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6 10:08
鄌郚总编

儿时有种游戏叫“赶球占窝”

  儿时有种游戏叫“赶球占窝”
  作者:李玉成
  汶河北岸有我家,
  村前一片洋槐花。
  东面有个张仙岭,
  西面有个管宁冢。
  这是我老家七十年代的一首童谣。
  那个时候汶河水捧起来就能喝,清香里透着甜味的槐花是孩子们的零食。物质的匮乏,孩子们没有玩具玩,但是不影响他们的快乐。他们快乐的笑声留在了村里的角角落落。他们很忙,有忙不完的游戏,有笑不完的开心。
  村里差不多大的孩子一“党”,大约五六人左右,都是熊孩子,下湾捞鱼,爬树摸鸟,打枣摘杏,“党”“党”开火,上学很轻松就语文、算术两本书,没有作业。到了饭点,家里做中饭,母亲就到大街上喊着乳名,叫孩子回家吃饭。吃饱了饭的孩子,精力格外旺盛。吃饱了的就跑到没吃饱的孩子的家,坐在门槛上等着,然后一起去街上找到“组织”,去做各种游戏,去消灭旺盛的精力。
  通常的游戏有跳方、踢毽子、一打王八抢、拾石子、打四角、砍尒、打懒老婆、扔毽子、做火柴枪;再高级点的就是过家家,打东头打西头打东庄战河南,抓特务,捉迷藏;最高级的要数“赶球占窝”,这个游戏类似今天的“曲棍球”。
  一放学回家的孩子,跑到家里抄起一根棍子飞似的跑到前大街,与杆子胡同口等待都到齐,就玩一个叫“赶球占窝”的游戏。
  没有拿棍子的是没有资格做游戏的,只能围在外围看热闹,若是持一根洋槐木棍子,那是非常牛气的装备。若有八个人做游戏,就在街口的地面上挖一个窝(坑),叫老窝,围着这个老窝再挖七个窝,叫“子窝”,用一块圆一点的青石作为石球。包袱剪子锤输了的一方为赶球方,剩下的七人每人用棍子占一个子窝。窝里的一人把石球用力打,能打多远就多远,赶球方就把石球往老窝里赶,赶到老窝,各个子窝必须换窝,赶球者也参与抢窝,这样有一个人就抢不到子窝,就被淘汰为赶球人。在抢子窝的时候若有两个人同时抢了一个子窝,那么就用“别棍”来解决,即这两个人把棍子同时放在子窝,第三者用棍子放在两者之间转圈,谁被转出窝,谁就被淘汰。赶球者就是一个失败者,唯有把球赶到老窝才有机会胜出,所以在赶球的过程中,子窝的人不断阻止石球进老窝,就用棍子把石球打走,但也小心了,棍子一旦离开子窝,赶球者就可以抢,抢到的话,离开子窝的人就被淘汰,成为赶球人。
  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往往一时疏忽就转换了角色,但是孩子们没有因为失败而沮丧,只有胜利而欢呼。玩嗨了汗从皮帽子底下流到脖子,鼻涕不自觉地流过两个红腮蛋子中间,争吵的欢笑声把附近脾气古怪的老婆子惹毛了,警告孩子们再不散伙回家吃饭,别怪老娘不客气了。
  面对孩子们的无视,古怪老婆子从猪栏池子用锨往街上撇大粪,孩子们像屎壳郎群被打了一石头,各人跑各人的,笑声也像绽开的花,奔向了四面八方,各回各家。
  -
  作者简介:
  李玉成,70年生于汶河岸畔平原公社李家庄,现就职于昌乐广播电视台,潍坊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喜欢写作、书法、表演、摄影、商业、地方史、民俗等。作品曾在省市县媒体、报刊中多次发表并获奖,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搬上舞台演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