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是昌乐境内第一名山。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山体雄伟,平原突起,巍巍壮观。东携白浪,西镇丹水,北映孤山,南望汶河。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气慨。山上植被丰茂,景色优美,钟灵毓秀,气象万千,实乃一邑之胜。方山又是一座宝山,享誉中外,名闻遐迩的昌乐蓝宝石盛产于此,是人们旅游探宝的绝妙去处。方山是桂河、于河、小丹河三水之源头。水乃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所以,方山又是一座生命山。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鸠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是华夏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据方山庙《柏树碑记》载,方山原有松柏1500余株,其中元柏至今已历700余载。不知是当初植树乡民们别出心裁,还是庙内僧众暗藏玄机,将这1500余株松柏,规则地排列成一个硕大的“寿”字,原来方山还是一座寿山,真是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昌乐城南20里有一座方山,山西坡的半山腰间有一座庙。庙内外石碑林立,古树参天,紫薇丛生,青藤绕槐。院内有一山泉,终年清澈,步云桥下,水流潺潺,此处景色宜人,堪称一邑之胜。大殿内雕梁画栋,正面有一尊身着官服的金面神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
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城营建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门。因西门外党年闹鬼,直闹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几任县令又人妖不分,面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湖广武冈人氏,姓于名子仁字景安的,长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才华出众又刚直不阿。十载寒窗,后来进应变中了进士,放七品县令。在奉旨来昌乐赴任途中,路过一个山村,见天色已晚,就在村头一位老人家里过夜。两人一见如故,言谈投机。老人对于子仁说:“这些下官亦有耳闻,此去上任,有意力除恶鬼,为民造福,还请老人家多多指教……”。老人欣然,两人一直谈到二列才各自安歇。第二天早晨,老人拄着拐杖把子仁送到村头上说:“你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这里有一拐杖,一可助你路上自卫,二可在紧要关头,助你一臂之力。”说罢将拐杖送与子仁。子仁连忙拜受登程。 子仁上任不久,就在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携了拐杖,带了衙役绕城巡视,见南、东、北三座城门大开着,人来车往有买有卖。唯独西门砖砌严堵,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子仁便问其故,衙役们说:“老爷有所不知,因西门我常年闹鬼蹂躏百姓,前几任老爷有的被恶鬼缠身丧命,有的怕鬼弃官而走,百姓为了提防闹鬼,才将西门堵了起来。”子仁听罢直摇头:“我却不信。”衙役们说:“老爷如若不信,登城可见。”于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果见白骨成堆,蒿草丛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语地说:“世间从来邪不压正,走得正站得直,何惧恶鬼!”当即令手下拆砖开门。众人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门一打开,果然妖雾顿起,扶摇直上,霎时搅得满城天昏地暗,恶鬼们一个个张牙舞爪,气热汹汹地朝西门蜂拥而来。众衙役们一见毛骨悚然,抱头鼠窜,唯子仁不惧,执拐杖立于门前。恶鬼见县官头顶金光四射,又有无数神兵各执刀枪立于身后,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子仁高举拐杖大喝一声,真个声似雷鸣,随手将拐杖抡起,手中拐杖立刻变成了一支金光闪闪的鞭子。一鞭子下去,恶鬼死伤过半,余者见进城不得,又入土不及,就拉帮结伙地寻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赶到了洞口,恶鬼见不能逃脱,就在洞内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斩钉截铁地说:“尔等千年不也,我就万年不动,看尔等还能糟蹋百姓否!”随即搬了一块大石头盖住洞口执鞭端坐石上,为民除害的县令于子仁也坐化在石头上。
真是:清廉养得正气在,官清黎民自得安。从此以后,昌乐城内才太平无事了。 后来,百姓念其为民除害造福,聚资在于子仁的坐化处建了一座庙,塑了金身,把于子仁尊称“方山爷”。直到现在,每逢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还带头供品,络绎不绝地来到方山赶庙会,虔诚地祭奠这位民为除害的县太爷。
建庙之初,正殿内有两尊塑像,其中一尊为木制的,体内设有机关,可以起坐。百姓遇到什么大事,就将木制的塑像抬到山下供奉。当地有一句歇后语,叫“方山爷赶边下——一溜下碴”。可见方山爷真的能够下山。文化大革命前,部队在山上施工打坑道,战士们就住在正殿。那年夏天,一个战士挂蚊帐时,不小心碰到方山爷身上,结果方山爷呼地站了起来。在场的官兵不知内情,可把战士给吓坏了。那时庙里还有和尚,闻讯赶来,按动机关,方山爷这才坐下。可惜这一文物,已毁于十年浩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