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23 16:23
鄌郚总编

高青县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定位为薄姑城初探

  高青县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定位为薄姑城初探
  位于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东南的陈庄遗址占地面积近90000平方米,是南水北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在2008年10月至 2010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仅发掘了遗址的东南一部分,共四次发掘,揭露面积9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以陶器为主,较多的骨器、蚌器,另有大量的贝壳、兽骨等。陶器可辨器形有鬲、簋、豆、罐、盆、甑、瓿、盔形器等。出土了山东地区第一片西周刻辞卜甲。
  共发现5座马坑和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从暴露情况看,前面两辆车驾车马头部均有海贝串饰及青铜马具等装饰品,十分华丽。驾车的马呈站立状态,这种情况在过去发现的车马坑中十分罕见。发现西周墓葬9座,位于城内的东南部。其中2座为大型的"甲"字形墓葬。7座中型墓葬均为一棺一椁,头端有器物箱。随葬品有铜器、陶器及少量的玉器、海贝串饰等。其中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较为清楚。这项考古发掘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周代考古的空白,是半个世纪以来山东齐国历史考古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 2009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
  根据考古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专家初步断定,这座古城应为西周早中期遗址。就这座古城的具体定位,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根据出土的文物和铭文,很多专家和文史工作者就古城的定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一、营丘城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庄考古队执行领队高明奎倾向营丘说。有三个原因:一是古城与齐国所处的时代吻合,根据发掘的文物等,初步断定古城应在周早中期,而营丘作为齐国第一个都城,时间上是一致的;二是出土青铜器的"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十字铭文,提到了"齐公",认为齐公应该是齐国开国之君姜尚,而姜尚建立的齐国都城就是营丘;三是高青陈庄古城正处于当时齐国的地盘上,根据经验,一般不会同时存在另一个相当的政治实体。因此,部分专家推断此城应该是齐国都城营丘。但笔者不这么认为,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营丘。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皇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依次受封。"《史记》明确记载营丘是齐国的第一个国都,是姜太公建立的齐国的都城。从此,姜太公封齐都营丘之事,便屡屡见于典籍。《韩非子》:"太公望东封于齐,……至于营丘";《吕氏春秋·卷二十》:"昔太公望封于营丘";《毛诗笺》:"封太公吕望于齐,是谓齐太公,地方百里,都营丘".但营丘的具体位置没有明确的说明,为现在营丘所在地留下了争论的空间。目前,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临淄即营丘,近现代史学大家郭沫若在他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里说:"姜尚被封做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另一种是认为昌乐的营陵即营丘。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里说:"成王又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县)".
  史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史记·齐太公世家》:"封尚父于齐营丘","莱人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以及《盐铁论·轻重篇》:"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等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看出,齐国所定都的营丘和当时的莱人居住地搭界,而当时的莱人也就在现在的山东半岛的中北部,既然是"营丘边莱",很明显,营丘的位置要偏东,而不是现在的陈庄这个位置,因为,陈庄这个位置和当时的莱人中间还有薄姑国和丰国,从地理位置上是不搭界的。
  另外,假如陈庄古城是营丘的话,那么它必定是姜太公所在的齐国的国都了,《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建都营丘治齐,历经一世太公、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至五世哀公。齐哀公时,因荒淫废政,被纪侯谗之于周,周厉王暴虐,听信纪侯谗言,烹齐哀公,立其弟为胡公。周王室对齐国内政的干涉,导致齐国内乱,胡公因得不到宫室贵族的拥护,在营丘难以立足,只好徙都薄姑。这就是说,营丘作为齐国的第一个国都经历了五代齐王,而这些齐王死后都没有葬在营丘,而是葬在周王室都城附近。《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既然五代齐王都没有葬在营丘,那么,现在高青县陈庄古城考古发掘出的墓葬不可能是齐王的墓葬,更不可能是姜太公的墓葬了。
  第三,古城存在的年代为西周早、中期,而营丘作为齐国都城是西周初年,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陈庄西周古城不可能是营丘。
  二、丰国都城说
  有学者认为,陈庄遗址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小的封国——丰国的都邑。西周金文有"丰公"、"丰伯"、"丰王"等称谓,学者多以为这个"丰"即西周时期的姬姓丰国,为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受封之国,而那些称"公"、"伯"、"王"者则是他的后裔子孙。实际上,殷周时期以"丰"为国名的方国部族,除上述姬姓丰国外,尚有两个"丰"国,一为姜姓丰国,另一为戎族丰国。这三个丰国,居地、姓氏、族属各不相同。姬姓"丰"国,戎族"丰"国都在西部,也就是在周王室附近,而姜姓"丰"国就在齐国附近。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位于陕西的两个"丰国",一个在周都镐京西面,紧挨镐京,周文王"作邑于丰",武王营建镐京。丰京在丰河以西,镐京在丰河以东,两者隔河相望。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丰镐"之都。另一个位于今陕西南部的商州山阳县。而东方的"丰国"在今"益都".位于陕西的两个丰国不可能是现今的陈庄古城了,有可能的只能是位于齐国边的这个"丰国"了。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方的丰国和现在的陈庄古城大体一致,且不说益都为丰国的国都是不是正确,但从陈庄古城出土的铭文看就不可能是丰国的都城,"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 铭文明显地告诉人们,这座墓的主人是"齐公",和"丰国"的联系仅仅是"丰"这个地方的工匠制作了这尊青铜器,即使是这点联系,这个丰国也应该是镐京边的那个"丰".
