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1-10 12:28
鄌郚总编

李伯京丨昌乐乡贤王宣忱、王梦九

  一百五十年前说起
  1863年狄考文(27岁)与郭显德(26岁)是美普林斯顿神学院同学。2人受美国基督教北方长老会委派乘船到登州(蓬莱),在山东半岛东部沿海一带开始传教活动。
  1866年4月19日,清晨,山东登州美国基督教会,传教牧师狄考文和郭显德一行7人,4名中國教徒、1名牵骑引路老者。他们骑驴而行、中式服装打扮,一群真正的驴友。他们从潍县南关客栈出发,沿着潍县通昌乐的铁路旁官道,急匆匆向昌乐城赶去。他们日前从黄县集合出发沿胶济铁路,去济南传教考察地理民情。
  齐鲁大地正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季节。胶济昌乐铁路两旁荒野上己春暖花开,驴老人乏,牵驴引路老者行动迟缓。下午才到了朱刘店,看到路南边清秀如黛、壁立千仞峻峭的孤山,望着山峰上的昭贤祠。潍县教友讲了首阳山夷伯、叔齐的传说故事。望着这青峦环罩、风貌独特的历史奇闻的首阳山,洋人犹豫不决、考虑到-行人登山安全、时间问题、最后放弃登山考查计划。
  到昌乐城东近黄昏。在东田村人张世功(后来张氏成为昌乐最先接受洗礼入教的基督教徒、东田村成了昌乐第一个传教点)开的路边客栈住下。开始传教,发放基督教会书籍。晚上,吃了顿饭、粘粥,煎饼,马宋饼和咸狗嘎子魚。狄考文以后每次来昌乐城附近传教,路过都是在此住宿,传教士的说教水多泡倒墻,张掌柜很快成为基督教信徒。
  光绪15年(1899年)年东田村基督教会成立,是昌乐最早村建教会之一。本村张万寿、张万隆早年毕业於潍县文华中学。这是后话。
  第二天,教会一行人去青州。东田客桟掌柜张氏,替狄牧师一行雇了昌乐西尖庄大车店里的健壮脚驴和年轻向导。6位教友骑驴、驴主人牵着2头驴驮行李、物品、书籍,在前面引路,轻车熟路,行走速度也明显加快许多。昌乐通青州靠近官道两旁村庄村民见多识广,不惧怕洋人、妇人多敢抛头露脸,到达尧沟街歇休时,人们纷纷前来看洋鬼子。女人小脚上的绣花鞋,用有颜色布条缠着小腿。男人叼着烟袋。小孩有的光着上身,衣襟破旧。中午,到达在谭家坊吃饭。众乡人围在店外观看老外,店主驱散。饭后,开始布道传教,村中老者认为传教牧师就是来做卖买的,非纠缠要与他俩換洋针、洋火等,被店主劝退。他们在谭家坊住了一夜,第二天去青州城。
  这是昌乐境內最早的宗教宣传活动。1887年,狄牧师在乔官于家山前村购买房屋建传教堂。狄考文等传教牧师在昌乐境内,经常骑驴策马布道与村庄乡间、观民风察地理、从此在昌乐结下了神奇不解之缘。也许是上帝神灵日后,昌乐成就了齐鲁(民国时期)2位宗教基督神学著名人物。
  贾玉铭字德新、昌乐朱汉小岭村人。基督教福音派神学大家、教育家、中国唯-在国际上称:神学泰斗、解放后,为中國基督教三自会副主席。
  贾玉铭1901年毕业於狄考文博士在登州办的文会馆(齐鲁大学前身)。那年只有两个学生毕业,贾玉铭其中一人。后以牧师身份,传教布道全国各地,著宗教基督书卷10多部。
  1964年4月12日,贾玉铭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6岁。
  昌乐仅小岭村就有贾振华、贾玉珂、贾玉瑢、賈玉堂、于洪鳌六人毕业於民国时齐鲁大学。
  1984年,昌乐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

  昌乐乡贤王宣忱
  王王宣忱齐鲁大学教授、宗教翻译家、靑島民族工业先驱实业家。
  王宣忱昌乐五图邓家庄人、1904年登州文会馆大学毕业。1931年获齐鲁大学文凭。齐鲁大学教授、宗教家、青島民族实业家。
  1863年,27岁的狄考文夫妇等美国基督教牧师乘船到登州传教。因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居住多是官府军垦移民,信奉金丹在教首领赵克志带领下,众多村民成为了基督教教徒军。狄考文牧师因此在登州购置房产,建立教堂和教会学校、医院、工厂。
  山东军垦移民军户庄,半島东部胶东沿海一带居多、(如即墨)因军事上原因,互相联系、组织严密、而建在官道附近,交通方便,是传教士传教最集中的地方。基督教教徒子女也多去不收费的教会学校去上学。而还发放有生活补贴费。所以教徒很多。是山东半島最早接受基督教传教的人群。
  昌乐五图邓家庄、也是历朝代驻防的軍垦移民軍户庄。过去叫鐙家庄,居住一些铁匠,专门制作为軍队马匹骑兵配备的马鞍脚鐙子。狄考文的传教士,因有这方面原因关系,专程从潍县来到昌乐五图邓家庄传教。
  王元德,字宣忱,1879年出生于山东昌乐县邓家庄人,王氏家族也是驻守军垦移民,家境并不富裕,因土地少人口多,王宣忱的父亲在农闲时帮人做木匠活贴补家用。王宣忱在家排行老三,全靠两个姐姐从小跟父母一起劳作养家糊口,12岁那年他才有机会走进私塾读书。他读书用心且聪明过人,勤勉好学、爱好古文。虽然私塾只读了三年,却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他不但过目成诵,而且还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私塾先生也被他问得必须自学,所幸这位曹先生知识渊博,又格外愿意用心在这个好学的孩子身上,很快王宣忱就学会了用百话文讲解古文。美国传教士在五图传教时,认识了曹家庙私塾先生曹维范。读了3年私塾王宣忱因家境贫穷,于是曹先生力荐他到教会学校继续深造。传教士怜悯生爱才之心,把他带到潍县。
  1895年一天,在昌乐五图通往潍县泥泞的道路上,一名传教士和少年,牵着一头驴,驮着铺盖卷和行李,爬过孤山东南坡,艰难的向前走着。这位少年他唯-的床被子还是姨妈凑钱帮他缝制的,供他夜间御寒用。16岁的王宣忱进入潍县基督教会文华馆中学就读,这一读就是6年。(潍县文华学校和西方文化先进教育有关,我党女中豪杰领导人寿光籍陈少敏将軍,就读文华女子中学。滕虎忱先生创建的民族企业潍县、济南柴油机厂。潍县文华中学成就昌潍一批近代名人。)
  1901年,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在登州创办文会馆,会长发现王宣忱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破格让他去读书,并且免收学杂费、提供食宿费。登州文会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出资于1864年创立。
