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9 20:36
鄌郚总编

石文:祖籍变样想起饿病逃荒时


  父亲年轻在安丘、济南、烟台等地工作时,不时就回家看望父母。1937年抗战开始后,在鲁西朝城担任县邮局局长,担子重责任大,爷爷早就去世,奶奶40年代初也去世了,俺父母没回过祖籍。新中国建立后,祖籍俺姥爷、二大爷等亲友经常来济南,更引起父母亲对家乡的怀念。1954年我和三弟祥林从南方回济南探亲时,父亲郑重说起:等您妹妹新疆来探亲时,你们都回来,我领你们回祖籍看看咱老家……。后来,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吃大锅饭搞得国家经济条件一直不好,没能如愿以偿——但他常委托大哥到祖籍拜望亲友。1962年父亲退休后,他就一个人去了,乘火车到了潍坊,遇上了连续倾盆大雨,在旅馆里住了几天后只得返回。没回祖籍给父母岳父母扫墓,是俺父母一大遗憾。
  小泊庄历史上是比较贫困的,2002年秋,我们弟兄4人都离退休了,5家两代10余人,由大哥专程带领我们回祖籍祭祖。沥青公路快修到我们村庄了。虽然不如南方农村二三层楼房那么多,但平房整整齐齐,电灯电话普及了,衣食住行看不出多少贫困的。不少人家有人在城市就业,改革开放后变化不小……
  祭祖找不到祖坟了,说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粮食不够吃,按上级布置将祖坟平掉了(其实要解决缺粮问题,科学耕作是正途。“人民公社化”后农民说:“人头不到齐,锄头不落泥”, 大锅饭哪能提高产量?)。善民、善英、善敏等领俺在祖坟地方看望时,我们想起了七七事变那年回祖籍,妈妈带我们上坟磕头祭祖的情景,不免唏嘘不已……善英他们又带我们到爷爷挖的老井——旧时我们这一支人家都吃这个井里的水,现在半个村的人仍吃这个井里水,都说这个井里水甜----爷爷奶奶逝世六七十年了,乡亲们饮水思源——爷爷奶奶的恩德大家没有忘记,他们确是永远值得后人怀念的慈祥老人。2007年全村吃自来水了,乡亲们还不舍得把这个井填掉。我们晚辈27人就在老井旁边合影,还在善英天井里合影留念。
  说起平掉祖坟种庄稼,想起了父亲曾叫我在南方农村找个地方、安排四婶母携带俩堂妹举家南迁度饥荒的往事:那是在反右派后,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的年代(史料称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史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杭嘉湖地区,这时也大伤元气。1958年是个大丰收的年成,时任浙江《杭嘉湖报》记者的我,初冬时节,去“银‘嘉善’县”的西塘大公社(饿病逃荒时秘书田家英奉毛泽东之命在此蹲点)采访,正赶上“大兵团”作战,男女分别组成“兵团”,集中食宿,集体干活,田间金黄的水稻不去收割,而是集中农民干些无效劳动。次年春城乡就普遍粮食紧张。入秋,妻子第一个孩子将临产,粮油糖等限量供应了。幸好,嘉兴火车站边上许安村是我协办农业合作社的地方,太平天国后逃荒来嘉兴的绍兴农民、李大伯是集体食堂采购员,他就“义不容辞”地为我购买了食油两大瓶15斤……1960年春节每人限量供应猪肉4两,我在德清县采访,某大队养猪场送我2张肉票,得以买来劣质猪肉2斤,算是过年了。就在1959-1960年哪一天记不清了,父亲来信说:您四婶带着俩女孩断粮没法活下去了,县里提说凡有处可投靠的,就允许他们投奔亲友找到一线生路……。这时中共嘉兴地委从嘉兴迁到了湖州市,我赶紧到市郊我搞土地改革的龙山乡俞家坝大队(现已是湖州市区湖州日报社高楼大厦诸单位所在地)落实父亲交代我的任务,支部书记张宝法满口答应到他们村插队落户,我又赶紧写信报告给父亲。过了好长时间,父亲来信说,与您四婶母商量过她三口人不去了。为此我纳闷了好长时间。2007年我看了第三期《炎黄春秋》刊载的《大饥荒中的县委书记王永成》(作者马钟岳),才知道在那场大饥荒当中,全国平均每个县有一、两万名农民兄弟被夺去了生命,但是,王永成担任县委书记的昌乐县却没有饿死人。我这也才明白四婶家3人为什么不来了。

  作者简介:
    刘德麟,又名石文,男,1931年7月生,昌乐县泊庄村人,离休前任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史志编纂室主任,编辑。
    石文早年参加革命。1948年10月考入华东大学文学院外语系,1949年初南下,历任镇长、县委宣传部长、杭嘉兴湖报社记者、文教组长、嘉兴市政府史志编纂室主任等职,1993年离休。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