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1 11:12
鄌郚总编

郄秋浦医术医方医案

  
  郄秋浦,名澄然,字秋浦,号东皋,堂号泊静堂。山东省著名中医。山东省中医协会理事。生于清光绪七年六月十七日寅时,于1972年11月13日去世,享年91岁。
  郄秋浦先生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九岁入私塾学习,受家庭的熏陶,16岁即开始习读医书。23岁考中晚清末科秀才。科举停废遂继承家学,跟随伯父郄乐贤专志学医,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勉。27岁独立应诊,30岁即名闻乡里。
  1923年,郄秋浦即在昌乐县城“广生堂”药店坐堂行医,(即现昌乐县城步行街南段附近)医术日臻提高,其处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有法规。十余年后,驰名医界。方圆百余里求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疑难杂症应手而愈,活人无算。1924年,当地人民为表彰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赠匾“国手无双”悬挂于门楣。1934年参与编写县长王金岳主修的《昌乐县续志》。1936年我县中医三百六十多人汇集一堂应试,名列榜首。1956年调昌潍地区人民医院,为中医科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地区首届中医进修班《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讲,兼任山东省中医协会理事。1966年“文革”开始,蒙冤迁回故里。身心备受摧残,但其精神不颓,不辞年迈,急病人所急,济世活人,治愈患者无算。文革期间,他的一些案头墨迹及收藏的古书字画,被焚于一旦。1972年11月含冤去逝。他的去逝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1980年给予平反昭雪。2006年,后人及传人为其树碑立传,市县级领导亲自为其揭碑。
  郄秋浦先生一生重视中医理论的学习,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为基础。尤其对仲景之书和《医宗金鉴》功夫最深,能全面领会,运用自如。郄秋浦先生一生治学,不论是五经、四书或医学经典,凡读过之书,都能深明其意。又因其古典文学根基深厚,对《内经》、《难经》等几部经典著作,均能深悟强记。特别对于《伤寒论》、《医宗金鉴》、陈修园的医书二十四种,研究颇深,晚年仍背诵自如。他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方,挽救危症颇多。对老年性疾病的治疗,常取法于《薛氏医按》、《景岳全书》,采用温补之法缓图其功。对妇科病症他则取法于《万氏女科》、《胎产心法》等书。治杂病常依《张氏医通》、《赤水玄珠》、《济生拔萃》,徐灵胎的医书十三种。治时症常宗《广温热论》、《温病条辨》。先生认为《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医学,同时又是临床应用医学,其立法之妥善,变方之多端,不独治伤寒之善本,并且开杂证治疗变化之门。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不失为治疗万病之大法,《伤寒论》中的方药,验之临床无不有效。正如陈修园所谓:伤寒愈读愈有味,经方愈用愈神奇。
  先生治病,首崇仲景学说,下遵历代各家流派,博采众长,毫无偏见,集思广益,撷取精华,治疗以辩证论治为主,经方时方并用,他所治的病例多疑难杂症,欲获速效不易,但由于他理论精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故都能把握病机,得心应手。先生治学法于东垣,在学术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内伤杂病尤应重视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认为五脏无论何脏之虚关于胃者,必从胃治,不关于胃者,亦当时时不忘胃气这个根本,使后天资生有源,中气斡旋得复,顽疾总有转机。他强调治病求本,所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平胃散,二陈汤、外台茯苓饮等方,用之最精,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先生强调:治病求本,就是要维护脾胃,遣方用药务要冲和,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重则欲速不达,否则只见其病,忽视根本,虽小病也难愈。
