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05 09:09
鄌郚总编

日本、琉球,桎梏中华民族的枷锁

  日本、琉球,桎梏中华民族的枷锁
  日本是一个岛国,和我国一衣带水,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组成。其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是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这里火山、地震频繁,全世界六级以上地震中,有超过20%比例发生在这里。虽然日本的自然资源非常贫瘠,但却有举世闻名的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要说在近现代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就非日本莫属。在历史上,日本是学习中国最努力的学生,但是到了近代以来,随着日本的全盘西化,中国闭关锁国,日本这个学生已经远远地甩开了中国老师。甲午之战,举世震惊,如果说被西方人打败,中国人并不以为然,还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被日本这个昔日学生打败,对中国人的震动是极其巨大的,中国社会自上而下,无不深刻反思。
  谈起日本,就不得不说日本的传统核心--关西地区。所谓关西地区,指的是日本大阪、京都、奈良、兵库一带滨海地带。这里是日本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之一,日本的三大古都中,就要两个在这个区域内,其分别为京都和奈良。其中,尤其以京都最为显著,自公元794年到1868年,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里,古代日本的都城就在关西地区的京都。
  在唐代时,自白江口战役惨败于唐军之后,日本开始疯狂地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日本在将都城由奈良迁移到京都时,即在京都仿制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只不过其面积仅仅相当于唐长安城的五分之一。由于唐帝国实行五京制,其中东都为洛阳,西京为长安,唐帝国君王常在二京之间往返。日本又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将都城分为“左京”、“右京”,并分别取名“长安”、“洛阳”,由此可见日本对唐帝国的仰慕程度。
  由于京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甚至使得其免于战火。美军对日本本土展开轰炸时,本来计划轰炸京都地区,但考虑到京都地区有大量的古建筑、文化古迹,美军遂放弃轰炸京都,而改为轰炸日本其他城市。在现代,关西地区是日本三大经济圈之一,其他2大经济圈分别为东京经济圈和名古屋经济圈。关西地区是日本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
  日本关西地区之所以会成为古代日本的中心,和一条中日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息息相关,此即著名的濑户内海。濑户内海位于日本本州、四国之间,意即狭窄的海峡。其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5-55公里,一般水深20-40米,湾内风平浪静,海运发达,历史上是连接本州和九州,以及日本沟通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通道。关西地区处于濑户内海的东端,这里有日本著名的古港,即处于大阪的“难波港”,早在公元6世纪时,难波港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港口,是日本通往朝鲜、中国的始发港。
  自古以来,关西地区的贸易就非常的发达,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多以经商为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侵华日军中,有一支叫大阪师团的部队,其兵员即来自于关西大阪一带的小商贩,由此可见关西地区商贸的兴盛。和日本其他部队不同的是,由于关西地区古代受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影响,这支部队对中国有更多的同情。
  由关西地区沿濑户内海西行,出马关海峡后,即进入朝鲜海峡。所谓马关海峡,也叫关门海峡,甲午战争后,我国同日本签订条约即在马关海峡之滨的下关市,故该条约称为《马关条约》。马关海峡处于九州岛和本州岛之间,其最窄处仅仅600余米,是由濑户内海通往朝鲜半岛的必经之地,为濑户内海的西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曾爆发了数次大战,在1863年爆发的马关战争中,日本试图封锁马关海峡,并炮击航行中的美法商船,受到海峡封锁而经济损失惨重的英国,遂决定展开报复。1864年7月,荷、美、英、法组成17艘联合舰队,炮击马关,击败九州岛的长州藩,自此后,日本便开始了全面学习西方的进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为封锁日军由濑户内海通入日本海的海运路线,曾在此布置了大量的水雷。
  濑户内海的另外一端,就是日本的九州岛。九州岛是日本第三大岛,位于日本西南端,东北隔关门海峡(马关海峡)与本州岛相对,东隔丰予海峡和丰后水道与四国岛相望,东南临太平洋,西北隔朝鲜海峡与韩国为邻,西隔黄海、东海与中国遥对。在古代时,九州岛又称筑紫岛,向来为日本同中国、朝鲜半岛交流的桥头堡。在唐代以前,日本前往中国,必须从福冈往北经壹岐岛,对马岛等横渡朝鲜海峡,在釜山登陆,再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到达鸭绿江口,辽东半岛,渡过渤海海峡而到山东半岛登陆。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常发生动乱,山东半岛被北方势力控制,从日本九州岛由原来的路线通往南朝的路线已经行不通。到了唐代时,朝鲜半岛又被新罗阻断。到了宋代时,辽金又先后占据中国北方,于是,日本又开辟了新的路线。其中,第一条便是“南岛路”。所谓南岛,即指日本的种子、屋久、奄美、德之岛等岛。在唐代时,这些岛屿很多已归属日本,并且,这些岛屿的土著曾多次派人前往日本朝贡,日本逐渐搞清楚了通过这些岛屿到达中国大陆的路线。
