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5:44
昌乐 刘文安

昌乐焦姑与焦姑墓的传说

  昌乐焦姑与焦姑墓的传说
  在昌乐县乔官镇常家庄村西北半公里处,有两处紧挨着占地几十平方的大墓,说起这两座墓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现存的清同治三十一年三月而立的重修孝女祠残碑记载,北宋未年,在此处有个叫秦家庄的村子,村内有位熟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老秀才焦之成,膝下一子焦钦,娶妻周氏。老秀才除耕种着几亩田地外,还兼职做教书先生。别看老秀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却满脑子忠君报国思想。当他听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后,便闭门谢客,并不管是在家村外,从不谈论金人之事。南宋宋高宗建炎五年六月,儿媳周氏生下一女淑贤,这多少让老人脸上添了点笑容。几年后,他听说抗金英雄岳飞被害身亡后,随着复国梦的破灭,不久便含恨而亡。老秀才死后不几年,本来年轻力壮的儿子焦钦也暴病身亡。一个殷实的耕读之家,几年功夫便家破人亡,只剩下周氏和女儿淑贤相依为命,母女俩靠织席糊口艰难度日。几年后,姑娘淑贤出落成一位端庄秀美的美少女,邻村一商家子弟贪恋焦女淑贤的美貌和贤慧,欲娶她为妾。当时家族中的几位长辈贪图人家的钱财,几次上门威胁利诱逼焦女出嫁。为了奉养母亲,断绝族人的念头,焦女便“断发污面,誓不从嫁”.
  这年春夏之交,母亲周氏忽患重病,几天汤水不进,急得焦女欲哭无泪。一日周氏突发奇想,想吃新麦子面饽饽。当时焦家在村北有块叫焦团坡的地,地里的麦子刚刚开花,离成熟还得二十多天。焦女看着躺在炕上气息奄奄的母亲,愁得不吃不喝,天天跑到麦地里悲哭,也许是她的悲声和孝心感动了天地,不到三天时间,当别处的麦子刚刚谢花时,焦家的几亩麦子却籽粒饱满一片金黄了(时至今日,此地块的麦子总比别处的早熟十天至半个月)。周氏吃上新麦子饽饽后,病竟奇迹般的好了。又过了数年,风烛残年的周氏,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无疾而终。母亲死后,焦女变卖了全部家产,在众乡邻的帮助下安葬了母亲。母亲过世后,焦女便靠给人家织布度日。三年孝满,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终身未嫁的焦女悄悄来到母亲坟前,大哭一场后,无牵无挂地自缢于坟前一棵古柏上。乡亲们念起焦女的孝心,自发为她在其母的坟旁修了座孝女墓,并建了一座孝女祠,以此教诲子孙后代,要以焦女为榜样,对父母长辈要感恩尽孝。
  昌乐县钟山的传说--
  昌乐县南端的高崖水库东侧,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钟山。此山虽无挺拔险峻的雄姿,也无妩媚秀丽的娇态,却有一个神奇悲惨的历史传说。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大兴土木,广建寺庙,地方官绅也纷纷效尤,加大赋税,搜刮民财,掀起一股大办寺院之风。仅十年功夫,就把这座小山装扮一新。山顶庙宇殿堂与日争辉;四周围墙固若金汤;殿内香烟缭绕;木鱼声、诵经声不绝于耳;僧侣三十有余,真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山寺。
  佛门的本份是积德行善,普赦众生,而这些佛门弟子却都是些游手好闲的乌合之众,他们“挂着羊头卖狗肉”,尽干些鸡鸣狗盗、打家劫舍的勾当,搅得四乡鸡犬不宁,闻“僧”丧胆。
  一日,两个和尚奉主持之命,来到牛家庄化缘(征收生铁),在庄西头碰见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不过四岁。一和尚问:“小施主,你家住在哪儿?带我们去你家吧。”姐妹俩看了看两个“秃脑袋”,拔腿就跑。两和尚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一个简陋的农舍前。这时,一位约三十岁的妇人迎了出来,躬身施礼道:“二位师傅,不知道为何紧追两个孩子啊?”一个和尚色迷迷的上下打量了妇人一遍,摇头晃脑的说:“寺院要铸两口大钟,急需生铁,我们奉命前来征收,有碎铜烂铁尽管拿来,若没有,就揭锅。”妇人一听,慌忙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地说:“我丈夫去年暴病而亡,撇下我们母女三人,靠吃树叶、野菜度日,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仅有一口铁锅,可是我们的命根子啊!请老师傅以慈悲为怀,看在佛祖的面上,可怜可怜我们吧。”另一个和尚说:“实在不捐铁锅也行,到时候就拿你的两个小孩充铁铸钟。”说完,扬长而去。
