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6 15:10
鄌郚总编

四库全书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金册典藏 移动到本区(2023-02-22) —
  四库全书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全书200卷。著录图书340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
  四库全书
  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
  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10载。至1782年,编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乾隆三十八年(1773后)三月,《四库全书》馆设立不久,总裁们考虑到这部书囊括古今,数量必将繁多,便提出分色装潢经、史、子、集书衣的建议。书成后它们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即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检阅。因《四库全书总目》卷帙繁多,翻阅不易,乾隆帝谕令编一部只记载书名、卷数、年代、作者姓名,便于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的目录性图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谕令,将抄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逐一登载。有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问题,则略记数语。此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实际上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分类,始于西汉刘向的《七略》。到了西晋荀勖,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门。隋唐以后的皇家图书馆及秘书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图书之所,都是按照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清乾隆开"四库全书馆",使成编时,名为《四库全书》。因为有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较完整地存世。《四库全书》誊缮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如运输、转卖、转抄、争执等)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补,加以已意而写成的书。续书: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做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传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史部: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纪昀(1724-1804),字晓岚,河北献县人,著名学者。他朝夕筹划,校勘鉴别,进退百家,钩沉摘隐,与陆锡熊一起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纂,成为我国学术考证、典籍评论及版本考核、文献钩稽的集大成之作。纪昀亦是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处称"阅微草常",其藏书呈献四库全书馆后,收入者达105种,1868卷,入存目41种。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学问渊博,识断精审,思想邃密,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汉学代表人物。因博闻广识而破例允许他以举人身份供职于四库馆,担任《永乐大典》的辑校工作。《四库全书》的主要纂修官。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耳山,上海人。《四库全书》总纂官,卓有成效,受恩赏尤多。乾隆52年,清廷发现《四库全书》中有诋毁朝廷字句的书籍,乾隆帝大怒,令陆锡熊和纪昀负责重新修正,并由他两人分摊费用。时值隆冬,陆锡熊患病,终因心力交瘁,死于重校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任上。可见朝野对《四库全书》之重视与严谨。永?(1743-1790),乾隆帝第六子,号九思主人。乾隆末年被封为质亲王。喜作诗文书画,著有《九思斋诗钞》。《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后,乾隆帝为了表示对该项文化工程的重视,同时也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监控,命永?与永璇、永?,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为最高执行官即总裁,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宜。本套《四库全书精编》为豪华精装版,16开,50册,5箱,黄胶纸精印,仿红木箱装。本书目录 经 部 《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礼记》《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孝经》《尔雅》《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 部 《国语》《史记》 《汉书》 《晋书》 《宋书》 《梁书》《陈书》 《魏书》《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宋史》 《辽史》 《金史》《元史》 《明史》 《史通》《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南齐书》 《北齐书》《旧唐书》 《新唐书》 《列女传》 《越绝书》《水经注》 《岛夷志略》《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吴越春秋》《风俗通义》 《华阳国志》《建康实录》 《贞观政要》 《资治通鉴》《天工开物》 《东周列国志》 子 部 儒家《荀子》 《说苑》 《帝范》《政训》 《潜书》 《新序》 《盐铁论》 《潜夫论》 《近思录》《郁离子》 《传习录》 《呻吟语》《孔子家语》 《温公家范》《袁氏世范》 兵家《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孙膑兵法》 《六韬》《三略》 《握奇经》 《素书》 《将苑》《李卫公问对》 《虎钤经》《守城录》 《练兵实纪》 《纪效新书》《何博士备论》法家《管子》 《商君书》 《韩非子》农家《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医家《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洗冤集录》数理天文类 《周髀算经》 …… 集 部《楚辞》 《诗品》《曲品》 《南戏》 《花间集》 《柳永词》《晏殊词》 《东坡词》《秦观词》 《放翁词》 《姜夔词》
  四库全书所毁书籍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满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根据韩音湖等编纂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满清在文字狱时代曾经对有关蒙古、满清的各种记录做过系统的销毁和篡改。部分被销毁的史料名册"军"字头:《军器图说》、《军中遗稿》,"经"字头:《经济录》、《经济言》、《经略复国要编》、《经略疏稿》、《经世集》、《经世契要》、《经世实用编》、《经世要略》、《经畲遗集》、《经源统宗》,"明"字头:《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明道杂志》、《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明一统志》、《(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皇明"字头:此类字头书籍,全部销毁《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四朝注略》,这本书乾隆年间被军机处奏准列入全毁书目,《嘉靖以来首辅传》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奏准禁毁,"甲申"字头此类字头,全部禁毁,《朝鲜征倭纪略》禁毁满清查禁。
  但"漏网之鱼"的几种史料:《江变记略》;叙述满清八旗在江西杀戮奸淫的暴行,尤其是其中叙述八旗匪徒,对妇女通宵达旦的实施轮奸;《扬州十日记》:亲历者叙述满清在扬州十天的大屠杀。
  《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26 15:13
鄌郚总编
  儒家类
  帝范(唐)李世民
  家范(宋)司马光
  世范(宋)袁采
  中論(東漢)徐幹
  新序(汉)刘向
  忠经(汉)马融
  中说
  荀子
  說苑(漢)劉向
  新书(西汉)贾谊
  申鑒(漢)荀悅
  原善(清)戴震
  耻言(明)徐祯稷
  雅述(明)王廷相
  近思錄(宋)朱熹吕祖謙
  盐铁论(西汉)桓宽
  童蒙训(宋)吕本中
  孔叢子(漢)孔鮒
  呻吟语(明)吕坤
  北溪字义(宋)陈淳
  扬子法言(西汉)扬雄
  延平答问(宋)朱熹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
  枫山语录(明)章懋
  增广贤文(清)周希陶
  温氏母訓(明)温璜録
  孔子家语
  法言义疏(西汉)杨雄
  上蔡语录
  一贯问答(明)方以智
  孔子集语(清)孙星衍
  颜氏学记(清)戴望
  孔子家語注王肅注
  张子正蒙注(清)王夫之
  王守仁全集
  读书分年日程(元)程端礼
  潜夫论笺校正(东汉)王符
  公是先生弟子记(宋)刘敞
  法家类
  管子
  邓析子
  商君書
  韩非子
  棠阴比事(宋)桂万荣
  辦案要略(清)王又槐
  管子轻重篇新诠马非百
  道家类
  庄子
  列子
  文子
  陰符經
  道德经
  庚桑子
  關尹子
  太玄經
  莊子注(晋)郭象著
  道德經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老子衍(清)王夫之
  老子校释
  莊子集解(清)王先谦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
  列子集釋楊伯峻集釋
  陰符經注
  老子帛书
  黄庭内景经
  黄庭外景经
  抱朴子内篇(晋)葛洪
  老子想尔注
  太上感应篇(宋)李昌龄
  抱朴子外篇(晉)葛洪
  老子王弼注
  老子河上公注
  抱朴子內篇校釋王明校釋
  莊子天下篇述義馬敘倫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劉武撰
  释家类(佛典下载)
  心经(百度国学)
  藏要欧阳竞无编
  高僧传(梁)释慧皎撰
  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
  续高僧传(唐)释道宣撰
  物不迁论(东晋)僧肇
  六祖坛经(唐)释慧能
  不真空论(东晋)僧肇
  物犹如此(清)徐谦编
  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
  辨法法性論
  禅宗永嘉集(唐)释玄觉
  四十二章经(百度国学)
  禅林僧宝传(宋)释觉范
  禅宗无门关(宋)无门慧开撰
  金刚经集注(明)朱棣主编
  补陀洛迦山传(元)盛熙明述
  兵家类
  孫子
  素書
  三略
  群書治要三略
  蓋廬(楚)伍子胥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
  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尉繚子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备倭记(明)卜大同辑
  虎钤经(宋)许洞
  司馬法(齐)司马穰苴
  孫臏兵法
  孫子略解(魏)曹操
  吳子兵法(輯佚)
  范蠡兵法輯佚(越)范蠡
  太公兵法
  太公陰謀
  范子計然(越)范蠡
  三十六计
  练兵实纪(明)戚继光
  水戰兵法輯佚
  太公金匱
  百战奇略(明)刘基
  八阵总述(晋)马隆
  吳子兵法
  兵法心要(明)刘基
  兵经百言(清)揭暄
  兵要望江南(唐)易静
  司馬法簡注
  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
  孫臏兵法註釋
  八陣合變圖說(明)龍正撰
  医家类中医古籍阅读(梦境天华)
  颅囟经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针灸问对(明)汪机
  褚氏遗书(南齐)褚澄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铜人针灸经
  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
  类书类
  初学记(唐)徐坚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輯錄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
  宋稗類鈔(清)潘永因編
  七修类稿(明)郎锳
  七修续稿(明)郎锳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修
  清稗類鈔(清)徐珂编
  谱录类
  墨史(元)陆友
  茶经(唐)陆羽
  酒谱(宋)窦苹
  书谱(唐)孙过庭
  酒经(宋)朱肱
  筍譜
  橘录(宋)韩彦直
  菌谱(宋)陈仁玉
  禽经
  竹谱
  茶笺(明)闻龙
  茶解(明)罗廪
  茶录(明)张源
  茶录(宋)蔡襄
  茶谱(明)朱权
  茶疏(明)许次纾
  茶说(明)屠隆
  墨经(宋)晁说之
  糖霜譜(宋)王灼
  荔枝谱(宋)蔡襄
  茶寮记(明)陆树声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范村菊谱(宋)范成大
  墨法集要(明)沈繼孫
  史氏菊谱(宋)史正志
  劉氏菊譜(宋)劉蒙
  茶具图赞(宋)审安老人
  扬州芍药谱(宋)王观
  洛阳牡丹记(北宋)欧阳修
  古今刀剑录(梁)陶宏景
  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
  农家类
  蠶書(宋)秦觀撰
  补农书(明清)陈克鉴
  氾胜之书(汉)氾胜之
