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8 19:42
鄌郚总编

昌乐县建置

  建置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隶属沿革
  昌乐县历史悠久,已发掘出的55处原始社会遗址和石斧、石锥、圆锥形鼎足、敛口钵口沿等文物表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定居,为少昊时爽鸠氏、虞夏季荝、商逄公伯陵的辖区。
  西周   武王封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南25公里处(今河头乡古城村)。历六世,至胡公,徙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
  春秋   营丘改称缘陵,为齐地。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缘陵曾为杞国国都,后杞迁都安丘县淳于。
  战国   缘陵属田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乐毅伐齐,缘陵陷于燕。三十六年,齐将田单,袭退燕军,缘陵复归于齐。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缘陵属齐郡。
  西汉   刘邦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5年),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从此缘陵改称营陵。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从齐郡中分出北海郡,治营陵。北海郡辖26县,在今昌乐县境内的有营陵、剧(今城西北7里,大、小丹河交汇处。《水经注》云:“东丹水北迳县,合西丹水”。又名剧南城)、剧魁(今城西北)等。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营陵为北海亭。
  东汉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秋九月,汉兵诛王莽,北海郡恢复旧称。光武帝二十八年(公元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朱虚等18城(县)。
  三国   昌乐县境属魏青州北海郡。《魏志》载:“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国除,改称北海郡;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郡为国;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改国为郡,又营陵县地。”北海郡治所从剧迁回营陵。魏朝末年,郡所迁往平寿(今潍城西关处),营陵及剧仍属北海郡。
  晋朝   初属城阳郡。太康中,营陵、剧划归徐州东莞郡。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营陵、剧等11县划为高密国,复归青州。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秋八月,石虎陷青州,剧、营陵两县属后赵。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陷青州,邑属南燕。
  南北朝   刘宋时期,营陵属高密郡,剧属北海郡。北魏,剧属青州北海郡,营陵属胶州平昌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5年),改北海郡为高阳郡;八年,剧县省废,辖地归都昌县。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周兴师灭齐,营陵属北周。
  隋朝   初,改高阳郡为北海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将魏晋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营陵县归密州管辖。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辖县营陵改称营丘。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潍州;同年,改青州为北海郡,营丘县属之。大业八年,省营丘县入北海县。
  唐朝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为营丘县;同年,再置潍州,辖北海、营丘等17县。六年,留北海、营丘、下密3县,余14县废。八年,潍州废,省营丘、下密入北海,为北海县。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设河南道(属监察性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演变为行政机构),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五代相沿。
  宋朝   属京东东路潍州。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乐县。嘉庆版《昌乐县志·总纪》载:“宋太祖建隆三年,以北海县为北海军,始置昌乐县为属邑。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升北海军为潍州,改昌乐县为安仁县。寻复昌乐县。”
  金   昌乐县属山东东路潍州。
  元朝   昌乐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潍州。元初,潍州领北海、昌邑、昌乐3县及司侯司。(后)至元三年(1337),省昌乐县入北海。
  明朝   洪武初,复置昌乐县。洪武九年(1376),革元中书省,置布政使司,昌乐县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   沿明制,昌乐县属山东省青州府。
  中华民国前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民国三年(1914),裁府设道,昌乐县属山东省胶东道;十四年(1925),改划胶莱道;十七年(1928),裁道存县,昌乐县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1月9日,日本军队侵占昌乐城,国民党县政府以仓上为中心,属第八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昌乐县委员会成立,领导昌乐县的革命斗争;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临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鲁中区沂山专署。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县政府进驻昌乐城。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底,临东县撤销。9月,昌乐县民主政府在尧山区大桃花村宣告成立。1948年5月,昌乐县解放,昌乐县民主政府改称昌乐县政府。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移驻昌乐城。7月,昌潍专署在昌乐城成立,随后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移驻乔官区梁家庄。1949年7月13日,昌潍专署迁益都。7月15日,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迁回昌乐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昌乐县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属潍坊地区;1983年属潍坊市。
  第二节   区划更易
  一、明清时期
  明初,全县分为清惠、仁惠和清和3乡,领98社。嘉靖时,领在城、仁惠、清和3乡,新王、乔官、王疃、营丘、马宋、朱翰、窝驰、歇头仓、边下、北岩、鄌郚、张王、岳泉、都昌、东朱、尧沟16店。