  王宣忱1895年入潍县文华会馆中学(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弟弟办)。10多年艰苦学习后,1904年,他以品学兼优的成绩在文会馆大学毕业,并被留校任教。因为是被教会学校培养成才的,所以他发誓要用毕生精力回报教会。1931年,获齐鲁大学文凭。
  由于中文基础好,王宣忱被学校创始人狄考文博士看中,选为他的汉学助手,并竭力推荐他参加各国教会联合翻译《圣经》的工作。从那时起,王宣忱用了整整15年光阴,执笔翻译出中文白话文版《圣经》。当这项翻译工作结束,该版本《圣经》1919年出版时,王宣忱已经40岁了。在文会馆就职期间,他还与同学刘玉峰一起编著了《文会馆志》,记录了我国高等教育创始与发展的历史。
  1918年,王宣忱39岁受聘於齐鲁大学教授。济南基督教青年会德育干事兼董事。潍县基督教会传教士和广文中学校董。
  青島创业
  1928年,王宣忱完成了翻译《圣经》的使命,同时也离开了母校—— 文会馆大学,受到孙中山“实业救国”号召的影响,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王宣忱选择来到青岛,但那时候的他并没有实力开办实业。开始创业时他赤手空拳,但他的善良却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机遇。
  有一天,王宣忱在栈桥散步,在一个长条石凳边捡到两个黑提包,王宣忱静候到天黑也没人回来。无奈之下打开提包,发现里面全是德国马克。为了等失主拿回这笔巨款,王宣忱一直在原地等候了两天。最后,终于等来了提包的主人, 一位德国商人。这位“淘金者”,从德国来到青岛创业,不料创业尚未开始就先把全部创业资金丢失了,也幸亏遇到王宣忱,才失而复得。
  这位德国商人对王宣忱感激万分,在交谈过程中他发现王宣忱不仅人品好,还受过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他外语能力很强,不仅能讲英语,还会讲流利的德语。这正是德国人梦寐以求的在中国投资的合作伙伴。交谈之后,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愿。但德国人提出的投资条件却十分苛刻,他首先要求合作的项目上马要快,投入资金后要很快见到利润;其二是收益要高,并且没有风险;第三就是不受原材料与市场影响,企业能够旱涝保收;还有最后一条是,当他在中国赚够了钱,想要回国的时候,能够立刻收回全部投资,而且不受任何损失。这可给王宣忱出了个大难题,因为按照这些要求,一般的工业、贸易、商业都不能满足。经过深思熟虑,王宣忱最后选定创办“山东长途客运公司”。
  当年,山东仅有胶济铁路,其他地区的交通只能靠马车。青岛距离黄县不到200公里,从青岛坐敞篷马车要走五六天,一路上风吹日晒雨淋,异常辛苦。还要夜宿大车店,虫叮蚊咬,花钱多不说还要受罪。中途如果遇到大雨雪,人和车全都困在大车店里,更是苦不堪言。在那个年代坐马车旅行,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车钱、饭钱、住宿费用加在一起花费也不小。
  于是,王宣忱用德国货币马克,通过在华洋行,进口了若干辆长途客车,在本市招募司机,确定路线后,立即开始运营。客运公司除了客车本身,无需任何固定的大型建筑,仅在客运“起始点”与“终止点”张贴布告,顾客无需预订购票,有车就上。行程中随时可以叫停下车,途中也是招手就可以上车,十分方便。这样一来,从青岛去黄县,早上出发,中午前就到了,下午再载客返回。对乘客而言,乘坐汽车不仅舒适而且快捷。
  客运公司开办之后,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不用广告仅靠口碑,生意也十分兴隆。王宣忱又根据客流量及时调整车次,与此同时,又陆续增加新的营运路线,自然也陆续添置了许多新客车,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客运公司,形成以青岛为起点,辐射几乎全山东的客运网络,大大方便了山东人的出行。
  客运公司在王宣忱的筹划、经营下办得有声有色,而一句中文也不会讲的那位德国商人,做甩手掌柜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山东长途客运公司顺利经营了近十年。1928年,德国人想回去了,遵照当时的约定,王宣忱立刻把公司出售了,因为经营得好,卖了一笔好价钱。德国人心满意足地带着大笔收益,踏上了回国之路。他也付给了王宣忱一大笔酬金,这笔钱里有王宣忱辛苦工作的工资,也有德国人对王宣忱感恩的回报。
  王宣忱拿着这笔酬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但这一次他却选择了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工业生产领域, 建了一个冷藏厂。因为王宣忱生于昌乐农村,所以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在昌乐农村家家户户都养鸡,鸡下了蛋农民自己都舍不得吃,全部用来换取生活必需品。但每当春天鸡蛋高产季节,山东地区市场上的鸡蛋是供大于求的。
  上世纪30年代,山东省的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例为60:1,也就是说60户农民养鸡生产的鸡蛋,供应一户城市人家消费,每到多产季节蛋价必然下跌,贫苦的农民眼看着辛苦攒下的鸡蛋卖不出去,也只能干着急。而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当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养鸡场,农民养鸡数量也是有限的,鸡蛋价格高而且供不应求。王宣忱看到了这一商机,想到了向欧美国家出口鸡蛋的办法。但鸡蛋易碎、易变质,并不适合长途运输,只适合冰冻后运输,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一座冷藏厂。
