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6:38
鄌郚总编

昌乐文物

  
  第五章   文物
  第一节   古遗址
  文物古遗址境内已发现145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20处,距今约6300—4400年;龙山文化遗址57处,距今约4300—3900年;岳石文化遗址7处,距今3800—3400年;商周文化遗址61处。这些遗址多分布于白浪河、大丹河及其它河流两岸,包括自原始社会的大汶口文化至商周文化各个历史时代的各种遗存。其特点:一是密度大,往往在很小范围内,就有多种古文化遗址共存,形成紧密相挨的遗址群;二是时代延续性强,每个遗址群一般含各时期的遗存,继承发展关系明显;三是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厚,文化内涵丰富;四是除少数遗址因流水冲蚀和群众挖土被破坏外,保存完好。
  一、大汶口文化遗址
  包括白浪河流域8处,大丹河和其它小河流域12处。较典型的有以下几处:
  小李家庄遗址   位于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处,大丹河西岸台地上,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1980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实习组和潍坊市文物工作者联合调查发现。遗址中间高,东部稍低,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50米,面积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上层为汉代遗存,暴露绳纹和布纹砖瓦片,中间为商周、岳石文化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典型标本有圆锥形或椭圆锥形鼎足、敛口钵口沿。
  林家河遗址   位于北岩乡林家河村西侧,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层厚1—1.2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器錾及龙山文化的罍口等遗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属大汶口文化中期遗物。
  杨徐遗址   位于南郝乡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存,1982年发现。遗址东依杨徐村,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羼蚌沫褐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
  西李家庄遗址   位于北鄌郚乡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二、龙山文化遗址
  已发现的57处遗址主要分布在县内各河流两岸。其中以大丹河上游最密集,仅北岩村方圆7公里内就有23处。其次,白浪河与猪河交汇点周围有7处。较有代表性的遗址如下:
  邹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乡邹家庄村西约150米处,西依大丹河,南临苍山,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对此进行两次考察发掘,出土文物证实,除龙山文化外,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堆积厚1—4米,断崖暴露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遗物,出土文物有鼎、鬶、罐、甗、杯、三足盘、豆等陶器和石刀、石镰、石斧等生产工具。