  清代,全县分为东朱、都昌、辛旺、乔官、北展、马宋、朱翰、营丘、阿陀、鄌郚、张庄、北关、西店、尖冢、尧沟、北岩、边下、南郝、南关、于留20厂、共辖769个自然村。嘉庆时,改厂称集。光绪年间,今尧沟镇的大杨家庄、南王庄、东埠郭、东埠周、刘家辛、东齐、东庄王、刘家庄、马家冢子、东西王、北郭、北周、南楼、北楼、北张、小楼、孟家、毛家庄、西辛、君子巷、西大街、三里庄等22村划入益都县。
  二、中华民国时期
  民初,沿袭清制。民国19年(1930),废厂设区,全县划为8区,辖186乡(镇)。第一区,由北关、西店、尧沟、尖冢、于留5厂合成,区公所驻车站,辖20乡(镇),92村。第二区,由东朱、都昌2厂及辛旺厂西北部合成,区公所驻朱留店(后改称朱刘店),辖20乡(镇)、38村。第三区,由南郝、边下、南关3厂及北岩厂北部合成,区公所驻南郝,辖39乡(镇)、110村。第四区,由乔官厂及辛旺厂东南部合成,区公所驻解召,辖22乡(镇)、84村。第五区,由鄌郚、张庄2厂及北岩厂南部,北展厂西部合成,区公所驻毕都,辖15乡(镇)、93村。第六区,由朱翰厂及马宋厂西部、北展厂东部合成,区公所驻马宋,辖23乡(镇)、100村。第七区,由营丘厂及马宋厂东北部合成,辖19乡(镇)、92村。第八区,由阿陀厂及马宋厂东南部合成,区公所驻阿陀,辖28乡(镇)、120村。
  1944年,并为4区。一、三区并为一区,二、四区并为二区,五、六区并为三区,七、八区并为四区。
  1948年5月,阿陀、平柳划入安丘县。7月,安丘县汶河以北的高崖、汶河2区147村划入昌乐县,分别为金山区、清泉区。同月,益临县建立,今尧沟镇的原益都部分及昌乐县的尧东、田家庄、姜家庄、夏家庄等4村划入益临县尧沟镇。全县辖城关、丹河、朱刘、南郝、北岩、五图、乔官、马宋、朱汉、鄌郚、清泉、金山12区,共87乡、744个自然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12月,各区地名改为序数称呼,一区城关,二区丹河、三区朱刘、四区南郝、五区北岩、六区五图、七区乔官、八区马宋、九区朱汉、十区鄌郚、十一区清泉、十二区金山。
  1952年6月,益临县的尧沟镇,安丘县的第七区(平柳区)、第八区(阿陀区)除涝洼、薛家庄、辛家庄、石羊官庄、马连官庄、张家石岭子、丰台7村仍属安丘,其他村划归昌乐县。尧沟镇仍称尧沟镇,平柳区改称十三区,阿陀区改称十四区。全县辖1镇、14区,共903个自然村。
  1955年1月,第一区改称城关镇。全县辖尧沟、城关两镇、13区,有乡112。12月,并为86乡,各区恢复地名称呼。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合并为26个乡(镇):城关镇、尧沟镇、黄埠乡、朱刘乡、南郝乡、边下乡、坊子乡、方山乡、北岩乡、乔山乡、乔官乡、北展乡、营丘乡、马宋乡、朱汉乡、林泉乡、毕都乡、时马乡、鄌郚镇、红河乡、平原乡、漳河乡、高崖乡、平柳乡、阿陀乡、王俊乡。
  1958年9月,全县成立起12处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城关),由城关镇、尧沟镇、南郝乡、边下乡及黄埠乡的部分村庄合成,共157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城关镇。红旗人民公社(北岩),由北岩乡、乔山乡合成,共64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北岩。火箭人民公社(朱刘),由朱刘乡及黄埠乡的部分村庄合成,共53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朱刘店。东方红人民公社(五图),由坊子乡、方山乡合成,管理委员会驻邓家庄。先锋人民公社(乔官),由乔官乡、北展乡合成,管理委员会驻乔官。营丘人民公社(马宋),由马宋乡、营丘乡合成,共82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马宋。幸福人民公社(朱汉),由林泉乡、朱汉乡合成,共75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蔡家河。鄌郚人民公社,由鄌郚镇、毕都乡、时马乡合成,共81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鄌郚。跃进人民公社(平原),由红河乡、平原乡合成,共78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理家庄子。红星人民公社(阿陀),由阿陀乡、王俊乡合成,共71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阿陀。和平人民公社(平柳),原平柳乡,共53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崔家庄。卫星人民公社(高崖),由高崖乡、彰河乡合成,共50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徐家庙。12月,各人民公社改以地名命名。
  1962年5月,城关人民公社分为城关、尧沟、南郝3公社,全县人民公社达14处。
  1981年11月,经潍坊行署批准,高崖公社更名为漳河公社,平原公社为红河公社,朱汉公社为大宅科公社,平柳公社为崔家庄公社。全县注销自然村名11处,余892处。
  1983年10月,崔家庄公社的平柳院、龙山坡、任家埠、岔子官庄、盖家庄、白石、史家庄、李家木庄、河南9村划入坊子区。1984年,张杨析为张家村、杨家庄,杨石析为小杨庄、石庙庄,全县共有自然村887个。
  1984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建制。城关、尧沟、朱刘、五图、南郝、北岩、崔家庄在原公社的基础上,改为昌乐镇、尧沟镇、朱刘镇、五图镇、南郝乡、北岩乡、崔家庄乡,乔官公社分为乔官镇,北展乡,鄌郚公社分为鄌郚镇、北鄌郚乡、毕都乡(含北岩公社的乔山片及秦杨片),漳河公社分为漳河乡、包庄乡,红河公社分为红河镇、平原乡,大宅科公社分为大宅科乡、朱汉乡,马宋公社分为马宋镇、河头乡,阿陀公社分为阿陀乡、五俊乡,全县共辖8镇14乡。
  表1—1   1981年昌乐县注销地名表
  ┌───────────┬──────────┬─────────────────────┬────────────┐
  │白然村名称            │注销或搬迁          │何故并入何大队                            │所属公社                │
  ├───────────┼──────────┼─────────────────────┼────────────┤
  │官窑                  │搬迁                │建水库搬迁并入西店大队                    │城关                    │
  ├───────────┼──────────┼─────────────────────┼────────────┤
  │张家漳河              │搬迁                │搬迁到刘家漳河                            │高崖                    │
  ├───────────┼──────────┼─────────────────────┼────────────┤
  │小泊庄                │搬迁                │搬迁到大泊庄大队                          │高崖                    │
  ├───────────┼──────────┼─────────────────────┼────────────┤
  │王家庄                │搬迁                │搬迁到梁家庄组为梁王大队                  │阿陀                    │
  ├───────────┼──────────┼─────────────────────┼────────────┤
  │阎家庄                │搬迁                │建水库与丛皮家庄组为丛阎大队              │马宋                    │
  ├───────────┼──────────┼─────────────────────┼────────────┤
