缴费登记卡。
  八、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县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及镇经贸办负责受理企业及投资者投诉案件。对受理的案件,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30日)查清,并将处理结果答复投诉人。因案情复杂,30日内不能办结的,投诉机构须每周向投诉人通告进展情况,办结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九、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跟踪服务制度。已由县级领导挂牌服务的企业,要切实按照乐发[2000]44号文件要求,履行好对部门的监督制约措施和"三包"要求,对新引进的重大投资项目,要及时落实好领导负责和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外部门环境。
  十、建立优化环境责任追究制。(1)工作人员在接待和办理各项涉外事务中,态度冷横,刁难企业甚至与投资者发生争吵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停职检查;(2)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按规定时限办理业务,以及在节假日、公休日拒绝预约办人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3)因部门工作原因造成投资者撤回投资的,直接责任人调离原机关岗位,主管领导降级使用;(4)吃、拿、卡要的,由当事人对企业加倍赔偿,调离岗位,情节严重的,予以撤职;(5)对随意侵犯、干涉企业合法权益的,当事人调离工作岗位,并对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6)实行未位淘汰制度,评议的后进部门由镇党委、政府对其黄牌警告,对班子实行诫勉,连续两年后两名的单位负责人予以降职使用或免职;(7)对违反规定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视情节轻重,对当事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8)对有违法犯罪行为并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党员。带头
  依托瓜菜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尧沟镇党委以一贯之的思路。党委书记钟绵堂说,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坚强的农村党支部和一大批农村党员是发展瓜菜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尧沟镇立足尧沟实际,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依托瓜菜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为纽带,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协会"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快了全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进程。
  采访中我们获悉,尧沟镇共有62个支部,1109名党员,71%的党组织和75%的党员在农村。因此,他们认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农村党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为探索农村党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镇党委政府于1999年8月组织成立了尧沟镇瓜菜协会,协会由全镇种植大户、瓜菜经销大户和生产资料销售大户组成。协会制定了严格的《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339人,其中生产资料协会68人,种植协会75人,瓜菜购销协会196人,共有党员84名。为切实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镇党委成立了协会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和三个分会。生产资料协会主要负责向会员提供农膜、肥料和国内外先进的优良品种,加强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联系,加快品种的更新和提高种子的质量。该协会理事长胡永林从1996年开始经营种子,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个固定客户,年收入60余万元的龙头经销大户。协会成立后,他组织会员先后引进了京欣、冠龙、小兰、珍珠、美人等七大系列80多个西瓜新品种和50多个蔬菜新品种,并自己投资建立了6个新品种示范棚,同会员一起与瓜菜农签订保质合同,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消除了瓜菜农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全镇瓜菜新品种的推广普及,使全镇的瓜菜良种率达到了98%.瓜菜种植协会主要是定期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学习,通过会员讲解谈体会等形式,不断提高瓜菜种植水平,推动瓜菜标准化生产,变粗放型生产模式为集约型、高效性。"西瓜大王"刘玉坤担任该协会的理事长,由于他勤于钻研,成功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而远近闻名,《人民日报》曾经专题报导了他的事迹,这项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白色"革命,使西瓜实行规模化常年保护栽培成为了可能。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全镇4.1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无公害栽培。目前,他还在外担任了农业科技副镇长。瓜菜购销协会主要利用多年来形成的销售网络加大信息交流,采用多种手段把农产品销售出去,确保全镇瓜菜销得出、卖好价。"经纪高手"王云担任该协会的理事长,他从事瓜菜经纪已有15年,先后与全国18个省市的40多个瓜菜市场建立了供销关系,开辟了20余条通往全国的"绿色通道",几年来累计销售瓜菜10亿公斤。瓜菜销售协会成立以来,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带动下,协会已发展了2000余名的瓜菜经纪人,年销售瓜菜6亿斤,交易额近10亿元。该协会会员程志香同志更是利用网络销售等手段,不仅把本镇的西瓜销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远销香港、澳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她本人一年销售瓜菜就达3000多万斤,年收入近40万元。瓜菜协会自成立以来,担当着尧沟瓜菜生产的"智囊团",为全镇瓜菜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协会会员每年增收15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瓜菜协会带动下,全镇已有东埠郭、尧东、董家庄、张家埠头四个村相应成立了瓜菜协会,发展会员265人,其中,党员人数达到50人。尧沟镇瓜菜协会先后被授予全国百强农技协荣誉称号。
