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6:42
鄌郚总编

昌乐科技

  
  第二章   科技
  1915年,昌乐民国县政府试办农务会、农事试验所,后停办。1928年,民国县政府设建设局,有工程师(外籍)1名、技术员3名。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事业,理、工、农、医类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加。1957—1960年,昌乐县科学技术协会、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先后成立,全县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科技人员达233名,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活动日益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面上科技活动停滞,但基层科技工作者,排除干扰,在实践中苦心探索,并有收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县各级科研机构、群众学术团体相继恢复、建立、发展,专业科技和群众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情报、科技推广、农村能源利用等科普活动广泛开展。1985年,县科技组织达9个,专业科技工作者3000人(其中中级107名),群众科技队伍20500人(其中获得技术职称的农民技师4名、助理农艺师74名、技术员174名)。有18名科技人员在省以上科研刊物上发表专论28篇。1982—1985年,从事工业、农业、林业、广播、邮电、卫生、地震等科研的项目258个,获奖科技成果6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项,省内先进水平的4项(1项填补省内空白),市内先进水平的12项。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节   科技组织
  一、县级科研单位
  昌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12月成立,9名工作人员,县农技站站长兼任所长,隶属县农业局。1960年冬撤销,1978年4月重建,设正副所长2人、技术员2人,职工4人。该所《玉米不同套种行生产状况的观察》论文,选入1979年昌潍地区《农业科技资料选编》。1980年5月该所撤销。
  昌乐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前身县农具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6月,工作人员3名,1961年撤销。1976年8月,成立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由机电局长兼任,编制3人,后属农机局,1名副局长兼任所长。该所试制的3DM—1人畜力地膜铺盖机样机,被选入省、地召开的选型现场会。承担的“农机化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被评为省农机系统优秀课题.现有所长1人,技术员2人。
  昌乐县地震台   1969年12月组建县地震观测站,站址在五图村北,部队营房内,设有64型微震仪1台。1970年1月,贵州水化研究所在昌乐设水化观测站。1972年11月该站合并于县地震观测站。1978年10月,改为昌乐地震台,隶属山东省地震局潍坊地震监测中心台,现有台长1人,工作人员2名,观测器械有地震仪、水氡射气仪、水电导。
  昌乐县西瓜研究所   1984年12月成立,与县果品公司科研股合署办公。全所8人,所长由果品公司经理兼任,设1名专职副所长。建所后,继续完成了山东省供销社安排的《西瓜优良杂交组合选育》项目,选育出两个杂交组合。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分别命名为“乐优1号”、“乐优2号”。现在承担着山东省科委《西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和山东省供销社《西瓜保鲜技术研究》课题。
  二、群众学术团体
  科学技术协会   前身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于1957年10月,设办事员1名,隶属县委宣传部。1960年县科委成立后,更名为县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委合署办公。1962年4月撤销。1982年10月,科学技术协会重建,设主任1名,工作人员4名。现有正副主任各1人,巡视员1人,工作人员7名。