  寺内,所征生铁堆成一垛,铁锅、鏊子应有尽有。主持亲自督阵,先让铁匠们把征来的铁锅、鏊子之类砸成碎块,接着点火炼铁,一个时辰过后,两口钟相继铸成。可奇怪的是每口钟都缺少两只耳朵,主持看着这残缺不全的钟,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厉声吼道:“徒儿们,你们谁说过闲话,从实招来。”众位和尚面面相觑,不敢做声,沉默了许久后,两个和尚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一个和尚答道:“师傅息怒。……”他就把在牛家庄化缘时遇到的事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主持听罢,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吩咐道:“命你二人速去牛家庄,把两个小姑娘捉来,不得有误!”于是两个和尚立刻赶到寡妇家。茅屋锁着,两个女孩正在柴门外嬉戏。两个和尚跑过去冷不防的用棉布塞住孩子的嘴,麻利地装入早已准备好的口袋,扎紧袋口,扛起小姐妹直奔寺院。
  出外挖野菜的寡妇回到家,发现亲骨肉不在,知道已被和尚抓走,顿觉天旋地转,发疯似地哭喊着奔向寺院。不料,山门紧关,任凭她撕心裂肺地哭、叫,这些丧尽天良的和尚却充耳不闻。哭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可怜的寡妇已经彻底绝望了,便一头撞死在寺门上。
  残缺的大钟砸碎后重又被填进铁炉内,待生铁熔化后,长老吩咐把两个孩子投进了滚滚铁水中……
  顷刻两口血肉之钟铸成了,轻轻撞击,两口钟同时发出“冤枉啊,冤枉……”的声音,这声音哀中带怨,柔中有刚,如泣如诉,令人心碎。这悲壮的声音,传到了山川,传遍了五岳,一直传到了九霄云外。
  两个孩子的悲惨遭遇震怒了玉皇大帝。次日早朝,玉帝降下圣旨,命霹雳将军下凡,严惩这些佛门败类,替苦命的百姓伸冤。霹雳将军辞过玉帝,退下朝来。
  隆庆二年(1568年) 4月27日,晴空万里,骄阳似火。近在咫尺隔河相对的韩家庄,人们正在忙碌地打麦子。末时光景,一团灰白色云朵仿佛一只大伞,由南向北径直飘到这座小山上,直打转转。一刹那间,云朵开了锅似的上下翻腾向四周扩张,直到罩住整座山时,突然停止,片刻,云中一火球刺眼地闪了一下,紧跟着一个震天动地的霹雳,二个、三个……顿时,闪电连成一串,雷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让人们不寒而栗。整座小山被火光包围,这火光,红中带黑,黑中透亮,大雨象绝堤的洪峰倾泻而下,迅猛异常。半个时辰过后,云块渐渐拔起、升高,飘然而去,火辣辣的太阳重又炙烤着这座小山。
  奇怪的现象发生后,住在周围的人们纷纷云集小山。“哎呀,好大的雨啊!”昔日的庙宇楼台已荡然无存,小山被冲刷的干干净净,犬牙交错的山石露出狰狞的面目。山下瓦砾成堆,几十具被雷火烧焦的尸体,随着污泥浊水汇入汶河,流入大海。一对姐妹钟,一口被冲到牛沐寺,另一口不知去向。
  从此,人们把这座小山命名为钟山,这神奇的故事一致流传至今。有诗为证:“和尚秃驴丧天良,活人当铁炼钟忙。玉皇大帝生了气,霹雳将军斩孽障,钟山头顶挂淤柴,没碍韩庄打麦场。”
  陈师傅与陈师傅墓的传说
  提起陈师傅,昌乐县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卒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迄今虽已160余年,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昌乐乡民仍有携带糕点香火,从四面八方赶到他墓前祭祀悼念的风俗。陈师傅为何人,为何人们至今还纪念他?