  │小北园                │合并                │并入北岩北村大队                          │北岩                    │
  ├───────────┼──────────┼─────────────────────┼────────────┤
  │阎家庄子              │合并                │并入北岩南村大队                          │北岩                    │
  ├───────────┼──────────┼─────────────────────┼────────────┤
  │小北良                │合并                │并入大北良大队                            │高崖                    │
  ├───────────┼──────────┼─────────────────────┼────────────┤
  │永富河洼              │合并                │并入南河洼大队                            │马宋                    │
  ├───────────┼──────────┼─────────────────────┼────────────┤
  │唐家辛牟              │合并                │并入庞家河沟大队                          │马宋                    │
  ├───────────┼──────────┼─────────────────────┼────────────┤
  │张家庄                │合并                │并入石人坡大队                            │五图                    │
  └───────────┴──────────┴─────────────────────┴────────────┘
  第三节   县城·乡镇
  一、县城
  昌乐县城位于县境北部(东经118°51′,北纬36°47′),东倚孤山,西濒丹河,北枕胶济铁路,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中心。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乐县,故城在今址西北7里处。1934年版《昌乐县续志》载:“昌乐故城,在县西北十里。宋初析寿光县长乐乡,于营丘故界置。”
  表1—2   1983年划归坊子区各村情况一览表
  ┌──────────────┬──────────────┬──────────────┬──────────────┐
  │村名                        │户数                        │人口(人)                    │土地(亩)                    │
  ├──────────────┼──────────────┼──────────────┼──────────────┤
  │平柳院                      │427                         │1723                        │11040                       │
  ├──────────────┼──────────────┼──────────────┼──────────────┤
  │龙山坡                      │177                         │785                         │4698                        │
  ├──────────────┼──────────────┼──────────────┼──────────────┤
  │岔子官庄                    │84                          │402                         │1340                        │
  ├──────────────┼──────────────┼──────────────┼──────────────┤
  │盖家庄                      │122                         │500                         │2820                        │
  ├──────────────┼──────────────┼──────────────┼──────────────┤
  │河南                        │91                          │419                         │1344                        │
  ├──────────────┼──────────────┼──────────────┼──────────────┤
  │任家埠                      │136                         │535                         │2040                        │
  ├──────────────┼──────────────┼──────────────┼──────────────┤
  │史家庄                      │53                          │215                         │1084                        │
  ├──────────────┼──────────────┼──────────────┼──────────────┤
  │李家木庄                    │162                         │699                         │2615                        │
  ├──────────────┼──────────────┼──────────────┼──────────────┤
  │白石                       │88                          │399                         │1021                        │
  ├──────────────┼──────────────┼──────────────┼──────────────┤
  │合计                        │1340                        │5677                        │28002                       │
  └──────────────┴──────────────┴──────────────┴──────────────┘
  据丁锡田《稼民杂著·山东县名溯源》载,昌乐因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而得名。县城今址宋时称临丹郡,明洪武元年(1368年),县治徙此。
  旧昌乐城,有城垣,护城河相绕。城周长4里,高1丈8尺,河宽1丈4尺,深7尺。城略呈方形,初为土筑,明万历年问,知县张镁,宋名世砌为石城。修有角楼、炮台。始有4门,东称孤峰(后改永清),西为临丹,南为洪阳(后改熙宁),北为望海,各门都镶以铁皮,后又建为重门。城内布局:县署坐落于东北隅,西北隅则集中了圣庙、城隍庙、节孝祠、万寿宫等祠庙,西南、东南二隅为市民聚居区,城中心有十字牌坊。城外有南、东、北3关,庙宇环列,有先农坛、历坛、社稷坛、风雨山川坛、龙王庙、关帝庙、文昌阁、白衣阁等。城外东北角的演武场是军人的训练场所。
  明清时期,昌乐城仅有几家店铺和小手工业作坊。1902年胶济铁路建成后,昌乐的工商业始有发展。
  民初,昌乐城设立巡警局、电报局、劝业所、劝学所、财政管理处等机构,加强经济、文化、治安的管理和对外联系,促进了昌乐城的发展,创办学校6处,增添民众体育场、民众教育馆等设施,设立平民工厂1座。1934年,全城居民达800户,4000人。民国后期,日本军队的侵入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严重阻碍了城区的发展,工商业户纷纷倒闭。解放前夕,全城仅剩几家货栈,6家布庄,14户杂货铺,两户中药铺。
