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9:20
鄌郚总编

“神”县长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0:24
鄌郚总编
  “神”县长
  张庆亮/文
  “神”县长姓“于”不姓“神”,但是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就是人民的守护神、幸运神。
  于县长叫于子仁,明朝湖北黄冈人,1385年考中进士,先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后下派地方,到昌乐县担任了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昌乐县绅士派代表去向朝廷汇报说,于县长处事果断、才能超群,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对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的个别干部依法惩处,全县群众万分感谢皇上给俺派了这么个好县长!朱元璋很高兴,对于子仁“赐金”鼓励,并提拔他当了县长。
  《明史》的《循吏传》中,有于县长的名字。“偱吏”一词儿,始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专指那些在职时重农重教、清正廉洁、富民安民,调走后被百姓景仰怀念的市、县级地方官,也称为“良吏”(好干部),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
  《明史》记载,当时朱元璋“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采取严厉措施整治干部队伍,市、县级干部犯点儿小错误就被逮捕处治。但是,也有“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发现表现不错,不但释放而且破格提拔的。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有3名县长、1名副县长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中包括昌乐县长于子仁。可能是于县长刚正不阿得罪了人,被逮捕审讯。“部民为[其]叩阍”,昌乐县百姓派出代表,不远800多公里,到南京上访喊冤。朱元璋本来就对他印象不错,听了群众反映后,“太祖喜,立擢四人为知府”,立即将这4人提拔重用,于子仁升任登州知府(市长,驻地蓬莱)。
  于县长调走时,昌乐百姓依依不舍,洒泪告别,将他列入“名宦祠”。于子仁去世后,百姓又把早在元代以前就建成的“龙神祠”,改成了纪念于子仁的“方山爷庙”,为他塑了像,一年四时八节像神一样地供奉他,并在每年六月二十七(于子仁生日)这天,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历史上(现在也还有),官员调走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送“万民伞”,或者“断蹬遮道”拦着不让走的事儿。有时是百姓真的不愿官员调走,有些则是安排的“作秀”,尤其是官员提拔的时候。一个县长,生前在位的时候遇到点事儿,如果说百姓千里迢迢进京,还有可能是“被喊冤”的话,那么死后被建庙、塑像,当成神一样怀念供奉,那么这种举动就是发自内心的,说明真是个好干部了。做人、做官到这个份上,值了!
  君不见,调走或下台的官员,被草民鞭炮热烈欢送的,也不在少数呢。而在当地民间,于子仁不但是个清官、好官,而且还成了能降妖伏魔、消灾除难、庇护善良、保佑百姓的化身。
  民间传说,于子仁是为了驱除害人的妖魔,坐在恶鬼躲在里边千年不出的洞口而坐化(去世)的。《大清一统志》则记载于子仁在昌乐“驱虎患,有恵政”。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把他“杖虎”的故事放在了登州。明朝的昌乐、蓬莱,是否还有老虎存在,恐怕很难说,但他“有惠政”则是肯定的。蒲松龄还据此为原型,写了小说《赵城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