  艺术类
  棋经(宋)张拟
  画继(宋)邓椿
  羯鼓录(唐)南卓
  寓意编(明)都穆
  笔法记(旧题五代)荆浩撰
  笔髓论(唐)虞世南
  筆勢論(晉)王羲之
  林泉高致(宋)郭思
  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
  海岳名言(宋)米芾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
  傳神祕要(清)蔣驥
  画山水赋(唐)荆浩
  書法雅言(明)項穆
  宣和画谱
  思陵翰墨志(宋)宋高宗
  徳隅齋畫品(宋)李廌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山水纯全集(宋)韩拙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元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天文算法类
  九章算經(晉)劉徽注(百度国学)
  孙子算经
  缉古算经(唐)王孝通
  算学启蒙总括(元)朱世杰
  术数类
  宅经
  葬书(晋)郭璞
  撼龙经(唐)杨筠松
  疑龙经(唐)杨筠松
  灵城精义(南唐)何溥
  青囊奥语(唐)杨筠松
  葬法倒杖(唐)杨筠松
  月波洞中记(宋)郑樵
  天玉经内传(唐)杨筠松
  杂家类-杂学之属
  墨子
  讒書(唐)羅隠撰
  刘子
  尸子
  慎子
  申子
  子华子
  尹文子(战国齐)尹文
  鶡冠子
  金楼子(梁)孝元帝
  两同书(唐)罗隐
  鬼谷子(百度国学)
  鬼谷子(梁)陶弘景注
  淮南子(西汉)刘安
  长短经(唐)赵蕤撰
  菜根谭(明)洪应明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
  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百度国学)
  公孙龙子
  墨子閒诂(清)孫詒讓
  公孫龍子注(宋)謝希深
  公孙龙子注(清)陈澧注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杂家类-杂考之属
  独断(汉)蔡邕
  宾退录(宋)赵与时
  揽辔录(宋)范成大
  古今注(晋)崔豹撰
  容斋随笔(宋)洪迈
  容斋续笔(宋)洪迈
  容斋三笔(宋)洪迈
  容斋四笔(宋)洪迈
  容斋五笔(宋)洪迈
  白虎通义(东汉)班固
  近事会元(宋)李上交
  朝野類要(宋)趙昇
  靖康缃素杂记(宋)黄朝英
  杂家类-杂品之属
  洞天清录(宋)赵希鹄
  杂家类-杂说之属
  忍经(元)吴亮撰
  昌言(漢)仲長統撰
  笔记(宋)宋祁
  冰鉴(清)曾国藩
  日闻录(元)李翀
  脚气集(宋)车若水
  懒真子(宋)马永卿
  草木子(明)叶子奇
  齐东野语(宋)周密
  王氏談録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藏一话腴(宋)陈郁
  東坡志林(宋)蘇軾
  仇池笔记(宋)苏轼
  晁氏客语(宋)晁说之
  震澤長語(明)王鏊
  北轩笔记(元)陈世隆
  欒城遺言(宋)蘇籕
  論衡校釋(漢)王充撰黃暉撰校釋
  春渚纪闻(宋)何薳
  冷斋夜话(宋)释惠洪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
  勤有堂随录(元)陈栎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
  敬斋古今黈(元)李冶
  風俗通義校注(東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
  杂家类-杂纂之属
  益州記(晉)任豫
  湘中記(晉)羅含
  武陵記(南朝粱)鮑堅
  丹阳记(南朝宋)山谦之
  膳夫录(宋)郑望之
  三秦記(東漢)辛氏
  东巡记(宋)赵彦卫
  蒙鞑备録(南宋)孟珙
  言行龟鉴(元)张光祖
  艾子雜說(舊題宋)蘇軾撰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9-01-26 15:14
鄌郚总编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永瑢 等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经部
  【易类】
  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传、周易窥馀、易璇玑、易变体义、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郭氏传家易说、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厚斋易学、童溪易传
  周易总义、西溪易说、丙子学易编、易通、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易学启蒙小传、周易辑闻、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易学滥觞、大易缉说、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
  周易爻变易缊、周易参义、周易文诠、周易传义大全、易经蒙引、读易馀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周易辩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读易述、像象管见、周易札记、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卦变考略、古周易订诂、周易玩辞困学记、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
  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读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间易学、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图学辩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浅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经衷论、易图明辨、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传注、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
  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附录、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干凿度、易纬通卦验、易纬干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
  【书类】
  尚书注疏、洪范口义、书传、尚书全解、禹贡指南、禹贡论、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
  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书经集传、尚书精义、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书传辑录纂注、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尚书纂传、尚书句解、书传会选、书经大全、图说、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尚书疏衍、洪范明义、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禹贡长笺
  禹贡长笺、禹贡锥指、洪范正论、 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附录、尚书大传、书义矜式
  【诗类】
  诗序、毛诗注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苏氏诗集传、毛诗名物解、毛诗李黄集解、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
  诗传通释、诗传旁通、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缵绪、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诗经世本古义、待轩诗记、读诗略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诗所
  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毛诗类释、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附录、韩诗外传
  【礼类一、周礼之属】
  周礼注疏、周官新义、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周礼订义、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
  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周官义疏、周礼述注、周礼纂训、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周礼疑义举要
  【礼类二、仪礼之属】
  仪礼注疏、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仪礼图、仪礼要义、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钦定仪礼义疏
  钦定仪礼义疏、仪礼郑注句读、仪礼商、仪礼述注、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祼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仪礼集编、附录、内外服制通释、读礼通考
  【礼类三、礼记之属】
  礼记注疏、月令解、礼记集说
  礼记集说、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坊记集传、缁衣集传、儒行集传、日讲礼记解义、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礼记义疏、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附录、大戴礼记、夏小正戴氏传
  【礼类四、三礼总义之属】
  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
  【礼类五、通礼之属】
  礼书、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续、 礼书纲目、五礼通考
  五礼通考
  【礼类六、杂礼书之属】
  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
  【春秋类】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三解传述人、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箴膏肓、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刘氏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叶氏春秋传、春秋考、春秋三传谳、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后传、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春秋分记、春秋讲义、春秋集义、张氏春秋集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春秋经筌
  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三传辨疑、春秋谳义、春秋会通、春秋阙疑、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书法钩元、春秋大全、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春秋明志录
  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春秋孔义、春秋辩义、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读左日钞、左传事纬、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三传折诸
  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春秋大事表、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附录、春秋繁露
  【孝经类】
  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注疏、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驳五经异义、郑志、经典释文、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六经奥论、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五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
  钦定翻译五经四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九经误字、经问、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十三经注疏正字、朱子五经语类、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附录、古微书
  【四书类】
  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
  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四书纂笺、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四书大全、四书蒙引、四书因问、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孟子师说、大学翼真、四书讲义困勉录
  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榕村四书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乡党图考、经部乐类、皇佑新乐图记、乐书、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乐律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钦定诗经乐谱全书、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