  1948年5月1日昌乐城解放,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城区迅速向东、南两个方向拓展。1984年底,城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3平方公里,全城人口26740人,其中城镇户口16000人、农业户口9740人。
  城内街道有18条,成网状结构。东西向的主要有环城路、孤山路、利民路、站前街等;南北向的主要有新昌路、文化路、方山路、建设路等。利民路与新昌路是其中心主干,两路交会处是全城最繁华的地方。
  中共昌乐县委、中共昌乐县纪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等聚集于利民路西端北侧,是全县的政治中心。利民路与新昌路相交处北侧,土产、五金、果品、百货、副食等商业大楼,东西对峙,整齐壮观,为城内商业贸易闹市区。利民路中部南侧,县人民医院与潍坊市精神病院毗连,是城内医疗中心。
  新昌路北端为昌乐火车站,站前的昌乐宾馆、招待所、昌乐旅馆等馆所是贵宾、游客的下榻之处。电影院、图书馆、工会俱乐部座落在新昌路中部,为学习、娱乐场所。再往南有20多家局、公司,四五家工厂分列于街道两侧,绵延3公里,为全城最长的街道。
  教育局、五中、进修学校、体委、镇中等散居于文化路两侧,是昌乐县人才的渊薮。城东建设路一带和城南老坝河一带是厂矿集中的地区,有县磷肥厂、无线电工具厂、农机修造厂、矿山机械厂、棉花加工厂和拖车制造厂、针织厂、纺织厂等厂家。县酒厂、印刷厂、面粉厂、副食品加工厂、肉联厂、乳品厂、服装厂、鞋厂、皮件厂、工艺品厂及潍坊塑料六厂等散布城内。
  昌乐城内商业服务系统,有国营、集体商业门市部89家,个体门市部及摊点114家,共同组成了服务网络。旧昌乐城里,为市民聚居区。近年来,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城区绿化。昌乐公园,湖光水色,十分秀美。昌乐城正在向现代化的、文明的、美丽的工业城市迈进。
  二、乡(镇)
  昌乐镇   位于县境北部,东邻朱刘镇,西以丹河与尧沟镇相隔,南为五图镇、南郝乡,北与寿光县毗连,面积52.6平方公里。
  明朝,为在城乡。清朝,属北关、西店、尖冢三厂。1930年,划为昌乐县一区。1948年解放后,改为城关、丹河2区。1950年改为一区、二区。1955年一区改为城关镇。
  1958年,为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复置城关镇。1984年,改昌乐镇。
  全镇人口475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66人。有耕地44420亩,人均1.57亩,亩产1061斤。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52.5万元,净收入1744.7万元,农民人均所得617元。有镇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8处,总产值271万元,利润13万元。村办工业发达。
  全镇辖61个自然村:
  西村   刘家庄   北关   南关   车站   东南村   孤山庙   翟家庄   小孤山庙   大北庄
  石家庄   潘家辛   王家埠   黄埠   西崔西徐   马家庄   东徐   冯家庄   北三里   东风   西管庄东管庄   耿家庄   王家庄   西尖庄   东尖庄   邢家河   小辛庄   戴家庄砚家河   西田家庄   高家河西店   小王家庄   郝家崖   玉皇庙   东田   四图   商家庄
  曲家庄   周家庄   东萧   田老庄   南萧申明亭   五阎家庄   南三里   南王   郭家庄
  后东村   前东村   东山王   东山李   北流泉   刘家桥   邱家庄   吕家庄   南流泉   吴家池子   莲池
  尧沟镇   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为寿光县,西为青州市,南、东与南郝乡、昌乐镇相接,面积36平方公里。
  清至建国初期,镇境分属昌乐、益都两县。1952年全部划归昌乐。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分出尧沟公社。1984年改为尧沟镇。
  全镇人口222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8人。有耕地41015亩,人均1.92亩,亩产1267斤。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25.4万元,净收人1353万元,人均所得634元。镇办工业5处,年产值89万元。
  境内有小李家庄、常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东西王、大杨庄、东埠郭龙山文化遗址。镇东北部大丹河岸的丹朱冢,为县级保护文物。
  尧沟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西6.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王潍公路南侧,因村邻尧河而得名。聚落略呈长方形,人口1340人。有中学、医院和集市。
  全镇辖43个自然村
  尧东   北郭   北张   三里庄   东西王北周   孟庄   北楼   西辛   西大街   南楼君子巷   梁庄   蔡辛   夏家庄   后北郝   赵家埠头   傅家埠头   李家埠头   前北郝   常庄   小楼   坡子   姜家庄   毛家庄   田家庄   南王庄   董家庄   薛家村   东埠郭   大杨家庄   东埠周   小李家庄   翟家辛   后营子东齐   南张   刘家庄   东庄王   刘家辛马家冢子   前营子   张家埠头
  朱刘镇   位于县境东北角,东邻潍城区,西接昌乐镇,南毗五图镇,北连寿光县。面积69.96平方公里。
  清代,分属东朱厂、都昌厂、尖冢厂。1930年,为第二区。1946年,为朱刘乡、清惠乡。1948年解放后,为朱刘区。1958年,成立朱刘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朱刘镇。
  全镇人口428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75人。有耕地62056亩,人均1.60亩,亩产1091斤。主产小麦、玉米、棉花。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77.3万元,净收入2795.9万元,人均所得720元。镇办工业7处,总产值304万元,利润32万元。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南部石灰石区,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3.6公里。南庄一带石雕工艺,历史久远,碑碣、石狮、石链等制品享有声誉。钱家庄一带的二迭系煤层,煤质优良,为潍坊市煤炭基地之一。
  朱刘店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9.5公里,桂河东岸。聚落沿昌乐——潍坊公路两侧延展,呈长方形。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4689人。古名青龙街。宋代朱姓开店留客,故称朱留店。后刘氏兴,改为朱刘店。胶济铁路,经此设站。
  全镇辖55个自然村:
  朱刘店   孙富村   罗家庄   郑王庄   北庄   洪家   大龙角   小龙角   后石埠   前石埠   前于留后于留   八里庄   赵家庄   曲家庄   于家庄   马家河子   西水坡   后牟村   前   楼   前牟村   西石桥 大石桥   谢家埠   张家庄   东南庄子   西任疃   东任疃张家村   杨家庄   王金庄   三庙   北刘家庄 钱家庄   戴家   魏家庄   坡庄   侯家庄柴家庄   九级   山坡   十里堡   刘宣家   刘双泉   王家庄西南庄   东南庄   大东庄小东庄   刘坤家   圈子   万庄大桥   东水坡   都昌