  农学会   1978年12月成立,设正副理事长6人,秘书长2人,理事54人。下设农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林蚕果、畜牧兽医、水利、气象等10个学组。
  中医药学会   1983年5月成立。现有会员59人,理事11人,设正副理事长6人,主要任务是普及中医药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和医德水平。
  医学会   1983年5月成立。理事会由17人组成,正副理事长7人,常务理事4人,现有会员240人。
  护理学会   1985年5月成立,现有会员74人,理事11人,正副理事长6人。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1983年11月,由县科协和教育局联合成立,会员80人,理事会由25人组成,设正副理事长7人。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开展小创造、小发明等科技活动,组织辅导员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三、科技队伍
  专业科技队伍   民国时期,昌乐科技人员极少。40年代,县内知名科技人员有著名老中医郄秋浦,著有《秋浦医案》和《妇科验方》等书;有参与设计修建潍县朝阳桥(现潍城区东风桥旧桥)、黄河大桥的硕士学位建筑师赵光燮和昌乐中学(今昌乐一中)校舍建筑设计师孙魁南等。
  建国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县理、工、农、医类技术人才不断增加。到1960年,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类科技人员达233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队伍迅速扩大,科技人员达1087人,其中工业91人,农业120人,教育704人,卫生172人,科研5人。1980年10月,成立昌乐县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对全县科学技术人员进行职称套改、评定、晋级。全县科技人员达到18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8人,农业技术人员143人,卫生技术人员566人,教学人员1083人。1983年9月全县共有1079人获得技术职称,其中获中级技术职称者92人(工程师17人,农艺师13人,主治医师39人,讲师13人,会计师8人,经济师1人,统计师1人)获初级技术职称者987人。
  1978~1985年,为全县错划右派171人落实了政策,其中安排工作的116人,办理退休的13人。为其家属169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为157名未彻底纠正的错划右派作彻底纠正结论。其中恢复党籍的15人,有15人原是领导干部,重新安排工作,恢复了职级待遇,对13名有困难的给予生活补助。1982年,为24名科技干部办理了家属“农转非”,随迁家属90人。1984年为159名干部的家属429人办理了“农转非”。1985年为573名科技干部1951名家属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为126名科技干部办理了浮动工资,其中农业系统98人,水利系统13人,农机系统8人,乡镇领导干部4人,农技中学教师3人。
  1984年,为44名大中专毕业的干部调整了工作,解决了用非所学问题。机构改革后,人事局协助县委组织部选拔了40名德才兼备的大中专毕业干部,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
  1978~1984年,共发展知识分子党员742名,党员知识分子的比例由原来的20.4%,提高到32.4%。1985年,发展知识分子党员30名。
  1985年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达3000人,其中中级技术人才107人,占总数的3.5%。全县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如下:
  全县科技人员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近年来,招收录用社会闲散科技人员、招聘外地科技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组织在职人员参加电大、函大学习,举办各类专业学校和培训班也成为提高职工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群众科研队伍   1958年农村普遍建立青年技术队,1963年起,发展生产大队技术队、生产队技术组,提倡老农、知识青年、干部三结合。1966年,技术队改为农科队,技术组改为农科组。1979年,全县农科队143个,队员992人,有试验田2607亩;农科组1250个,组员2560人,有试验田11230亩。1982年起,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农科组织明显减少,代之而起的为植保员和示范户。1985年,全县科技示范户20500个。为推动农村技术进步,调动广大农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县科委自1985年6月始,对全县农民技术人员进行了职称评定,包括农学、果树、水利、兽医、建筑、机械、林业、蚕桑、农机、电工、造纸等专业,共评定出254名技术人员,其中农民技师4名,助理农艺师(包括工程、兽医等)74名,技术员176名。
  1978年,全县无一处厂办科研室。1980年,全县建立3处。1984年,县属工厂、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对口企业挂钩,引进25个项目。截止1985年,全县共有38个工厂设有科研室和技术科。全县完成23项工业推广项目。其中,县矿山机械厂从天津市合成纤维研究所引进空气变形纱技术,年增值可达100万元,利税10万元。
  第二节   科技服务
  一、科技情报
  1971年6月,县科技办公室成立后,由1人兼管情报工作.负责情报信息、资料的搜集、传递和对外交流。1976年8月,创办《科学实验》简报,每年出5~6期,每期印数2000份,发至全县基层单位,并同兄弟单位交流。1979年2月,改为《昌乐科技》,刊登全县工业技术革新和农业科学实验及其他行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和科技情报等。至1982年底,共出刊16期,每期3000份,除交流外,大部分发至县基层单位。其间,建立了资料橱,对刊物、资料,建卡存档、借阅。
  1981年1月,县科委配1名专职情报工作人员,先后引进作物、畜禽良种26个,对西瓜首先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1983年3月,《昌乐农业科技》编辑室兼管科技情报资料,建立了资料室,搜集整理各类资料。迄今共存各类资料1万余册,并与全国533个单位建立科技情报交流网。
  1985年,科委设立科技情报组,配备2名专职人员。2月,情报组建立人才档案,对全县昌乐籍在外地工作的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并取得联系。1985年5月,召开全县科技信息发布会,会上共发布各类科技信息200多条。情报组“科技信息”简报,每月2期,每期印发150份。为乡镇和厂矿企业提供有关信息,将《昌乐农业科技》改为《昌乐科技》,每月1期,并开辟信息专栏,每年发行6万余份,同时编印发行了《昌乐西瓜栽培技术》、《谈谈鸡的饲养》等科技资料1万余册。
  二、科技推广
  自1981年以来,县科委与县计委每年都联合下达县科技推广计划,年底检查,每两年进行一次科技奖励。
  近几年来,与有关单位配合引进推广作物、畜禽良种。小麦:“山农辐63”、“莱阳4671”、“鲁麦5号”;玉米:“昌单4号”、“烟单14”;地瓜:“徐薯18”、“济薯7号”:棉花:“鲁棉1号”、“鲁棉6号”;花生:“海花1号”;西瓜:“中育6号”、“浙蜜1号”;白菜:“鲁白2号”、“山东4号”;土豆:“郑州415”、“泰山1号”;黄瓜:“津研6号”、“长春密刺”;甜叶菊;以及禽畜“星杂288”和“星杂579”鸡、“康贝尔”鸭、“莎能”羊等。
  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农业上推广了烟台地瓜丰产栽培经验、太阳能贮温炕地瓜育苗、地膜薄膜覆盖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土豆阳畦育种、塑料薄膜防渗渠道、楸桐嫁接、健杨速生林丰产栽培技术等。工业上主要推广了沸腾炉、链条炉、干碳铵、余热利用、远红外烘干、煤矸石代替粘土烧制水泥、硅酸铝耐火纤维、UV—12新菌种、太阳能热水器及钢带组合油环等节油节电新技术。1980年2月以来,召开5次科技工作交流会。1985年7月“昌乐县经济协作邀请会”上,入会专家、干部106名,签定技术合作合同145项。
  三、科普活动
  科普刊物   1976年8月以来,科委先后编印《科学实验》、《昌乐农业科技》、《昌乐科技》。《昌乐科技》主要内容是结合昌乐的具体情况,宣传农业、工业、多种经营等生产活动中涌现出的科学技术新成果、新动向和科技致富户的典型经验,很受群众欢迎,称它为“科学种田的老师”、“科技人员的参谋”。1981年9月,县科委编写了《农业技术手册》,分农业、气象、土壤肥料、良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和田间试验7部分,印刷2000份发到社队。1983年3月,县科委创办《昌乐农业科技》,成立5人编辑室,每月出版2期,至1984年底,共出刊57期,发行62万余份。县科协几年来印发各类科普资料95期,48600份。