  王宣忱与人合开了一家华北商行,并在济南结识了美籍犹太企业家滋美满先生,两人在青岛大港普集路上合建了设备先进的大型冷库,成立了中美冷藏厂,合资经营冷冻鸡蛋出口。这家冷库由滋美满投资三分之二任董事长,王宣忱投资三分之一为副董事长。冷藏库的选址十分高明,左靠大港火车站,商人们从各地收购的新鲜鸡蛋源源不断通过铁路运进来;右临大港码头,新鲜鸡蛋在经过挑选后,打碎去掉蛋壳冰冻成方盘装入纸箱送往码头,就可以用有冷藏功能的远洋货轮远销至欧美各国。
  王宣忱的冷藏厂建成后,极大地造福了山东地区的农户,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季节性的供求变化,王宣忱为山东的鸡蛋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国际市场。昌乐城里很快成立了三四家收购鸡蛋的公司货栈。东门里大街、岳家庄岳君庭的谦益公司投资较大。养鸡农户很快得到了实惠收入。而另一方面因西方国家鸡蛋售价较高,冷冻鸡蛋出口也为王宣忱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此后,随着冷藏厂的发展,业务也拓展到冷冻鸡鸭鱼肉等产品的出口,公司规模日益扩大。而且因为是与美国商人合作,工厂当时都是从美国购置的最先进的冷藏设备,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该厂的制冷车间,经过了半个世纪,车间里巨大的冷藏设备还在良好地运转。可见这套设备在当时是多么先进 。
  王宣忱40岁前是登州文会馆的教师,40岁后来到青島。1928年,王宣忱与他人合资建青岛中美合资冷藏股份有限公司、即:打蛋厂。民国昌乐人去青岛、妇女多数在此打工谋生。(年轻的共产党员陈少敏潍县广文中学毕业后,曾在这里作过打蛋工,作工会宣传工作。)建信阳路4号6号美式住宅楼。
  冷藏厂的运营步入正轨后,王宣忱又于1931年利用冷藏厂前的空地,在普集路上建立了华北酒精厂。?这是山东省的第一家酒精厂。当年中国的工业多为洋商所垄断,工业、医药及饮用酒精全都是进口洋货。华北酒精厂建成后,王宣忱自任总经理,长子王凤振为经理,雇俄国工程师可世达负责工艺,大量生产了95度“双凤牌”工业酒精及医药用酒精,“五谷牌”饮用酒精因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誉满全国。?华北酒精厂的这些新品上市后,推动了本土酒精业的发展,还给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等国产酒厂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原料。?
  我国北方人喜欢喝白酒,也叫白干酒或者烧酒。白酒度数大,多以高粱酿造,但高粱价格高,造酒的成本也就随之增高,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而即墨地区盛产地瓜,地瓜可以酿酒价格又低,于是华北酒精厂就开始研制地瓜酒。?地瓜造出来的酒虽然价格便宜,但会有一股地瓜味,经过王宣忱与技工的反复研究、试验,终于掌握了去除这种味道的技术,而且生产出的白酒味道醇香,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这就是青岛著名的老品牌“栈桥白干”。?华北酒精厂出产的‘栈桥白干’可是名牌白酒,过去青岛的家家户户都喝这种酒,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十分畅销,虽然现在这种酒已经不再大量生产,但还是有很多老青岛呼吁恢复这个青岛老名牌。1938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曾企图中日合资接办该厂,王宣忱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日本人要强行没收厂房,无法抗拒,但要求入股则不能接受。?抗日战争后,洋货重新充斥市场,华北酒精厂再次陷入危机,一直到解放后才得以复苏。后来华北酒精厂改为国营,定名青岛酒精厂。
  王宣忱不仅是第一个在华北开酒精厂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晚年他还投身教育,出资在青岛、济南、昌乐等多处建立小学、中学。1930年,51岁的王宣忱在青岛上海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任长老兼董事长,自立会创办的尚德小学,现在的上海路小学,王宣忱担任校长及董事长。自立会还设有妇女布道所和诊所,由王宣忱的妇人孟冰仙分管。除了尚德小学,王宣忱还与美国长老会合办了一所女子教会中学—— 文德女子中学,也就是青岛八中。他还出资在济南筹建了两所教会学校—— 进德会小学和进德会中学。同时,在他的家乡昌乐县邓家庄也出资建了一所教会小学。?
  1928年,王宣忱按照美国建筑的样式,在青島阳信路4号盖了一栋别墅,这里临近两所教会中学、文德女中与崇德男中(即现在的青岛11中)。王家的院子里时常能听到朗朗读书声,但房屋的装修却很简洁,后院里还种着大白菜和韭菜,养了两只羊,院墙上还有数十个兔子笼。像王家这样的富有人家,仍然自己种菜、养兔、养羊,这也算是富贵不忘本吧。虽然已经是有身份也有身价的人,他的公司拥有青島市的第一辆美國轿车。他的日常生活始终十分简朴,平日一件布衣长袍,待人和蔼可亲。王宣忱翻译的《颂赞诗歌》一书,书中共有633篇赞美诗歌,就是1940年9月在阳信路4号的家中翻译、编辑完成的。?
  王宣忱与孟冰仙一生共育有两子三女,长子王凤振先后肄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次子王凤文早逝,长女凤慧也在很小时就去世。两个小女儿王重生和王复生,都曾到美国进修过音乐课程,王重生后来成为青岛著名的钢琴教师,桃李满天下,现在国内不少钢琴演奏家都是她的学生,而王复生也曾任教北京辅仁大学及山东大学。后来王复生定居美国,王重生的长子和次子也都成为知名的钢琴家和首席小提琴手。?