  如何提高协会会员和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非常重要的问题。协会始终把培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常抓不懈。一方面,强化市场经济、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其示范带动能力。为使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尽快融入市场经济的意识,建立起一体化、大市场的理念,注重从感性教育入手,依托瓜菜培训基地,不定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和科技带头户,到外省外市地及周边地区高效农业发达区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增强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结构调整,已成为全镇党员干部及相当部分群众的自觉行动。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示范上相对较弱的实际,协会把集中搞好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作为关键一环,充分利用基地的设施及原已形成的对外联络网络,重点组织搞好标准化生产知识、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农业新知识的学习,结合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实用技术操作培训,使全镇农村党员干部中有一半以上获得了"绿色证书"或"农民技术员"证书,95%以上能掌握3门以上实用技术,不少村出现了党员干部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棚、示范方,有300多名党员干部怀揣证书常年在外闯市场,在全国各地传授瓜菜种植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强化思想作风教育,不断提高扎实苦干,争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当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思想在农村党员干部中还大有市场,从根本上看就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协会通过经常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到培训基地作形势报告,组织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专题教育等方式,在协会党员干部中广泛持久地开展了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大家经常地跳出尧沟看尧沟,面向全国看尧沟,及时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科学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树立起敢闯敢干、争创一流的信心,确立起正确的业绩观和发展观。同时,不断强化"民本"思想的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富裕才是最终富裕的观念,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发展的基本点。目前,各村普遍建立了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起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特别是镇村两级农民瓜菜协会,更是由党员干部唱主角,免费为困难群众解决一些生产、销售中的难题,很受群众的欢迎。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经常沉到群众中去,摸实情,打实谱,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拥护。
  吴进光先生在一篇"尧沟镇农民科技培训班见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11月2日上午,笔者在尧沟镇科技示范园培训中心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能容纳二百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讲台上一位白发教授边打手势示范,边不停地转身在黑板上板书,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台下的学员或认真记录,或凝神静思,偌大的教室除了老师的讲解,只听到沙沙的书写声。惹人注目的是坐在最前排桌上的一位看上去有60多岁的老农,每当听到满意处就捋着胡子不住地点头,一脸的虔诚。这是尧沟镇结合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入九月份以来举办的第六期农业科技培训班。台上讲课的是来自莱阳农学院瓜菜种植方面的教授,学员来自全镇各村的科技带头户和种植大户。尧沟镇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发展迅速,该镇农民接受新东西比较快,科技素质相对较高。近年来,全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依靠健全的科技培训网络,常年坚持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据统计,现在全镇农民增收的65%来自农业科技的贡献。尝到甜头的农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富得快,就靠科技带。全镇上下自觉学科技、用科技蔚成风气。为使农民素质尽快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镇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九月份开始,用两年时间把全部农村种植户轮训一遍。课间休息时,笔者与几位学员进行了交谈。前排听讲的那位老者抢先发言:"我这是第三天来听讲了,种了十几年的大棚,原先认为自己是老种地的,什么都懂,今天听了人家教授讲的头头是道,咱的老一套种法过时了,再不学就没资格种地了".旁边一位来自埠头村的叫赵来元的青年插嘴道:"种田就得讲科学,去年俺种了10亩大棚西瓜,使用了多膜覆盖、二氧化碳发生器等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每亩比别人多产2000多斤,加上提早了上市时间,亩收入1万多元。今次培训班我老早就报了名,今天我又带来三个问题请教专家,不学可大不一样".北郝村的一位姓刘的青年也在旁边插话:"今年调地后,我打算在瓜棚里套种6亩大姜,原先心里没底,今天听了老师讲西瓜地套姜不但不影响西瓜产量,还能改善土质。我估算了一下,一亩地产姜6000斤不成问题,按今年大姜价格,每亩可多收入3500元,过几天我就去安邱联系姜种去".在教室的另一角,学员围着教授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老教授认真地逐一解答着……
