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01 19:22
鄌郚总编

李玉成丨李家庄那些人那些事(六)

  李家庄那些人那些事(六)

  李家庄文化娱乐
  李家庄村自古重视文化教育。村内有私塾几处,因此识文解字者比较多。
  解放前,私塾所教的毛笔字就是一门书法艺术。主要以欧、柳、颜、赵等书体为主。因此村里书法较有名气者不乏其人。
  1902年(清朝光绪二十八年)村人李其连,字西溪,邑增生(秀才),其小楷俊秀,誊写过《李家庄家谱》。
  清朝年间,李皋猷(人称四秀才)的书法在大安山一带最有影响,擅欧体,每撰书对联皆被乡人叫绝。
  建国初期,村内书法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李师曾(欧体)、李锡凤(赵体)、李宜曾、李守正(字子端)。
  李锡尧书法通过文化部ISC书法家认定,书作入展中国历史博物馆。村内书法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李明德、李和坤、李法章、李祥符、孙业顺、李东海等。
  书法绘画都有成就者李保京、李保清兄弟。
  李祥文美术字也堪称一绝。
  李家庄戏班子是浓笔重彩的一章,有单独一章着重介绍,请留意查看。
  以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抹画子”深受村人的热爱。逢到春节,皆到集市购买一批年画挂在家中,用来装扮房屋,同时也是对一种文化的敬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贴年画就过不了年。”年画的内容,有反映人们劳作的《男十忙》、《女十忙》,有祈盼好年景的《年年有余(鱼)》,有希望发财的《聚宝盆》,还有带宗教色彩的《门神》、《灶王爷》、《财神》、《八仙过海》等。
  看戏放风筝这是李家庄村人的两件重要娱乐活动。人们一过春节,男女老幼就动手扎制风筝。清明期间便在村西、村南的麦地放风筝,满天纸鸢飞来飞去。有人物风筝、禽类风筝、历史故事风筝。扎制最大的“刘海戏金蟾”大风筝,“能带起小孩来,放飞时需4-5名劳力”。扎制的最小的,只有核桃大小的“黑燕子”。风筝扎制一般用竹或其他材料扎好以后,再在其上绘制各种图案,涂上颜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造型简练为特点,吸引了众多村庄的人们前去观赏。
  以后,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增多,现能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已经很少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人也为数不多。
  以前李家庄村,家庭妇女多数会用剪刀剪出,各种有花鸟、人物、故事、字等,如“麒麟”、“许仙配白娘子”、“喜”“鸳鸯”“莲花”题材的“窗花”。
  村内巧女能媳在枕套、桌围、衣裙、礼服、戏衣、手绢、鞋垫等,绣制一些色彩鲜明热烈的图案,绣工缜密精细。图案通常为“鸳鸯”“荷花”“老虎”。
  后来刺绣只有少数爱美的女孩用来刺制出一些美观大方,情有独钟的鞋垫或手绢送给心上人作为定情礼物。
  80年代每逢冬闲十有九女从事钩花。在村内钩花往往能显示一个妇女的心灵手巧,还能挣一些家用补贴。
  清咸丰年间,李家庄村的仁和堂等大户人家为了展示财力和欢庆佳节,通常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隆重的焰火会。各家各户不甘寂寞,一过春节,就动手制作“泥垛子”“起花”“盘划花”“窜山猴”“烟雾弹”等。
  正月十五那天,太阳刚落西山。从方圆四五十里路赶来的人早已翘首盼望,一睹精彩佳节、银花火树的场景了。人们通常把各自的“作品”,早已在村南汶河北岸的柳树下,准备完毕。夜幕刚已闭上,“窜山猴”一声“嗖”地窜上天,象一声开始的信号弹,从此各具特色的地面花、架子花等各种各样的花陆续燃放。“仁和堂”在“七杈柳”布置的数十个“泥垛子”同时点燃,星花烟雨,与繁枝碰撞,顿时金花四溅,相互辉映,异彩夺目,瑰丽壮观。简直“火树银花不夜天”,令人目不暇接。“贵和堂”“清和斋”“德和斋”“三益斋”“东高房”摆出的“起花阵”,更是蔚为壮观。一经点燃,群花拖着火红的尾巴尖叫着飞向天空的四面八方。“起花如同穿云箭,泥垛子好比倒垂莲”燃放时间持续两个时辰,花火斑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留连忘返。

  李家庄秧歌队
  每值冬闲,村人自发地聚在一起排演“跑旱船”“狮子舞”“秧歌”“高跷”,至春节便以这些古老的传统文艺形式组织娱乐,增添节日兴致。现村内活跃着一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秧歌队,她们利用农闲聚在一起健身娱乐,逢节日常与村戏班同台演出。
  刻章惟李全忠(外号民师),方圆数十里颇有名气,善篆隶楷。之后李增福和二女儿也深得他的真传,其事迹被潍坊日报报道。
  李锡尧印章在国内闻名。
  1970年红河公社建立播放站,大队安装喇叭。村民收听中央及省市电台的节目,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编排的节目”“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转播省台的节目有:“新闻”、“对农村广播”“文艺节目”“每周一歌”“小说连续广播”等。
  1976年,李其德给其父亲买回我村第一块收音机轰动全村。每到晚上,村人成群结队去李其德家收听节目。
  1996年,全村一户一小喇叭,能及时收到各类节目及村委通知等。