  西级遗址   位于北展乡西级村西,南依猪河,南半部有一东西向沟,其两侧3—4米断崖上遍布遗迹遗物。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200余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递次叠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层厚2.3米左右,暴露灰坑、墓葬、兽骨、陶片。出土文物有纺轮,表饰刻划纹或竖条附加堆纹的凿形鼎足,足根有泥突的甗足,平沿圆唇浅盘的豆盘,敞口折沿唇面微凹瘦腹的罐口,均系龙山文化中早期遗物。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其龙山文化中早期堆积和大汶口文化晚期堆积共存,对白浪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耿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鬹把等。
  观音庙遗址   位于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及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三、商周文化遗址
  已发现的61处遗址中商至西周32处,东周29处。典型遗址有:
  袁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乡袁家庄村周围,含四期文化,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商周文化部分,在村北侧,部分为村庄叠压,西临大丹河,为河旁高地,地表暴露大量灰土和陶片。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0.8—1.8米,分布广泛,采集到侈口厚唇鼓腹的陶簋口沿,小敞口鼓腹饰细绳纹的罐口沿,分档鬲足,兽蹄形鼎足等标本。
  常家庄遗址   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查发现。位于北岩乡常家庄村后,大丹河南北贯穿其中,西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龙山文化地层和商周灰坑,遗存有表饰竖条附加堆纹的鼎足和绳纹陶片;东部主要为商周文化堆积,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围1米,文化层厚3—5米,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和各式陶豆、鬲以及兽蹄形鼎足。袋形分档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西周中晚期器形特点;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的豆为春秋特点;兽蹄形鼎足是战国遗物。
  宇家遗址   位于五图镇宇家村南约百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厚1米左右,河流断崖暴露墓葬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匜、铜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河西遗址   位于马宋镇河西村西,南依白浪河,东与河西村衔接,面积2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地表和断崖暴露大量灰陶片和灰烬,个别地方暴露灰坑和墓葬。以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为主。主要遗物有商周时期的素面鬲、绳纹鬲及簋、豆、罐、壶等。
  四、营丘古城遗址
  位于河头乡古城村,是周武王十三年姜太公吕望始封于齐的首都,距今约3000余年。城垣呈方形,东西1000米,南北1200米,周长约4.5公里,现存部分残墙,基宽30米,墙高6米,为夹板夯筑而成。遗存还有汉隐士逄萌墓碑、窦公渠碑及大量汉砖等。营丘古城,春秋称缘陵,西汉称营陵,曾为北海郡治所,北齐撤销,隋复置,改称营丘,唐武德八年(625年)复撤。
  五、死火山口