  【小学类一、训诂之属】
  尔雅注疏、附考证、尔雅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群经音辨、埤雅、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
  【小学类二、字书之属】
  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说文解字篆韵谱、重修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
  六书统、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讹、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俗书刊误、字孪、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订清文鉴
  御制增订清文鉴、 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
  【小学类三、韵书之属】
  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切韵指掌图、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角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附录、六艺纲目
  史部、
  【正史类】
  史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前汉书、班马异同、后汉书
  后汉书、补后汉书年表、 两汉刊误补遗、三国志、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旧唐书、新唐书、 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误、宋史
  宋史、辽史、辽史拾遗
  辽史拾遗、金史、元史、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明史
  明史、
  【编年类】
  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皇王大纪、中兴小纪、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资治通鉴前编、通鉴续编、大事记续编、元史续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皇清开国方略、资治通鉴后编
  【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三朝北盟会编、蜀鉴、炎徼纪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
  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钦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滇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
  绎史、左传纪事本末、 平台纪略
  【别史类】
  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隆平集、古史、通志
  通志、东都事略、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 郝氏续后汉书
  郝氏续后汉书、春秋别典、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三元甲子编年、钦定续通志
  钦定续通志、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春秋战国异辞、 尚史
  【杂史类】
  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战国策校注
  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燕翼诒谋录、太平治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弇山堂别集、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
  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 两汉诏令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
  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
  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
  御选明臣奏议、
  【传记类一、圣贤之属】
  孔子编年、 东家杂记
  【传记类二、名人之属】
  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
  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
  【传记类四、杂录之属】
  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 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
  【史钞类】
  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载记类】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
  【时令类】
  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
  【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
  三辅黄图、禁扁、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
  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
  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
  吴郡图经续记、干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
  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
  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
  江西通志、浙江通志
  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
  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陕西通志
  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
  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
  【地理类四、河渠之属】
  水经注、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
  三吴水考、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
  【地理类五、边防之属】
  筹海图编、 郑开阳杂着
  【地理类六、山水之属】
  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类七、古迹之属】
  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东城杂记
  【地理类九、游记之属】
  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
  【地理类十、外纪之属】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
  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 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
  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
  【职官类二、官箴之属】
  州县提纲、 官箴、百官箴、昼帘绪论、三事忠告、御定人臣儆心录
  【政书类一、通制之属】
  通典、唐会要
  五代会要、宋朝事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汉制考、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明会典、七国考、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钦定续通典、钦定皇朝通典、 钦定皇朝通志、元朝典故编年考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
  汉官旧仪、大唐开元礼、谥法、政和五礼新仪、政和御制冠礼、政和五礼新仪目录
  政和五礼新仪、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大金集礼、大金德运图说、庙学典礼、明集礼、宫礼乐疏、明臣谥考、明谥纪汇编、明宫史、幸鲁盛典、万寿盛典初集、钦定大清通礼、皇朝礼器图式、国朝宫史、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钦定南巡盛典、八旬万寿盛典
  八旬万寿盛典、历代建元考、北郊配位尊西向议、庙制图考
  【政书类三、邦计之属】
  救荒活民书、熬波图、钱通、 捕蝗考、荒政丛书、钦定康济录
  【政书类四、军政之属】
  历代兵制、补汉兵志、马政纪、钦定八旗通志
  【政书类五、法令之属】
  唐律疏义、大清律例、史部政书类六、考工之属、 244营造法式、补遗、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序
  【目录类一、经籍之属】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子略、直斋书录解题、汉艺文志考证、文渊阁书目、授经图义例、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千顷堂书目、经义考
  【目录类二、金石之属】
  集古录、金石录、法帖刊误、法帖释文、籀史、隶释、隶续、绛帖平、石刻铺叙、法帖谱系、兰亭考、兰亭续考、
  宝刻丛编、舆地碑记目、宝刻类编、古刻丛钞、名迹录、吴中金石新编、金薤琳琅、法帖释文考异、金石林时地考、石墨镌华、金石史、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
  求古录、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万氏石经考、来斋金石刻考略、嵩阳石刻集记、金石文考略、分隶偶存、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竹云题跋、金石经眼录、石经考异
  【史评类】
  史通、史通通释、唐鉴、唐史论断、唐书直笔、通鉴问疑、三国杂事、经幄管见、涉史随笔、六朝通鉴博议、宋大事记讲义、两汉笔记、旧闻证误、通鉴答问、历代名贤确论、历代通略、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学史、史纠、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评鉴阐要、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子部
  【儒家类】
  孔子家语、
  荀子、孔丛子、新语、新书、盐铁论、说苑、新序、扬子法言、潜夫论、申鉴、中论、傅子、中说、帝范、续孟子、伸蒙子、素履子、家范、帝学、儒志编、太极图说述解、西铭述解、通书述解、张子全书、注解正蒙、正蒙初义、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二程粹言、公是弟子记、节孝语录、儒言、童蒙训、省心杂言、上蔡语录、袁氏世范、延平答问、近思录、近思录集注、近思录集注、杂学辨、御定小学集注、朱子语类、戒子通录、知言、明本释、少仪外传、丽泽论说集录、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迩言、木钟集、经济文衡、大学衍义、
  大学衍义、西山读书记、心经政经、项氏家说、先圣大训、黄氏日抄、北溪字义、准斋杂说、性理群书句解、东宫备览、孔子集语、朱子读书法、家山图书、读书分年日程、辨惑编、治世龟鉴、管窥外篇、内训、理学类编、性理大全书、读书录、大学衍义补
  大学衍义补、居业录枫山语录、东溪日谈录、困知记、读书札记、士翼、泾野子内篇、周子抄释、张子抄释、二程子抄释、朱子抄释、中庸衍义、格物通、世纬、呻吟语摘、刘子遗书、人谱、榕坛问业、温氏母训、御定资政要览、圣谕广训、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御制日知荟说、御定孝经衍义、御定内则衍义、御纂性理精义、御纂朱子全书、钦定执中成宪、御览经史讲义
  御览经史讲义、思辨录辑要、正学隅见述、双桥随笔、榕村语录、 读朱随笔、三鱼堂剩言、松阳钞存、读书偶记
  【兵家类】
  握奇经、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三略直解、黄石公素书、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武经总要、虎钤经、何博士备论、守城录、武编、阵纪、江南经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法家类】
  管子、管子补注、邓子、商子、韩非子、疑狱集、折狱龟鉴、棠阴比事
  【农家类】
  齐民要术、 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农书、救荒本草、农政全书、泰西水法、野菜博录、钦定授时通考
  钦定授时通考
  【医家类】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针灸甲乙经、金匮要略论注、伤寒论注释、肘后备急方、褚氏遗书、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备急千金要方、银海精微、外台秘要方、颅囟经、铜人针灸经、明堂灸经、博济方、苏沈良方、寿亲养老新书、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伤寒微旨论、伤寒总病论、圣济总录纂要、证类本草、全生指迷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类证普济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传信适用方、卫济宝书、医说、针灸资生经、妇人大全良方、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产育宝庆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集验背疽方、济生方