  据国民二十三年(1934年)《昌乐县续志》三十七卷记载:“陈俊,字伯杰,章丘人。通医术,卖药城南关。不蓄资财,四方馈赠,随手尽。殁葬西阁外。颇着灵验,至今祈祷者不绝。道光二十年乡人立石表墓,民国十五年复立碑,禁樵牧,为之建垣焉”.
  陈俊,这位异乡人士生于何年何月,又何年何故从祖籍章丘来到昌乐,尚无据可考。相传他少时家贫,勤奋好学,天资聪敏,酷爱医道。他原是南关一家财主的佃户,经常利用农闲时给乡人义诊看病。对医治少儿生疮长疖之类的病尤为精通。对那些无钱买药治病的穷苦乡人,十分同情,常是慷慨解囊,分文不取。后来,他自己采药、配药、制药,在南关西阁门外盖了两间草房,专为穷苦百姓们开了个小药铺,供病患者候诊。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对那些贫困的重病者,总是亲自登门带药义诊,凡经他手,药到病除。有年夏天,正直城关周围鼠疫盛行,民死相籍。他用自制研配的药方,沿途散发,好多奄奄一息临近死亡的病人,吃了他散发的药,竟然起死回生地活了过来。传说西阁门外原有一条通往京城的官道,有年春天,一个南乡穷秀才进京赶考路过这里,不兴染上重病,晕倒在路旁,不醒人事,危在旦夕。幸被出诊回来的陈师傅发现,连夜抬到他的住处抢救。不几天他不仅救活了穷秀才的命,还帮他盘缠赴京考取了进士。
  因为专替穷苦人行医治病,济世活人为本,穷苦百姓都视他为自己的神医,大人孩子见到他,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在他一生中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病,救活了多少人的命人们对他感恩不尽,纷纷携带礼品登门酬谢。然而,他一一谢退,对实在退不掉的礼品,“四方馈遗,随手尽”.相传他一辈子没娶妻室,无儿无女,却对乡间孩童喜爱如子,常将糕点糖果随手分散给他们。晚年生活十分简朴,粗茶淡饭,不求闻达,不交仕宦,不蓄资财,不弃贫贱,清白一世,直至终生。
  生前,陈师傅为黎民百姓作了无私奉献,却没有为自己留下半点资产。死后,人们深深怀念他,为他立石表墓,树碑立传。他谢世后,祖籍章丘曾来人欲将其遗体回乡安葬。城关乡民纷纷跪地叩拜,要求就地厚葬。来人开始不同意,后终被乡民们的虔诚所感动,同意就地安葬。安葬这天,天降甘霖,南关村民家家穿白,户户带孝,在西阁门外为陈师傅冒雨举行了隆重的殡葬仪式,为他筑了坟墓,还在墓旁修建了一座八角亭。亭内挂满了乡民们送来颂扬他医德高尚的各式牌匾。墓前有石碑,碑高丈许,刻有碑文。墓地四周砌以花墙,苍松翠柏挺拔于四围。那时的西河,碧水涟涟,流经墓地,终年不涸。围墙正面筑以石阶,人们可拾级而上。
  乡民们为了永远纪念他,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他墓前举行香火会,搭起台子,请来最好的戏班,唱三天大戏。相传当时周围村庄男女老少,纷纷盛装赶会,西阁门外,摆小摊的,跑杂耍的,人山人海。邻县的乡民,有的抬着食盒带着供品,从百里之外纷纷赶来吊祭。至今在南关村民中流传着要是小孩生疮长疖什么的,大人只要念叨念叨陈师傅,就回祛病免灾的传说。