  位于昌乐城南20公里,昌(乐)高(崖)公路东侧,北距乔官镇龙泉院村1.5公里。海拔191米,相对高差30米。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专家鉴定,此系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界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有1800万年,它的发现,对于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火山口内,纵剖面高20米,底部直径65米,四周岩壁与喷发口呈40度倾斜。东壁陡峭,石条鳞次栉比,呈幅射状,酷似一把倒置的折扇,顶端喷发口,仍保持当年火山爆发的原始形态。火山口周围遍布着喷射出来的瓜状石蛋,呈黄褐色,与内壁岩石颜色相近,敲击时有金石声。1984年《山东画报》刊登其彩照。1985年美国地质学家专程到此考察。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称此火山口为国内所罕见。1989年《走向世界》刊发其彩照并专文介绍。近几年,北展乡政府明令禁止在此采石,修建了火山口院墙、大门、管理室和“火山口”石碑,予以保护。
  第二节   古建筑
  一、方山庙
  古称龙神祠,因龙神尊号西门大夫,也称西门大夫祠。位于昌乐城南10公里的方山西麓山腰间,是县内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刹,在昌乐历史上称为一邑之胜。建筑分东西两院,西院为庙宇,东院为住持、僧众寓所,共占地约1000平方米。山门面南,门外辟有百余平方米平坦场地,尚存16块碑碣,记录着历次重修方山庙的史实和有关史料。山门内,右侧是东院,里有过厅,其两侧各筑一出厦、黑色小瓦复顶的耳房。西院正中扁方形石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当年“内畜金鱼,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满院紫薇、黄杨罗列左右”。石池中间有一南北向石拱桥,两侧镶有雕石栏杆,南北向石铺甬道通向北首大殿,共3间,高8米,阔9.6米,深7.2米,五檩、双扉、两牖、飞檐斗拱,黑瓦复顶,形制恢宏壮观。殿内巨大木雕镀金龙神象,正襟危坐,其左右曾供泥塑神象21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龙神台下有古洞,据载其深莫测。至今整座庙宇仍掩映在数百株古柏、古槐、古黄杨之中。方山庙始建年代失考。据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碑刻《重修方山龙神祠碑记》,此庙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由边下裴氏叔侄重修,距今已历686年。此后多次重修,有文字记载的7次。昌乐解放后,人民政府曾两度拨款修缮。方山庙占地面积小,各部建筑布局合理,精巧典雅,加之优美的自然景观,曾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览胜观赏。逢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为方山庙会,沿袭至今,商客四聚,游人云集,热闹非凡。“文化大革命”中,方山庙遭到严重破坏,匾额及部分碑碣被砸毁,泥塑神象群荡然无存,飞檐斗拱被锯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县人民政府妥善保护。
  二、金山真观
  位于县城南37公里,昌(乐)高(崖)公路西侧1.5公里的金山北峰之阳。据碑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崂山碧霞洞道士马元禄来至金山,见山势明秀,遂募化四方建成该观。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历十世传入,几经修葺增制。真观内方形院落,立碑刻10余座,建筑群皆系砖石结构,上有古式起脊瓦顶覆盖。北楼阔5间,下层为“王母殿”,木质暖阁内,泥塑王母娘娘居中盘膝而坐,9尊仙女相伴左(4)右(5),两侧墙上满布神话壁画;上层暖阁内木刻玉皇坐像,遍身金色,左右各一侍童,东西两壁绘有八仙。南楼阔三间,下层是“芦姑殿”,木刻彩绘芦姑盘坐在莲花上,四周绘有花卉壁画;上层木刻彩饰关帝正中端坐,周仓、关平持刃侍立于左右,两侧壁上饰历史彩画。院两侧筑有东西廊房,中间有观门各一。真观东门外有王龙观一间,内有持鞭武将王龙塑像,以守护观宇;真观院后山巅上,原有北大殿三间,供泥塑霹雳神像一尊,民国初为大风所毁。真观四周松波涛涛,风景壮观,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香火会,清末鼎盛,每有供香火者近万。1948年主持道人还俗归里,真观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已圮。现仅遗王龙观残墙基石及清代募主题名碑、县道会司真观记事碑2座。
  三、药王庙