  在返回的路上,望见满坡无际的大棚和棚中透出的勃勃生机,联想到过去被许多外地人称作令人难以置信的产业化发展速度,今天忽然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
  很显然,这种教育和培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显著提高。先富起来的党员干部真心帮助相对贫困户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子,又使他们在群众中树立起"好人"形象。既是能人又是好人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自然腰杆硬、威信高、指挥灵。另一方面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通过协会的带动,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的速度,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整个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年均12%的增长率,全镇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后劲十足,态势良好。
  支部+协会是一个好办法,真正让干部受到了经常性教育,让农民长期得到了实惠。这种模式的推广,使尧沟镇基层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水平、文明程度均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协会是这样,那么农村基层党支部呢?我们了解到,在尧沟镇农村,党员带头发展大棚,带头从事经销,一句话,带头致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钟绵堂书记说,前几年有十几个党员干部因为认识不足,行动不力,群众不满意,党委根据党员和群众的意愿就撤去了这些人的职务。在历次换届选举中,选出来的村支部书记,都是发展经济的能人,大多都是种植能手或有其他专长的。
  刘桐松,原尧沟镇尧东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文明富裕的带头人",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他以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激情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富裕文明之路,使过去人们称为"老大难"的尧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委的负责同志对我们说,尧东村虽然地处镇政府驻地,但过去农民的思想却停留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境界,群众窝里斗,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徘徊不前,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大难".1995年初,刘桐松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抛弃了给他带来富裕的建筑行业,担任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后,他首先从整改用电秩序入手,制订了《尧东村用电管理规定》,先后投资近40万元,整改农电线路,对村里所有的水利设施全部进行配套,农村用电秩序逐步走上正轨,多年困扰农民的难题迎刃而解。
  刘桐松还是一个十分懂政策的人。在土地延包调整时,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在群众全部同意后,再制定调整方案,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这个人思路活泛,善于接受新事物。他连续3次组织200多名村民户到寿光等地参观学习,群众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镇上号召搞农业综合性开发,刘桐松就大面积推广节水滴灌。尧东村的1100亩耕地全部种植大棚瓜菜,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人均存款过万元。
  刘桐松说:"我们村干部的最大心愿是让村民尽快富裕起来,我们决不会让一个村民掉队。"瞧,这就是刘桐松的境界。他说到做到。该村村民姚春修,一家四口人,家庭非常困难,没钱盖大棚,孩子上不起学,刘桐松知道后,与村干部一商量:"咱们帮帮他。"于是,每个干部拿出1000元帮他撑起了大棚,当年姚春修就收入了1万多元。
  大棚瓜菜的种植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农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但村庄规划、宅基地划分成了许多农民关心的焦点。刘桐松向政府提出了《尧沟镇王潍路两侧的设想》的建议,被政府采纳,规划出台后,王潍路两侧的楼房迅速崛起。自1996年开始,该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沿街建起二层以上门店230多座,95%以上的农民住上了楼房,电话平均每户达到了1.2部,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车辆户均达到2辆。
  刘桐松积极响应县委提出的"招商引资促发展,求真务实建强县"的号召,配合镇党委、政府在尧东村旧村改造的基础上,不占用农民一寸耕地的情况下建立一处占地200亩、投资6000万元的生资市场。生资市场兴建的最大困难是旧房拆迁。刘桐松深入细致地做农户的思想工作,最终使200多户的拆迁工作顺利完成,40多座楼房拔地而起。
  不仅仅是这些,刘桐松有着更高的追求。他倡议在村委大院设立了图书室、娱乐室,倡导群众开展健康娱乐活动。还专门成立了由7名退休干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具体负责村里的红白公事的组织协调。
  尧东村农民富了,村子也变了模样。该村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示范村"、"经济强村"、"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市级文明村",刘桐松本人也被评为"县劳动模范"、"优秀党支部书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他还被市人大聘为"民意信息控申员".
