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20:14
鄌郚总编

方山庙会

  方山庙会
  方山位于昌乐县城东南10公里,海拔338米,"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为一邑之胜"(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山川志》)。方山庙位于方山西麓山腰间,古称龙神祠、灵泉观、西门大夫祠。庙宇由山门、过厅和大殿组成,掩映在青峦环翠之中。大殿正前方,有水池一方,《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祠前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内畜金鱼,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紫薇黄杨罗列左右。"池周设雕花护栏,游人可凭栏观池。池上架有石桥,供游客过往。
  方山始建年代已无可考。据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载,庙宇"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可见其始建年代至少不晚于宋末或更早。
  多年来,方山庙几经修缮。据《昌乐县续志。艺文志》载,清咸丰六年(1586年)所立《方山锡文上人戒行碑》有记:"锡文戒行和尚也……后方山西门大夫祠乏住持,遂卓锡为方丈主。当是时樵采牧躏,山几童,庙几圮矣。锡文力为修复,顿可观瞻……余暇又于半山植松千余株,数年间,虬枝纠结,掩映峰麓,望之巍然深秀,锡文力也……"另外,明隆庆元年(1567年)的《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重修龙神词记》碑,及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重修碑、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重修碑等,均记载了方山庙的重修事宜。1983年,昌乐县人民政府将方山庙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重点保护,并于1991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山门、过厅和大殿。
  大殿内供奉方山爷神像。塑像前雕有一座木质贴金并装有机关的坐像,触摸其膝盖即能抬起手臂。该坐像主要供人们请去祈雨或消灾避祸之用,可惜毁于"文革".
  关于方山爷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方山爷于子仁驱鬼的故事。于子仁,字景安,湖南武冈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明永乐六年(1408年)任昌乐知县。
  传说昌乐城营建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门。因西门外常年闹鬼,百姓不得安宁。几任县令皆置若罔闻。百姓无奈,便将西门严严封了起来。于子仁奉旨来昌乐赴任途中,在一位老人家中过夜。两人一见如故,彻夜交谈。老人将昌乐城闹鬼,民不聊生,而县令不闻不问事告诉于子仁。于子仁表示,此番赴任,定将驱魔捉鬼,为民除害。老人大喜,分手时赠于子仁手杖一根,说:"此物可助你途中防身,更可在紧要关头助你一臂之力。"
  于子人上任不久,就在农历六月二十七这天,携带老人所赠拐杖,率衙役多人,登城西望,只见西门外白骨成堆,荒草丛中,野冢一片,甚是瘆人。于子仁说:"世间从来邪不压正。本官走得正站得直,何惧邪魔恶鬼!"遂令大开西门。
  西门一开,妖雾骤起,搅得天昏地暗。恶鬼一个个张牙舞爪,向西门蜂拥而来。众衙役见状,抱头鼠窜。于子仁毫无惧色,执拐杖立于门前。恶鬼见县官头顶金光四射,又有无数神兵持利刃立于身后,立刻惊恐万状。于子仁大喝一声,举起手中拐杖。拐杖变作一条长鞭,金光闪闪,杀气逼人。于子仁一鞭打去,恶鬼死伤过半。余者一路南逃,直达方山,见山腰有一洞穴,便钻入洞内。于子仁持鞭紧追不舍,逼近洞口。众恶鬼眼见无法脱身,便在洞中喊叫:"我等千年不出,其奈我何!"于子仁大义凛然,答道:"尔等千年不出,我则万年不动!"遂取一巨石盖于洞口,持鞭端坐石上。日复一日,于子仁坐化于石上。恶鬼永远不得出洞。从此太平无事,百姓安宁。
  日后,百姓筹资,为于子仁建庙、塑金身,尊其为"方山爷",每逢六月二十七,前来焚香化纸,虔诚供奉。这便是方山庙会的缘起。方山庙会每年两度,另外一度为农历四月初八。此时正当初夏,方山草木葱茏,景色、气温最为宜人,正是游山赏景的绝佳季节。游山赏景,祭祀先贤,二者兼得,或许就是四月初八方山庙会的因缘。
  方山庙会延续至今,香火越来越盛。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山作为昌乐蓝宝石原生矿的中心,被誉为"宝山",知名度越来越高。方山庙会因此更具吸引力。每年六月二十七、四月初八两度庙会,都吸引着南至安丘、北至寿光、东至青岛、西至济南的香客信众前来赶会,多达数万之众。
  作为香火会,方山庙会以祭祀方山爷,祈求平安福祉为核心内容,故而方山庙一向是赶会的中心位置。人们摩肩擦踵,争相进庙,摆放祭品,焚香化纸,跪拜方山爷。院内香烟缭绕,人头攒动,肃穆庄严。为保证游客安全、避免火灾,县公安、文化等部门都派出得力人员,维持秩序,宣传防火防灾要义。
  上山进庙的数条道路上,游人如织。路旁摊点密布,以香、纸等冥品、祭品为主,也有时鲜果品、土特产等吃食之物及儿童玩具等,少有大宗商品交易。山上山下的空场上,群众自发的文艺演出十分火爆。京剧、吕剧悉数登场,秧歌、街舞各显风姿。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乔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