  王宣忱在青岛办过华北商行、华北酒厂、中美冷藏厂,沿胶济铁路收购沿线的土特产,地瓜干就送入酒精厂,鸡蛋就送进中美冷藏厂。1940年,建华北酒精厂股份联合公司、崂山酒家、海啤牌白兰地酒厂、济宁华北蛋粉厂等实业。后来,他曾计划在张店开铝合金厂,但最终没有实现。
  1941年10月,王宣忱的长子王凤振患阑尾炎住院,不料手术伤口感染,年仅34岁就离开人世。长子的死对于王宣忱的打击很大,这个唯一伴随在他身边的儿子却早他一步离开,这让他一蹶不振。
  1942年10月,王宣忱先生在青岛褔柏医院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63岁。安葬於青岛万國公墓。1966年文革开始迁葬於昌乐五图邓家庄。1978年7月31号,孟冰仙夫人在青島信阳路逝世,享年98岁。
  泽及乡民
  昌乐乡贤王宣忱在青島创办的实业泽及昌乐乡民,他向善一生、为人囗碑极佳。生活简朴平淡、克勤克俭、不求时尚、从不奢侈、居住简陋、衣饭当足。
  民国时期,昌乐人、五图、邓家庄周边村落一带乡民,亲朋好友、沾亲带故到青島谋生求职的众多,王宣忱有求必应,多安排在自己办的实业工厂谋生。这与王宣忱生前与人为善,济贫扶弱的善良、接受的西方文明教育、基督信仰不无关系。今在青島的昌乐、南郝、五图藉老一輩人后代仍然不在少数。
  王宣忱出资在昌乐家乡邓家庄建一所小学。供村民贫穷孩子上学读书。受到当地村民尊重。昌乐籍五图人已故中科院院士刘振兴、哥哥刘振隆同胞胎兄弟从昌乐中学到青岛,兄弟俩在青岛铁路扶轮中学读书,后考上青島山东大学。
  在战乱时期,穷苦人家乍到青岛无依无靠、举目无亲,一个穷人的家庭当务之急是先能吃上饭,然后孩子才能有读书的可能。刘家兄弟二人就得益与父亲(五图营子村人)在华北酒精厂做事谋生,在王宣忱帮助下得以维持生活而继续求学。王宣忱办的实业为昌乐家乡人日后来青島谋生和发展,提供了就业立足生存机会。
  王宣忱42年去世,侄子王风亭接任华北酒精厂总经理厂长。中美冷藏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华北商行总经理。(王凤亭伯父王宣忱,1910年昌乐生人。1925年潍县广文中学。1931年南京金陵大学。1947至49年青島国立山东大学园艺系教授。57年入九三学社)
  48年4月潍县战役后,为躲避战乱,昌乐籍乡民、昌乐中学学生、政府各界人士纷纷流亡青島,青島一时人滿为患。青岛国民政府在风雨飘揺中,无力救助难民。他们大多举目无亲,白天在青岛市区流浪街上,三餐难得一饱,夜露宿沿路房檐下痛苦呻吟。
  青島华北酒精厂是昌乐人王宣忱生前办的实业,王夫人和王风亭总经理和董事们,见此状况心急如焚、实业董事会决策人大公无私,立刻向乡亲伸出援手,马上商议决定,只要听说是从昌乐来青岛的同乡就无条件收容。昌乐人听说此事,悲喜交加、奔走相吿。扶老携幼纷纷去大港火车站附近和大港码头冷藏厂、普集路酒精厂投宿,求得一日三餐的温饱。华北酒精厂、冷藏厂停止生产,所有厂房、仓库都让出作为难民临时收容住处,建立粥厂,打开食品仓库,让人们排队领取救济食品,为他们提供食物充饥,先后在厂房里妥善安置了五六百名之多,为昌乐来青島的难民同乡提供能遮风挡雨的住处。给逃难中的人一点爱怜和温暖。昌潍官员赵子贞(昌乐朱刘人)昌乐保安团长刘耀文、区长张墨仙、昌潍民政科长田英三家眷,昌乐县代理县长赵华轩(财政科长)和三个女儿和儿媳也先后来到在这里求助。这里厂房里住着一批流亡到青岛的昌潍地方官员、昌乐籍军人、昌乐中学学生、公职人员他们的家眷,亲不亲家乡人,昌乐家乡血脉乡情浓於水,是王宣忱的义举、暂解家乡同胞燃眉之急。
  王宣忱一生信奉基督教,身心向善,平易近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生前为家乡出资捐款办学,身体力行的为昌乐乡亲做善事。王氏家人、实业同仁这种义不容辞地救助昌乐乡民行动,为在青島昌乐乡贤同乡做了表率。青岛大港路连陞客栈经理是昌乐尧沟人郭清林。青島济南路开设谦益货客桟,南郝岳家庄人岳君庭经理等昌乐同乡(岳家儿子岳振洪在青岛上学,地下党。青島解放后,任市团委书记。后去北京任职。岳君庭在昌乐城开谦益公司,为王宣忱冷藏厂收购昌乐鸡蛋。)这些昌乐人开设的客栈,相当於昌乐驻青岛旅店,也住滿了昌乐人,这时都向流离失所的昌乐人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提供免费住宿。这衶大义和顾及乡民的亲情、不把金钱看重、倾其财力救助乡亲於危难。伸出援手拉一把,救人於水火。同乡救助实际行动胜过那些伪善者虚情假义和讲空话的人千万倍。
  危急时,饥肠辘辘的人有一碗粘粥喝,就能救下一条命,能作为而不为之,等闲视之、袖手旁观者,无异就是落井下石,图财害命、置人死地一样。“饿时给一口,胜过饱时给一斗”,这是昌乐的一句老话,说的是患难之交人的情义。这些昌乐老乡的名字不会因岁月流失而被忘记。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曾在风雨绝望中受到过救助的人们,从海外远渡重洋回来省亲的昌乐人,他们至今沒有忘记这位昌乐乡贤做过的义事。“

  昌乐乡贤王梦九
  王延龄(号梦九)1856年咸丰六年生、清宣统元年己酉岁贡,字柯南、昌乐南柳泉人。在济南、章丘衙门供文职官员,后辞职回昌乐教书。是营陵书院历史上最严厉的先生之一。梦九先生在学生面前威严、在乡邻之间和善。乡党对他尊敬,历届县衙官吏称他为老师,民国王金獄县长修昌乐县续志都要亲自前来恭请他去校正。他为人口碑极好。当时蒲松龄、吴承恩都是岁贡。昌乐县续志有记载。
