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21 10:42
鄌郚总编

抗战中交大学生投效海军始末

    抗战中交大学生投效海军始末
    弱小的民国海军在抗战初期便损失殆尽,陷入无舰可用的困境。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利用同盟关系,向英美两大海军强国寻求援助,力图重建海军和协助盟国对日作战。从1942年的赴英美实习参战与学习造舰,到1944年的赴英美受训接舰参战,国民政府先后同英美两国选派了2000多名海军官兵。当时国立交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积极号召,争相报考海军,最终有100多人被录取并分批出国受训。虽然他们最终没能上阵杀敌,却在交大校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同样值得后人铭记和称赞。
    一、赴美学习造舰
    1942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颁布手令:“凡由国内外海军学校毕业之海军军官,其现年在40岁以下者,应设法统计,与英、美交涉派往英、美各国海军舰队上服务参战。”3月18日,蒋介石进一步指示:“我国应速派海军制舰人员,尤以制造潜艇人员尽量送往美国与英国实地学习,照此方针希拟定具体计划与可派人员列表呈核。一面与英美切实交涉为要。”7月6日,蒋介石再次指示:“前拟派遣我国海军官员前往英美参战,此事如何办理,务希如限办竣,早日出国为要。”
    8月5日,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军令部、军政部和海军总司令部联合组建了“考选委员会”,负责通过考试选拔赴英美参战与学习造舰的人员。考选委员会临时聘用各海校的资深教官及交通大学商船学校的教授,负责命题、批卷及监考。1月上旬在军委会大礼堂举行笔试,最终录取76名,计航海科41名,轮机科3名,造船科32名。造船科中的陈玉书、蒋大经、钱俭约、鞠鸿文、朱子育、林诚明、刘雍、罗续甫、卞保琦、崔叔缓、都先钧、魏东升、叶于沪、阎瑛14人毕业于交大商船学校,出国前都被授予准尉军衔。
    1943年4月5日,除两名未报到外,其余74人在重庆复兴关参加中央训练团第25期受训。在为期一个月的训练结束时,考选委员会决定:派24人赴英国受训,领队为周宪章上校;派50人赴美国受训,领队为驻美海军武官刘田甫少将。8月8日,除李一国学员因病延缓行程外,49名留美学员从重庆出发乘车去昆明,接着换乘美军运输机前往印度,然后在孟买登上美军运输舰。当时日军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因此运输舰只能从印度洋绕过澳大利亚南部横穿太平洋才能到达美国。经过40多天的航程,他们终于抵达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军港,前来迎接的是一位美国海军中校和中国驻美海军副武官杨元忠中校。10月,49名学员在东海岸的费城正式编入V12美国海军军官预备班。
    在军官预备班学习半年后,造船班的25名学员被安排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3A班学习。这是专为美国海军军官设立的研究生班,原定学习期为三年,因当时处在战争期间,压缩为二个学年,取消寒暑假,每年完成三个学期。第一学期考核后,阎瑛和另一个学员即转其他院校学习。1946年6月,23学员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然后分配到各地的船厂、工厂实习。除卞保琦因肺病滞留美住院治疗外,其他24人都在1947年6月回国。
    二、赴美受训接舰
    中国驻美海军副武官杨元忠中校首先提出“借舰参战”的构想,并积极与美方联络。1943年8月,他向军令部寄呈《向美借舰参战意见书》,引起国内的高度重视。11月18日,驻美海军武官刘田甫少将向军令部报称:“目前太平洋战事关系重要,美国极愿中国派多数有海上经验中校以下军官及士兵来美训练以便自立带舰协同作战。彼方愿先以驱逐舰、布雷舰各数艘交我来美官兵运用。”12月18日,蒋介石指示:“美方既一再表示极愿我国多派有海上经验之官兵赴美参战,应即由办公厅会同海军总部尽先选足驱逐舰、布雷舰各4艘之官兵限期出发,并准备第二批之人选。”
    中美双方就派遣海军官兵接受训练以及接舰参加对日海上作战等事宜进行了反复协商,至1944年9月美国确认向中国租借8艘舰艇,中国则选派近千名官兵赴美受训。同年秋,日军大举进攻桂黔,抗战形势恶化。10月10日,国民政府军委会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发动知识青年参军。11月底,广西桂林、柳州沦陷,贵州独山被敌占领,一时间重庆震动。莘莘学子们怀着对日寇入侵大后方的无比愤慨,认为鬼子打来了,横竖书读不成了,不如干脆弃学从军杀敌。在看到招考“赴美接舰参战海军学兵”的布告后,当时交通大学航海、轮机、造船的毕业班学生几乎全班报名,低年级的同学和土木系、机械系、财管系、运输系的同学也不甘示弱,至12月中旬共有86人入选“赴美接舰参战学兵总队”。在赴美接舰的1000名士兵中,青年学生兵有475名,其中交大同学占了近二成。名单如下:
    韩常珊、许泽龙、朱端甫、刘经昌、郄端、李国雄、黄荣生、陈显扬、刘逸舟、万体道、吕锦钟、王云珂、王致中、张照煌、邹思秋、刘克谦、章兴华、李培松、程美生、马灼其、华震、江岳、冯兆洪、郭豫信、毛应夏、唐敦联、刘行恕、周克宽、江师义、林万骙、韩敏学、唐希顺、荣纪仁、汪麟根、陈同庆、梁伟芳、卓祖馨、李潜修、钮友伦、伍时鋈、赵祖刚、余奕舜、陈柏询、梁炎生、王名城、杨君劲、丁锦标、戴行钊、顾铎、沈洪涛、杨代盛、赵家珍、刘鸿逵、宋仲良、孙嘉良、李保泓、成宏略、吴震海、麇宏桢、吕学训、孟昭华、田开铨、胥灵臣、胡树军、唐秋福、陈曾涛、孙学志、俞本立、朱风翔、顾善豪、金庆骥、庞耿明、王伟民、李根和、李汉基、罗伯翔、彭世远、杨聚年、吕维周、瞿伟民、庞逖、张球、宇春、朱民德、胡克明、徐天麟。
    从1945年1月下旬起,赴美接舰的士兵队从重庆和成都分批启程,沿着危险的驼峰航线,途径缅甸北部,,飞抵印度加尔各答。在印度休整一个多月后,他们于3月16日搭乘美军运输舰“曼恩将军”号离开孟买,开始漫长的海上航行。当“曼恩将军”号经过新西兰附近海域时,突然发现有日军潜艇出现。舰长沉着应对,指挥军舰作“之”字形航行,不断改变航向和降低主机转速以减轻声响,使潜艇难以发动攻击,最终安全脱险。4月15日,士兵队抵达美国的圣地亚哥军港,然后乘火车横穿美国大陆,于4月21日来到迈阿密军港。
    5月初,士兵队正式进入迈阿密海军训练中心受训,由美国海军专业军官和军士担任教官。教材内容特别强调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包括:航海、帆缆、枪炮、通讯、轮机、船体修配、电气、无线电、雷达、补给、医药、伤病护理、文书等。1000名士兵按专业岗位分班学习,被分成九个中队,每中队有三个分队,各分队下设三个班。在27名分队长中,交大同学占18名,在81名班长中,交大同学占39名。在长达一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示范作用。第五中队第三分队分队长荣纪仁是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第六子。第四中队第五班班长刘行恕(刘山)是刘田甫少将之子,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盟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
    由于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赴美接舰的学兵们未能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1946年4月8日,中国驻美海军副武官林遵中校率领“八舰”离开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启程回国,途径巴拿马城、圣地亚哥、珍珠港、东京等地,于7月19日驶抵吴淞口,24日在南京下关举行归国典礼。绝大多数学兵不愿参加内战,此后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海军。
    三、赴英受训接舰
    1944年9月8日,军委会致电中国驻英海军武官周应聪:“美允租舰8艘与我参战,拟援例向英要求租舰参战,希即提出试行交涉。”经过周应聪与英方的反复磋商,1945年1月英国同意赠送1艘护卫舰(“伏波”号)给中国。为了与美国争夺战后对中国海军的影响力,英国在4月决定再次向中国赠送1艘7500吨的轻巡洋舰(“重庆”号)、2艘750吨的潜艇(后因故取消)和8艘28吨的巡逻艇,并和借1艘1000吨的驱逐舰(“灵甫”号)。8月15日,赴英受训学员领队官周宪章与英海军部就接舰官兵的总人数及训练期程等达成共识,随即电告军委会。
    海军官兵选派委员从1944年10月起先后招考了1000人组成“赴英接舰参战学兵总队”。第一批的90名士兵中有青年学生兵46人,其中交大同学有赵达玲、陈君实、秦文基、孟昭华、金邦彦、王淮、杜逢南、周大维、刘行德9人。第一批赴英官兵负责接收“伏波”号护卫舰,于1945年4月抵达普利茅斯军港受训。1945年5月下旬,海军官兵选派委员会开始招考第二批赴英接舰海军学兵。第二批的214名士兵全部为青年学生兵,当时交通大学共有36人报名,其中白瑞庭、宋开基、郭伟智、祁延爽、陈馀德、杨芳茂、张纯正、龚瑞麟、吴思非9人考取。
    1945年4月中句重庆街头有传言说:赴英海军学兵乘坐的运输舰在途经地中海时被德国潜艇击沉,虽然有很多人获救,但是更多的学兵不幸遇难。当时的交大师生都非常牵挂海军从军同学的安危,闻讯后不由心急如焚,迫切希望了解事实的真相。于是,吴保丰校长在4月23日致函海军总司令部,标题是“惊闻本校第三批海军从军出国同学在船上失事,请将详情回复。”他恳请海军总司令部下令调查失事事件,并在传言属实的情况下提供详细的遇难人员名单。5月3日,海军总司令部回函说赴英海军学兵遇难之事无案可查,因为此事不归该部门管,而是由军委会下属的海军官兵选派委员会主持的。吴保丰校长遂在5月8日致函海军官兵选派委员会询问此事。5月15日,海军官兵选派委员会回函称:派往英美两国的学兵已经分别于4月中旬全部平安抵达目的地,早已开始训练,船只在地中海失事一事完全是外界的谣传。在真相大白后,交大从军同学服务委员会于5月24日贴出布告,正式向广大师生通报了上述喜讯,并请同学们转告各位投效海军同学的家属。虽然这只是一场虚惊,却从中体现了炙热的爱国情、深厚的师生情和真挚的司窗情。