  济生方、产宝诸方、仁斋直指、急救仙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伤寒直格方、病机气宜保命集、儒门事亲、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此事难知、医垒元戎、汤液本草、瑞竹堂经验方、世医得效方、格致馀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科精义、脉诀刊误、医经溯洄集、普济方
  普济方、玉机微义、仁端录、薛氏医案、
  薛氏医案、推求师意、针灸问对、外科理例、石山医案、名医类案、赤水玄珠、医旨绪馀、证治准绳、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伤寒论条辨、先醒斋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类经、景岳全书、瘟疫论、痎疟论疏、本草乘雅半偈、御纂医宗金鉴、尚论篇、医门法律、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绛雪园古方选注、续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兰台轨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医学源流论
  【天文算法类一、推步之属】
  周髀算经、音义、新仪象法要、六经天文编、原本革象新书、重修革象新书、七政推步、圣寿万年历、古今律历考、乾坤体义、表度说、简平仪说、天问略、新法算书、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历体略、御制历象考成、御制历象考成后编、钦定仪象考成、晓庵新法、中星谱、天经或问前集、天步真原、天学会通、历算全书、大统历志、勿庵历算书记、中西经星同异考、全史日至源流、
  全史日至源流
  【天文算法类二、算书之属】
  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数术记遗、海岛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缉古算经、数学九章、测圆海镜、测圆海镜分类释术、益古演段、弧矢算术、同文算指、几何原本、御制数理精蕴、几何论约、数学钥、数度衍、句股引蒙、句股矩测解原、少广补遗、庄氏算学、九章录要
  【术数类一、数学之属】
  太玄经、太玄本旨、元包经传、潜虚、皇极经世书、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观物篇解、皇极经世书解、易学、洪范皇极内篇、天原发微、大衍索隐、易象图说、三易洞玑
  【术数类二、占候之属】
  灵台秘苑、唐开元占经
  唐开元占经
  【术数类三、相宅相墓之属】
  宅经、葬书、撼龙经、 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灵城精义、催官篇、发微论
  【术数类四、占卜之属】
  灵棋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六壬大全、卜法详考
  【术数类五、命书相书之属】
  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溯源、珞琭子赋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纂、星学大成、三命通会、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
  【术数类六、阴阳五行之属】
  太乙金镜式经、遁甲演义、禽星易见、御定星历考原、钦定协纪辨方书
  【艺术类一、书画之属】
  古画品录、书品、续画品、贞观公私画史、书谱、书断、述书赋、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墨薮、画山水赋、思陵翰墨志、五代名画补遗、宋朝名画评、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林泉高致集、墨池编、德隅斋画品、画史、书史、宝章待访录、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山水纯全集、广川书跋、广川画跋、画继、续书谱、宝真斋法书赞、书苑菁华、书小史、书录、竹谱、画鉴、衍极、法书考、图绘宝鉴、寓意编、书史会要、珊瑚木难、赵氏铁网珊瑚、墨池琐录、书画跋跋、书诀、绘事微言、书法雅言、寒山帚谈、书法离钩、画史会要
  画史会要、书画题跋记、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清河书画表、书画见闻表、南阳书画表、珊瑚网、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庚子销夏记、绘事备考、书法正传、江村销夏录、式古堂书画汇考
  式古堂书画汇考、南宋院画录、六艺之一录
  六艺之一录、小山画谱、传神秘要
  【艺术类二、琴谱之属】
  琴史、松弦馆琴谱、松风阁琴谱、 琴谱合璧
  【艺术类三、篆刻之属】
  学古编、印典、子部艺术类四、杂技之属、羯鼓录、乐府杂录、棋经、棋诀
  【谱录类一、器物之属】
  古今刀剑录、鼎录、啸堂集古录、考古图、重修宣和博古图、宣德鼎彝谱、钦定西清古鉴、奇器图说、文房四谱、砚史、歙州砚谱、歙砚说、端溪砚谱、砚谱、砚笺、钦定西清砚谱、墨谱法式、墨经、墨史、墨法集要、钦定钱录、香谱、陈氏香谱、香乘、附录、云林石谱
  【谱录类、二、饮馔之属】
  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东溪试茶录、续茶经、煎茶水记、北山酒经、酒谱、 糖霜谱
  【谱录类、三、草木禽鱼之属】
  洛阳牡丹记、扬州芍药谱、刘氏菊谱、史氏菊谱、范村梅谱、范村菊谱、百菊集谱、金漳兰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竹谱、笋谱、菌谱、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禽经、蟹谱、蟹略、异鱼图赞、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
  【杂家类、一、杂学之属】
  鬻子、墨子、子华子、尹文子、慎子、鹖冠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鸿烈解、人物志、金楼子、刘子、颜氏家训、长短经、两同书、化书、昭德新编、刍言、乐庵语录、习学记言
  、习学记言、本语
  【杂家类、 二、杂考之属】
  白虎通义、独断、古今注、资暇集、刊误、苏氏演义、兼明书、近事会元、东观馀论、靖康缃素杂记、猗觉寮杂记、能改斋漫录、云谷杂记、西溪丛语、学林、容斋随笔、考古编、演繁露、纬略、瓮牖间评、芥隐笔记、芦浦笔记、野客丛书、坦斋通编、考古质疑、经外杂钞、古今考、颍川语小、宾退录、学斋占毕、鼠璞、朝野类要、困学纪闻、识遗、爱日斋丛钞、日损斋笔记、丹铅馀录、谭菀醍醐、艺彀、正杨、疑耀、名义考、徐氏笔精、通雅、卮林、拾遗录、义府、日知录
  日知录、艺林汇考、潜邱札记、 湛园札记、白田杂着、樵香小记、义门读书记、管城硕记、订讹杂录、识小编
  【杂家类三、杂说之属】
  论衡、风俗通义、封氏闻见记、尚书故实、灌畦暇语、春明退朝录、宋景文笔记、东原录、王氏谈录、麈史、文昌杂录、梦溪笔谈、仇池笔记、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语、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懒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墨庄漫录、寓简、栾城遗言、东园丛说、常谈、云麓漫抄、示儿编、游宦纪闻、密斋笔记、梁溪漫志、涧泉日记、老学庵笔记、愧郯录、祛疑说、琴堂谕俗编、鹤林玉露、贵耳集、吹剑录外集、脚气集、藏一话腴、佩韦斋辑闻、书斋夜话、齐东野语、困学斋杂录、隐居通议、湛渊静语、敬斋古今黈、日闻录、勤有堂随录、玉堂嘉话、庶斋老学丛谈、研北杂志、北轩笔记、闲居录、雪履斋笔记、霏雪录、蠡海集、草木子、胡文穆杂着、谰言长语、蟫精隽、震泽长语、
  井观琐言、南园漫录、雨航杂录、采芹录、画禅室随笔、六研斋笔记、物理小识、春明梦馀录
  春明梦馀录、居易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分甘馀话、 古夫于亭杂录
  【杂家类四、杂品之属】
  洞天清录、负暄野录、云烟过眼录、格古要论、竹屿山房杂部、遵生八笺、清秘藏、长物志、韵石斋笔谈、七颂堂识小录、 砚山斋杂记
  【杂家类五、杂纂之属】
  意林、绀珠集、类说、事实类苑、仕学规范、自警编、言行龟鉴、说郛
  说郛、玉芝堂谈荟、元明事类钞
  【杂家类六、杂编之属】
  俨山外集、 古今说海、少室山房笔丛正集、钝吟杂录
  【类书类】
  古今同姓名录、编珠、艺文类聚、北堂书钞
  北堂书钞、龙筋凤髓判、初学记、元和姓纂、白孔六帖、小名录、蒙求集注、 事类赋、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
  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事物纪原、实宾录、书叙指南、海录碎事、古今姓氏书辩证、帝王经世图谱、职官分纪、历代制度详说、八面锋、锦绣万花谷、古今事文类聚
  古今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群书会元截江网、全芳备祖集、群书考索、 325群书考索、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古今源流至论、玉海
  玉海、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小字录、鸡肋、六帖补、翰苑新书、韵府群玉、纯正蒙求、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名疑、荆川稗编、万姓统谱
  万姓统谱、喻林、经济类编、同姓名录、说略
  说略、天中记、图书编、骈志、山堂肆考
  山堂肆考、古俪府、广博物志、 御定渊鉴类函
  御定渊鉴类函
  御定渊鉴类函、御定骈字类编
  御定骈字类编、御定分类字锦、御定子史精华、御定佩文韵府
  御定佩文韵府、
  御定佩文韵府
  御定佩文韵府、御定韵府拾遗、格致镜原、读书纪数略、花木鸟兽集类、别号录、宋稗类钞
  【小说家类一、杂事之属】
  西京杂记、世说新语、朝野佥载、唐新语、次柳氏旧闻、唐国史补、刘宾客嘉话录、因话录、明皇杂录、大唐传载、教坊记、幽间鼓吹、松窗杂录、云溪友议、玉泉子、云仙杂记、唐摭言、中朝故事、金华子杂编、开元天宝遗事、鉴诫录、南唐近事、北梦琐言、贾氏谭录、洛阳搢绅旧闻记、南部新书、王文正笔录、儒林公议、涑水记闻、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嘉佑、杂志、东斋记事、青箱杂记、钱氏私志、龙川略志、后山谈丛、孙公谈圃、谈苑、画墁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湘山野录、玉壶野史、侯鲭录、东轩笔录、泊宅编、珍席放谈、钱围山丛谈、国老谈苑、道山清话、墨客挥犀、唐语林、枫窗小牍、南窗记谈、过庭录、萍洲可谈、高斋漫录、默记、挥麈录
  挥麈录、玉照新志、投辖录、张氏可书、闻见录、清波杂志、鸡肋编、闻见后录、北窗炙、輠录、步里客谈、桯史、独醒杂志、耆旧续闻、四朝闻见录、癸辛杂识、随隐漫录、东南纪闻、归潜志、山房随笔、山居新话、遂昌杂录、乐郊私语、辍耕录、水东日记、菽园杂记、先进遗风、觚不觚录、何氏语林
  【小说家类二、异闻之属】
  山海经、山海经广注、穆天子传、神异经、海内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洞冥记、拾遗记、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续齐谐记、还冤志、集异记、博异记、杜阳杂编、前定录、桂苑丛谈、剧谈录、宣室志、唐阙史、甘泽谣、开天传信记、稽神录、江淮异人录、茅亭客话、太平广记、分门古今类事、陶朱新录、睽车志、夷坚支志
  【小说家类三、琐记之属】
  博物志、述异记、酉阳杂众、清异录、续博物志
  【释家类】
  弘明集
  弘明集、广弘明集、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宋高僧传、法藏碎金录、道院集要、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罗湖野录、五灯会元、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
  【道家类】
  阴符经解、阴符经考异、阴符经讲义、老子道德经、道德指归论、老子道德经、老子解、道德宝章、道德真经注、老子翼、御定道德经注、老子说略、道德经注、阙尹子、列子、冲虚至德真经解、庄子注、南华真经新传、庄子口义、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庄子翼、文子、文子缵义、列仙传、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易参同契考异、周易参同契解、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古文参同契集解、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真诰、亢仓子、亢仓子注、玄真子、无能子、续仙传、云笈七签、悟真篇注疏、古文龙虎经注疏、易外别传、席上腐谈、道藏目录详注、
  集部
  【楚辞类】
  楚辞章句、楚词补注、楚辞集注、离骚草木疏、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山带阁注楚辞
  【别集类一、汉至五代】
  扬子云集、蔡中郎集、孔北海集、曹子建集、嵇中散集、陆土龙集、陶渊明集、璇玑图诗读法、鲍明远集、谢宣城集、昭明太子集、何水部集、江文通集、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徐孝穆集笺注、东皋子集、寒山诗集、王子安集、盈川集、卢升之集、骆丞集、陈拾遗集、张燕公集、李北海集、曲江集、李太白文集、李太白集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注、九家集注杜诗、补注杜诗、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杜诗捃、杜诗详注
  杜诗详注、王右丞集笺注、高常侍集、常建诗、孟浩然集、储光羲诗集、次山集、颜鲁公集、宗玄集、杼山集、刘随州集、韦苏州集、昆陵集、萧茂挺文集、李遐叔文集、钱仲文集、华阳集、翰苑集、权文公集、韩集举正、原本韩集考异、别本韩文考异、五百家注昌黎文集、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东雅堂昌黎集注、韩集点勘、柳河东集、柳河东集注、五百家注柳先生集、刘宾客文集、吕衡州集、张司业集、皇甫持正集、李文公集、欧阳行周文集、李元宾文编、孟东野诗集、长江集、昌谷集、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绛守居园池记、王司马集、沈下贤集、追昔游集、会昌一品集、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白香山诗集