  还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古鄋瞒国都城狄城,笔者认为,陈庄古城即不是营丘,也不是丰国都邑,更不是狄城,陈庄古城应该是在临淄之前的齐国早期都城薄姑城。从铭文"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里有"齐公"二字,说明墓葬的主人应该是齐国的国君,在当时,只有齐国的国君才可称"齐公".既然墓葬的主人是齐国的国君,那么,这里是齐国的都城应该没问题了,而薄姑曾经做过齐国的都城,且薄姑的地理位置靠近高青县,所以才得出如此结论。
  主要有一下理由:
  (一)、从时间上看,薄姑城和目前发掘的陈庄古城所处的时代基本一致。薄姑国是商朝末年建立的东方封国,是商王室为了监视东方"九夷"二建立的直系封国。周朝建立后,薄姑国迫于当时的形势归附于周王朝,但一直复国之心不死。西周初年,"周成王少,天下初定,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薄姑国因参与叛乱,被周王室残酷镇压,薄姑国惨遭"灭国、毁社、迁君、徙民",薄姑的国君和遗民被迁徙到关中,由周王室直接管辖,其故地被封于齐国。而齐国在营丘经历了五代君主后,到胡公时将都城迁徙到薄姑城,这时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而胡公在位仅三年的时间,就被哀公的同母弟攻杀,自立为齐王,是为齐献公,献公随即将都城迁往临淄。从以上可以看出,薄姑城存在的时间在商末到周早中期,这正和考古发掘的陈庄古城的时间基本一致。
  (二)、从发掘的墓葬规制和随葬品看,出土带有铭文"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随葬品的墓葬应该是齐胡公之墓。这里我们先解读一下铭文,笔者认为:
  "丰"应该是个地名。
  "般"是一个人的名字,也就是制作这个青铜器的工匠的名字,一个叫"般"的人。
  "作",即"制作".
  "文祖"应该是周文王。因为,在周代,能称"祖"的只有周文王,而且,还有一个"文"字。
  "甲",即"嘉",褒奖之意。
  "齐公",应为当时齐国的国君,不一定是只指姜太公,只要是当时的齐国国君都可称"齐公".
  "尊彝",器皿的名称。
  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叫"般"的人受命在一个叫"丰"的地方专门制作的,以周文王的名义嘉奖齐国国君的"尊彝".
  齐国在迁都临淄之前经历了六代国君,前五代国君都是在营丘,且"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只有第六代国君齐胡公葬于何地没有明确记载,从目前发掘的陈庄古城墓葬看,墓内有殉葬品且带有铭文"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的应该是胡公之墓,在这里葬着的人,只有他的墓才可能有"齐公"字样的随葬品。
  这里提出一个疑问,周文王时期,齐国还没有建立,武王时期才封姜太公于齐,都营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文祖甲齐公"呢?因为,当时,周王室听信纪侯谗言,烹齐哀公,立其弟为胡公。周王室对齐国内政的干涉,导致齐国内乱。为了稳定胡公的统治地位,周王室以文王的名义对胡公进行嘉奖以提高胡公的威望也是可能的。这可能是出现铭文"文祖甲齐公"的原因。
  (三)、从胡公的死因分析,墓葬的规制符合当时的形势。共发现西周墓葬9座,位于城内的东南部。均较深,墓圹一般长2.8-5米,宽1.8-3.5米,深6-7.5米,葬具在水位下1-3.5米不等。其中,两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引人注目。两座墓形制相同,南北朝向,位于夯土台基的北侧,其中一座棺上有髹红漆、绘黑彩的痕迹,人骨均已散乱,棺内出土玉佩、串饰等。器物箱内放置鼎、簋、盘、矛等青铜器,车马器和陶鬲;墓道内均随葬两辆马车和一只狗。墓葬出土玉器10余件,青铜器50余件,其中8件有铭文。
  胡公被周王室立为齐国国君,但没有得到当时齐国宫室贵族的拥护,在营丘呆不下去,才迁都薄姑城的,但是,在薄姑城仅仅三年的时间,国内就发生叛乱,就被齐哀公的同母弟"攻杀",其死是仓促的,其死后的地位是不被后来的齐国国君所尊崇的,所以,在那样的形势下,胡公的葬礼不会很隆重,其墓葬也不会规制很高,这也正和目前我们在陈庄遗址发掘出的墓葬规制小相符合。
  (四)、从铭文的解读看,此古城应是诸侯国都城,且和齐国有关,更符合薄姑城。在2010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的陈庄遗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出土文物上的70字铭文已经得到解读,即:
  "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见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说:‘引,过去我已任命你继承你先祖的官职,管理齐国的军队。现在我再任命你,赐你彤弓(红色的弓)一件,彤矢(红色箭杆的箭)百枚,马四匹,望恪尽职守,不要打败仗。’引叩谢王恩,用同口追击敌军缴获的兵器,铸造了这件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着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说:"彤弓"是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通过铭文大意可以知道,墓室的主人地位高,是诸侯一级的。""通过铭文,我们发现铭文中没有说打仗的对象。我个人联想,太公的玄孙齐哀公因纪国向周王室打小报告,被周夷王烹杀。哀公之弟胡公将都城迁到薄姑。不久之后,哀公的另一个弟弟献公发动叛乱,杀掉胡公,又将都城迁到临淄。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李学勤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笔者的观点和着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的观点不谋而合。铭文中提到的人名"引"笔者认为应该是齐胡公,周王室烹杀了齐哀公,立其弟为胡公,引起了齐国宫室的内乱,为了稳定齐国局势,周王召见"引",告诉他:"引,过去我已任命你继承你先祖的官职,管理齐国的军队。现在我再任命你,赐你彤弓(红色的弓)一件,彤矢(红色箭杆的箭)百枚,马四匹,望恪尽职守,不要打败仗。"这样就顺理成章了。确定了铭文青铜器的墓主人是胡公,那么,这里是薄姑城就无疑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莱夷文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