  另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是尧沟镇东埠郭村党支部书记郭希森。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他本人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昌乐县劳动模范"、"昌乐县优秀人大代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学习‘三个代表’先进个人",该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东埠郭村位于尧沟镇政府及胶济铁路以南,人口820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镇前列,无论各级领导及外地从事各类活动的人员到东埠郭村,无不赞同一个观念:"东埠郭村经济发展到这种程度,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群众拥护的好班子。"
  党支部书记郭希森有一句话在当地很出名:"当好农村干部首先要群众瞧得起你。你自己先富起来,说话才有人听,做事有人跟。"这话听起来很朴素,但深含着一种哲理:打铁先得自身硬。郭希森头脑灵活,注重科学种田,对优良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总是最先引进,产出效益总是高出他人30%以上,大伙很服气,不少人称他为"郭老师".他看到农民需要水泥柱,就率先在全村建起了水泥预制件厂,在满足了本区域群众对大棚水泥柱子需求的同时,产品销售辐射潍坊市,整个企业的效益稳步提高,去年实现税收8.6万元,成为全村比较富有的户。他觉得作为一名农村支部书记,只是自己富了还不行,带动部分人也富起来,最终带动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目的。为此,他吸引部分村民入股扩大企业规模,发展起了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无偿提供资金3万元,帮助村内最困难的5户群众办起了养猪场,一年纯收入5万元,使这些户从根本上脱了贫。
  郭希森觉得当好支部书记必须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多为他们办实现,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群众才会拥护。前些年,由于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生产用电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被称为影响全村稳定和发展的三大难题。"三难"不除,村无宁日。为此,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从解决问题的根本入手,多方筹集资金,对全村供电线路进行彻底更新改造,新换了100千瓦的变压器两台,采取自动化管理,用电实现了稳定价廉,群众拍手称快。在土地延包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行法律政策,在短短3天之内就全面完成了延包任务,没留下任何后遗症。针对部分户急需划宅基地的实际,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以清理"闲园子"、"空房子"为主要内容的旧村改造计划,两年内新通街道5条,计3.5公里,安排宅基地38处,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该村的小学、幼儿园过去条件一般,教学质量在全镇倒数,群众意见很大。为此,他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在原小学东侧新划6亩地供学校无偿使用,投资8万元新建了教室,并对原有危险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他还多次跑镇教管办,协调解决了师资问题。目前,该村小学及幼儿园已经成为县级规范化学校,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列,已吸引周边的一些村来此就学。由于把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群众打心眼里拥护,近年的村两委换届,几乎都是满票通过。
  郭希森常说:"群众最服干部的公正和廉洁,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处事不公就很难站住脚。"平时在涉及到一些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他总是说服近亲属把好事先让给他人,用自己的吃亏赢得群众的服气。为当好廉洁村官,他实行村内事务阳光下操作,村财务严格实行审计,及时全面真实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关心的公款吃喝问题,他坚决执行村招待费为零的制度。上级来人招待自己掏腰包,近三年来没在村集体签过一根吃喝单子,没报过一笔招待费,很好地树立起廉洁形象。
  村里人说起郭希森,都夸他是群众的公正人。在以前村中事务纠纷调解时,老同志往往以老观念、老思想、老规律的做法,族性、派性等长幼辈别处理问题,使许多问题的调解工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经不起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考验,许多已调解成功的纠纷往往又再一次反悔,并被当事人推翻,而他在从事的调解工作上始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搞一言堂,不搞族性、派性、蛮横态度,以求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群众说:"郭希森处理问题我们服。"
  田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田敬相也是好样的。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诚信昌乐建设年"活动的号召,把创建十佳文明诚信村当做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踊跃参加各种诚信建设活动,认真学习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定期组织干部、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以此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在树立文明村风方面,做到"四不一报告",具体地说,也就是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不赌博酗酒;不参与迷信活动,不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如今在该村,好人好事,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封建迷信、赌博酗酒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没有了市场,人人尊老爱幼,户户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夫妻和睦,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要做到这一步,阵地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田家庄村先后成立了"党员活动室","计生学校"、"青年之家"、"民兵之家"、"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田敬相利用这些阵地,在全村广泛开展"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市场经济与道德传统大讨论",不断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村里认真落实社会治安责任制,成立了治安室、治保室,并开展了护院联防,邻里互看,治安巡逻等群防群治活动,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弘扬了正气,保证了村里稳定。多年来,该村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像刘桐松、郭希森、田敬相这样的党员干部在尧沟镇越来越多,他们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这些党员思想正,形象好,有技术,办事热情,认真负责,深得群众爱戴和拥护。
  教育。基础