  1989年春,为修南环路,需将陈师傅墓迁址。城关村民主动捐款数千元,专为他修建了墓地。还为他建了一座四门亭,亭前树起一方青灰色水泥碑,碑面镌刻着“陈老仙师流芳千古”八个楷书大字。2001年3月,在新建的恒安湖公园内,又专为他新盖了一座仿古建筑-“陈公祠”.祠堂三间,座北朝南,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祠内正中,塑有他手持药葫芦正为病人义诊的彩色泥塑一尊,墙上是一幅幅介绍他生前事迹的彩色壁画。院内左侧,树立着一方功德碑,铭刻着他的生平和业绩。至今前来凭吊谒的人络绎不绝。
  陈师傅这位历史名医,德艺双馨,清白一世,生前他为自己什么也没留下,死后却为后人留下了心中的丰碑。
  罗成墓
  青上铜矿西有土台,传为罗成点将台。而北鄌郚镇有擂鼓山、车锣顶为昌乐县海拔最高处,相传为当年罗成指挥征战的古战场,鄌郚街办南十五里处,有雨落山,九女藏夫冢,为罗成墓。
  【雨落山】位于昌乐南部高崖镇汶河北岸,泊庄村北,东辛庄东北,南良村正南,海拔176米。山势平缓,林木葱郁,天晴之日,山色清秀,天阴之时,烟雾缭绕。
  “九女藏夫冢”就坐落在该山南坡,为唐代墓葬群。其十冢相互遮掩,近数十冢,远数九冢,故称“九女藏夫冢”,又称“罗成十冢”.“百里闻名雨落山,九女藏夫在山前”,形成了一处十分奇特的旅游景观。
  罗成墓·“九女藏夫”
  我的老家,在山东中部沂蒙山区的“郊区”,离沂山60里路,在葱郁的麦田里张眼一望,就能看到它隐约的蓝色身影,而从这个山上奔流而下的清澈的汶河,也歪歪扭扭地从我家前面淌过,山之青,水之秀,景色之美可想而知。
  村子的东边,是一个不能叫山的小山包,老人们都叫它“雨落山”,据说,这山上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山上有罗成的墓。
  罗成是谁?就是那个一个回马枪“挑”倒一片美女的隋唐帅哥啊,当然,传说还没具体考证,但老人们都这么说。
  山不在高,有险则灵,地不在大,有故事就有内容。故事是这样的,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不太平。雨落山上聚集着一帮土匪恶霸,勾结官府,打家劫舍,四周村民惨遭掳掠,苦不堪言。为了世界和平,瓦岗英雄秦琼、罗成等就挺枪而出,与这帮土匪展开械斗。
  着名的红泥沟大捷后,罗成率部杀至雨落山,了解到当地百姓的疾苦后,他立志为民除害。罗成英俊年少,武艺高强,其绝世“罗家枪法”不知使多少好汉叹服,更引来无数美女的秋波。见有人上前叫阵,要求PK,势力强大的土匪就借着雨落山的险要,包围了罗成的队伍,罗成率众一次次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被PK至死。
  在这场让他丧命的战役之前,罗成曾凭借其“中性”之美,迷倒了九位女FANS.听说偶像战死,她们就从各地赶来,手起刀落,一举打掉了这帮坏蛋。找到了罗成遗体后,FANS们围在其遗体前哭了个昏天黑地,直哭得电闪雷鸣,泪雨连天,直叫人感慨。
  等雨停时,人们发现,九名烈女已为罗成殉情!消息传开,周边村民就地把罗成与九位女子分别厚葬。可第二天,人们再到山上祭奠时,却发现坟冢的位置发生的“乾坤大挪移”--罗成墓找不到了!无论站在那个冢上,总有一座冢被地势所隐藏,这就是“九女藏夫”的由来。
  据说此冢远看为十座,近看为九座,不过可惜的是此十冢现已全部被盗过。
  王裒院民间传说:
  “慈母惊雷” “松柏逆西”