  比如治风寒感冒时,喜用桂枝汤的原方原量,辄奏奇效。他常讲:“用桂枝汤要注意两点,一是大枣十二枚,此为方中之药,不要看做药引有无皆可,此常被医者所忽视。二是服药后啜稀粥一碗,此粥为方中之使药,若只服药不用粥,其效减半或功效全无。”再如对炙甘草汤的运用,认为方中以生地为君药,用其原量一斤(汉制,约四十八克),炙甘草原量四两(约十二克),清酒为方中之药,此方一定要按原方中酒水各半同煎。先生用此方治疗心脏疾患甚验。《金匮》的风引汤亦属他的常用方,治疗成人中风,小儿痫症,疗效显著。他常言:“读书不能滑目而过,要细玩其味”。如陈修园三字经治咳嗽的条文“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四句,先生解释说,凡外感邪已解而咳嗽不除者,多为风寒,郁火两者闭其胸膈,结而不散。依上法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随症加减不过几味,取效甚捷。此乃先生几十年得手之方。先生在临床上善用《医宗金鉴》二十四味流气饮,治疗肝硬化,单腹胀;四七汤加味治疗梅核气;分心气饮治疗脘腹胀闷;丹参饮加味(丹参、檀香、砂仁、紫叩、木香、元胡)治疗胃气痛;乌药顺气散治疗痹症;对产后外感、产后风,喜用华佗愈风散(当归、黑芥穗),此方清神气,通血脉,取效甚著。妇女小腹虚痛,常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取效。他曾自制验方, 治疗疹后肾炎全身浮肿者。辨证为痧后余毒未尽,留于下焦。
  方药:黑丑6克、槟榔6克,木通6克、猪苓6克,泽泻6克、大黄10克,黄连3克、生枝子3克,滑石10克、海金砂6克,水煎服。此方先生几十年遇症用之无不显效。
  治妇女闭、崩、不孕等症,则采用《金匮》大温经汤;治六经中风、肢体偏瘫,以小续命汤;对脑出血,神昏不语者,以珠黄散、苏合香丸;治老年人小便癃闭,常以滋肾丸改作汤服,辄取良效。他善以简易之方,治复杂之病。凡用前人有效之方,自行加减极少,以不失其原方之意,常以原方原量而用之,如治疗产后的生化汤,阴寒脱疽的阳和汤,咽炎用的养阴清肺汤,脾虚气寒便血的黄土汤。先生谓:前人组方用药很有法度,只要临床对症,就不必在药物剂量上乱行加减。并谆谆告诫,且勿投大方、大量,更反对倡古方之名,而失原方之意。
  先生坐诊时,注重望诊。并谓望诊时要先观其目, “有诸内,必形之于外”。目为五脏精华之所聚,人之神气全在于目。谈到此时,常引用《孟子、离娄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瘦哉。”他对文中的“恶”和“正”字,解释为两种含义,用于治病,谓“恶”为病邪,“正”为正气。此真乃独到之见。
  问诊时,偶然提出问题,洞中病情,要言不烦,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正如《内经》所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郄秋浦先生尤其精于脉诊,切脉时定呼吸,慎容止,静心平辨,会二十八脉于胸中,心领神会。尝谓:关于脉学,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熟读脉学,反复临床实践体会,自可得心应手,细致功夫,临机应变。根据望闻问切,熟练的捕捉主证,在为病人诊察之际,治疗即以寓其中。
  他在用药方面,注意分寸,灵活之中有法度,稳妥之下寓变化。他说,一病有一病之特征,尤要辨药,才能药与症合,丝丝入扣。他用药很简炼,贵精不贵多,通常六七味,少则二三味,反对杂乱无章,甚则相互抵消。常言用药如用兵,精兵良谋,则胜券在握。选药犹如奕棋,一着失策,则步步被动,一着得当,则全局皆活,一药乱投,则病气不服,一方有一二味不相干之药,即难见功,药虽一味,恰到好处则立见其效。
  先生行医时,注重药材炮制,对药材的产地及真伪优劣,亦有丰富的鉴别经验,从不用伪劣药品。历史上中医中药向来是不分家的,诚如清·蔡陆仙所云:夫卖药者,不知医,犹之可也。乃行医者不知药,对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者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医生必明药物制法,临症时才能得心应手。他行医几十年,每日求诊者门庭若市。每处一方十分慎重,字字正楷,清秀端庄。药物概写通用名。生熟炮制,不令遗漏,先煎后下,一一注明。每开完一方,总要细心查看,直到无误。其严谨的医家风格,对后学者启迪颇深,也深为求诊者钦佩。
  先生学问深而且博,医道严谨,对自己力求返博归约,对后学者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及繁。他要求后学者先从中医启蒙教材四小经典开始学习,即《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继而再读经典各书及诸家学说,便于后学者及早入门,便于随师临诊的角度出发而采取由浅入深的一种方法。他常对后学者言:“仲景之方只要认症准确用之能立见其效”。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知识书籍要勤读牢记,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书读通弄懂,把书读活,为我所用。然而,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他把《医字金鉴》奉为圭皋。先生行医直到晚年,临诊时许多经典原文及汤头歌诀仍能朗朗在口,可见其启蒙阶段的功力之深。先生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涉及面很广,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毅力和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酷爱读书,凡诊务稍闲,便手不离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凡他读过的书,均在重点段落,结合他的实践做了眉批、按语。勤、精、博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郄秋浦先生医学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先生的医学成就,与他深厚的医理基础有关,但也大大得益于他多方面的学术修养。