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8 13:41
鄌郚总编

喝茶的记忆

  喝茶的记忆
  作者:孟繁柳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83岁,工作与生活的经历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且不说汽车、楼房、电视、手机,单喝茶这一生活细节的变化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回忆起来耐人寻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根本没有喝茶的意识,还把喝茶视为浪荡公子的奢侈行为。那时教师下课后,炊事员给办公室送去一桶白开水,口渴的舀来一杯“咕咚咕咚”喝下去,就完成了解渴的任务。若有亲朋来,仍以白开水招待,亲朋也不会有意见。因为茶农也实行大集体生产,茶叶的产量极低,市场上也买不到茶,再说,就是有卖的,哪里来钱买呢?更何况温饱没解决,“肚里没本,喝不得茶水”。
  我的老家在农村,那个年代农村有些老人闲来无事也想喝茶,但没钱买。他们想到供销社的干烘大茶叶,就采些无毒的树叶来,洗净晾干,然后上锅炒焦,冲泡的水红褐色,入口是糊味,很像喝大叶茶。条件好些的老人将小枣、山楂、桔皮炒干当茶喝,冲泡的水甜滋滋、酸溜溜,味道十足,很有养生保健价值。
  六七十年代,人们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夏末秋初采来国槐的槐米,晒干炒成微黄色,以此代茶,其水略有苦味,喝了能败火。有些人去田野挖来苦菜子、茵陈、蒲公英等野菜,洗净晾干,再上锅炒,冲泡的水与茶水无甚区别,喝了排毒。老人们围着在一起边喝边聊,乐在其中。有的还当作礼物馈赠亲朋,深受欢迎。
  在物资实行供应的年代,过春节干部职工每人供应二两茶叶,有了这二两茶,就让人觉得春节会过得踏实丰富。至于茶叶的品种与质量,无人计较。有毛不算秃嘛!村里喜欢喝茶的爷们,知道你供应了茶叶,就登上门来。不用问,准是来找茶喝的。你赶快泡上壶,茶水一上口,保准夸上几句:好茶,有香头!喝着茶海阔天空地聊,越聊邻里的感情越深,乡愁越重。有的邻居家来了贵客,以清水招待实在说不过去,自然会想到上班族供应了茶叶,就赶忙跑来,知己不套,“俺家来了客,要壶茶喝,日后有了再还您!”不用管还不还,快包上壶。有的要了茶还不行,又难为情地说:再借您的茶壶茶碗用一用。要求满足后,邻居会感动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够意思,好邻居!俺忘不了!微不足道的一壶茶,让邻居大动感情,传递着邻里乡情,增强了左邻右舍的团结。
  群众普及喝茶,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人农民增加了收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有了喝茶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茶农也实行了茶园承包,市场上的茶叶渐渐多起来。从此,亲朋好友上门就以茶招待了。即使不来客,自家人也喝起茶来,上班族都备有茶杯,泡上杯茶,喝一天,很少有人再喝白开水了。大众家庭普遍置上茶具,晚上归来,泡上壶茶,喝了解除疲劳,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快乐。
  80年代初,茶的品种还比较少,偌大的公社供销社,摆的茶叶篓子几乎除了大叶子就是茉莉茶,质量也比较差,当时又香又有浸头的茉莉三元一斤,但群众还是觉得贵,买不起,只能喝二八毛一斤的茉莉末,一天喝不了几分钱,能喝得起,这就是当时的购买水平,也反映着生活质量。
  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喝茶的要求不断提高,又加媒体宣传养生保健知识,人们懂得了戒烟、限酒与科学饮茶。家庭备的茶也多了起来,有红茶、绿茶、茉莉花茶。如果你走亲访友或串门,主人一定会征求你的意见:想喝什么茶?然后按照客人的喜好泡上应心的茶,让你喝个舒心惬意。周日回家休息,遇上邻居,他一定会说:“走,到我家喝茶去!”这充分反映着群众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关心民生,提倡文化自信,人们在喝茶中又研究茶文化,懂得了冬天喝红茶、夏天喝绿茶,春秋喝茉莉和铁观音,也知道空腹不喝茶,刚放下饭碗不喝茶。对茶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无疑会提高喝茶的质量,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喝茶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便有力地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富国强民的正确道路。我们要大力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