  雹子不打孝廉地:山东中部农村季都有几个“雨节”.每个“雨节”都有一个“说法”,如农谚有“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因为这一天是“没尾巴老鲤”的生日。龙能行风唤雨,所以保险下雨。六月初一是雨节,因这一天是王裒母亲的忌日,年年“没尾巴老鲤”来上坟,必痛哭一场。所以有“六月初一雨淋淋,没尾巴老鲤来上坟”的谚语。
  据祖辈传说,王裒院村周围十几里以内,从来没有受过冰雹灾害,即使下冰雹也是几个豆粒大小的雹子,成不了灾。传说也与“没尾巴老鲤”有关。因治理黑龙江有功,受到玉皇嘉奖,特赐“免雹招牌”一面。又因王裒筑庐墓侧教书育人,德操高尚,乡里举荐为“孝廉”,所以有“雹子不打孝廉地”的传说流传至今。
  没尾巴老鲤:相传没尾巴老鲤当年冲出来的那条河,也因王裒的“孝子”名声,把这条河命名“孝夫河”,将“没尾巴老鲤”的功劳,给其兄长记上了。
  有关没尾巴老鲤(李)的传说,虽然说法各异,但在昌乐一直与孝子王裒有关,《昌乐县志》、《昌乐历史文化丛书》、《昌乐名胜名人传说》等书籍具载其事。
  孝子精神:据该村的老人讲,墓院内那六十多棵两搂粗的大松树,没有向西探的枝,即便是西边发的枝也弯向东或南北,这更增加了老百姓对王裒的崇拜和神秘感,每年的古历九月十七日(王裒诞辰)举行相当隆重的拜孝子盛会,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烧香一封,添土一兜。日积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鼎盛时期墓高20余米。1947年潍县解放前夕,墓院内的六十多棵大松树被陈金城的部队全部割去修了碉堡。从此,墓院日渐凋残,“文革”期间,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王裒墓院,是“四旧”魁首,首当其破,凉亭砖瓦木料拆去建了学校,八九座石碑修了桥,院墙坟堆被挖去填沟垫坑,从此,王裒院村犹在,王裒墓院荡然无存。但王孝子及其精神,像山峦高峰一样巍然屹立,普照千秋万载。
  “仙方活人”:在王裒院墓凉亭子西间正面上方,原来有一块赭底金字的长匾,上书四个大字。字体端正秀逸,熠熠生辉。谈起这块牌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哩!在清朝光绪年间,汶河岸安丘境内某村有一个大户忽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四处求医问卜无果。他的儿媳妇很孝顺,听说昌乐有个王裒爷很有灵气,就前来求拜,结果王裒的神灵得到了应验,其大户吃了儿媳妇求来的神药,没多久竟康复如初。为了答谢王裒的救命之恩,其家请人做了一块赭底金字的长匾,上书“仙方活人”四个大字,挂在了王裒墓院。王裒赐药的传说被人们一辈辈传了下来。
  祈求吉祥平安:传说王裒院庙里有许多上供用的盆子和碗,村民葬丧嫁娶大办宴席时必去借用,用完后再送回,据说用了这些盆子碗就会沾上灵气,办什么事都顺利。农忙时节如果家里无人照看孩子,送到庙里,孩子会不哭不闹、平平安安。当地人以此凭借王裒的灵气,祈求吉祥、平安。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王裒的生日)为香火会。香客游人纷纷前来祭拜,或祈风调雨顺,或求福寿康宁,或求神灵赐药,以期获得心灵的慰藉,至今庙会香火不断。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