  王梦九小时读私塾聪明过人,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家境贫穷,梦九勤勉为其难,耕读不辍。宣统元年时去省城参加乡试、王梦九凭着过人记忆,答出了两份考卷,自己留下认为上品的考卷,另一份写上了潍县寒亭考生的名字(私下交易卖考卷)张榜时卖给寒亭人的考卷中了举人,时运不及考官判王梦九考卷只中岁贡生。他悔恨及肠青,认为被考官有意戏弄,从此再不参加任何官场仕途考试。
  昌乐县衙门,紧邻县治大院西首便是营陵书院,靖嘉庆二年(1797)知县魏礼焯创建。民国是县立高级小学。
  古老营陵书院,清嘉庆二年(1797年)创建,书院大门上方有块匾额:“营陵书院”。书院朱色大门洞开,两旁门楹联:“集讲学之大成以开其先、说古论今大事激浊扬清。”书院里面有讲堂5楹,学舍几十间,垣墻周围10余丈。讲堂庭院内古柏参天、藤萝缠绵。明清建筑风格,青砖黛瓦,小青瓦扣镶在屋脊上,瓦缝间青苔绿藓,显出年代的斑驳沧桑,讲堂肃静、房舍阶庭。整体庭园尽在绿荫的掩映之中。许是圣贤诗书的渲染,连带房宇也沾染了清幽风雅的韵致。中门连着后庭,回廊辗转曲折,讲堂5楹:其中包括明伦堂、宗儒堂,先贤堂、忠节堂,圣礼堂。圣礼堂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 的殿堂。书院共有殿宇书堂几十余间和饭房,厢房,更屋等。建筑以大殿讲学堂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学堂建筑群。
  旧时,贫苦乡间农家后代只有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清苦生活,牛馬般的苦役劳作,上坡、放羊、割草、春耕秋收。农家孩子要趟过这条苦水河,摸着石头过河不行。只有走过上学读书这桥才能跳过龙门,才能荣华福贵、有吃有喝。庄户人家当手头存下几块大洋时,首先想到的是送孩子去营陵书院(民国昌乐县立高等小学)念书。让他将来能到外面读书,将来成为一只跳出昌乐农家贫穷的井底之蛙。
  王梦九先生辞官职后,在营陵书院教学生。平日里一身布衣,简朴平淡,一年四季头顶一瓜皮毡帽头子,下课时他总是闭着眼,坐在太师圈椅里打盹。虽闭着眼,但却能听辨出身边跑过的孩子是谁?孩子们望着他很惧怕,觉得他身上有股子神仙之气。王梦九规矩大,要送孩子在这里念书,就得由他严加管束。他说:“野坡里的牲口,耕田上碾还要先码上个笼头。学生从小只要带上念书这个笼头,想摘下来就没那容易了。”平日里王老先生手执戒尺板子,板子乌黑溜光发亮,先生举起对孩子讲:“只要你们守学堂规矩,读好圣贤书,它也就是个摆搭。要不听教劝,这就是你家放羊赶牛拉犁的鞭子!知否?”
  民国了,天地一下子翻了个,学堂也变了规矩。王梦九忽然觉得书本上那些古圣人云与不云,原本就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之乎者也”再也换不回多少撑满肚皮的煎饼、粑谷了。他就把四书五经一本本捆扎起来,束之高阁,代之而来的是看那些《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聊斋志异》,一摞摞的闲书。先生变的优柔寡断,小心翼翼起来,对孩子不再那么严历了。经常看到梦九先生悠闲地坐在学堂前厅懒散的阳光下喝着茶。
  民國的一缕阳光,跌落在老先生滿腹经纶的脸上,好像罩在枯朽老树上的最后一片落叶,在泛红的楸木老圈椅上,王老先生躬身倦在那椅圈里睡着了,像一个刚演完戏的老生,张着黑洞洞的嘴,象在寿光北海滩上看到的一条张着嘴喘气的半干的老鱼。
  冬天下雪,王老先生喝二两阿陀迎风香酒坊烧的白干(酒纯度高、饮即醉、戏称:迎風倒),硬要领学生出外踏雪寻梅。其实昌乐城外无梅可寻,只能在西丹河边顺河沿漫步雪游。雪絮漫天飞舞、丹河水面热气滚动、两岸柳树挂着冰凌透亮的柳条低垂。孩子们看来倒像是《万香居》菜馆刚出锅的琉璃糖外面一样溜光铮明,北風吹过,树枝萧萧沙沙作响。王老先生白须白眉白发站西丹河崖头,望远方东南孤山群峰山峦之雪景生情、又摇头打卦地呤诵起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苍凉慷慨激昂之声,回荡在河谷沟壑。吟罢竟若无人之境、老泪橫流。迟迟不愿回书院。
  有钱人家的孩子命金贵,年龄大了才入私塾,入学晚,开窃也晚,嘴巴上已经有了一圈黑茸茸的小胡子。上书坊不是家里供不起,也不是怕挨先生的戒板子,而是受不了王梦九老先生的清规戒律,一 ·逼迫悬腕仿颜真卿碑帖写大仿、古人说,学书先学颜体。二 ·摇头搭卦地背唐诗·宋词读经。老先生念《滕王阁序》《出师表》常声泪泣下。谁耽误了上学、功课王梦九严惩不贷。所以,只要跟他念过书的学生,大都能写一手好字。不可教化、不受管束的孩子,王老先生比喻是码不上笼头小鳖羔。劝其退学让老的领回去。
  那时候,穷人的孩子读不起私塾,平日农忙里要上坡种地。齐鲁半岛冬季漫长,只有到了冬天的时候,农闲地里场院都沒有活路时,才到财主家设的私塾学堂里上三个月学,乡民叫冬学。穷苦人家的孩子只能上冬学。就是这样的冬学,庄户人家也上不起。王先生在家里办乡村私塾和冬学堂,教孩子读书识礼,他轻学酬,爱乡童,常免去贫穷孩子的学费,这样周围十里八乡的孩子都能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庄户人家孩子长大,一般也没指望高官厚祿,日后就是给人打工扛活也能记个帐,看开县大老爷贴的告示。闲时也说出段《三国》《聊斋》的典故。家有祖上传下几亩薄田,屋藏几册闲书,那也就算无愧于天地,行义于乡间的能人了。能捂拢着养家糊口,吃饱饭,这辈子足矣!