  位于县城南27公里,北展村西一土埠北端。传为唐太宗东征时随营兽医所葬之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庙宇,碑记“药王,唐之良医也,姓邓名阁字清云”,故称“药王庙”。庙宇座北面南,3间广厦,青石砌基,二椽重梁,前廊四栋彩绘盘龙立柱擎檐,气势阔宏。庙内药王端坐正中石供上,高盈丈,眼光、耳光娘娘侍立左右。东西侧各有文臣、武将2尊。广厦东西各筑耳房3间,传为医、药之所。青砖院墙,南墙中间为古式庙门楼。院当中有罩顶石火池2方并立,四角巨柏各1棵;耳房前有钟、鼓亭各1座。院外,北有柏林一片,南于庙门西有古槐一棵,围盈五尺。原每逢农历三月十五、九月初九庙会,自清光绪三十年,北展兴山会,遂易为农历四月初八、十月初十。解放后,破除迷信,庙宇几经拆圮,仅存北墙部分基石,清重修庙宇记碑亦残缺不全。
  四、昭贤庙
  位于昌乐城东5公里,昌(乐)潍(坊)公路南侧孤山北峰上,俗称孤山庙。始建年月失考。北大殿阔3间,北侧石基高盈丈,殿高绰二丈,为二层砖、石、木结构。上层为文昌阁,有伯夷、叔齐(据《史记·列传》载,为商朝孤竹君之二子,互让王位,为世人所敬重)塑像,阁内东北方有木梯与下层相通。下层有孤山爷手持笏塑像端坐其中。北大殿西,毗连三间偏殿,内供泥塑、木刻神像数尊。四周青砖院墙,正南山门,院中有四方水池,十几棵劲松。解放后,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庙拆圮,尚余北侧基石和《敕封广陵侯碑记》残片及《昭贤庙诗》碑一座。诗碑系明弘治庚戌(1490年)立春后二日山东按察司副使赵鹤龄书,诗文如下:只为身言世道关,至今血食在孤山。谏周叩马终甘饿,逊国潜纵永不还。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懦更廉顽。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名芳宇宙间。诗文内容赞颂了商朝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谦虚让国、不图名利的品格和气节。该庙清代逢农历六月初一香火盛大,民国初期四县来祭祀者达几千余众。
  第三节   古墓葬
  昌乐古墓众多,历史上多已被盗掘。现在较著名的有:
  一、丹朱冢
  位于尧沟镇后北郝村东北300米处,墓基面积约1400平方米,高30米,相传为帝尧之子丹朱之墓。
  二、东圈汉墓
  位于朱刘镇东圈村南峨山东北坡小山丘上,北邻胶济铁路,西距县城9公里。墓冢封土高大。1987年12月,由潍坊市博物馆和县文物管理所挖掘清理,系汉蕾川国王室成员墓葬。山坡岩石上,凿有竖井式方口墓道,边长4米,深9米,全部用边长1米、厚0.2米石片充填。挖掘发现墓内棺椁、漆器已焚毁,葬品大部被盗,葬制遭破坏。墓道底为南北向通道,两端各一墓室,南墓室约14平方米,有残余木马及马饰件等;北墓室为主室,约25平方米,其东、西、北三面凿有4个耳室(北面2个),总面积28平方米,有残余棺板、残漆器、彩绘陶片、五铢钱、封泥印和小件铜器等。铜器皆镀金,有案足、承弓器、铺首等器物和龙、虎、猴、壁虎等铜饰件。其中一铜龙,全长30.5厘米,身净9厘米,首高6.5厘米,尾高11厘米,重1.35千克,形态怪异,龙体长着牛头虎尾凤羽,作匍伏翘尾回首姿势,生动有趣,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出土的封泥印文为“菑川后府”,即菑川国(汉文帝十六年所封,治所在今寿光纪台)王室机构。东圈汉墓周围有古墓十余座,据析这一带应是菑川国王室墓葬区。
  三、李家庄汉墓
  位于平原乡李家庄西北角,两墓并立,墓高8米,墓基35平方米,墓主无考,曾出土过汉画象石。
  四、王家埠汉墓
  位于平原乡王家埠村东约200米处,墓高10米,墓基40平方米,墓室全部由汉画象石组成,室长8米,宽3米,为东汉时期画象石墓。
  五、三冢子汉墓
  位于崔家庄乡三冢子村西北150米处。原为三墓并立,“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墓遭破坏,现仅存一墓。遭破坏的墓室为砖石结构,石门雕有人首蛇身图案,门楣有浅浮雕卧鹿,线条流畅,造形生动。墓室内曾出土大量陶器和五铢钱。
  六、岳家河东周墓葬区