  五图镇   位于县城东南,东邻潍城区、河头乡,西接昌乐镇、南郝乡,南、北为乔官、朱刘2镇。面积73.1平方公里。
  清代,为辛旺厂。1930年,划属第四区。1940年,并入第二区。1947年,划为利民乡。1948年,为五图区。1958年1月,划为坊子、方山两乡;9月,成立五图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五图镇。
  全镇人口288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9人。有耕地46111亩,人均1.66亩,亩产877斤。产小麦、玉米、棉花、黄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55.1万元,净收入1956.5万元,人均所得705元。镇办工业6处,总产值296万元,利润22万元。
  境内多山岭,有大、小山头17个,其中方山海拔338米,为一邑之胜。镇区煤藏量778.5万吨,石灰岩、粘土的藏量也很丰富。
  曹家庙子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10.5公里。聚落呈块状。人口1003人。
  全镇辖57个自然村:
  曹家庙子   郭齐戴家庄   郭王庄   墓田后   潘家庄   曹西楼   郭齐店子   观音庙半截楼   邵家庄子   谢家山   崔家埠   山秦   姜家坊子   老庄   三官庙   永富庄   北庄   兴楼   大山洼   毛家   老官李   宇家   五图   罗圈   吴家庄   西上疃   东上疃   响水崖子   辛旺   邱家河   后店子   前店子   后坡   邓家庄   冯家   高家庄   张家庄子   宋家庄   胡家庄   徐家庙子   小下庄   郝家庄   官地   石人坡   亓家庄子   庵上胡   四泉村   西耿安   东耿安   大解召   北小解召南小解召   逯家庄   河洼   营子   泉二头
  乔官镇   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河头乡,西接北岩乡,南连北展乡,北毗五图镇,东南、西南、西北三角分别与马宋镇、毕都乡、南郝乡接壤。面积47平方公里。
  清为乔官厂。1930年划为第四区。1948年改称乔官区。1958年1月,分为乔官、北展2乡;9月,并乔官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乔官镇。
  全镇人口266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2人。有耕地53519亩,人均2.07亩,亩产804斤。主产小麦、玉米、棉花、黄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77万元,净收入1262.8万元,人均所得488元。镇办工业3处,总产值128万元,利润5万元。
  乔官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18公里,济青与潍坊一蒋峪公路交会处。古名长寿街。明代乔姓官人赴任途中卒葬于此,遂改名乔官。聚落呈三角形,机关、工商部门居西部。人口3273人。
  全镇辖46个自然村:
  乔官   大埠前   唐家店子   西邵家庄东邵家庄   陈木匠官庄   北夏家庄   山唐方南刘   歇头仓南夏家庄   西河下   方山官庄   东河下   上庄   土埠沟   花园   于家山前   田家泉子   下庄   苗埠刘家庄子吴家泉   康家庄子   大清沟   君求官庄   西菜园   蓝洼   董家庄子   东菜园   南菜园耿家官庄   钟家庄   大埠   皮匠官庄   大山   梁家庄   于家庄子   贾陶   姜家庄子   高家阳阜   韩家阳阜赵王庄   辛官庄   龙泉院   达字沟
  鄌郚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西邻临朐县,南接漳河乡,东、北依次是红河镇、大宅科乡、北展乡、毕都乡、北鄌郚乡。面积51.46平方公里。
  清代,为鄌郚厂。1930年,为昌乐县第五区。1948年为鄌郚区,后称第十区。1958年1月,为鄌郚镇;9月,成立鄌郚人民公社。1984年5月,复为鄌郚镇。
  全镇人口258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78人。有耕地39505亩,人均1.64亩,亩产897斤。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45.6万元,净收入1142.4万元,人均所得474元。镇办工业5处,总产值153万元,利润13万元。
  境内有铜矿、焦宝石矿。南部金山一带,以盛产西瓜而驰名省内外。
  鄌郚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30公里,九曲河东岸。春秋时名邵,后演称为鄌郚。聚落呈方形,人口5415人。潍坊一蒋峪公路经此设站,为昌乐县南部交通要冲。
  全镇辖37个自然村
  鄌郚   东刘家沟   高镇   小高镇   东杨庄   陈家店子   南展   王家河洼   秦家庄子   伦家埠坡秦家河洼   西钟家庄   小辛庄   东钟家庄   刘庄   上东山   下东山   赵家岭   南刘家沟   郑家庄   河西村   东庄   李家沟   韩家沟   东山后   陈家楼   后孔   前孔   王家庙   崔家山后   卢家庄   青上邱家庄   芙蓉庄   张家店子   前泉   后泉
  红河镇   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安丘县交界,西与漳河乡为邻,南与平原乡毗连,北与鄌郚镇、大宅科乡、朱汉乡相接。面积56.7平方公里。
  明清两代,属安丘县。1948年7月,划归昌乐县,属清泉区。1958年1月,为红河乡;9月,属平原人民公社。1981年,称红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红河镇。
  全镇人口277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22人。有耕地53033亩,人均2.00亩,亩产1102斤。主产小麦、玉米和黄烟、西瓜。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29.6万元,净收入1473.9万元,人均所得558元。镇办工业5处,总产值206万元,利润15万元。
  红河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35公里。明庆隆二年,吴、周氏立村。因南濒红河,故名。聚落沿公路东西延伸,呈长方形。
  全镇辖43个自然村:
  红河   傅家沟   双泉   户全   河村   阎家沟   北秦庄   小庄皋   傅家官庄   朱家官庄   屯里   邢家官庄   大庄皋   中庄皋   前庄皋   北江家庄   东郭家庄   元吉   东田家庄   胡家官庄   庵泉   小下坡   高泉   理家庄子   张家下坡   贾家成官   吴家成官   周家河   水泊   曹家庄   大菜园   大张家庄小张家庄   东于家庄   小菜园   清泉   周家成官   埠南头   南家庄   浴马沟   萧家庄苏家庄   贾家小庄
  马宋镇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邻崔家庄乡、阿陀乡,西靠北展乡、乔官镇,南接大宅科乡、朱汉乡,北界河头乡。面积39.8平方公里。
  明代,为清和乡马宋社。清称马宋厂。1930年为第六区。1948年改称马宋区。1958年1月,撤区,为马宋乡;9月,成立马宋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马宋镇。
  全镇人口172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6人。有耕地33219亩,人均2.04亩,亩产854斤。主产小麦、玉米、黄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12.7万元,净收入853.6万元,人均所得526元。镇办工业4处,总产值315万元,利润26万元。
  马宋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25公里,白浪河东侧。聚落沿济青公路两侧分布,呈块状。人口2825人。唐代马、宋二姓居此,故名。