  技术讲座   1971~1979年,共举办各类技术讲座95期,受益群众4333人次,其中广播讲座45次。1980~1985年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讲座117期,听众达64800人次。从1985年起,县广播站举办了“科技园地”节目,每周2次。至1985年底,全县有935人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学习。
  技术培训   从1971年开始,县科委、科协会同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先后举办小麦、玉米、蔬菜、西瓜、食用菌、沼气、养殖业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40期,培训23160人次,其中西瓜培训班52次,培训5100人。1983年5月,县科委举办全县工业系统3项节电技术培训班。1984年,县科委会同县职工教育办公室举办日语培训班,学员60人。1985年,县科委又面向全省举办西瓜培训技术学习班,学员来自烟台、菏泽、临沂、青岛、德州等7个地市。自198 4年开始,县科委与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当年聘请4位外地专家来县讲学,收听人数达3000人。
  科技电影、幻灯   1982年以来,县科协到乡村、机关、学校放映科教影片“家庭养鸡”、“西瓜地膜覆盖”、“长毛兔”、“中棉所10号”、“计划生育”、“蝶形太阳灶”等30余部,120场次,观众达6.3万人,制作了“两户一体”、“五荒开发”幻灯,放映50场,观众2500人。
  科普展览   1983~1984年,县科协在农村、集市举办“科技致富”、“破除迷信”展览,出展44场次,观众达8500人。
  技术表演   1982年9月,举行了工交系统汽车节油技术表演。
  咨询服务   从1984年起,县科协建立科技咨询服务站。1985年科委建立科技开发中心,开展咨询服务,为乡镇企业、经济联合体、专业户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和良种。1985年10月,科委会同科协、农业局、林业局举办首次科技成果交易会,提供技术资料3400份,展销新型农具、良种、农药等87种。科技咨询人数达17400人次。
  四、地震测报
  1969年,县内始用仪器观测地震,除地震台、地震办公室外,全县分点安装不同仪器进行观测;观测手段有地震仪、水氡射气仪、土地电、土地磁、水位测量、土应力仪、地温测量、地倾斜、大地电位仪等。各测报点每日早、午、晚3次观测,每晚将所测数据点绘在各种图表上,地震仪连续24小时运转。震情紧张时,随时监测,昼夜不停。如发现异常变化,立即向地震办公室汇报。
  1972年12月在昌乐一中、高崖中学,鄌郚中学、县气象站设立第一批群众业余测报点,安装有土地电、水位测量等仪器。其后,在全县各中学及高崖、鄌郚、平原、北岩、朱刘、城关等公社,县家畜繁殖场、县良种场、高崖水库、荆山水库、马宋水库等27个单位相继建立了微观测报点。1976年,全县增设宏观点25处,形成具有52个测报点的地震监测网络,各测报点安装了不同的观测仪器。全县各点共有土地电23台、土地磁10台、土应力7台、倾斜仪5台、水位记录仪3台、地震仪1台、水氡射气仪1台。
  1979年,全县测报点进行调整和整顿,保留昌乐一中、鄌郚镇伦家埠坡深水井测报点、昌乐地震台3个骨干点和县家畜繁殖场、高崖中学两个一般点。配有土地电、土地磁、水位观测自记仪、地震仪等观测仪器。
  此外,发动群众,从天象、气候、水井、植物、动物、地壳声响等方面进行宏观监测,遇有异常,向县地震办公室报告。
  五、农村能源利用
  沼气   始于1958年,由铁道部下放干部在尧沟镇薛家村建造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照明、做饭,并用改装的汽油机进行发电试验,获得成功。1959年春,地、县、社多次组织参观学习。下放干部调走后,沼气池缺乏管理,效益不高,废弃。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从外县请来沼气技术员,在昌乐镇耿王村举办学习班,提倡兴建沼气池。年底,南郝公社业乐官庄大队建沼气池23个,成为全县第一个基本实现沼气化的村庄。1979年底,全县累计建池517个,但因池型结构不合理,材料又以三合土为主。跑气、渗水严重,产气率低,后多处报废。