  位于南郝乡岳家河村西北角,与村衔接。1977年由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组织抢救清理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清理中、小型墓葬57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墓圹均为长方形土坑,有的有积石保护棺椁,无积石的筑有二层台,墓底部多有腰坑,内殉狗一只。中型墓均为一棺一椁,小型墓多为土坑。所有的墓皆为单身葬,分东西或南北两个方向,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有的两手交叉放于腹部,小型墓多为下肢曲肢葬式。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者20—30件,少者2—3件。其中铜器有鼎、盘、匜、剑、戈、矛、镞等;陶器有春秋时期的绳纹鬲、各种素面的豆和罐,晚期彩绘的鼎、豆、壶、敦、匜、盒、盘等明器;骨器有笄、梳、盒等。岳家河东周墓群的发掘,在昌乐历史上是第一次,为研究东周时期的社会风俗、阶级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第四节   古碑碣
  一、窦公渠碑
  记唐嗣圣元年(684)县令窦倓调动民众在营丘故城(今河头乡古城村)东北兴修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事迹的石碑。原立在营丘故城北门外,1983年11月人民政府将其移立于今古城村东北角,筑碑座、护墩和周围栏杆加以保护。碑高1.36米,宽0.67米,碑阳正中刻楷体大字“窦公渠”;右刻有“按邑乘唐嗣圣元年窦公讳倓来令北海于营陵故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河水以溉民田获利甚溥迄今千余年未有碑记兹因建舆梁通渠水居民追思旧德佥议刻石誌之永矢弗谖云”;左刻“大清宣统二年四月中浣”。这表明当时古城一带和今潍坊市坊子区陈、张官庄一带均受其益,至今河头乡小北庄东、古城村北仍遗有所凿渠形。
  二、霜麦碑记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立于安丘西乡木梁台(今属昌乐县平原乡)道观前的记事碑。它真实地记录了清代三次陨霜杀麦竟获丰收的事实,使人们知道“倒春寒”气候并不可怕。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碑文结尾“生逢盛世,转祸为福,是可书之,以示将来”是没有道理的。
  该碑高1.41米,宽0.69米,教谕孙垣霭撰文,庠生刘升阶书,乡民公立。碑阳,上横书“霜麦碑记”。下为竖排楷体碑文:“孔子作春秋,书祥者少,而书变者多。星陨则书,石陨则书,雨雹霜陨之灾更无不书,历代史镒沿以为例。草木华实非其时者必书,凡以示警也,曷警乎尔?有祥书祥,放意肆志,祥者不果祥也;有变书变,谨小慎微,变者不终变也。我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陨霜杀麦后竟大获,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陨霜杀麦后仍大获。迄今,光绪辛卯(1891年)三月既望,又经霜陨,麦苗多枯,人皆以为忧,恐无年也,又转为有年。天道难测,而人心知惧,遇祥不可以为祥,遇变亦不必果成变也,生逢盛世,转祸为福,是可书之,以示将来。”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1月,昌乐镇西尖庄村东,立霜麦碑一座,高1.2米,宽0.55米,记述了同样的气象事实。
  (注:碑文内公元纪年和标点符号,为编者所加。)
  三、逄萌墓碑
  位于今河头乡古城村南,明万历甲午(1594年)建,后明崇祯、清康熙、清光绪三度重修,是纪念汉隐士逄萌的石碑。碑高1.22米,宽0.655米,碑阳四周有线刻回形纹镶边,居中刻楷体大字“汉隐士逄萌墓”;右侧刻中楷4行,记建立和重修年代及主持人。1985年夏,河头乡人民政府立“汉隐士逄萌墓道碑”于该碑之右。逄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家贫,初为亭长,后去长安任职。一生不畏权贵,正义爱国,高风亮节,人人尊崇,《后汉书》有传。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王莽纂权野心日甚,陷杀汉室忠臣,其子王宇因反对暴虐也遭杀害,逄萌愤然挂冠东都城门外,携室隐于辽东,后因讽嘲王莽新朝,又先后隐居崂山、北海营丘故城,死后葬于古城。
  四、赵池墓志铭