  白香山诗集、鲍溶诗集、樊川文集、姚少监诗集、李义山诗集、李义山诗集注、李义山文集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丁卯诗集、文泉子集、李群玉诗集、黎岳集、孙可之集、麟角集、曹祠部集、文薮、笠泽丛书、甫里集、咏史诗、云台编、司空表圣文集、韩内翰别集、唐风集、唐英歌诗、玄英集、黄御史集、罗昭谏集、徐正字诗赋、白莲集、禅月集、浣花集、广成集
  【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
  骑省集、河东集、咸平集、逍遥集、乖崖集、忠愍集、小畜集、南阳集、武夷新集、林和靖集、穆参军集、元献遗文、文庄集、春卿遗稿、东观集、元宪集、景文集、文恭集、武溪集、安阳集、范文正集、河南集、孙明复小集、徂徕集、端明集、祠部集、镡津集、祖英集
  苏学士集、苏魏公文集、伐檀集、华阳集、古灵集、传家集、清献集、盱江集、金氏文集、公是集、彭城集、邕州小集、都官集、丹渊集、西溪集、郧溪集、钱塘集、净德集、安岳集、元丰类藁、龙学文集、宛陵集、忠肃集、无为集、王魏公集、范太史集、潞公文集、击壤集、鄱阳集、曲阜集、周元公集、南阳集
  南阳集、节孝集、文忠集、欧阳文粹、乐全集、范忠宣集、嘉佑集、临川文集、王荆公诗注、广陵集、东坡全集、东坡诗集注、施注苏诗、苏诗补注
  苏诗补注、栾城集、山谷集、山谷内集诗注、后山集、后山诗注、柯山集、淮海集、济南集、参寥子诗集、宝晋英光集、石门文字禅、青山集、青山续集、画墁集、陶山集、倚松诗集、长兴集、西塘集、云巢编、景迂生集、鸡肋集、乐圃馀藁、龙云集、云溪居士集、演山集
  姑溪居士前集、后集、潏水集、道乡集、学易集、游廌山集、西台集、乐静集、北湖集、溪堂集、竹友集、日涉园集、灌园集、庆湖遗老诗集、襄陵文集、浮沚集、东堂集、给事集、刘左史集、竹隐畸士集、眉山集、洪龟父集、
  跨鳌集、忠愍集、忠肃集
  【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
  宗忠简集、龟山集、梁溪集、初寮集、横塘集、西渡集、老圃集、丹阳集、毗陵集、浮溪集、浮溪文粹、庄简集、忠正德文集、东窗集、忠惠集、松隐集、建康集、简斋集
  北山集、檆溪居士集、筠溪集、华阳集、忠穆集、紫微集、苕溪集、东牟集、相山集、三馀集、大隐集、龟溪集、栟榈集、默成文集、鄱阳集、韦斋集、澹斋集、陵阳集、潜山集、云溪集、卢溪文集、屏山集、北海集、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牍、崧庵集、豫章文集、藏海居士集、和靖集、王著作集、郴江百咏、双溪集、少阳集、欧阳修撰集、东溪集、岳武穆遗文、茶山集、雪溪集、芦川归来集、东莱诗集、澹庵文集、五峰集、斐然集、大隐居士诗集、浮山集、北山集、横浦集、湖山集、文定集、缙云文集、嵩山集、默堂集
  默堂集、知稼翁集、唯室集、汉滨集、香溪集、郑忠肃奏议遗集、云庄集、竹轩杂着、拙斋文集、于湖集、太仓稊米集、夹漈遗稿、郑峰真隐漫录、海陵集、燕堂诗稿、竹州集、高峰文集、罗鄂州小集、艾轩集、晦庵集、文忠集
  文忠集、雪山集、梁溪遗稿、方舟集、网山集、东莱集、止斋集、格斋四六、梅溪集、香山集、蒙隐集、宫教集、倪石陵书、乐轩集、定庵类稿、澹轩集、攻愧集、尊白堂集、东塘集、涉斋集、义丰集、蠹斋铅刀编、干道稿、双溪类稿、止堂集、缘督集、象山集、慈湖遗书、云庄集、舒文靖集、定斋集
  九华集、野处类藁、盘洲文集、应斋杂着、芸庵类藁、浪语集、石湖诗集、诚斋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诗选、金陵百咏、颐庵居士集、水心集、南湖集、南涧甲乙稿、自鸣集、客亭类稿、石屏诗集、莲峰集、江湖长翁集、烛湖集、昌谷集、省斋集、南轩集、勉斋集
  勉斋集、北溪大全集、山房集、橘山四六、竹斋诗集、后乐集、华亭百咏、梅山续藁、菊磵集、性善堂稿、漫塘集、克斋集、芳兰轩集、二薇亭诗集、西岩集、清苑斋诗集、瓜庐集、洛水集、龙川集、龙洲集、鹤山集、西山文集、方泉诗集、东山诗选、白石道人诗集、野谷诗稿、平斋集、蒙斋集、康范诗集、清献集、鹤林集、东涧集、方是闲居士小稿、翠微南征录、浣川集、渔墅类稿、安晚堂集、沧洲尘缶编、四六标准
  四六标准、筼窗集、友林乙稿、方壶存稿、铁庵集、壶山四六、默斋遗稿、履斋遗稿、癯轩集、东野农歌集、敝帚稿略、清正存稿、寒松阁集、沧浪集、泠然斋诗集、可斋杂藁、后村集、涧泉集、矩山存稿、雪窗集、文溪集、庸斋集、彝斋文编、张氏拙轩集、玉楮集、灵岩集、梅野集、耻堂存稿、秋崖集、芸隐横舟稿、蒙川遗稿、雪矶丛稿、北磵集、西塍集、梅屋集、孝诗、字溪集、勿斋集、异斋文集、雪坡集、文山集、文信国集杜诗、叠山集、本堂集、端平诗隽、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鲁斋集、潜山集
  须溪集、须溪四景诗集、苇航漫游稿、兰皋集、云泉诗、嘉禾百咏、柳塘外集、碧梧玩芳集、四明文献集、覆瓿集、阆风集、北游集、秋堂集、蛟峰文集、秋声集、牟氏陵阳集、湖山类稿、潜斋集、梅岩文集、四如集、霁山文集、勿轩集、古梅遗稿、佩韦斋集、庐山集、西湖百咏、则堂集、富山遗稿、真山民集、百正集、月洞吟、伯牙琴、存雅堂遗稿、吾汶稿、在轩集、紫岩诗选、九华诗集、宁极斋稿、自堂存稿、仁山文集、附录、心泉学诗稿
  【别集类四、金至元】
  拙轩集、滏水集、滹南集、庄靖集、遗山集、湛然居士集、藏春集、淮阳集、陵川集、归田类稿、白云集、稼村类稿、桐江续集、野趣有声画、月屋漫稿、剡源文集、剩语、养蒙文集、墙东类稿、青山集、桂隐文集、水云村稿、巴西集、屏岩小稿、玉斗山人集、谷响集、竹素山房诗集、紫山大全集
  紫山大全集、松乡集、松雪斋集、吴文正集、金渊集、山村遗集、湛渊集、附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牧潜集、小亨集、还山遗稿、鲁斋遗书、静修集、青崖集、养吾斋集、存悔斋稿、双溪醉隐集、东庵集、白云集、畏斋集、默庵集、云峰集、秋涧集、牧庵集、雪楼集、曹文贞公诗集、芳谷集、陈刚中诗集、秋岩诗集、玉井樵唱、兰轩集、清容居士集、此山诗集、霞外诗集、申斋集、西岩集、蒲室集、弁山小隐吟录、续轩渠集、定宇集、艮斋诗集、知非堂稿、云林集、梅花字字香、中庵集、文忠集、静春堂诗集
  惟实集、勤斋集、石田文集、榘庵集、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杨仲弘集、范德机诗集、文安集、翠寒集、桧亭集、伊滨集、渊颖集、文献集、圭斋文集、待制集、所安遗集、闲居丛稿、至正集、圭塘小藁、礼部集、绩斋集、燕石集、秋声集、雁门集、杏庭摘稿、安雅堂集、傅与砺诗文集、瓢泉吟稿、筠轩集、俟庵集、滋溪文稿、青阳集、鲸背吟集、经济文集、近光集、纯白斋类稿、圭峰集、蜕庵集、五峰集、野处集、梦观集、金台集、子渊诗集、午溪集、药房樵唱、栲栳山人诗集、梅花道人遗墨、玩斋集、羽庭集、不系舟渔集、居竹轩诗集、句曲外史集、侨吴集
  侨吴集、咏物诗、鹿皮子集、林外野言、傲轩吟稿、师山集、友石山人遗稿、闻过斋集、学言稿、北郭集、玉笥集、青村遗稿、鹤年诗集、贞素斋集、一山文集、江月松风集、龟巢稿、石初集、山窗馀稿、梧溪集、吾吾类集、
  樵云独唱、桐山老农集、静思集、九灵山房集、滦京杂咏、云阳集、南湖集、佩玉斋类稿、玉山璞稿、清閟阁全集、麟原文集、来鹤亭集、云松巢集、环谷集、性情集、花溪集、樗隐集、东山存稿、附东山赵先生汸行状、东维子集、钱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夷白斋稿、庸庵集、可闲老人集、石门集、玉笥集
  【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
  明太祖文集、文宪集、宋景濂未刻集、诚意伯文集、凤池吟稿、陶学士集、西隐集、王忠文集、翠屏集
  说学斋稿、云林集、白云集、林登州集、槎翁诗集、东皋录、覆瓿集、柘轩集、白云稿、密庵集、清江诗集、苏平仲文集、胡仲子集、始丰稿、王常宗集、白石山房逸藁、沧螺集、临安集、尚絅斋集、赵考古文集、刘彦昺集、蓝山集、蓝涧集、大全集、凫藻集、眉庵集、静庵集、北郭集、鸣盛集、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半轩集、西庵集、南村诗集、望云集、蚓窍集、西郊笑端集、草阁诗集、樗庵类藁、春草斋集、耕学斋诗集、可传集、强斋集、海桑集、畦乐诗集、竹斋集、独醉亭集、海叟集、荣进集、梁园寓稿、自怡集、斗南老人集、希澹园诗集、鹅湖集、荥阳外史集、继志斋集、全室外集、中丞集、逊志斋集、贞白遗稿、静学文集、刍荛集、巽隐集、易斋集、野古集、岘泉集
  岘泉集、唐愚士诗、文毅集、虚舟集、王舍人诗集、泊庵集、毅斋集、颐庵文选、青城山人集、东里集、文敏集、省愆集、忠靖集、金文靖集、抑庵文集、运甓漫稿、梧冈集、古廉文集、曹月川集、敬轩文集、两溪文集、忠肃集、兰庭集、古穰集、武功集、倪文僖集、
  襄毅文集、陈白沙集、类博稿、竹岩集、平桥稿、彭惠安集、清风亭稿、方洲集、重编琼台藁、谦斋文录、椒邱文集、石田诗选、东园文集、怀麓堂集、青溪漫稿、康斋集、楼居杂着、一峰文集、篁墩文集、枫山集、定山集、未轩文集、医闾集、翠渠摘稿、家藏集
  家藏集、归田稿、震泽集、郁洲遗稿、见素集、古城集、虚斋集、容春堂集、丰峰集、吴文肃摘稿、立斋遗文、熊峰集、西村集、胡文敬集、方简肃文集、小鸣稿、怀星堂集、整庵存稿、东江家藏集、空同集、山斋文集、顾华玉集、华泉集、东田遗稿、清惠集、沙溪集、王文成全书
  王文成全书、双溪集、对山集、柏斋集、竹涧集、大复集、洹词、庄渠遗书、俨山集、迪功集、太白山人漫稿、少谷集、苑洛集、东洲初稿、升庵集、东岩集、文简集、方斋存稿、考功集、云村集、小山类稿、梦泽集、甫田集、泰泉集、西村诗集、天马山房遗稿、苏门集、愚谷集、遵岩集
  遵岩集、陆子馀集、念庵文集、皇甫司勋集、杨忠介集、荆川集、皇甫少玄集、瑶石山人稿、止山集、张庄僖文集、洞麓堂集、具茨集、青霞集、沧溟集、山海漫谈、杨忠愍集、弇州四部稿
  弇州四部稿、读书后、方麓集、存家诗稿、海壑吟稿、伐檀斋集、备忘集、石洞集、宗子相集、衡庐精舍藏稿、薜荔园诗集、鲲溟诗集、亦玉堂稿、温恭毅集、震川集、四溟集、蠛蠓集、少室山房集、谷城山馆诗集、宗伯集、临皋文集、淡然轩集、泾皋藏稿、小辨斋偶存、高子遗书
  高子遗书、少墟集、石隐园藏稿、仰节堂集、愿学集、刘蕺山集、学古绪言、檀园集、忠介烬馀集、文忠集、幔亭集、白谷集、集玉山房稿、宋布衣集、忠肃集、倪文贞集、凌忠介公集、申忠愍诗集、茅檐集、陶庵全集
  【别集类六、清代】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御制文集、御制诗集
  御制诗集、梅村集、汤子遗书、兼济堂文集、 学馀堂文集、范忠贞集、林蕙堂全集
  林蕙堂全集、精华录、尧峰文钞、午亭文编、读书斋偶存稿、松桂堂全集、曝书亭集、于清端政书、愚庵小集、抱犊山房集、文端集、西河集、陈检讨四六、莲洋诗钞、张文贞集、西陂类稿、铁庐集、湛园集、古欢堂集
  榕村集、三鱼堂文集、因园集、怀清堂集、二希堂文集、敬业堂诗集、望溪集、存研楼文集、香屑集、鹿洲初集、樊榭山房集、果堂集、松泉集
  【总集类】
  文选注、六臣注文选、文选颜鲍谢诗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考异、高氏三宴诗集、箧中集、河岳英灵集、国秀集、御览诗、中兴间气集、极玄集、松陵集、二皇甫集、唐四僧诗、薛涛李冶诗集、窦氏联珠集、才调集、搜玉小集、古文苑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文苑英华辨证、唐文粹、西昆唱集、同文馆唱和诗、唐百家诗选、会稽掇英总集、清江三孔集、三刘家集、二程文集、宋文选、坡门酬唱集、乐府诗集、岁时杂咏、严陵集、南岳倡酬集、万首唐人绝句、声画集、宋文鉴、古文关键、回文类聚、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崇古文诀、成都文类、文章正宗、续文章正宗、天台前集、赤城集、妙绝古今、唐僧弘秀集、众妙集、江湖小集、江湖后集、三体唐诗、论学绳尺、吴都文粹、古文集成前集、文章轨范、月泉吟社诗、文选补遗、苏门六君子文粹、三国志文类、
  三国志文类、增注唐策、诗家鼎脔、十先生奥论注、两宋名贤小集、柴氏四隐集、中州集、唐诗鼓吹、二妙集、谷音、河汾诸老诗集、瀛奎律髓、梅花百咏、天下同文集、古赋辩体、圭塘欸乃集、忠义集、宛陵群英集、元文类、元风雅、唐音、古乐府、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玉山纪游、大雅集、元音遗响、风雅翼、荆南倡和诗集、乾坤清气、元音、雅颂正音、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广州四先生诗、三华集、闽中十子诗、沧海遗珠、元诗体要、中州名贤文表、明文衡、新安文献志、海岱会集、经义模范、文编、古诗纪、诗纪匡谬、全蜀艺文志
  全蜀艺文志、古今诗删、唐宋元名表、文氏五家集、宋艺圃集、元艺圃集、唐宋八大家文钞、吴都文粹续集、石仓历代诗选
  石仓历代诗选、四六法海、古乐苑、皇霸文纪、西汉文纪、东汉文纪、西晋文纪、宋文纪、南齐文纪、梁文纪、陈文纪、北齐文纪、后周文纪、隋文纪、释文纪
  释文纪、文章辨体汇选、 古诗镜
  古诗镜、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古今禅藻集、三家宫词、二家宫词、御选古文渊鉴、御定历代赋汇
  御定历代赋汇、御定全唐诗
  御定全唐诗、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御选唐诗、御定千叟宴诗、御选唐宋文醇、御选唐宋诗醇、皇清文颖、钦定四书文、钦定千叟宴诗
  钦定千叟宴诗、明文海、唐贤三昧集、二家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明诗综、宋诗钞
  宋诗钞、宋元诗会、粤西诗载、元诗选、 御定全唐诗录
  御定全唐诗录、甬上耆旧诗、檇李诗系、古文雅正、鄱阳五家集、南宋杂事诗、宋百家诗存
  【诗文评类】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辑注、诗品、文章缘起、本事诗、六一诗话、续诗话、中山诗话、后山诗话、临汉隐居诗话、优古堂诗话、诗话总龟、彦周诗话、紫薇诗话、四六话、珊瑚钩诗话、石林诗话、藏海诗话、风月堂诗话、岁寒堂诗话、庚溪诗话、韵语阳秋、溪诗话、唐诗纪事、观林诗话、四六谈麈、环溪诗话、渔隐丛话、竹坡诗话、文则、二老堂诗话、诚斋诗话、馀师录、沧浪诗话、诗人玉屑、
  娱书堂诗话、荆溪林下偶谈、草堂诗话、竹庄诗话、文章精义、浩然斋雅谈、对床夜语、诗林广记、文说、修辞鉴衡、金石例、作义要诀、墓铭举例、怀麓堂诗话、颐山诗话、诗话补遗、秋圃撷馀、唐音癸签、历代诗话、金石要例、渔洋诗话、师友诗传录、声调谱、谈龙录、宋诗纪事、全闽诗话、五代诗话
  【词曲类一、词集之属】
  珠玉词、六一词、乐章集、安陆集、东坡词、山谷词、淮海词、书舟词、小山词、晁无咎词、姑溪词、溪堂词、东堂词、片玉词、初寮词、圣求词、友古词、和清真词、石林词、丹阳词、筠溪乐府、坦庵词、酒边词、无住词、漱玉词、竹坡词、芦川词、东浦词、孏窟词、逃禅词、于湖词、海野词、审斋词、介庵词、归愚词、克斋词、龙川词、稼轩词、西樵语业、樵隐词、放翁词、知稼翁词、蒲江词、平斋词、白石道人歌曲、梦窗稿、惜香乐府、龙洲词、竹屋痴语、山中白云词、竹山词、竹斋诗馀、梅溪词、散花庵词、石屏词、断肠词、天籁集、蜕岩词、珂雪词
  【词曲类二、词选之属】
  花间集、尊前集、梅苑、乐府雅词、花庵词选、草堂诗馀、绝妙好词笺、乐府补题、花草稡编、御选历代诗馀
  御选历代诗馀、词综、 十五家词
  【词曲类三、词话之属】
  碧鸡漫志、沈氏乐府指迷、渚山堂词话、西河词话、词苑丛谈
  【词曲类四、词谱词韵之属】
  御定词谱、词律
  【词曲类五、南北曲之属】
  顾曲杂言、 御定曲谱、中原音韵、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3楼] 发表于:2019-01-26 15:15
鄌郚总编
公元年号与国号日期大事记
1616年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称帝,并将女真改为满洲。
