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2 09:26
鄌郚总编

李瑞成丨浅谈仓颉之“鸟迹书”

  浅谈仓颉之“鸟迹书”
  寿光 李瑞成
  “鸟迹书”,是指仓颉造字之原形,亦称“仓颉书”。
  世传“仓颉书”之28字的出处,早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出土于古北海仓颉石室,一说出土于陕西阳虚山石室。但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水经注》《史记》《金陵新志》《通志》《衍极》《中国通史》等均有记载,证实“北海仓颉墓中”之说更为可信。
  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仓颉是东夷人。山东是东夷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历经距今约7300年的北辛文化、距今约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这些时期陶器上的数十种刻画符号都彰显着东夷人的智慧。在以山东为中心的东夷文化区内,1992年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陶书”,寿光出土的陶器、骨器、铜器中也存在着刻画纹、图腾、文字等元素,刘凤君先生著《寿光骨刻文》书中看到,寿光、昌乐一带也发现“早期文字”的真实性。可以证明,黄帝时代已经有文字雏形,当时文字发展具备了一定条件。
  从文字的演变历史来看,距今四千多年的黄帝时代,应该有“东夷文字”存在。东夷人在中华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长期在山东地区活动,他们以鸟为图腾,创造了同期最先进的文化。东夷文化对后来的商周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尚书?多士》记:“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先人”在时间上约相当于夏代(见王国维《殷ト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吕氏春秋?先识》:“桀将亡,太史令终古执其图书而奔于商。”古代先人在经历了堆石记事、结绳记事以及图画、符号记事的漫长时期,夏代之时,既然有“典”“册”“图书”,则必有文字。透过现存的甲骨文可见,夏以前,至少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为适应人类的生产生活,仓颉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搜集、加工、推广重要作用。
  从“鸟迹书”的流传影响来看,有些字几乎与甲骨文相同或相似,可见,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等一脉相承。汉字的“六书”也充分体现着造字规律与演变。只不过当时可能“好书者众”,而最后则只有“仓颉独传”。进入宋代后,徽宗大观三年,蔡京又奉命据内府墨迹重新进行勒刻印成《大观帖》,并附注“鸟迹书”28字释文。人们对金石文化的研究日渐兴盛,此时“搜罗古器、征求墨本”的浓厚研究氛围已经形成,金石文物对研究古文字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古文字的研究,对于“字”的认知,因历史的久远,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差异,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及解读,出现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今人所见鸟迹书,就是人们常说的仓颉造字。目前资料显示,其来源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阁帖》。公元992年(宋代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选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刻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即28字被纳于著名的《淳化阁帖》,遂得以公之于世。公元1109年(徽宗大观三年),蔡京奉皇帝之命,据内府墨迹重新勒刻印成《大观帖》,并附注“鸟迹书”28字释文: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既然其它文字没有流传,唯独这28字作为“法书”收入《淳化阁帖》及《大观帖》,自然有其道理,至少收录者认为它们不是图腾或符号,而是真实的“字”。
  总而言之,“鸟迹书”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有着时代、地理、背景等多方向的理论依据,对东夷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人自然尊仓颉为“文字鼻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