  昌乐北关赵氏祖茔出土,碑高0.65米,宽1.09米,厚0.11米。青色石灰岩石质,碑身对合,束两道铁箍。碑阳刻楷书:“明中宪大夫知河南汝宁府事前浙江道监察御史继山赵公墓志铭”,7行27字,字径9厘米。墓志刻楷书40行,满行32字,除空格计995字,字径1.5厘米。由北海进士、兵部尚书刘应节撰文,北海进士、吏科左给事中齐一经书丹,北海进士、文林郎工科左给事中姚德重篆额,字体娟秀,刻工精细,四周还阴刻藻纹镶边。赵池,字道亟,号继山,昌乐北隅社(今昌乐北关)人,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任河南汝宁知府时,秉公理政,诛暴安良,一郡称治,辛劳致疾,死在任上,士民立祠纪念。铭文与清嘉庆《昌乐县志》传记,二者互证,当合史实,墓志铭撰文、书丹、篆额皆出自社会名流之手,具有较重要的史料和书艺价值。
  第五节   馆藏文物
  昌乐解放前,民众教育馆收藏的文物,解放前夕大部失落。1951年起,文物由文化馆管理,1979年移交图书馆,1986年转文物管理所收藏。30多年来收藏文物6000余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象牙化石
  1972年11月,由省博物馆组织,在尧沟镇后北郝村东,丹河西岸发掘出土古象化石。该象在距地面6米多深的红砂石层内,石化程度较低。腿骨、脊锥骨出土后全部风化朽腐,仅两枚门齿保存完整,齿长3.16米,齿根直径0.32米,据鉴定为纳玛象,生活在10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时代。这对象牙化石,是研究本地古代地质、气候罕有的实物史料。
  二、石器
  收藏32件,多系新石器时代晚期制品,较典型的有:
  双孔石刀   出土于邹家庄遗址龙山文化下层,系新石器时代切削工具。砂石岩石质,淡青色,磨制。刃外鼓,呈弧形,较锋利。背部中间双孔,孔为对钻而成。长1.05厘米,宽2.4—3厘米,厚0.7厘米。
  石铲   1977年出土于昌乐南寨水库工地,系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工具。石灰岩石质,长方形,两面刃,淡黄色,通体磨光,上端双孔,为对钻而成。刃呈锯齿状,一角残缺,使用痕迹明显。长13.8厘米,宽7.8厘米,厚1.3厘米。
  石锛   系北展乡小善地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火成岩石质,黑色磨光,呈长方形,刃部两边磨制且锋利。长9.4厘米,宽4.5厘米,厚2厘米。
  石凿   邹家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火成岩石质,垒长方形,黑色,磨光,两面刃且锋利,局部有凹口。长10.8厘米,宽4.5—4.8厘米,厚1.8厘米。
  石斧   常家庄遗址出土。火成岩石质,黑色,刃两面磨成,通体光洁。长10.2厘米,宽3—4.8厘米,厚1—3.3厘米,系新石器时代砍柴狩猎工具。
  石镰   邹家庄遗址出土,系龙山文化后期收割工具。火成岩石质,淡黑色,光洁,弧背凹刃,形似今镰刀。背中部有一残凹口,刃两面磨制较锋利。
  石镞   出土于邹家庄遗址,系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狩猎工具。火成岩石质,淡黑色,磨制。圆柱形短挺与镞身分界分明,镞身横断面呈棱形,两刃向前聚成锐锋。通长6.6厘米。
  三、骨器
  收藏9件,有骨铲、骨锥、骨盒、骨笄、骨梳等。多系战国时期制品,精巧光滑,工艺水平较高。
  四、陶器
  收藏812件,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鼎足、敛口钵口沿、罐形鼎口沿、釜形鼎底片和龙山文化的鼎、罐、鬹、甗、豆、盘、杯等;有商周时期的鼎、簋、鬲、盘、匜、罐、壶等;有秦汉的白陶罐、砖瓦等。较典型的有:
  细矮颈白陶鬹   炊煮器。邹家庄遗址出土,系龙山文化前期遗存。夹砂红陶,质地坚硬,流部斜伸,颈细矮,瘦腹,腹径13.2厘米,腹背下溜,颈腹分界明显,圆档,高实尖足,索形把,把上端两侧各饰一泥饼,腹饰两周凸弦纹和一倒置V形鼻。
  黑陶鼎   炊煮器。邹家庄遗址出土,系龙山文化前期遗存,轮制,细泥质磨光黑陶。敞口,口径10厘米,折沿,圆唇,鼓腹,平底,凿形足,腹上部饰两周凹弦纹,通高10.7厘米。
  素面陶鬲   炊煮器。邹家庄遗址出土,系商代遗存。夹砂褐陶,素面,手制,底有烟炱,敞口,口径21厘米,折沿,方唇,肩下溜,腹微鼓,高分档,空心袋足,有乳头状实足尖,通高25.5厘米。
  鹰形陶壶   岳家河东周墓出土。泥质黑褐陶,通高45厘米。子母口,彩绘圈座,器身呈鹰形,双腿挺立于前,两利爪紧抓圈足,尾巴斜伸,与圈足紧连,昂首挺胸,两翼舒展欲飞,遍身红色羽状彩绘,形象生动,堪称佳品。