  (昌城老屋、原北屋西角屋檐帽头下用水磨青砖雕刻着:“钩心斗斛”四个字,文革时捣毁。)
  民国廿七年春节时,驻昌乐火车站日本軍队秋田分队长,能说日常用汉语,喜好收藏中国字画。車站上王姓扳道叉的工、家是南流泉王梦九本族,说昌乐貢生王梦九老先生书法造诣颇深,是昌乐城有名气的书法家。家藏有副清大书法家诸城刘墉的字,秋田带着王某,去昌乐城里欣赏店铺门楹上书法汉字,特地寻到王梦九先生家登门拜访。
  日本人秋田中等身材,白皙的面相,带着笑脸穿一身和服走在街上。旧历大年正月,打来了鬼子,城里街道上比往年缺少了热闹。秋田身穿上白下灰的粗布和服,脚踏拉着一双日本木屐,秋田脖上挂着佛珠,一只手领着一个车站日本人的小孩,象一个慈详的父亲领着他的孩子一样,木屐在县门前青石板路上发出一串嘎吧嘎吧的清脆声响。他这样的装束远离了昔日軍服、剌刀,显得很友善亲和。秋田有着一般日本人不具备的语言优势,他用相当不错的汉话向人们鞠躬行礼作揖、滿面笑容地说:“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他向街上的孩子分发日本糖果(台湾产的)饼干。
  日本人的出现,人们眼里是恐惧和冷漠。街上的人吓的都在躲闪他。不远东门大街阎家巷囗墙角残留看污浊的雪迹,有几个人站在那里,把头和身体蜷缩在棉袄里,袖着手,紧张地向一身和服的日本人張望。临街曹福田西屋墙上刷着宣传标语:“大东亚新秩序、昌乐城新生活”一幅日本古代武士仁丹翘胡子宣传图画涂在街囗高等家北屋西山墙上。
  日本人一路嘎噔地来到南门里泰和堂药店临街中药铺,观看门囗楹联上写着:“共济同舟只求人少病,相和仁术不借药生尘。”的条幅。坐堂先生王欲震是章丘相州人,袓传中医精通黄岐之术。写一手好书法。精通围棋。
  日本人专门拜访了十字口大街马连成先生,祖传药铺内大堂上贴着春联写着 :爆竹几声来吉利,药汤一剂保平安。这是世代名医马连城家。
  旧时读书人,在教书饱暖之余,会寻求一个能让精神栖息的地方。一个人文环境,古风犹存的读书人生活的小院落。
  王梦九先生的院落定坐昌乐城东门大街路西,院落坐北朝南,依街道胡同走向而留大门,朝街的大门辟留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在学堂学童的朗诵读书声中,冬天很快逝去。春暖花开,庭中蓝天丽日、院植松、菊、竹,花草漫墙,梦九先生悠闲时净手焚香、在书房读青史黄卷、备薄酒粗茶待客、城中名士读书闲人不乏埋名民间尘埃之高手,他们相邻而居、依次论辈而座、饮酒品茶、相逢一笑、来迎出送、见面三拱、因文书结缘结情结义。是王梦九先生自娱自乐的地方。
  东门大街上,王梦九青砖石阶的大门楼子,门头高大又破败,勉强支撑着王家的读书人的门面。大门楼子黑漆斑驳的门板上贴着过年旳对联:忠厚传家遠,诗书继世长。是王梦九的墨迹。
  站在大门囗青石台阶上老王敲开门,一个中年女人探出身子,见到日本人一脸惊恐。“我的秋田队长,敬仰王先生的书法,特来拜访”。秋田自我介绍,顺手递上一包用花纸裹着的台湾糖、饼干。“我一介老朽、从不与日本人有私扯,何劳登门?”梦九随着低沉的说话声,从幽暗的大门洞里走出来。梦九阴沉的脸,双頰尖深、两颧骨高突,稀疏的灰白头发露出毡帽沿。滿脸皱褶,眼里沒有表情,瘦高身材,嶙峋肩微驼,穿一身蓝布长袍,手袖在袖筒里,直视着日本人。“我的没有带枪,也沒有兵,只想和一个昌乐城中读书人来谈谈中国的书法。齐鲁礼仪之地,我的只是拜访先生、客人的干活?”南柳泉老王上前恭敬给本家王梦九老辈行大礼请安,梦九只好侧过身还礼,做出请进的手势。
  进过水磨青砖拔台子筒子大门楼子,是一座青砖黛瓦顶的影壁,用水磨青砖勾缝的墙垛,方砖对斜角的墙面,中间贴着个“福”字。这是昌乐城常见的一座四合院,也称四合套屋。“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囗”字形 。
  北屋正房两厢房,麦桔草的屋顶,西边支着一盘推煎饼糊子的水磨子。窗户囗贴着过门钱,有东、西、偏房磨房和饭屋。院中屋檐下垂着冰冰凌子,在冬日暖阳下滴着水。流到石砖月台下,东边有一石桌上面放着一个香炉子。几只鸡在雪堆里刨食。
  南屋三间通联是学堂,正面墙上挂着一幅梦九草书,宋代大儒《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青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诗句。如游龙戏水、笔端神形、奇逸潇洒、气势大度。
  北屋正屋挂着一副先生用小楷写的《朱子家訓》字体端正、笔画生动、错落有致、神采飞扬。是王家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东西有两面木隔扇,雕画楸木门。东房屋有盘火炕,是睡屋。
  西房屋是老先生书房,挂着一副对联: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落款:王秀山(王梦九的学生、昌乐南柳泉人、济南实业家、书法家))出自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中间是民国昌乐县政府二科科长韩百端(田马南韩村人、王的学生)为王老先生写的“寿”字。书桌条机上放着线装的《论语》《中国通史》《康熙字典》。
  屋当堂升着个火盆,燃的是棒棰子骨头,日本人向王老先生鞠躬,表示敬重之意,日本人虽然不习惯刺鼻的烟熏火燎的柴草烟味,但还是坐在堂屋圈椅里与王老先生喝了碗茶,日本人觉得这个瘦弱高大的中国老人不同于他见到的那些中国人。他穿着俭朴破旧,一个孱弱书生、但举手行走,眉宇眼中有一种大气凛然、不可侵犯样子。
  望着滿脸神情木然的王梦九,日本人溫和地说:“我的喜欢汉字书法,特来拜访先生阁下,想求得一方墨宝?能否?”书房桌上放着梦九先生的文房四宝。铜墨盒、一块石砚上面盘着两条游龙。笔筒里插着数支毛笔,鲁风儒韵、颇有营陵读书人的味道。一方玉石雕刻的手章,造型是只骑在马背上的猴子。秋田小心拿起来玉雕仔细观看,爱不释手,但仍不解其意?“恕能请教老先生此物何意?”老先生说道:“马上封候之寓意:即可马上升官。此物旧故人赠於!”还另有别意?“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之?怎能如猴戏耳?”