  1983年5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在业乐官庄举办水泥混凝土现场建池新工艺学习班,改进推广水灰层密封工艺,提高了沼气池质量。是年秋,昌乐镇西田家庄建池26个,基本实现沼气化,户用沼气达每日三餐一灯,年用气8个月的国家标准。全县有西田家庄、毕家官庄、永兴官庄、石家河等30余村建池数量多,效益高。1985年,县酒厂在省能源研究所的帮助下,利用酒糟作填充料,建造容积为2000立方米,日产5000立方米的沼气池投产使用。用沼气烧锅炉,每天节约标准煤4吨,年节约1400吨。到1985年10月,全县共建池773个,产气利用的576个,利用率75%。
  太阳能   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是1983年秋购进的,安装在昌乐镇西田家庄,采光面积为0.8平方米,结构为循环保温筒式。经测试,夏季晴天能提供70℃的热水80公斤,冬天晴日提供50℃热水50公斤,主要用于洗澡。1985年4月,崔家庄乡毕家官庄宋荣培去省学习太阳能利用后,试制闷晒式太阳能热水器3台,经安装测试,夏季晴日能制取95℃的热水。
  节柴灶   1970年,县煤建公司在部分农村推广节柴灶,以高密灶(俗称吊蛋炉)为主,部分农户引进制作了荣城灶和临朐筒形铝锅灶。
  1983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研制水泥铝锅灶,灶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可以拆卸,便于搬动。经测验,11分钟用0.55公斤柴能烧开5公斤水(初温15℃)。昌乐镇周围推广快。马宋等地部分农户砌筑了高密连炕风箱灶。
  1985年9月,西田家庄田万庆去河南省郸城县拜“全国改灶大王”李治安为师,学习引进自拉风抽风灶。此灶不用风箱,适应于各种口径的铁锅,风力足,燃烧充分,省柴、省时、卫生。经测试14分钟耗柴0.9公斤,烧开水10公斤。节柴灶在县机关及朱汉、崔家庄、漳河等乡推广快。至1985年10月,全县有3万农户用上了各种节柴灶。
  第三节   科技成果
  一、国家认定的科技成果
  抗旱耐瘠冬小麦良种“昌乐5号”   该品种是原县种子站农艺师白昭卓1966年从“济南4号”小麦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经1967年严重干旱的考验和连续5年的选择鉴定、试验,突出解决了抗旱、耐瘠等难题,于1972年育成。1982年4月,被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全省推广良种。“昌乐5号”属中低产良种,经5年多的试验证明,平均较对照增产76.4斤/亩,在我国北方抗旱耐瘠良种选育中,属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山东省及昌潍地区科学大会奖。1983年4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白昭卓是该成果的主要研究者,完成了课题设计、实施和试验并撰写了论文,县种子站田式爱等参加了田间试验。
  数控调频载波有线广播机   该机是县广播事业局机务组设计研制的,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山东省科学大会、昌潍地区科学大会奖。该机的研制是针对当时有线广播中存在的调幅载波回串严重,信号失真的问题,为改善有线广播的音质而确定的研制项目。1974年1月,机务组制订了数控调频载波有线广播机的研制方案,于1976年12月研制成功。到1977年底,先后为6处公社广播放大站进行装机运行试验。试验表明,该机自动控制灵敏,抗干扰性好,比较稳定可靠。1977年8~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处和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地方广播网处的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来昌乐审阅该机的图纸等技术资料,并对该机进行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该机采用脉冲数字电路,实现农村有线广播自动控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78年12月,又完成了与其配套的自动播出控制台的研制工作。数控调频载波有线广播机的研制成功。提高了有线广播的播音质量,减轻了公社广播放大站机务值班员的负担。保证了公社放大站广播机的优质播音。该成果主要研制人员是李文德、孙永平、刘鸣鹭、毛立夫等,他们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证了安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二、省级认定的科技成果