  灰陶簋   盛器。河西遗址出土,系西周前期遗物。泥质灰陶,轮制,侈口,口径19.6厘米,圆唇,颈明显,有肩,斜弧腹,矮圈足,肩上侧饰两周凹弦纹,通高15.2厘米。
  彩陶盒   岳家河东周墓群出土,系战国晚期明器。泥质褐陶,鼓腹,环底,子母口内敛,弧形盖,顶有三孔,盖顶饰两周半圆圈形带纹,盖沿饰三角纹,顶、沿之间饰圆点,腹上饰三角雷纹,下饰三条半圆形带纹,中间隔以双线。通高14.4厘米,最大腹径17.2厘米。
  彩陶豆   明器。岳家河东周墓群28墓出土。泥质红褐陶,轮制,通高35.5厘米,口径20.5厘米,口微敞,浅平盘,细高把。豆盘外壁饰三角雷纹,内壁饰流水纹、底为鱼纹,豆把和圈足分别饰回形雷纹、对称三角纹、三角云雷纹,其间隔以双线。图案线条流畅匀称,双鱼形象生动。陶豆同鼎、壶、盒、盘组合陪葬,流行于战国晚期。
  五、铜器
  收藏166件,有商周至明清的容器,兵器、礼器、衡器、印信、货币及日用品。较典型的有:
  重环纹铜鼎   炊煮器。崔家庄乡前张次村民曹伦善收集,系前张次遗址西周末至春秋前期遗存。直口平折沿,口径27.5厘米,方唇,方形立耳,蹄形足,半球形腹,上饰重环纹,中间凸弦纹,耳外侧饰回形纹。通高21.2厘米,重4.985千克。
  素面带盖铜鼎   炊煮器。常家庄遗址出土,系西汉遗物。盖顶三环钮,钮顶端作菌状,子母口内敛,附耳,外侈,鼓腹环底,腹中部凸棱纹一周,环底,并有烟炱和补丁若干,蹄形足。口径22厘米,通高21.5厘米,重6.575千克。
  窃曲纹圈足铜盘   水器。岳家河东周墓群出土,系西周晚期遗物。通体淡绿色,折沿,方唇,附耳,浅盘圈足,沿下与圈足饰窃曲纹,耳外侧环形纹,口径39.5厘米,高11厘米,腹深4厘米,重4.5千克。
  卷尾兽形鋬铜匜   水器。岳家河东周墓群出土,系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遗物。通体淡绿色,敞口流,兽首卷尾形錾,扁蹄形足,腹部两周窃曲纹,中部间隔弦纹,每组窃曲纹间饰一乳丁,排列对称。高13厘米,通流至鋬长27厘米,腹深9厘米,重2.25千克。
  柳叶形铜剑   县土产公司回收,系西周中期遗物,至今发现尚少,较珍贵。扁茎,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0.3厘米,状如柳叶,素面,有脊且两边微凹,形成不显明血槽。茎和剑身连铸,相接处圆钝,形制较原始。
  圆首双箍剑   岳家河东周墓群出土,系战国时期遗物。圆首,柱形茎,双箍,广格,茎长7.5厘米,剑身素面,长42.2厘米,起脊,脊两边有血槽。刃从前锋至剑身1/4处内收呈弧形,锋利。
  长宜侯王铜盆   盛器。常家庄遗址出土,系东汉遗物。敛口方唇宽折沿下凹成弧形,鼓腹,平底,腹上部饰五周凸弦纹,中间四周起棱,两兽面形铺首,无衔环。内底饰双鱼,同向并列,鱼中间篆书“富贵长宜侯王”。通高21.4厘米,外口径44.8厘米,内口径37厘米,底径28厘米,重8.5千克。
  铜鐎盉   温酒器。西汉早期遗物。通体素面,扁圆形腹,底有烟炱,凤首流,三蹄形足,长方曲柄,中空有銎,有盖,凤首上喙及盖有活栓与器身连接,可自动开启。口径8厘米,腹径15厘米,通高12.4厘米,重1.2千克。
  铜鐎斗   温器。北岩乡乔山前村民于乐善献出,系西汉时期遗物。侈口,斜折沿,微鼓腹,腹下两周凸棱纹,三兽形矮圈足,有烟炱,曲鋬作龙首状,高出口沿约4.2厘米。通高8.2厘米,口径13.5厘米,重0.625千克。
  神兽镜   河头乡古城村出土,国家干部孙明周收集,系东汉中晚期制品,至今见于著录的很少,较珍贵。直径14厘米,厚0.75厘米,镜面微鼓,面、背有少许绿斑。圆钮,素面钮座,边缘略向内收,拢成尖顶,断面作三角状。外区为两条锯齿纹带夹一条双波纹带的组合带纹,内区边缘为一周射线纹和铭纹带,铭文:“吾作明镜,幽炼三商,统德宜道,增年益寿宜子”。中心纹饰有由四小乳间隔的二神二兽,神兽以镜钮为中心作环绕排列。线条流畅清晰,形象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海兽葡萄镜   唐代制品。直径10.8、边厚0.7厘米,镜面光洁,镜背微见淡绿斑点。兽形钮,高线圈将镜分为两区:内区四兽,形态各异,攀缘于葡萄枝蔓上,须叶和果实形象生动;外区葡萄枝蔓、须叶、果实、春燕、蝴蝶、蜻蜓相间,形态逼真,全部图案浑然一体,动中有静,栩栩如生,反映了盛唐高度的制镜工艺水平。
  铜权(称砣)   衡器。朱刘镇钱家庄刘延祯挖土所得。高11厘米,宽3.6—6厘米,重0.7千克。正面自右向左竖刻两行6字:都府□(此字不清),勘相同”;背面刻一行:“龙凤六年”。意即龙凤六年(“龙凤”系元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宋政权年号,“龙凤六年”即公元1361年),经都府校勘,证明此权与当时通行的标准相同。显然,此权是农民政权校勘并准许使用的衡器,反映了当时红巾军农民政权较稳固,已有能力行使权力。