  秋田又指着墙上挂着的中堂上刘墉写的一对条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竖起了大挴指说:“中国书法太了不起!你的书法汉字我的佩服,五体投地!”“我的慕名而来、特别地欣赏、敬仰!”日本人向这条幅鞠躬。站在墙上挂的王梦九书写的草书和魏碑体字幅前久久的不愿离去。王梦九听说,日本人是世界上鞠躬最多的国家。此说不假。
  日本人趁兴用毛笔写了几个汉字,有个“永”字。梦九低头看来,日本人的书法连他教的小学生也不如,不靠帖靠体,无法无章。梦九拿起水瓮里的瓢对日本人冷冷地说:“恕我直言,用昌乐话说,你这个“永”也就是照着葫芦画了个弯弯瓢啊?”梦九看了一眼秋田身边领着的日本小孩子说:“永字八法,古人传承之今,非一日之功?习字如孩童走路,先立正,后迈步。非善走者欲奔?能否?”秋田问:“如何能写好字?”梦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者,心画也。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心性平和、淡静。急欲求成、恐难入其道。欲速则不达。与其得不偿失不如罢了吧?”
  最后,秋田恳求他写几个字,梦九推说:“如今学堂己奉你们日本人之令,用日本课本,还习汉字何用?”“我年事己高,身体有恙、兴致日衰,弃笔久矣,恐不能挥毫自如?”秋田被婉拒。也不好动怒,秋田知道兴致极好、心情欢快的人才会写出上品好书法,不便再强求。
  因为秋田穿日本和服的缘故,这个日本人会说中国话,又喜欢中国书法。倒有点象读书人。日文来源於汉字,是汉字大国。中日同文同字同义,发音也有汉语的韵味。日本人习中国书法大有人在,王梦九只觉得和他一个軍人身份不相称。王梦九心里少了些反感。出於传统礼尚往来,心态淡定的王梦九挑了一枝毛笔送给秋田。梦九家人还给了日本小孩几个烤地瓜。秋田谢过,只好吿辞悻然扫兴空手而归。
  屋里孙儿闹着要吃日本糖,他对家人讲:先甭动那包糖啊?咱要吃了日本糖,再给他写副字,传出去一呼隆,找张天佐、荣团长知道,那咱不就成了城里的汉奸了吗?这不是自个找难看啊?家人说:“那你给他的笔呢?”梦九诡秘一笑道:“那是掖县黄鼠狼子毛的啊?大年上,咱也权当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了。”
  日子很快就出了正月。一天夜里,一阵密集机关枪声,在死静黑夜里炸响,格外清脆,震天响的手榴弹爆炸声把黑夜掀了起来。昌乐城里的人都被惊醒,人们吓得不敢点灯,吓哭了孩子,女人赶紧用手捂住孩子的嘴,用被子盖住。人们在推测发生了什么事,一夜不敢再睡。枪声越来越混乱,从县衙门前方向传来,游击队用棉布蘸着火油点燃了,扔向县衙门里鬼子喂马子的干草垛,把县衙门口天空映的通红。黑夜里,日本鬼子不敢轻举妄动,一边灭火,一边向外射击抵抗。日本昌乐车站守备队紧急出动,增援县衙门驻防日军。车站上水楼子上探照灯也亮开了,断断续续地枪声响了一夜。天亮,日本鬼子才敢出动,全城搜查游击队踪跡。原来,仓上张天佐的抗日游击队,队长荣光冶率精干青年人,趁夜攀城登梯进城,轻车熟路、凭借熟悉城里地形,把机枪架在县门前街大门,向北扫射,封住县衙门大门口,成功夜袭城中鬼子。抗日游击队,天亮前从城南门撤出,骑上早在城外等待接应的战马,驰骋回到仓上。撤退前,在街上张贴了几条标语:“抗战必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散发了抗日传单。
  白天,昌乐城人们都瞪着熬夜通红的眼,在猜测中描叙、叙说昨夜里激战场面,老百姓心里掩盖不住兴奋和喜笑颜开,有大胆的揭下标语、传单掖在腰里,给王梦九看,王梦九不动声色,他从标语书法、传单文笔一眼看出,是在书院小学教过书的县教育局长赵伯枢先生笔迹。赵毕业於益都省立第四师范。
  因昌乐抗日力量日益壮大,经常日夜偷袭日军驻军防地,破坏胶济铁路线。鬼子不得安宁。日军奥村混成旅团长,调集昌潍日軍,屡次率部去昌乐南境、临朐一带大规模讨伐昌乐抗战武装队伍。使抗战人员伤亡惨重,抗战学校几次被焚烧。赵先生被俘送东北煤矿作劳工,幸遇昔日学生念师生之情,设法相救出地獄,死里逃生。
  驻昌乐车站日军.除防务警戒昌乐胶济铁路安全外,还要配合日军在昌潍周边地区大的军事扫荡行动,在共产党抗日游击队的袭击下,热血青年,跟随政府,守土抗战,奋不顾身,多次与敌搏斗,使日军在国共同抗战双重袭击下伤亡惨重。
  昌乐车站日軍奉命夜间准备秘密调防,临行前秋田曾来向王梦九告辞。秋田一身土黄色军装,头顶战斗帽,一双大皮靴,戴白手套。左手握住腰间的战刀。与穿和服时判若两人,他一脸伤感地说:“我的部队跟随我来驻防昌乐车站时,原战斗序列在册有357名官兵,如今跟我离开这里只剩178名。”秋田想起阵亡的部下老泪橫流。他又说:“山东半島战事危急,以后我的再也不能看到先生你的美妙书法了。”