1644年顺治元年 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清举兵南下,入山海关,据北京为首都。
1661年顺治十八年 康熙即位(-1722年)。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康熙字典》编纂完成。由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汉子辞书。历时6年。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雍正即位(-1735年)。
1725年雍正三年十二月《古今图书集成》编纂完成。陈梦雷等奉康熙帝之命着手编纂,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即位(-1795年)。
1736年乾隆元年 周永年重提“儒藏说”。
1736-1820年乾隆与嘉庆年间 乾嘉学派形成。
1741年乾隆六年正月为收集《永乐大典》散佚书,乾隆帝亲自下令搜访书籍。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为收集《永乐大典》散佚书,乾隆帝再次下令各省督抚、学政搜访书籍。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为收集《永乐大典》散佚书,乾隆帝第三次下令各省督抚搜访书籍。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学政朱筠奏请购访遗书及校核《永乐大典》。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大学士刘统勋等奏议朱筠所陈购访遗书意见。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乾隆帝派军机大臣校核《永乐大典》。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十军机大臣奉乾隆帝之命,开始对《永乐大典》的残本进行清查。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乾隆帝任命王际华、裘曰修为总裁,遴选分校官,制定校核《永乐大典》条例。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纪昀和陆锡熊被任命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学士刘统勋等奏议校核《永乐大典》条例。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乾隆帝派富隆安负责四库全书处管理工作。“四库全书处”正式开馆。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帝命令大臣及各省督抚限半年内迅速购访遗书。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乾隆帝命令两江总督高晋等于江浙地区迅速购访遗书。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十一日“四库全书馆”奏旨草拟编纂《四库全书》具体操作方案。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十一日乾隆帝正式任命刘统勋、刘纶、于敏中、富隆安、王际华、裘曰修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十一日内务府大臣金简奉命主管英武殿有关四库全书刊刻、印刷、装潢及管理等事物。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二十日两江总督高晋向乾隆帝献上私人藏书家进呈图书目录(184种)。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经总纂官的推荐,总裁的审查后,从举人和贡监生中选拔了400余名抄写人员。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抚三宝奏查宁波范氏天一阁等藏书情形。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初三大学士刘统勋等奏请将京师藏书家之藏书和在京馆员之藏书的目录汇总进呈。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三日浙江巡抚三宝向乾隆帝献上鲍士恭等5家私人藏书家进呈图书目录。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命令浙江巡抚三宝将鲍士恭等私人藏书家进呈图书抄写完毕后仍退还各家。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底从全国各地的征书已不下万余种。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乾隆帝下令将进呈各书详加校勘,把所有书籍分为应刊、应抄、应存3种类型,要求编写提要,辑成总目,依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排列,并亲自命名为《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并派于敏中和王际华两位总裁专司其事。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乾隆帝再次下令对进呈各书进行详加核勘,分别进行刊印或抄写。对于那些粗俗肤浅和讹谬之书,只存书名,汇为总目。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乾隆帝命令“四库全书馆”总裁拿出进呈书使用完毕后的具体退还办法。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大学士刘统勋等奉旨拟定具体图书退还办法。
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乾隆帝同意从地方调入进士邵晋涵、周永年,举人戴震等进京从事《四库全书》的校勘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帝派皇六子质郡王及礼部尚书蔡新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九乾隆帝命令“四库全书馆”总裁制定《四库全书》的校对章程。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金简向乾隆帝提出采用活字书版进行刊印四库全书珍本的建议。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乾隆帝以四库全书活字板的名称不雅为理由,正式赐名“武英殿聚珍版”。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二日金简刻做完成枣木活字15万个(以后又追加制作10万个)。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乾隆帝下令对私人献书最多的浙江鲍士恭等4人奖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武英殿聚珍版》开始木活字印刷。
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乾隆帝派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宁波对天一阁的结构及书架款式等情况进行调查。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底一万余种书籍的提要初稿编写工作完成。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乾隆帝下令从乡试不第者中挑选抄写人员。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全国规模的征书活动基本结束。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五日乾隆帝正式向各省督抚发出了禁书的命令,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长达19年的全面禁书运动。
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和十日乾隆帝再次命令各省督如不上缴“违碍”和“悖谬”书者严加惩处。
1775乾隆四十年 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相继竣工。
乾隆四十年四月缮写处抄写人员已增加到600余名。
1776乾隆四十一年六月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竣工。
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初三日乾隆帝命令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制定文渊阁管理章程和阅览章程。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乾隆帝命令“四库全书馆”总裁编纂《四库全书考证》。
1777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乾隆帝任命大学士阿桂任文渊阁领阁事。
1778乾隆四十三年五月第1部《四库全书荟要》竣工,入藏紫禁城坤宁宫御花园内的摛藻堂。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令“四库全书馆”总裁详校书籍,不得有误。
1779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第2部《四库全书荟要》竣工,入藏于圆明园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
1780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下令编纂《历代职官表》,收入《四库全书》。
1781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撰写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乾隆帝下令编纂《名臣奏议》,收入《四库全书》。
1782乾隆四十七年 盛京故宫的文溯阁竣工。
乾隆四十七年 开始编纂《开国方略》、《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满洲源流考》、《宗室王公表传》等十几种官书。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编纂完成,共20卷。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乾隆帝命令“四库全书馆”再缮写3部《四库全书》,安置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内。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第2部《四库全书》告竣,翌年5月,送盛京奉天行宫,藏于文溯阁。
1783乾隆四十八年第3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成,翌年春入藏圆明园内的文源阁。
1784乾隆四十九年 杭州首次刊刻《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地方版。
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4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成,翌年春入藏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
1787乾隆五十二年三月乾隆帝检查文津阁,发现李清书,撤出11种并抽删改12种违碍错讹,令“北三阁”重核。
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七日第5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入藏扬州文汇阁。
乾隆五十二年 3000余种的底本移交翰林院收藏。
1788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帝命令总纂纪昀复查“违碍”之书籍。
乾隆五十三年 第6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入藏镇江文宗阁。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安徽巡抚陈用敷上奏乾隆帝建议再延期一年查缴禁书。
1790乾隆五十五年 第7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入藏杭州文澜阁。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乾隆帝命令翰林院主管不要妨碍士子们使用贮藏于翰林院的四库底本。
乾隆五十五年 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10卷),8年刻成。
1792乾隆五十七年 大批官书编修工作完成。
1793乾隆五十八年 赵怀玉刻《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乾隆五十八年武英殿开始刊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794乾隆五十九年 金简死后,木活字印刷也随之终止。20年间,刊印138种珍贵古籍。
1795乾隆六十年 浙江在地方官和士绅的支持下,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依据文渊阁所藏的殿本翻刻。这是地方上最早翻刻殿版总目提要。
1799嘉庆四年 浙江省巡抚阮元花费20多年时间在江浙地区发现了未被《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175种,并进呈朝廷。清朝政府为此专设“宛委别藏”特别书库,收藏了这些书籍。
1805嘉庆十年 嘉庆题诗文渊阁。
1808嘉庆十三年 范氏的子孙效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做法,编纂《天一阁书目》。
嘉庆十三年 效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做法,编纂《廉石居藏书记》(2卷)、《平津馆鉴藏记》(5卷)。
1820——1826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六年 张金吾效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做法,编纂《爱日精庐藏书志》。
1832道光十二年 石版印刷传入广州。
1840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开始(——1842)。