  乐蜜西瓜   县科委科技人员贾文海与鄌郚供销社张立恩自1971年开始,在鄌郚公社以“蜜宝”西瓜为母本,“埃及”西瓜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经5年连续选育,1976年育成。1979年经潍坊地区科委鉴定,定名为“乐蜜”。“乐蜜”属圆型,果形指数为1.12,皮薄而坚硬,瓜瓤质蜜,脆而多汁,含糖量9~10%,耐贮藏运输,抗炭疽病强。平均比“蜜宝”增产20%左右。1980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昌乐杂交黑鸡   属1977年潍坊地区科研项目,由县家畜繁殖场承担完成。1981年通过技术鉴定,获1982年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该鸡的选育始于1974年,以寿光鸡为母本,用新狼山鸡澳州黑鸡进行三元杂交后,经过自群繁育,四个世代选育,在主要性能方面较好地结合了三个品种的优点。500日令的产蛋量与料蛋比,均优于三个亲本,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生命力较强,肉质鲜嫩,产蛋量高等特点。属就巢性差、耗料较少的褐色中型蛋鸡。到198 2年底,累计推广46880只。该项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员是县家畜繁殖场畜牧师徐肖梅。她是课题的设计者和试验负责人,助理畜牧师朱福堂、郭丽参加了对课题设计的研讨,助理兽医师刘彩英,参加了测定工作和疾病防治工作。
  西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漳河农技站潘永春与县科委李庆亮于1982年引进推广。全县地膜覆盖面积达1585亩,占西瓜种植面积的7.93%。漳河公社西瓜覆盖面积1350亩,地膜覆盖西瓜提早上市半月左右,亩增800斤以上,增产幅度达20%,亩增值200元。同时不用铺沙,减少浇水次数,每亩可省工13个。该项目获1982年潍坊地区科研成果推广三等奖,获1983年山东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
  “乐”字牌农用碳铵   1983年以来,县化肥厂赵乃元、庞明玉、王新业等,共同引进推广使用添加剂新技术和烘干新工艺,使“乐”字牌农用碳铵的含水量由原来的5%降到3%,含氮量由原来的16.8%提高到17.2%。1983年获化工部和山东省双优产品证书。
  地震前兆性空区的研究(系列成果)为县地震办公室朱宣久的科技论文。文章分析了华北地震区9次7.0MD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气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1984年获省地震局地震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地市级认定的科技成果
  1978年以来,全县共有15个项目获得地市级奖励。其中1978年地区科学大会奖励8项(包括昌乐5号小麦,数控调频载波有线自动广播机),1982年全区科技成果授奖大会奖励5项(包括西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1984年市科技成果授奖大会奖励2项。
  红星短枝型苹果   五图镇徐家庙子张武东选育的红星短枝苹果具有树体小,枝条粗短成枝少,结果早,连续结果能力强,坐果率高,果型、色泽、风味好,糖度高等优点。其四大经济指标都超过普通红星。1978年获昌潍地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无筋水泥压力管   由五图镇水泥予制件厂刘焕君、赵公落研制成功。系用20%的水泥,26%的沙子,54%的石子搅拌,并用悬滚机与管膜滚压而成的管道。其优点:节省钢材,每根管可节省钢材7.5千克;质量高,可达到6~7千克/cm2大气压;用途广泛,可做爬山管、机井管、地下管、喷水管等。1978年获昌潍地区科学大会奖。
  cz420腰折式装载机   该机用495柴油机发动机作为原动力,通过变扭使原发动机提高扭矩3.65倍。去掉了传统的机械离合器传动装置,使该机由钢性机械传动变为缓冲性很强的液力传动,达到了装载机掘进爬坡行路的技术要求。该机每小时可装散装物资80吨,比人工提高十几倍。该机主研人员是运输公司崔琨。1978年获昌潍地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FQ—20B超高压电动油泵   由朱刘公社农机修造厂车修林、赵书芹参照日本样机研制而成。该油泵是一种获得压力油的配套设备,可与中型以上液压机床、超重设备等配套。能提供500公斤/cm2高压力油,是一种先进供油配套设备。1978年获昌潍地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化肥造气优选   县化肥厂革新工艺、改进设备,用煤球代替焦炭,全年节约原料煤3610吨,价值14.44万元,使一吨氨水成本降低43.60元。同时,粉碎机刮板,用合金钢代替普通钢板,使原来10天更换一次改为5个月,全年节约56天,多生产煤球4480吨。该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是张云起。1978年获昌潍地区科技成果奖。