  闻昌乐车站日本人伤亡惨重消息,王梦九心里暗喜不自胜,他浑身血气畅通,一时竟来了兴致,吩咐家人笔墨纸砚侍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簮。
  王梦九不假思索,随手用他最喜欢的草书写下杜甫的五言绝句《春望》诗,他运笔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不说是上乘大作,也是通篇自然连贯、神采飞扬。他写上落款、盖上印章……秋田默默地感觉到,王梦九这个普通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平常神情黯然不语,是迟钝佝偻、逆来顺受的老者。只要提到中国书法,老先生就变得精神焕发、目光有神、写起字来腰杆挺直,笔杆垂直纸面,舒畅有力……从他身上看不到中国人的贫穷愚昧,只有敬佩和羨慕。
  日后,王梦九托底实的人,将昌乐车站鬼子死亡人数和昌乐车站调防的消息转告南乡仓上抗日游击队和八路。
  日本人入侵昌乐城,烧杀抢掠、随意枪杀无辜百姓乡亲,王梦九嫁高家河小女儿婆家本家2亲人,晚上出去看菜园,被日本铁路巡逻队射杀在莱园。此时,王梦九已是耄耋之人,他恨日本人,无力扛枪动刀跟鬼子拼命,日本人要亡中国,先要亡中国汉字。让学生使用日文课本上课。王梦九先生读了一辈子书,教了一辈子学堂,写了一辈子中国字。他是有骨气、良心、操守的旧中国文人。先生极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虽微不足道,不敢说抗日,他身体力行是只能用自已特殊的方式为抗战出力。
  民国39年(1941年)王梦九先生去世,享年84岁。
  王老先生生前常给人撰写碑文、提字等,上世纪城东南东山王墓地还留有先生的碑文石刻。春节公事为人写对联、请帖、文书等有求必应。
  王老先生遗留下的一顶清代官帽和官服,顶戴花翎官帽上有一圈铜箍和铜帽头,被孩子拆下来买了3.60元钱。換成了搅拉糖和水煎包。老先生一辈子的爱好收藏,嗜书如命,他的手稿、藏书、书法、字画等放在数囗大瓮里盖上木板保存着,有副长轴字画有十几米之长,古书籍、青史黄卷。文革中都被化为一炬。唯独留下了《马上封候》的玉雕。现由王家后人保存。王梦九学生中不乏有书法优秀者:
  王秀山、昌乐南流泉人。济南实业家,书法家。
  韩百端、寿光田马南韩人。昌乐县二科科长,酷爱书法。
  李楅义(王梦九孙子媳弟)城南东村李家崖头人。妻子董氏、北关村人。昌乐随王先生上学堂,考入保定军校。与傅作义军校友,参加北伐、抗战。在傳作义軍部任中校軍需处长。虽投笔从戎,对书法造诣极深。49年元月,随傳作义部队和平起义返乡。并和傅作义部长保持通信关系。62年在昌乐去世,年龄42岁。
  王梦九育有五个孩子,二男三女。女儿分别嫁城里南关、田家老庄、高家河村。王梦九去高家河三女儿家,观其院落屋宅后,曾吩咐人在东屋炕下埋下一物,保佑高家后代能出才子秀才。可见先生急切盼望子孙后代能成才,用心良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中国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逢世昌乐人材辈出。这是王梦九先生无法预见的。50年代,高家河外甥高恒乾,昌乐一中考取山东医学院,成为山东省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文革后,高教授家后人又取得东南大学理工博士后学位,现为东南大学教授。王老先生亲传嫡后代中也有数名大学毕业,优秀者获博士学位,现在美國大学教授谋生。也有在外省科技厅任处长者。公职人员可用之才不在少数。差可吿慰老先生在天之灵。
  王梦九先生做的这些善事,今天看来微不足道,在旧时,一个读书人也作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在穷乡僻壤的昌乐农村,一个农家子弟在启蒙时期,有机会受到的文化教育、犹如婴儿吸取到了母乳,融化在他血脉里,能滋养其一生。中国农村乡间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让孩子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日后可成为大器之才。
  昌乐在晚清民国时期、40年代的省立昌乐中学,出现的近代对社会有影响的人物群体,不能不联系到他们早年所受的旧私塾教育。可以说昌乐城镇乡间,王梦九先生这些旧读书文人办的私塾、冬学堂功不可没。
  后记
  王梦九给后人留下疑问:39年,王梦九草书杜甫《春望》书法墨宝,无人亲眼看到过真迹。
  《春望》有两种可能:(一)日本人秋田离开昌乐火车站时,带走一卷昌乐潍县名人字画。《春望》在其中?
  (二) 66年《春望》在文革破四旧烈火中化为灰烬?
  李伯京13606472721
  2018年3月29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