  刘家营村位于马宋南2.8公里,明初刘氏立村。人口1100,耕地2100亩。村办工业发达,地毯等打入国际市场,民居均为楼房,为市县文明单位。
  全镇辖34个自然村
  马宋   刘家阳阜   永固官庄   沙罗坊后皇庄   李家洼子   前皇庄   唐家庄子   寺后   大河洼   北河洼   南河洼   康家庄   姚家庄   唐家老庄   河西   仓上   涝洼   褚家庄   前唐家店子   石沟崖   南申明亭   大吉阿   小吉阿   常家官庄   后唐家店子   刘家营   庞家河沟   郝家辛牟   唐家辛牟   东张庄   毕家皇庄   南崔   孟家洼子
  南郝乡   位于昌乐县城南,东靠方山与五图镇为邻,西界尧河与青州市相望,南与北岩乡、乔官镇相接,北与尧沟、昌乐2镇毗连。面积48.9平方公里。
  明朝,属清惠乡。清朝,分属南关、南郝、边下、北岩4厂。1930年,属第三区,后为第四区。1955年,属丹河区。1958年,旧设南郝乡;9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5月,分出南郝公社。1984年5月,改为南郝乡。
  全乡人口245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9人。有耕地47435亩,人均2.02亩,亩产829斤。主产小麦、玉米、棉花。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49.1万元。净收入1248.3万元,人均所得533元。乡办工业6处,总产值120万元,利润8万元。
  南郝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6公里,大丹河东侧,南北朝时已有村,郝氏居住,因其北有(前、后)北郝,故取名南郝。聚落呈块状,人口1792人。
  全乡辖51个自然村:
  南郝   西徐园   中徐园   东徐园   五里庄   毕家庄   七里沟   后董家坊子   中董家坊子   前董家坊子   业乐官庄   下洼   凤台   西朱家庄   东朱家庄   马家龙湾   辛安庄   西庵   韩信   崔家庄子岳家庄   十里树   水长流   龙旺官庄   大北寨   边下   徐家河洼   董家河洼   张家河洼   李家老庄小北寨   岳家辛庄   黄埠子   任家庄   周家庄子   南高村   埠南庄   后池子   前池子   姜家洼子   南寨   杨徐   岳家河   下楼   方西冯   金家庄   东刘   小杨庄   石庙庄   小埠前   边下   河南
  北岩乡   位于昌乐县中西部,东为乔官镇,西与临朐县、青州市为邻,南连毕都乡,北接南郝乡,面积46.25平方公里。
  清代,为北岩厂。1930年为第三区。1948年为第五区。1958年1月划为北岩、乔山2乡;9月,成立北岩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北岩乡。
  全乡人口248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0人。有耕地41506亩,人均1.736亩,亩产865斤。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和黄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18万元,净收入1056.6万元,人均所得442元。乡办工业6处,总产值144万元,利润6万元。
  北岩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西南13公里,济青公路南侧。宋代严氏居住,称北严,清演称北岩。聚落呈长方形,人口2841人。
  全乡辖48个自然村:
  北岩   黄村   西邓家河   刘府庄   东邓家河   秦家河   岳泉   林家河   庞家庄子小河北   东河村 小韩家庄   赵庄   常家庄   小左家庄   大左家庄   水沟涧   赵家庄子   苍山   耿家庄   新村   袁家庄   大南岩小南岩   团埠坡   孙宏洼   任家埠   吕家庄子   邹家庄   小邹家庄   荆山坡   韩家庄西周 桃王   张家营   董庄   西唐都   大唐都   任家河   李辛庄   潘家庄子   丁家山小葛家庄   大葛家庄 南音   成水   孙家庄子   豹山
  毕都乡   位于县境中西部,西邻临朐县,北、东、南为北岩乡、乔官镇、北展乡、鄌郚镇、北鄌郚乡。面积42.2平方公里。
  清代,分属张庄厂、北岩厂。1930年,为第五区。1948年,属鄌郚区。1958年1月,成立毕都乡;9月,分属鄌郚部、北岩人民公社。1984年5月,鄌郚公社北部的槐林片及北张庄等村、北岩公社南部的乔山片及秦杨片合划为毕都乡。
  全乡人口156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6人,有耕地31411亩,人均2.03亩,亩产804斤。主产小麦、玉米、地瓜、黄烟、棉花。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09.1万元,净收入632.2万元,人均所得439.56元。乡办工业1处,总产值80万元,利润14万元。
  乡人民政府驻毕都,在昌乐城西南22公里,昌(乐)柳(山)公路西侧,猪河北岸。相传,村中曾有一池,池水有毒,一云游僧人经此,蘸池水作画,以池水涮笔,毒遂解,因称“毕毒”。明有“清和乡毕毒社”,后演称毕都。人口828人,耕地1486亩。
  全乡辖34个自然村:
  毕都   郝家沟   乔山西   王埠院   北李家河   响水崖   姬家庄   段家沟   孙家沟宗家山   乔山前 解家庄   南周   北秦   黑山子   凤岐官庄   秦家淳于   杨家淳于   潘家槐林   西李家河   王家槐林 倪家河   郭家河   王家河   杜家沟   小赵庄   苗家庄子   西刘家沟   青龙山   李家营   黄山前   夏家庄子   罗家庄子   北张庄
  北展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邻马宋镇,西接毕都乡,南为鄌郚镇、大宅科乡,北连乔官镇。面积40.75平方公里。
  清代,为北展厂。1930年,分属第五、六区。1948年,属乔官区。1958年1月,成立北展乡;9月,属乔官人民公社。1984年,划出北展乡。
  全乡人口160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人。有耕地28227亩,人均1.79亩,亩产885斤。1985年,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和黄烟。农村经济总收入1130万元,净收入740.5万元,人均所得468.9元。乡办工业6处,总产值66万元,利润1万元。
  境内地势较平,团山子死火山口位于乡境北端,为新生界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万年,对研究地幔结构和物质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北展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25公里,猪河东北侧。潍坊——蒋峪公路经此。宋称北展店,清称北展。聚落呈方形,人口1684人。
  全乡辖31个自然村:
  北展   尹家淳于   陶家庄   黄家洼   下坡   大善地   张家坊子   小善地   后君祥赵家淳于   丁家淳于   庞家淳于   下河   王家庄   路家山子   孟家淳于   韩家寨子   孟家庄子   庙子官庄   冯家庙子 程家河   驻马河   房家庄   羊栏子   李家河南   王家河南   前君祥   韩家   西级   高家庄子   赵家河南
  北鄌郚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与临朐县为邻,东、北与鄌郚镇、毕都乡接壤。面积40.5平方公里。
  清代,分属张庄厂、鄌郚厂。1930年,属第五区。1948年,属鄌郚区。1958年,属鄌郚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北鄌郚乡。
