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1-23 10:02
鄌郚总编

杞国历史

  杞国(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445年),姒姓,国君为大禹后裔,国祚延绵1500多年。
  据说,夏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与同为姒姓封国的缯国(今河南省方城县北)为邻。据《大戴礼记》载:“成汤卒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商王朝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杞国又数次建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六块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为杞国在商代存在的证据。当时,杞国的爵位是伯爵,甲骨文卜辞中有“杞侯”的字样。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帝辛(商纣王)时卜辞上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字样。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以后,又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今河南杞县,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大禹及夏朝君主的祭祀。周武王始封杞国为公爵,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国君称“公”。后来随着杞国国力式微,其爵位逐渐遭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但《史记》对杞国历代君王均称“公”。杞国故地,汉为陈留郡雍邱县,曹魏时为雍邱国,鄄城王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曹植曾作《禹庙赞》:“有禹祠,植移于其城。城本名杞城”。雍丘国废后,复为雍丘县,五代时期改雍丘县为杞县。今河南杞县县城中曾有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的东娄公庙,1949年后被拆毁。
  杞东楼公死后,其子杞西楼公继位,杞西楼公死后,其子杞题公继位。《史记》记载:“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时”,周厉王当政时与周武王封东楼公时相差200多年,经历了十位周王,所以谋娶公之前的杞国君王世系可能有所缺漏。杞谋娶公时,杞国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击,无法在今河南杞县立足,只得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后来又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到山东新泰、宁阳一带。大约在公元前750年,杞谋娶公去世,杞武公(名姒每亡)继位。《左传》载: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莒人伐杞,取牟娄”,关于“牟娄”的地望史学家多有争议,但大体不出潍河上游及沂河流域一带。《左传》载: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九月,入杞,讨不敬也”。《春秋》载: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冬,州公如曹”,《左传》载:“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左传》又载:“(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春,(淳于公)自曹来朝”,一般认为是杞国灭掉了州国即淳于国。按照时间推断,以上史实可能均发生在杞武公时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杞国的势力还相对强大,其势力范围以今新泰为中心,往东已经扩展到汶河与潍河的汇合处,可能因为杞国的扩张才引起莒国、鲁国的讨伐。可能因为姒每亡当政时杞国战事不断,所以死后谥号“武”。清朝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在新泰出土过一批青铜器,铭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标记,可能由于杞国曾经卷入叛乱或者扩张,姒每亡当政时杞国爵位曾降至伯爵,姒每亡改称杞伯。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