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6 06:53
鄌郚总编

寒国:寒浞代夏 一度成权力中心

  寒国:寒浞代夏 一度成权力中心
  □齐鲁晚报 记者 张九龙

  潍坊寒亭区境内有条浞河,古称寒水,夏朝时的寒国由此得名。在灿若星辰的山东古国版图中,论存续时间、疆土面积,寒国着实上不了台面,可这个小国却因为国君寒浞的存在而引人注目。从一个被本族本乡驱逐的不良少年成为东夷族的宰相,再成为天下共主,寒浞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部落弃儿
  上位成后羿心腹
  寒浞是东夷族人,不过追根溯源,寒浞一族也算黄帝的后裔。寒氏因生活在寒水之滨而得名,他们的始祖叫寒哀,《世本》称“寒哀作御”,可见寒哀曾给黄帝当过司机,算是黄帝身边的亲近之人了。后来,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下少皋,沾着联姻的光,寒部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潍坊一带定居下来。寒浞正是寒哀的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
  说起寒浞,必然绕不开他与后羿的那些恩恩怨怨。后羿是当时整个东夷族的首领,寒浞与后羿同属东夷族,但后羿属有穷氏,寒浞则来自伯明氏。
  从正史描述来看,寒浞一生就是个大写的“污”字。寒浞从小心术不正,四处造谣生事,惹下不少祸事,激起了民愤,是个顽劣不堪的问题少年。无奈之下,伯明氏的首领将其开除出籍,驱逐出境。在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年代,人一旦被部落所抛弃,无异于是给他判了死刑。虽然并不知道寒浞到底干了什么荒唐事,可单从部落对他的判决来看,这离经叛道的“熊孩子”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个“邪神附体”的小伙子离开部落后,并没有“累累若丧家之狗”。顽劣归顽劣,寒浞确实有股闯劲,不仅没变成丛林野兽的腹中餐,反而成功走进了东夷首领后羿帐中。
  不知是被灌了什么迷魂汤,还是命中该有此一劫,后羿一见到寒浞,居然很喜欢寒浞这个坏小子,对他非常信任和器重。非但不赶他走,反而立马把他收为心腹,常常派寒浞替自己做事。
  当时的夏王太康是著名的昏君,游乐田猎,不理政事,搞得民怨沸腾。后羿干脆兴起义兵,向朝廷发难,驱逐了太康。不久,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夏朝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可后羿勇猛有余,头脑不足,对治天下没啥兴趣。于是,他委任寒浞为相,总揽朝政,自己则整天痴迷于打猎。
  恩将仇报
  据寒国而御天下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族人没想到寒浞这坏小子会有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之日,但对他的品行却没有看走眼。羽翼渐丰后,寒浞设计杀了对自己有收容之恩和知遇之恩的后羿,占了后羿的妻妾,并残酷地屠杀有穷氏族人,有穷之地尽入寒浞之手。
  寒浞有野心、有手段,很快,他就控制了整个东夷族。为了站稳脚跟,他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寒国,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先后征服了周边小国,进一步扩大了古寒国的版图,并持续打压夏王室的残余力量。
  当时的社会,部落联盟遗风尚在,“家天下”的概念很模糊,天下最高权力在不同氏族之间轮换,为了坐稳江山,寒浞自然要扶持自己的部落、自己的寒国。为了使自己的地位得到绝对保障,寒浞对已经失去“天子之国”地位的夏王室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寒浞攻下了夏都,夏王虽然亲自率军抵抗,还是不敌寒浞的军队,因不愿被擒受辱,自刎殉国。为了斩草除根,寒浞又对城中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至此,夏后氏不仅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夏朝统治权,而且连部落的老巢都丢掉了。
  在寒浞的经营下,寒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度成了天下强国和权力中心。可是,仇恨的种子随着夏后氏国破家亡的那一刻生根发芽,多年来夏人从没有放弃挣扎和反抗,一直暗中串联,等待复辟时机。
  大约统治天下四十年后,八十岁的寒浞已是风烛残年,太康的儿子少康部队突袭寒国都城,寒浞还没来得及调兵遣将,就被少康的军队捉住并处死。很快,寒浞的亲族全部被杀,寒浞两个勇猛无敌的大力士儿子,也先后在自己的封国被杀。最终,少康重新确立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风光一时的寒国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寒国被夏灭后,族人南迁,商末迁至徐州至江西一带。
  大兴土木
  古冢曾助力抗日
  不得不承认,寒浞虽然品行不咋地,但是在军事、治国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尤其是与太康、后羿相比,寒浞已经算是勤勉的领导人了。据《莱州府志》记载,在古寒国境内,从莱州的过西村至寒亭方向有一条高岭,此岭是当年寒浞为抵御海潮的侵袭,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修筑的海防大堤残存遗址。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能够放眼长远,兴修海防工程,寒浞还是颇有才干的,绝非只是嗜杀成性、阴险狡诈之徒。同时,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寒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且国内局势稳定,否则不足以支持如此规模浩大的土建工程。
  潍坊寒亭区寒亭村一带是寒国的故城,虽然城池已经难觅踪影,但是周边仍能发现一连串的与寒浞相关的传说和遗址。例如寒亭村边的浞河,是因寒浞而得名;沿浞河上游的仓上村,传说是寒浞当年囤粮之地。而寒亭村南以五公里处,有处方正的巨型寝陵,传说是寒浞的埋骨之处。
  寒浞冢的东面、北面及附近村内均有一些深浅不一的沟壑,这些沟壑因年代久远,或阻断、或淤积,已经看不出具体的走向,当地号为“九龙聚首”。寒浞冢封土高6米,墓冢保护完好。整个墓是由黄土、黑土、沙土等多种土层混合而成,层次清晰可辨,显然是由人工夯筑而成。当地周围曾出土过许多文物,战国的、商代的、夏代的乃至龙山文化时期都有。
  据当地村民回忆,以前的寒浞冢周围被一片高大的松树林所覆盖,东西、南北绵延均有百余米长,松树所植年代已不可考。昔日松树林遮天蔽日,风过林梢呼呼作响,给人以阴森恐怖的感觉。1938年1月,日军进驻潍县,3月中旬,烟潍公路寒亭段发生了附近村民伏击日军军车事件,日军为实施报复,于次日放火烧了沿路十多个村庄。此事对当地百姓触动很大,村南那片松树林密密麻麻,寒浞冢又居高临下,如果日军来了屯兵于此,会形成极大威胁。权衡再三,附近村民砍伐掉了松树林,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