  8.75放映录音两用机   该机用8.75放映机改装,具有放映、录音、放音等功能,补录失磁影片,节约资金。1977年4月由放映员高杰研制成功,1978年8月又经王锡礼、张传武与高杰共同改进。1978年获昌潍地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推广“昌乐5号”小麦   昌乐5号小麦是中、低产田小麦良种。适合北方亩产冬小麦200~500斤的平原、旱田、丘陵及盐碱地种植。本县1973年开始推广,到1976年种植面积31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60%以上。从1975年陆续引入山东各地及辽宁、河北、山西等省市种植,1983年种植1510万亩,累计种植7200万亩,共增值10亿元以上。该项成果的主要推广人员是县种子站助理农艺师李景祥,县农业局助理农艺师刘国增,县种子站农艺师白昭卓。获1982年潍坊地区科技推广三等奖。
  “星杂288”鸡的推广   1980年6月,县家畜繁殖场从山东家畜研究所引进星杂288雏鸡。这种鸡具有体型小,生产力强,产蛋量高(年产蛋232枚,蛋重60克)等优点。经推广试养,适应性较强,深受群众欢迎。近几年来,除本区外,还推广到惠民、烟台、济宁、菏泽等地。到1982年共计推广10万只,增加经济效益40万元。该项目主要推广人员有县繁殖场畜牧师徐肖梅及刘彩英、卢长青等。获1982年潍坊地区科技推广三等奖。
  健杨速生丰产林栽培管理技术   1980年3月,县林业局引进健杨(欧美杨树种之一)树种,按照速生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在鄌郚镇王家河洼等7个村,营造健杨速生丰产林776亩。1982年发展到31个单位,2260亩。以王家河洼村50亩健杨林为例,1980~1982年,平均每亩年生长量1.96立方米,比林业部规定的丰产指标高0.96立方米,总蓄积量294.5立方米,按70%出材率计算,可出材206.15立方米,按每方250元计算,平均每亩木材收入1030.74元。健杨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推广人员是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李振路、李远智和王家河洼村王思民、王安瑞。1982年获潍坊地区科技推广三等奖。
  高强度瓦楞原纸   是轻工业部造纸局1981年下达的科研项目,由昌乐县造纸厂承担。用中性亚硫酸铵法全麦草浆生产的高强度瓦楞原纸,是根据外贸出口包装的要求而研制的。该产品定量低、强度高,从而增强纸的使用面积,降低成本,具有平整、美观、坚固、轻便等特点,经轻工部造纸研究所鉴定测试,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口同类木浆瓦楞原纸水平。该项成果的主要研制人员是县造纸厂技术科长管汝河和副厂长李清沼。1982年11月被评为省一轻系统新产品二等奖,获1982年潍坊市科研成果三等奖和潍坊市新产品二等奖,19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章和证书,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干碳酸氢铵   系县化肥厂1981年的研制项目。助理工程师赵乃远、技术员李占德、机械工人庞明玉为解决湿碳酸氢铵水分高、易结块等缺点,设计制造了日产200吨碳酸氢铵密闭式烘干设备。1982年12月试车成功,生产出水分可控制在0.5%以内,含氮量17.5%以上而为省内首创的干燥碳酸氢铵。这种肥料存放3个月不结块,并启蒙了食品碳酸氢铵的研究课题。1984年获潍坊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蜜宝”西瓜良种推广   县果品公司自1969年从香港引进“蜜宝”西瓜良种后,经试验、示范、推广,认为产量高,品质好,较当地原来种植的“核桃纹”、“大青皮”等品种亩增千斤以上。含糖量平均9%以上,比原来推广品种提高2%左右。到1975年,全县基本普及。这年,华北、东北两区在昌乐召开西瓜科研生产协作会,确定昌乐县为“蜜宝”良种繁育基地。1971~1984年全县推广“蜜宝”西瓜7.3万亩,增值1177.4万元。1969年以来,合计推广面积为50多万亩,增值6000多万元。其主要推广人员有农民助理农艺师庞学胜、农艺师贾文海和业务股长张希民等。获1984年潍坊市科技推广三等奖。
  四、县级认定的科技成果
  1982~1985年,县人民政府对41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1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