  金代副统之印   北岩乡荆山水库出土,民工姜学义采集。青铜质,近方形,边长6.2至6.4厘米,高梯形钮,上端长2.1厘米,宽1.2厘米,下端长2.8厘米,宽1.4厘米,钮通高5.5厘米,重0.625千克。印文为九叠篆书“副统之印,”印背钮左刻“行部造”,钮右刻“□□之印”,钮顶刻一“上”字。据《金史·兵制》证,系金代四万户领兵官之印。
  勾当公事武字号之印   青铜质,方形,边长5.8厘米,厚1.7厘米,每字边长1.4厘米;长方形钮,高3.6厘米,宽3.1厘米,钮顶端一阴刻“上”字。印文为九叠篆书:“勾当公事武字号之印”,笔划线条流畅,字体遒劲。印背左刻“登州□□造”,右刻“天顺元年七月”,左侧面刻篆文与印文同,刻工粗糙,不易辨认。据考,宋康定元年(1040年)军内始设管理公务的官职“勾当公事”,金贞祐二年(1214年)五月,山东红袄军领袖“杨安儿在登州建立政权,建年号‘天顺’,‘有众数十万’,下宁海,据密州,攻潍州,略沂州、海州,声威大振”(见《青州市志》)。此印是这年七月所铸。至今发现的同类印信多是“勾当公事之印”,这枚印信则有“武字号”三字,表明了农民政权勾当公事内部更细的分工。
  铜币   有齐国刀币、秦半两、汉五铢、王莽泉货等几十个品种。其中齐国刀币品种齐全,境内已有4处出土,共5种140余枚,其重量、形制及铸铭均属齐国标准铸币。平原乡东皋村出土的“齐发化”刀币中87枚完好,重49—50克,通长18.3—18.5厘米,宽2.6—2.9厘米,弧背凹刃,柄端有椭圆形环,柄面、柄背各饰2或4道纵凸纹,弧背边缘隆起经柄达环,刀面铸阳文:齐、发、化字样,背文有:、北、、上、等,系齐刀币流通最多的一种。鄌郚镇王家河洼村民王思代献出“齐之发化”、“安阳之发化”和“节墨之发化”等4种刀币,其中“节墨之发化”刀币较宽,略显浑厚。长18.9厘米,宽2.8—3厘米,重50.5克,币面文字笔划匀称洒脱,铸工精细,背文:、大、等。
  六、铁器
  收藏10件,有秦代大釜,汉代犁铧及鼎、刀、铡等。
  七、石刻
  收藏11件,其中石蛟罕见,由朱刘镇。于怀兰捐献,是其父早年在县城出佚修日军孢楼挖土所得,系东汉建安元年(196年)的工艺品,距今1789年。石灰岩石质,长48厘米,最宽处16厘米,重7.7公斤,椭圆形背,遍身刻鳞甲,背中部刻汉隶24字:“大汉建安元年岁次丙子,牛文敬造石蛟一双,以避水穴异怪”,以祈石蛟镇水怪,免水灾。
  第六节   纪念文物
  一、纪念碑
  李华亭烈士纪念碑   李华亭烈士生于1902年,朱刘镇都昌人。1922年在济南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济南市委地下宣传员。1931年4月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56年,昌乐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的家乡都昌村为其立碑纪念。
  李华亭烈士纪念碑
  张适烈士纪念碑   张适烈士生于1904年,朱刘镇东圈子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下旬去奉天(今沈阳市),任中共奉天特委书记,1946年3月,在哈尔滨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958年,昌乐县人民政府在其家乡东圈子村树碑纪念。
  昌乐县烈士陵园还立有革命烈士墓碑80余座。
  二、英烈遗物
  王永升的墨水瓶   第一届中共昌乐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永升使用的墨水瓶,是用淡黑色砚石刻制的,无论王永升走到哪里,这个墨水瓶就被带到哪里,它成为王永升宣传革命道理不可缺少的武器。现存县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
  旭日烟盒   1930年5月,中共昌乐地下党员刘焕彩与刘焕奎在东耿安开办“旭日烟社”,以掩护党的地下联络工作。所产香烟的烟盒商标取海上日出图,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和共产党人扭转乾坤的坚定信念。这个烟盒现存县志办公室。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