  尧沟镇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尧沟镇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尧沟镇农村,在千百个科技能手中,文化型青年农民占的比重很大,许多青年虽然没有机会走进高中,走进大学,但是,他们在尧沟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把知识融入社会,融入科技,不断改变着自己,改变着大自然,为社会创造和积累着财富。"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胡永林,致力于带动当地农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相继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1项;引进优良瓜菜品种80多个;在全国建起瓜菜购销网络;组织农民成立瓜贸合作社;创办起首届昌乐西瓜擂台赛。像这样有作为的青年人,在尧沟镇不胜枚举。镇党委书记钟绵堂告诉笔者,尧沟镇的亮点一是农业产业化,二是教育产业化。农业的发展,为办好中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环境,教育资金不断增加,教学条件不断改变,教学质量年年提高。十几年来,历任党委班子抓住教育不放松,使教学质量始终站在全县前列,连续七年全县中考居第一位。教管办主任、中学校长王守海介绍说,尧沟镇中学位于昌乐县西北部,"中国西瓜第一镇"尧沟镇府驻地东邻。她西临古城青州,北靠菜都寿光,南有胶济铁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地灵人杰。近年来,尧沟教育与尧沟的瓜菜经济,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齐鲁大地。学校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艺术实验楼、学生公寓、餐厅等共8幢;配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电教音像室、电子阅览室、德育美育展室、地面卫星接收站、理化生配套的实验及仪器室、音体美劳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教师人手一机,全校实现计算机宽带联网;学校师资一流,设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春日黄花烂漫径幽香远,冬日雪松成行俊秀挺拔,亭台轩榭连绵不绝,假山池沼交相配合,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理想乐园。他进一步说,尧沟中学依托当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突出英语教学;强化信息技术,实行学科整合,实施知识和能力在学科领域的适当超前和适度延伸,教育质量逐年攀升,教学成绩连年夺冠。至2005年底,实现全县"五连冠"、乡镇"七连冠",成为享誉潍州的知名品牌学校。
  近年来,尧沟镇中学秉承传统文化的底蕴,广纳现代教育的精华,以"超前、超越"与时俱进的思维和气魄,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竞争取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嬴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潍坊市教育局授予"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美化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学校,是中央电教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实验学校,全国学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法研究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重点实验基地。2004年4月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立足潍州,辐射齐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昌乐县尧沟镇中学正以高昂的斗志、稳健的步伐,向着"齐鲁品牌学校"、"全国知名学校"的目标奋进!
  我们来到尧沟镇中学,看到的是优雅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办学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听到的是"规范+特色"、"全面+特长"的办学理念;感受到的是"团结拼搏、求本务实、严格精细、勇创一流"的敬业精神,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辛勤耕耘的动人画面和莘莘学子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心路历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多功能餐厅以及现代化的网络图书馆,给人一种振奋感。王守海校长非常有信心地说:"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多元的校园文化,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和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继续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四大教育发展战略,争创名优特色学校,走出一条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王守海满怀激情地对我们说:我希望走进尧沟镇中学的每位师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成功地发展。"是龙,就让它翻江倒海;是鹰,就让它展翅飞翔;是树,就让它根深叶茂;就是草,也要它绿草成茵。"
  这话说得多么精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用智慧和实践,擎起新世纪奋进和创造的大旗,让生命在奋进和创造中熠熠生辉。
  说到尧沟的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学校长王守海。王守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98年获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2000年,参加全省百名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2003年被评为省学法研究十佳校长。2004年5月,被评为昌乐县劳动模范。
  尧沟镇教育在王守海同志的带领下,硬件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投入,高标准;教育质量实现了教学的高水平,整体办学的高效益,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硬件建设三年三个台阶,三年涌现了令尧沟人引以为自豪的三大亮点。高标准学生公寓、现代化学生餐厅、镇中心幼儿园综合楼,这三项工程在全县农村都独一无二。
  教育质量高水平发展。镇中学中考实现全县"五连冠"、乡镇"七连冠",连续二年中考全部学科十科"大满贯",成为昌乐中考史上的一大奇迹!小学参加的各种竞赛和学年评估也稳居全县前列;幼儿园各类活动也在全县名列前茅。
  以优质教育打造农村教育品牌。2004年4月,镇中学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成为我县继县实验中学之后的第一个省规范化学校。2004年底,镇中心幼儿园也通过省级示范园的验收。这标志着尧沟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提前接轨,在办学水平上实现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同步发展,尧沟教育品牌化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尧沟镇中学与济南新月佳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昌乐县尧沟实验学校,学校自2004年元月创办以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周边信誉度高和知名度高的新型初级民办中学。
  春华秋实,在教管办主任、中学校长王守海同志的领导下,尧沟镇中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正逐步登上高坡,走向辉煌,而王校长在尧沟镇的教育管理实践,依然是那么脚踏实地,孜孜不倦…… 在问及当校长的感受时,他说:"校园处处孕育着希望,教育处处充满了激情,我就是用这种希望和激情承担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特有的那份责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