  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前往大唐。根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研究,在这些遣唐使中,就多次通过此道进入大唐。其路线为由大阪难波港沿濑户内海西行,在马关海峡进入朝鲜海峡,再沿九州岛西岸南下,到奄美岛后,横渡东海,直抵长江口,然后由长江深入内地。如日本史书《日本书纪》记载,日本遣唐使出使大唐,“举帆指奄美岛”。《鉴真和尚东征传》中,更是明确记载了日本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吕返回日本的路线,即自我国苏州出发,东渡大海至“阿儿奈波岛”(今冲绳岛),经多祢岛(种子岛),益救岛(屋久岛)至萨摩国(日本九州鹿儿岛)。
  通过这条岛链,除了经奄美、冲绳等岛屿通往长江口,还可以通往台湾、澎湖,并以台湾、澎湖为基地,通往福建福州、泉州、厦门,甚至还可以通往广东、南海方向。
  在明代时期,在日本九州岛和我国台湾之间的冲绳、奄美等岛,存在一个叫琉球国的国家。琉球国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琉球国本来只为明帝国的藩属国,1609年,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一带)率兵沿岛链南下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进贡。自此后,琉球王国形成“两属”状态,后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成为萨摩藩的附庸。
  早在元代时,元帝国东征日本,就曾试图开通由福建泉州、厦门一带,经澎湖、台湾、琉球群岛的海运路线,并由此道合击日本,但未果。在明代时,沿海一带倭寇肆虐,而此线就是倭寇入侵的重要路线。正如《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倭寇侵犯南方沿海的路线,“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日本鹿儿岛县),或由五岛(今日本五岛、平户一带岛屿),至大小琉球(冲绳,台湾),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因此,自古以来,台湾就有“九省屏蔽”的称呼,盖因其正当日本进入大陆的通道。
  到了近代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开拓市场,日本积极往外扩张。日本主要有2条扩张的路线,其一:往北吞并朝鲜半岛通往东三省外,其二:往南吞并琉球、台湾以通往东南亚。自1872年开始,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由,逐步实施吞并琉球群岛的计划。其先是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后又废琉球藩,置冲绳县,完全吞并琉球群岛。自此,中国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日本终将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但腐朽的晚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扼制日本。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又逼迫晚清政府割让台湾,至此,日本通往南海、东南亚的通道就完全打通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条通道也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路线。在美军占领菲律宾后,冲绳在本土防御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于日本而言,冲绳岛一旦失守,日本赖以维持生存的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将被彻底切断。日军为阻止美军沿这条通道往日本本土推进,在冲绳岛上建筑大量防御工事,并且拥有大量的坦克和火炮,防守的兵力多达10余万人。而美军进攻冲绳群岛的兵力,多达24万。在美军攻占冲绳岛后,日本本土、朝鲜半岛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制海权、制空权将悉数丧失,美军得以原子弹轰炸九州的广岛和长崎。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美军遭到了日军顽强的抵抗,是太平洋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特别是岛上的平民,很多人自杀,或者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军,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由此,美军才计划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以击溃日本军国主义的心理防线。
  到了现代,日本、冲绳、台湾、菲律宾等为美日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自日本九州岛到菲律宾群岛之间,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海峡,是我国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出口。这些海峡,自北而南,依次有大隅、吐噶喇、奄美、宫古等海峡,在这些海峡中,以宫古海峡最为宽广,达106海里,最宽处在宫古岛与冲绳岛南端之间,是不可多得的可以自由航行的水道,它是连接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最便捷、经济的水道。
  其他海峡要么过于靠近日本本土,要么就是日本的领海,要么只允许无害通过,即只允许商船而不允许军事舰艇通过等。如2004年,我国的一艏汉级核潜艇从宫古岛和石垣岛之间的石垣海峡通过时,日本海上自卫队便派出了水面舰艇、P-3C和反潜直升机等对潜艇进行追踪,由于石垣海峡为日本领海,日本向我国提出了强烈抗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岛链西部,为近岸浅海地带,在现代技术下,潜艇在这些区域活动,极易被监视,在战争时期,这是非常危险。但在琉球群岛东侧,即广袤的菲律宾海,其南北长2,900公里、东西宽2,400公里,深6000米,是极佳的潜艇活动区域。纵观第一岛链,若以台湾东海岸为海军基地,则潜艇一出港,即可潜没于深海而寻找不到其踪迹,因此,若台湾回归中国,则第一岛链就名存实亡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