1842道光二十二年六月英军攻陷镇江,金山文宗阁藏书遭受灾难和损失。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赔款、香港岛割让等)。
1851咸丰元年一月十一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4)。
1853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镇江,兵火焚毁金山寺,致使文宗阁藏书随阁俱焚。
1854咸丰四年 太平军进克扬州,致使扬州城内外发生大火,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也被付之一炬。
1856咸丰六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860咸丰十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渊阁《四库全书》化为灰烬。翰林院的《四库全书》底本也多被烧坏、流失。收藏于圆明园长春园内味腴书屋的《四库全书荟要》同毁。
1861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太平军攻入杭州,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杭州城著名藏书家丁丙、丁申坤仲请胆大者星夜潜入拣拾残存之书。
1872同治十一年 上海申报馆采用手摇轮转机,每小时可出数百张。
1880光绪六年 杭州文澜阁开始重建。
1882光绪八年 丁丙、丁申重建文澜阁,锋阁书还于其中。其后,丁氏兄弟收集同道,据自家八千卷楼、宁波天一阁及苏皖湘粤等地藏书名家之藏本补抄,历时七年,共补配89种,补抄2174种。至是文澜有书3396种,34769册,初复原藏旧观。
光绪八年 陆氏效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做法,编纂《皕宋楼藏书志》。
光绪八年 姚瑾编《禁书总目四种》。
光绪八年 阮元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刊行。
1889光绪十五年 翰林院编修王懿荣第一次向朝廷正式上奏续修《四库全书》。
1893光绪十九年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光绪二十一年 孙家鼐等把洋务派的主张总结为“中体西用”理论。该思想对中国的近代政治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96光绪二十二年 瞿氏效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做法,编纂《铁琴铜剑楼书目录》。
1897光绪二十三年 戊戌政变。
光绪二十三年 《文澜阁志》出版。
1898光绪二十四年 义和团运动爆发。(—1900)。
1899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残存的四库底本被劫掠出境,散藏于英、法各国图书馆中。
1900光绪二十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清政府决定改制,实施所谓的“新政”。
光绪二十六年 丁氏效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做法,编纂《善本书室藏书志》。
1905光绪三十一年 废除科举。
1906光绪三十二年 由英国人发明的用电气马达作动力的单滚筒传入中国,每小时可印1000张,俗称“大英机”。
1908光绪三十四年 翰林院检讨章梫再次上奏光绪帝,提出增辑《四库全书》。
光绪三十四年 喻长霖又上奏光绪帝,主张续编《四库全书》书目。
光绪三十四年 孙同康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凡例,拟定《重修四库全书条例》二十则。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宣统帝即位。
1909宣统元年七月张之洞掌学部,同意学部奏请将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提交京师图书馆,清政府允议。因辛亥革命而终止。
1911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爆发。
1912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民国元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
民国元年3月10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诞生。
1914民国3年 文溯阁《四库全书》由奉天运入北京,藏于故宫古物陈列所(在保和殿内)。
民国3年 故宫善后委员会发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1915民国4年9月京师图书馆派人前往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点收文津阁《四库全书》,凡6144函,36300册。而原藏第326、327两函《日讲诗经解义》系空函,原因不详。另《四库全书》书架全副及《简明目录》一函未点校。
民国4年10月7日文津阁《四库全书》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
1916民国5年 上海的犹太人实业家哈同首次计划影印《四库全书》。
1917年民国6年1月7日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向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呈文申请,商借京师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影印,遭拒。
民国6年 前清内务府查检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比照原目原函原卷,发现缺书9种,计23卷,多出嘉庆时所赠《高宗纯皇帝御制诗文集》300卷。所缺由内务府据文津阁本抄补。
1919年民国8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民国8年金梁向徐世昌总统提出影印《四库全书》建议。
民国8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也向徐世昌总统建议印行《四库全书》。
1920年民国9年5月法国总理班乐卫建议以庚子赔款影印《四库全书》,总统徐世昌同意。
民国9年 陈垣及叶恭绰等清点文津阁,历时三月余,逐册清点,成《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全书计36277册。
民国9年 京师图书馆颁布暂行规定,开放文津阁四库摄影及传抄(限每次10部),摄影费1部2元,传抄费1部1元。
民国9年 国会议员邵瑞彭发表《征求续编四库全书意见启》。
民国9年10月叶恭绰与张元济在北京商谈《四库全书》影印之事宜。
1921年民国10年 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发表《刊行四库全书提案》一文,主张影印《四库全书》。
1922年民国11年 《四库未收书提要》(原名《擘经室外集》)5卷出版。
1923年民国12年 日本第46帝国议会上,通过了“对支文化事业特别计法”,以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资金作为“对支文化事业”的资金来源。
民国12年 张宗祥以文津阁为底本为文澜阁抄补第三次,历时两年,共抄成211种,2046册,又重校补抄213种,2251册,重抄577页,是为“癸亥补抄”。其后文溯文渊亦借文津阁抄补。
民国12年12月28日日本外务省设立“对支文化事业调查会”。
1924年民国13年 商务印书馆为庆祝成立30周年,计划影印《四库全书》以作纪念。
民国13年 金梁撰写《四库全书纂修靠》(手稿)。
民国13年 “对支文化事业调查会”成员狩野直喜和服部宇之吉联合提出了影印《四库全书》的提案。
民国13年2月6日中国驻日公使汪荣宝与日本外务省对支文化事务局长出渊胜次签订“汪-出渊协议”,决定由中日两国共同在北京设立人文科学研究院,在上海设立自然科学研究所。
民国13年 文渊阁《四库全书》移交清室善后委员会。
1925年民国14年 经张学良等人的努力,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回沈阳。
民国14年5月4日中国外交总长沈瑞麟与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交换公文,决定设立“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
民国14年 黄文弼发表《拟续编四库书目略说明书》,主张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例,先编简目,以便按目求书。
民国14年 历史学家吕思勉发表《民国全书》的建议,倡议由人民自主设立“国民艺文馆”,汇集《四库全书》没有收录的各类书籍,进行校订,以此来改造《四库全书》为《民国全书》。
民国14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文渊阁《四库全书》移交故宫博物院管理。
民国14年 “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成立,柯劭忞出任总委员会委员长。
民国14年 教育部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影印《四库全书》合同及承印《四库全书》特种本专合同。
民国14年 京师图书馆馆长高步瀛提出了该全印为选印的主张,并制作《四库全书选印书目表》。
1927年民国16年 伦明再次倡议续修《四库全书》。
民国16年12月20日设立“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成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课题。
民国16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第一次会议上,决定首先编出待撰提要的书目。
1928年民国17年1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开始选择撰写提要所需书目。
民国17年5月日本第二次出兵山东,侵占济南,发生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柯劭忞以下所有中方委员和研究员宣布抵制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的工作,国民政府也宣布罢免中方委员的职务。
民国17年 任松如撰《四库全书答问》,上海启智书局出版。
民国17年奉天地方政府通电全国,拟印文溯阁《四库全书》,并拟续修、校勘并举,伦明建议再修。
民国17年奉天地方政府正式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校印馆”。
1930年民国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检文渊阁《四库全书》,至11月结束。全书共3459部,36078册。
民国19年金梁复辑《四库全书孤本选目表》,选出最重要图书241种。
1931年民国20年6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编出“拟书目”27000余种。
民国20年7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开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工作。
民国2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文溯阁《四库全书》遭日军封存。
1932年民国21年 杨家骆出版《四库全书大辞典》。
1933年民国22年2月教育部派遣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蒋复璁赴北平调查《四库全书》有关情况。
民国22年 日军侵略热河,北平震动。文渊阁《四库全书》随故宫古物南迁上海,藏于法租界天主堂街某仓库。
民国22年4月蒋复璁赶赴上海与商务印书馆商议影印事宜。
民国22年4月24日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向行政院呈文拟将《四库全书》中向未付印及绝版之珍本图书八九百种先行付印。
民国22年6月17日教育部与商务印书馆正式签订《影印四库全书未刊本草合同》。
民国22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公布独自制作的《影印四库全书罕传本拟目》。
民国22年6月24日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的袁同礼向政府提出以善本代替库本的建议。
民国22年7月5日原北京大学校长,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的蔡元培与袁同礼联名向教育部提出以善本代替库本的建议。
民国22年7月13日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致信袁同礼提出影印库本的意见。
民国22年8月14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陈垣、傅增湘、张元济、袁同礼等17人为“编订四库全书未刊珍本目录委员会”委员。
民国22年8月20日陈垣公布“中央图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未刊本草目签注”。
民国22年10月9日教育部在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召开讨论会商讨“四库全书未刊珍本目录”事宜,最后编定《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目录》,选书231种。
民国22年11月17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摄制工作正式开始。
1934年民国23年1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由日方的桥川时雄主持工作。
民国23年 王重民《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出版。
1935年民国24年7月商务印书馆刊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231种、1960册)。
民国24年 在奉天(今沈阳)文溯阁院内西南部重建一幢二层楼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书库(称为新库),收藏文溯阁《四库全书》。
1936年民国25年 文渊阁《四库全书》运往南京。
1937年民国26年4月8日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浙江富阳。
民国26年 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12卷)出版。