  全乡人口149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人。有耕地30048亩,人均2.037亩,亩产800斤。主产小麦、玉米、地瓜、黄烟、棉花。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5万元,净收入661.2万元,人均所得448元。乡办工业5处,总产值153万元,利润13万元。
  北鄌郚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25.5公里,白浪河南岸。明洪武四年(1371),刘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来立村,因居鄌郚北,故名。人口1267人,耕地1622亩。
  全乡辖27个自然村:
  北鄌郚   冯家沟   孟家峪   打鼓山   朱家庄   毛家庄   苇沟   东河疃   中河疃   东山旺   西山旺 龙王河   董家沟   钟家后沟   西杨庄   南张庄   牙庄   沙埠沟   卞家庄   西官庄   时马   西李   荣山官庄   莱家沟   司马沟   青石河   东李
  漳河乡   位于县境西南隅,西与临朐县为邻,西南与安丘县隔汶河相望,南连包庄乡,东、北接红河、鄌郚2镇。面积41平方公里。
  明至民国,属安丘县。1948年7月,划入昌乐县,为金山区(十二区)。1958年,成立高崖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称漳河公社。1984年5月,改为漳河乡。
  全乡人口229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9人。有耕地36620亩,人均1.66亩,亩产966斤。主产小麦、玉米、黄烟,特产西瓜。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5.1万元,净收入1024万元,人均所得464.9元。乡办工业4处,总产值117万元,利润1万元。
  本区有重晶石矿、石英石矿。
  胡家漳河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35公里,漳河南岸。聚落沿昌(乐)高(崖)公路西侧分布,呈方形;相传元代胡氏立村,因濒临漳河,故名。人口618人,耕地938亩。
  高崖村在昌乐镇南42公里。汶河北岸,昌乐、安丘、临朐3县交界处。聚落呈块状,因西临崖岭而得名。潍坊一蒋峪公路经此。有集市。人口2293人。主产小麦、玉米、黄烟。抗日战争时期攻打高崖“明楼”之功劳炮,现存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高崖水库为一邑之胜,已辟为对外开放旅游点。
  全乡辖29个自然村:
  胡家漳河   徐家庙   陈家沟   永兴官庄   师家沟   崔家漳河   官庄   北沙沟   枣园   大北良   周家沟   石家河   大庄子   南良   方子漳河   刘家漳河   程家漳河   路家庄子   洛车埠   小洛车埠   大岔河   韩家新东岔河   寨里   小寨里   冢头   于家洼   高崖   田家洼
  包庄乡   位于昌乐县南端,南与安丘县以汶河为界,西、北与漳河乡毗连,东与平原乡为邻。面积28.5平方公里。
  民国时属安丘县。1948年7月,划入昌乐县,为金山区。1958年,属高崖人民公社。1981年,属漳河公社。1984年,成立包庄乡。
  全乡人口179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3人,有耕地25162亩,人均1.44亩,亩产1317斤。主产小麦、玉米、黄烟、西瓜。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14万元,净收入1027.1万元,人均所得587.85元。乡办工业2处,总产值38万元,利润1万元。
  东包庄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38公里。据传,元朝鲍氏居住,名鲍庄。后演为包庄。1958年,以沟为界,分为东、西包庄。人口760人,耕地1017亩。
  全乡辖22个自然村:
  东包庄   清风里   西辛庄   中辛庄   东辛庄   泊庄   大王庄   善庄   张家   西李家庄   任居官庄 西包庄   秦家庄   西石山子   邢家庄   矬帐   窝铺   丁家庄   西水码头   东水码头   南姚家庄   小洼
  平原乡   位于昌乐县最南端,东、南与安丘县交界,西与包庄乡为邻,北与红河镇接壤。面积52.4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为安丘县汶河区。1948年7月,划归昌乐县,为清泉区,又称十一区。1958年1月,为平原乡;9月,成立平原人民公社。1981年,改称红河人民公社。1984年,划出平原乡。
  全乡人口272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5人。有耕地45827亩,人均1.73亩,亩产1089斤。主产小麦、玉米、黄烟、西瓜、花生,特产大白菜。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57.5万元,净收入1423.6万元,人均所得538.1元。乡办工业1处,总产值64万元,利润4万元。
  平原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42公里,汶河北侧的平原上,故名。明已有村,属安丘县。1948年7月划入昌乐。聚落呈方形,人口4076人。
  全乡辖36个自然村:
  平原   萧家河   尚家岭   南营子   四海官庄   梁家官庄   店子   李家官庄   台东官庄   葛家滩郭家埠   朱家埠   潘家埠   王家埠   东石山   于家岭   东升   阎家庄子吕家河子   孟家庄   小李平安 张家楼   东皋营   何家庄   东南庄   林家庄   吴家楼大李平安   马家庄子   东李家庄   冯家庄子南于家庄   南郭家庄   纪家屯   杜家庄赵家
  大宅科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连朱汉乡,西倚鄌郚镇,南接红河镇,北毗北展乡、马宋镇。面积48.8平方公里。
  清朝,属北展厂。民国时期,先为六区,后为三区;撤区后,为邢王乡。1948年,为第九区,又称朱汉区。1958年,属朱汉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大宅科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大宅科乡。
  全乡人口163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4人。有耕地39846亩,人均2.536亩,亩产712斤。主产小麦、玉米和花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6.3万元,净收入673.7万元,人均所得430.2元。乡办工业6处,总产值105万元,利润7万元。
  大宅科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南26公里,白浪河北岸。聚落沿公路两侧南北分布,呈块状。人口740人。
  全乡辖34个自然村:
  大宅科   漩沟   大傅家官庄   小傅家官庄   田家岭   崖下店子   小宅科   钓鱼台小五图   枣杭宋家老庄   丁家沟   小胡田   大胡田   韩家集子   下皂户   林泉峪   蔡家河   上皂户   船底   皂角树 李钦官庄彭家沟   将军堂   石匠官庄   贾家庄子   小芦沟   小阿陀   小高家庄   老沟岔   野鸡沟黄崖头   毛圈   大芦沟
  朱汉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邻阿陀乡,西连大宅科乡,南为红河镇、安丘县,北接马宋镇。面积40.02平方公里。
  清朝,为朱翰厂、马宋厂。1930年,属第六区。1948年,为朱翰区,又称第九区。1958年9月,成立朱汉人民公社。1981年,属大宅科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朱汉乡。
  全乡人口156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0人。有耕地36222亩,人均2.39亩,亩产921斤。主产小麦、玉米和黄烟、花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8.5万元,净收入807.8万元,人均所得534.19元。乡办工业4处,总产值149万元,利润4万元。