    抗战结束时,第一批赴英接舰官兵还没有完成训练,第二批官兵仍在国内尚未起程,赴英接舰参战的初衷没能实现。1946年8月8日,“伏波”舰离英,12月14日抵达南京。1947年9月,8艘巡逻艇全部运抵上海。1948年5月26日,“重庆”、“灵甫”两舰离英,8月14日抵达南京。赴英接舰的交大同学在回国后同样不愿参加内战,纷纷选择脱离海军。
    交大学子投效海军是抗战期间知识青年从军报国的典型案例,也是抗战后期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壮丽篇章。在祖国危殆之际,他们投笔从戎,负笈远游,将生死置之度外。内战爆发后,他们果断脱离国民党海军,义无反顾地追求进步道路。这些热血青年的历史抉择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校歌中所唱:“振兴中华,重任在肩。扬起青春的风帆,同舟共济远航彼岸。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LS1—241,1945年2月。
    2、徐振国,袁传伟。二战时期中国海军赴美英受训接舰,世纪,2005(5)。
    3、江沛,张丹,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4(1)。
    4、徐学海,抗战期间中国海军选派官兵赴英、美留学接舰经纬。上海文史资料选辑,2003(1)。
    作者简介:荣正通,硕士,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
    春源视界补记:
    《人民日报》1950年11月16日
    其实投效海军的这些交大学子,还有其它的故事。比如,1944年赴美接舰的李保泓,1950年11月16日被《人民日报》所报道,题目是《美国是这样的物质文明!——上海交大李保泓的控诉》,报道指出:“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管理系四年级李保泓同学曾经在1944年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青年从军号召的欺骗下,到美国去受训。踏实学习海军的雷达技术员。他把最近美军在朝鲜的暴行,结合着他个人在美国受训时亲身的遭遇,证实了美国的疯狂行为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交大人不能坐视着美国野兽在朝鲜友邦的暴行,我们交大人更不能让美国野兽闯入我们神圣的祖国。对美帝还存幻想的,以为他们是文明的,现在该是觉悟的时候了,是愤恨的时候了!拿出我们交大人光荣的传统,走上祖国的疆场上去!”
    交通大学1951级(届)毕业纪念刊
    李保泓是丁关根的同级管理学院同学,但是丁是运输管理系,李是电信管理系。
    1951届交大管理学院学生名单
    (1)运输管理系
    程友华(江苏溧阳),钱馨一(浙江桐乡),甘宗勤(广东中山),王肃仪(浙江嘉善),钱旭寅(江苏溧阳),梅荣林(江西进贤),章茂哉(浙江余杭),胡恒旭(安徽太平),孙孟鉴(江苏无锡),虞孝南(安徽合肥),冉隆涛(湖南永绥),邹国钧(江苏盐城),丁关根(江苏无锡),俞福基(上海),印德廉(江苏江都),黄世玲(江西九江),王寿彩(浙江永康),薛沐时(江苏常州),滕传琳(江苏江都),丁惠龄(江苏泰县),许典筠(安徽舒城),钱平生(江苏常熟),黄良浩(安徽歙县),沈友益(浙江嘉兴),朱俊杰(河南郏县),李杲熹(江苏嘉定)。
    (2)财务管理系
    (铁路组)俞冠敏(浙江诸暨),鲍同生(安徽巢县),陈学瑚(江苏昆山),唐守介(福建福清),王慧明(江苏常熟)。
    (工业组)章奇顺(浙江黄岩),姚焕廷(江苏宜兴),毛闺珍(浙江余姚),陈在新(江西黎川),余澄扬(浙江鄞县),张徵平(江苏松江),姜幼田(湖北汉口),钱愉祖(江苏南通),孙振坦(浙江嘉善),徐望中(江苏吴江),梁允中(江苏宝应),王义德(山东昌乐),刘福泮(山东福山),顾娉英(江苏昆山),陈厚敏(安徽怀宁),夏慧玲(浙江定海)。
    (3)电信工程管理系
    李保泓(江苏常州),杨身则(浙江嘉善),徐慰庭(江苏川沙),胡祜奇(江苏江都),杨震钟(江苏海安),李建伟(广东鹤山),蒋建初(杭州),梅焕洲(江西南昌),陈奕匡(浙江温岭),陈显治(江苏镇江),厉以诚(江苏江都),陈家珏(南京),范丽娟(上海),金漱芳(江苏青浦),刘泽民(江苏靖江),孙思飞(浙江奉化),陆盛清(上海),林崇仁(广东信宜)。
    (4)航业管理系
    彭维藩(湖南靖县),范修义(江苏松江),陆恺(江苏崇明),赵仁悌(南京),蓝强(上海),苏勤(江苏崇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