民国26年 王太岳纂《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26年 郭伯恭著《四库全书纂修考》,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26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
民国26年11月下旬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浙江建德。
民国26年12月南京沦陷。文渊阁《四库全书》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1938年民国27年1月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浙江龙泉。
民国27年3月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贵州贵阳。
民国27年11月下旬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往四川重庆。
民国27年 奉天图书馆编《文溯阁四库全书要略及索引》出版。
1940年民国29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太岳等编纂的《四库全书考证》(14册)。
1941年民国30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2年民国31年1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共撰写续修总目提要32961篇。
1945年民国34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随之解散。
1946年民国35年 杨家骆出版《四库全书学典》(上海世界书局)。
民国35年 文澜阁《四库全书》由重庆运回杭州。
1948年民国37年10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及“委宛别藏”被运往台湾。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10月因朝鲜战争爆发,文溯阁《四库全书》被运送到黑龙江省讷河县,收藏在城外的一个小学校中。
1957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吴祖慰校订《四库采进书目》、《清代禁毁书目初遗》、《清代禁毁书知见录》(外编)。
上海古籍文学出版社出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1958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余嘉锡《四库全书提要辨证》。
国务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包括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叶圣陶、冯友兰等知名学者。
1959年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出版邵懿辰《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
1964年 中华书局出版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60卷补遗1卷)。
1965年 6月中华书局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影印本。
1966年 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0月因备战的需要,根据文化部的公函指示,将文溯阁《四库全书》拨交甘肃省图书馆。
1968年 12月台湾监察院曹启文等4名委员联名在院会中提出请政府筹印《四库全书》的建议。
1969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云五再次提出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建议。
1970年 7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完成《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全部影印工作。
遵浙江省革委会指示,文澜阁《四库全书》被运往龙泉战备书库。至1976年12月方始运回,藏于浙江省图书馆孤山馆舍。
1971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决定继续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甘肃省榆中县甘草店战备书库建成,文溯阁《四库全书》移入保存。
1972年 台湾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成印制。
《四库全书珍本》4集出齐,共802种。瓶装按原有册数,共6555册,精装每集400册,共1600册。
1974年 《四库全书珍本》第5集影印完成,共158种。
1975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辑自永乐大典诸佚书》,通称《四库全书珍本别辑》。
1976年 中国大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
1977年 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以禁毁书为收录对象,开始印行《清代禁毁书丛刊》(只印行数册便告终止)。
1980年 余嘉锡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1年 台湾商务出版社印行《委宛别藏》(175种)。
1982年 4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共12集,连同“别辑”在内,共13集,收书1878种,15976册,以册数来算,约占全书之44%。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正式列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整理工作逐步开始大幅度进行。
9月21日经台湾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第8届第10次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同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月2日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预约办法。
1983年 栾贵明辑《四库辑本别集拾遗》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6年 3月28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工作全部结束。
1987年 文津阁《四库全书》入藏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专用书库。
台湾完成续修《四库全书》的所需书目,准备续修这部历史巨著。
1988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决定再次以台湾影印本为底本,缩至32开重新出版,两年出齐。
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出版《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500册)。
1989年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5册)。
1990年 吴哲夫著《四库全书纂修之研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
崔富章出版《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2年 10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正式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提出编纂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建议。
12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建议获得通过,并列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
1993年 1月组成了以北京大学历史系刘俊文教授为主任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
7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2册)。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成立。清史学者王钟翰担任主编,目录学家庭顾廷龙等学者出任《丛刊》顾问。
1994年 3月《续修四库全书》开始编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实施。
5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出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编纂,多名著名学者担任该丛书顾问。
围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场大的论战。
6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签订投资《续修四库全书》的协议,初期计划投资8000万元。
7月最终确定《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出版方案。成立以顾廷龙、傅璇琮为主编,李致忠为常务副主编的编纂委员会。
1996年 1月李学勤、吕文郁主编《四库大辞典》,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齐鲁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38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决定合作开发“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2月《四库禁毁书丛刊》的编纂计划获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批准。
1997年 1月《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0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200册)由齐鲁书社付印发行。
1998年 4月《中华读书报》以《讨论:四库全书该不该出光盘》的标题做了一个特别专题报道,连续刊载对《四库全书》进行数字化所持有的正反意见。
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与济南汇文科技开发中心共同开发“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CD-ROM153张)。
1999年 11月《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期的编辑、出版全部完成。共311册(含索引),收书634种。
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原文及标题检索版”(CD-ROM167张)。
2000年 鹭江出版社和北京功德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影印线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又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原文及全文检索版”(CD-ROM183)张。
《四库未收书辑刊》(301册)出版发行。
湖南华天集团、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及岳麓书社共同开发“四库全书全文电子版”。
杭州出版社正式宣布将收藏于浙江省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进行影印出版。
2001年 7月杨武泉《四库全书辨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2年 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
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开发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网络版。
6月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的《续四库提要三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3年 5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并列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
2004年 5月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工程启动,投入经费约2800万元,其中民间资本占六分之五。每套约1700册,定价42万元,首印300套。
10月鹭江出版社和北京功德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文渊阁《四库全书》以线装本的形式推向市场。
12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协助下,陆续对《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以及《续修四库全书》等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2005年 1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影印出版《钦定四库全书荟要》(500册)。
8月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90册共收书290种。
11月甘肃省在兰州北山九洲台新建了文溯阁藏书楼。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