先生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精通经史,熟谙诸子百家,于书画琴棋,金石篆刻,均有长时期耽好。对古玩文物亦颇有研究。家中收藏经史子集等古籍亦颇多,可惜“文革”中被焚于一旦。先生于医事烦忙之余,犹能以诗文书画,增广其学殖,陶冶其情操,抒发其议论,而开拓其胸襟。他的书法,以行书隶书著称,功架稳健,端庄秀丽。他的丹青亦有相当修养,花卉,山水均有奇趣,但流传不多。他喜欢吹箫,他吹奏的《苏武牧羊》一曲,深沉悲壮。先生正是以诗词,金石书画来丰富知识,调剂精神,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修养,使他对医古文和《周易》的理解、接受、提炼和真伪鉴别,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常谓:医易同源,为医者,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他把《周易》理论用于辨证施治中,他的文章构思成熟,布局恰当,用词熨贴,下笔如有神,千言之作,一气呵成,很少翻工大改。他讲课态度谦和、讲解经典、博引众籍,多参以己见,理精而深,意简而明。平时与人交谈,话语中充满哲理,其学识之渊博,见地之精辟,深为同道所赞佩。
  先生非常重视医德修养,时时以古代良医的高尚医德为楷模。一生推崇“医乃仁术”。他性情恬谈,刚直不阿,诚实待人,严以律己。先生为地方名医、名士,但总是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乐于取其长而增己见,从不存门户之见,对同道从不诋毁,有一技之长,即尊重之。如有求教者,必热情接待,共同切磋,从不保守,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在谈到治病经验时,用的哪个效方是出于某书、某人,从不把古书或别人的验方化裁后说成是自己的。他常说:“我这一生,创新不多,多取法前人经验,靠的是准确认症,选方中病。”先生一生诊务繁忙,治愈者无算,但从不谈个人成绩。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他的许多言行堪作典范。历几十年行医生涯,登门求治者达官显贵固然不少,然穷苦农民居多。他总是一视同仁,精心予以诊治。如遇重症危症,无论昼夜寒暑,他都有求必应。“七七”事变前,民国昌乐县政府县长王金岳,派护兵叫先生出诊。当时候诊病人多,当问知县长是一般咳嗽时,又专心为在坐的病人看起病来。直至诊完才随护兵出诊。县长等烦了,生气地说:“我叫你快来,为何怠慢?”先生回答说:“我的天职是看病,谁有病就给谁看,不分高低贵贱。那么多远道而来的病人等候着,难道还得先来给你看病不成?”县长无以答对。因先生乃地方名士,县长对他也无可奈何。对于贫苦病人,他不计报酬,常常施诊赠药。遇疑难病或罕见之症,他总是细心观察,周密思考,查阅文献,务求至当,故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医律愈细,疗效愈高。
  郄秋浦先生为发扬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倾注了许多心血。跟随郄秋浦先生学医的弟子现均在中医学术界享有盛名。肖敬之,昌乐县昌乐镇东肖人,解放前拜郄秋浦为师,1962年调潍坊人民医院协助整理《郄秋浦医案》。为原潍坊市人民医院保健科主任医师;张奇文, 1957年拜郄秋浦为师。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教授主任医师;姜绍华,潍坊市政协副主席、主任医师,1968年秋跟随郄秋浦及其次子郄韶堂先生学习中医;郄韶堂,郄秋浦先生之次子,原昌乐县中医院中医师;郄西祯,郄秋浦先生之长孙,1956年跟随郄秋浦先生调入潍坊市人民医院,为中医科药师;郄西真,郄韶堂先生之子,名医世家,熟习经典。幼年受其祖父言传身教、酷爱中医。1970年躬身临床,勇于实践。1989年经山东省卫生厅考核获得中医师职称。现为泊静堂坐堂医师,是郄秋浦先生医术、医方主要传承人之一。郄西真之子郄汝正,女儿郄玉臻,孙子郄本禄均袭其业,传承其学术及医疗经验。将原版《郄秋浦医案》保存,先生生前遗物及有关书籍妥善保管。并注册“泊静堂”堂号,投资50万元建成泊静堂中医医馆,他们以精湛的医术、仁德治病救人,在传承中代代相继,以便进一步继承发扬郄秋浦先生学术医疗经验,造福于人民。
  郄秋浦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对发展中医学术有强烈的责任感,把发扬光大中医事业作为已任,一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集思广溢,学兼众长,开创了一代医风。他集几十年实践经验,整理汇集成《郄秋浦医案》《妇科验方》留存于世,惠及后人。书中验方及辨证理论在医学界广为流传,深受医家推崇。他的治学经验和学术经验,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同时对继承和发扬推广中医学术医疗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医学科学的热爱和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对经方的大胆实践,坚定捍卫了中医学术的科学性,在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也使近百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