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山的传说
王效民
在昌乐县城西南三十里,车罗顶北部,有一座挺拔险峻的山峰,因此山外型酷似一只南北俯卧的猛虎,故称为虎头山,山上有一巨石,巨石之上有一脸盆大小的点灯窝子,说起这点灯窝子,还有一段神奇的历史传说。
相传隋朝初年,山上有一座法华寺,古寺建筑气势宏伟,院内古树参天、香烟袅袅,寺内主持法仁大法师,携门下一百多僧侣杂役,终日吃斋、诵经,伴随着声声木鱼,整个大寺弥漫在一片云雾蒸腾之中。寺庙里有二百多亩良田,分别租给山下的几个村庄的农民耕种,法华寺大殿前,有一巨石,巨石上有一脸盆大小的点灯窝子,夜晚添上灯油点燃,将法华寺周围照的一片通明。说来也怪,法华寺点灯,不但大寺周围一片通明,就是隔着一座大山,山前坡也如同白昼,山南官道上的客商夜晚走路也不用打灯笼。这在当时成了一大奇闻。在虎头山的南山脚下,住着父子俩,父亲周穆,儿子周云天,爷俩租种着法华寺的几亩地,空闲时间,周穆上山打打猎,不时的打些野鸡、斑鸠、山兔之类的野物,拿到集市上卖了补贴家用,儿子周云天则苦读圣贤书,父子俩夜晚从不用点灯,借着山北法华寺的灯光读书干杂活,小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无风无浪。这年冬天,天降大雪,北风怒吼,天寒地冻。周云天早上起来到山下挑水,发现在山下官道上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者,病卧在积雪中,已经冻的气息奄奄。周云天一见,二话没说,放下水桶,慢慢将老人扶起,踏着积雪,吃力的将老人背回了家。周老汉一见,急忙将老者扶到炕上,井端来热汤让老者喝下,
老人慢慢苏醒过来。原来老人在杭州知府做了一辈子书办,后来年老之后,想返回老家河北保定,由于多日的长途跋涉,病倒在雪地里,周老汉熬来小米粥,老者吃下小米粥后,精神顿时好了许多。周家父子又用春天采集的草药为老者治病,周家父子见老人无依无靠,回老家又无亲人,便动员老人留下来一起生活。老人为了报答周家父子的救命之恩,便留下来教周云天读书。因为山后点灯山前亮,周围的人们都因为这是块风水宝地,便纷纷迁来居住,不几年的功夫,这里便聚集了三十多户,形成了一个小村子,村名就叫点灯窝子(此村在民国初便并入杜家沟村)。十几年后,两位老人先后去世,周云天无牵无挂,便收拾行装进长安赶考,四十二岁得中进士及第,放河南许昌县令,后又升任江宁知府,最后回长安官至监察御史。
说来也怪,自达周云天离开点灯窝子进京赶考之后,法华寺的灯依然亮着,但虎头山前坡却再也不亮了。多少年后,法华寺毁于战乱,而大殿前巨石上的点灯窝子经历了多少风雨之后,却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似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一段历史传奇。
后人有诗赞虎头山及周围景致:
灯光反照虎山前,
墨水长流出西川。
墨溪澄清通澈底,
黑脐螃蟹万古传。
唐王住兵龙书案,
潺潺水声琵琶湾。
齐云腾空白果树,
虎视村前一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