  朱汉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35公里。聚落沿龙女河西岸南北延伸,呈长方形。人口1378人。唐代周、韩氏居住,名周韩里。明中期有高氏任翰林,改称朱翰。建国后演称朱汉。
  全乡辖41个自然村:
  朱汉   南围子   小章   朱邢王   周邢王   洪福河   龙山   养廉   王家岭   刘家岭徐家庄   王邢王 王家涝洼   后双沟   前李家庄   前双沟   油房地   后李家庄   史家涝洼   高常家庄   仕子庄   夏庄 黄家庄子北周家庄   小岭   西韩河   西古疃   东古疃   尚家庄子   南古疃   龙沟崖   上河头   高家涝洼   石庙子   西双庙   东双庙   团埠子   辛家庄   高铁庄   少槐庄   东韩河
  河头乡   位于县境东部,北邻潍城区,西接五图、乔官2镇,南与马宋镇以龙丹河为界,东为崔家庄乡。全乡总面积为44.7平方公里。
  清朝,分属营丘厂、马宋厂。1930年,为第七区。1948年,属马宋区。1958年1月,成立营丘乡;8月,归马宋人民公社。1984年,从马宋公社划出,为河头乡。
  全乡人口233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3人。有耕地47868亩,人均2.11亩,亩产825斤。主产小麦、玉米、地瓜、棉花、黄烟、花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62.7万元,净收入1132.1万元,人均所得499.49元。乡办工业5处,总产值81万元,利润2万元。
  近年来,村办工业发展较快。滕家辛牟的翻砂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生产的一百多种产品,畅销省内外,已成为翻砂专业村。
  河头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20公里,金钗河北岸。明宣德间,王氏立村,因村处金钗河上源,故名河头。人口670人,耕地1632亩。
  古城村在昌乐镇东南22.5公里。西周太公吕望始封之地,称营丘。春秋改称缘陵,西汉又称营陵,为北海郡治所。隋恢复营丘旧称。后搬迁,故旧址称古城。聚落呈正方形。人口1340人。
  全乡辖44个自然村:
  河头   王疃   陈家坡子   傅家坡子   王家坡子   傅家河岔   泥沟子   徐将军   刘家河岔   辛庄子 张家老庄   淮沟   郭庄   刘家埠   大牛家   小牛家   邵家庄   李家河岔   吴家庄   北崔   丛家阳阜 太平官庄   荣家阳阜   和睦官庄   丛阎   北申明亭   古城   黎家   古城店   姜家河   王家老庄   城角头   营丘河南   城前   小北庄   营丘   三圈   郝家老庄   戴家辛牟   周家辛牟   高家辛牟   高家庙 徐家河口   张家辛牟
  阿陀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王俊乡毗连,西与朱汉乡、马宋镇接壤,南与安丘县为邻,北以丛山与崔家庄乡为界。面积49.5平方公里。
  清朝,为阿陀厂。1930年,为第八区。1948年5月,划为安丘县第八区。1952年6月,复归昌乐县,为十四区。1958年,属阿陀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阿陀乡。
  全乡人口230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00人,有耕地48153亩,人均2.19亩,亩产794斤。主产小麦、玉米、黄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79.1万元,净收入985.4万元,人均所得448.87元。乡办工业7处,总产值167万元,利润9万元。
  阿陀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33公里。聚落沿济青公路两侧东西延伸,略呈长方形。人口2172人。宋已有村,称辛别。明以地形称埚坨。清改为阿陀。
  全乡辖45个自然村
  阿陀   王裒院   新庄   河头村   后杨家庄   梁王   滕家庄   前杨家庄   朝阳官庄小徐家庄   三泉 太平店子   西屋官庄   南楼庄   张庄   刘寺官庄   西赵家庄   西王家庄   东王家庄   张庄   西刘家河   大徐家庄   王凤官庄   葛沟崖   小刘家庄   任家宅科   刘家宅科   郝家宅科   魏家官庄   上埠宅科   孟家宅科   前董孟   石人   潘家老庄   皇庄   杨吕   李家河洼   后董孟   花家岭   明河   李家董孟   后张朱   小张朱   前张朱
  王俊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为安丘县,西与阿陀乡相连,北与崔家庄乡、坊子区为邻。面积35平方公里。
  清朝,属阿陀厂。1930年,属第八区。1948年5月,划入安丘县。1952年6月,复归昌乐县,属十四区。1958年1月,成立王俊乡;9月,归阿陀人民公社。1984年从阿陀公社划出,成立王俊乡。
  全乡人口131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4人。有耕地27708亩,人均2.19亩,亩产745斤。主产小麦、玉米、地瓜、黄烟、棉花。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5.7万元,净收入525.7万元,人均所得415.4元。乡办工业4处,总产值202万元,利润2万元。
  王俊寺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东南37公里,南濒阿陀前河。聚落沿济(南)青(岛)公路东西延伸,呈长方形。汉代已有村,村名失考。北魏有永宁寺,主持僧人王俊,村民便称寺为王俊寺,村名因之。人口880人,耕地1530亩。
  全乡辖27个自然村:
  王俊寺   李庄   山王   东太平官庄   杨家楼   田家木庄   下庄   茁山子   田家老庄   亓家店子沙沟   兴隆官庄   祝家庄   田家河   大梁家官庄   赵家崖头   东刘家河桃园官庄   辛宅子   汶河官庄 宋家河   刘辛庄   东赵家庄   侯家河   崔家河   麻家河孟冢栏
  崔家庄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北邻坊子区,西为河头乡、马宋镇,南为阿陀、王俊2乡。面积47.68平方公里。
  清朝,属营丘、阿陀2厂。1930年,为昌乐县第七区。1948年5月,划入安丘县。1952年6月,复归昌乐县,为十三区。1956年,并入阿陀区。1958年1月,为平柳乡;9月成立平柳人民公社。1981年11月,更名为崔家庄公社。1984年,改为崔家庄乡。
  全乡人口193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8人。有耕地40020亩,人均2.17亩,亩产909斤。主产小麦、玉米、黄烟。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66.9万元,净收入875.1万元,人均所得474.77元。乡办工业3处,总产值170万元,利润7万元。
  崔家庄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镇东南29公里,孝妇河北岸。明初崔氏立村,故名。聚落沿公路两侧东西延伸,呈长方形。人口1553人。
  全乡辖42个自然村:
  崔家庄   吉阿   北赵家庄   小尹家庄丁家营   小河西   上埠   程家下埠   滕家下埠   张家庄   后张次   张辛安   丛家庄   邢家庙   大尹家庄   清泉官庄   胡家庄子   李家河   三冢子   卓家铺   梨行 李家庄   大河西   西枣林   东枣林   孙家庄   段家庄宋家官庄   郑家河   高家楼   阚家庄   韩家庄 杜家庄   田家楼   自成官庄   成家庄李官庄   后土山   前土山   初家庄   毕家官庄   宋家官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