  看电视
  1976年,山东沂山电视转播台建成。1980年,李法天从潍坊带回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掀起了一场波澜。每到黑天,男女老幼,手拿座位,象看大戏一样围着小黑白电视机,不时被侯宝森等老一辈艺术家逗出阵阵笑声。当时电视节目没有广告,只收到一个山东台,只用室内天线即能收看。之后,村委购进一台彩色电视机。学校购进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1982年,中国大陆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在电视中播出。李家庄的村民吃罢晚饭,站了整整一大队院子。冒着小雨,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以后还恋恋不舍。
  1984年香港拍摄的武打片《霍元甲》、《陈真》至今在观众心中还有深刻印象。当时印象比较深的节目有日本拍的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香港拍的《射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德国拍的《虎口脱险》。

  露天电影
  昌乐城里在1918年,安丘城里在1919年就曾放过电影,但未流行起来。直到三四十年代放映的次数较多,当时是无声无色电影。无艺术特色,即使这样也只能在城里看到。城里人对乡人讲述曰:“电影上的人也会吃烟,也会喝水,跟真人一样。”村人甚为好奇。
  1955年,昌乐县建立电影队。1964年以后,村人才真正看上了电影。影片有《李双双》、《槐树庄》、《红色宣传员》、《夺印》、《白毛女》……
  70年代放映的电影主要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80年代以《喜盈门》、《地道战》、《地雷战》。
  当时村内没电,靠放映队用发电机发电。放映员人称老阴。村人尤其孩子只要听到放映队进村,欢喜异常。放映场地一般在农闲的场院内,小孩用树枝划一片自己的地盘。放映时赠给亲朋好友,俗称“占埝”。外村青年男女亦来观看。黑天放映之前,前来等候的人们静坐自己的地盘上,小孩便在人群中追逐戏闹。卖糖葫芦的,卖炒糖的,卖地瓜油糖的,同山会一样隆重。那时娱乐少,遇上好一点的影片,观众多了,都争着拥挤观看,出现强烈拥挤,叫“打呼”。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乡里,年轻人自由恋爱逐渐增多。其中看电影便是一种方式,小青年借“打呼”靠近心仪的女孩,或借看电影赠送信物(一般为一寸黑白照片)。
  图为2013年县直机关“干部回家”帮扶发展的一个慰问场景。包村成员有:李守利、李庆伟、李华、李国增、李霞、李小红、李玉成、李玉鹏、李军海。

  70-80年代初,因村内娱乐较少,儿童们的游戏主要有:
  1.开火:村与村、前街与后街、西头与东头的孩子打仗。
  2.打“懒老婆”:陀螺。
  3.打“儿”:两头尖的木头。
  4.打四角:也叫打宝。
  5.跳方。
  6.拾石子。
  7.赶球占窝。
  8.一打王八抢。
  9.打洋火枪:火柴枪。
  10. 爆仗:鞭炮。
  11.滴滴金。
  12.藏马马:捉迷藏。
  13.踢毽子。
  14.老鹰捉小鸡。
  15.溜冰。
  16.捞鱼摸虾。
  17.钓Y巴:钓青蛙。
  18.弹弓。
  19.玻璃弹珠。
  20.骑“马”:一人马背一,拉另一组,谁拉到谁输。
  21.和泥:捏泥巴。
  22.叠飞机。
  23.捉昆虫。
  24.爬树捉野俏。
  25.摸家禽:麻雀。
  26.扣蟹子。
  27.滚铁圈。
  28.偷桑椹。
  29.偷西瓜。
  30.吹皂泡。
  31.在墙上乱画,如画三毛。
  32.放风筝。
  33.跳绳……
  李绪同著《脚下有路》、《三思后行》
  文艺世家:村内李师曾、李法顺、李东洋祖孙三代对村内文艺演出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世家。
  李次副(外号七结巴),民国生,15岁高小毕业,著有《炎凉世》一书,书中叙说了旧时大家贵族生活糜烂和穷人艰难度日的困苦生活。
  李绪同著有《脚下有路》、《三思后行》。
  吾城遗址: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对村内文化遗存进行调查,确定村“扬过场”以南属“吾城遗址”。
  郚城为春秋时期纪国之邑。
  公元前148年(景帝中元二年),郚城为徐州刺史部“梧城县”县治。
  西晋初,为东莞郡郚县县治。
  公元300元(晋惠帝记康元年),郚城故城为高密国平昌郡郡治。
  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郚城为琅琊县治所。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为高密郡郚城县治。
  村内文化层厚达6米,内涵丰富,秦汉至隋唐遗存,随处可见,商周至战国及龙山文化遗存都能见到。出土器物种类有:铜剑、盆罐以及很多不能认证的文物。
  据当地村民称,六十年代曾在“扬过场”附近出土过汉王墓碑。
  公元前70年(西汉宣帝本始四年)6月1日的中心震区的9级地震,使城郡、房屋、宗庙完全被毁坏。现在在三米以下土层处发现很多汉时砖瓦。
  清末民初时期,有文物贩子在村后大门设点收购文物。据县文物专家称李家庄有石碑一块流入日本,现存日本博物馆。
  汶河:汶河位于村南,也是昌乐县与安邱县的界河。建国以后此河数次整治,所以村人称为“运河”,古称汶河。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汶河为古安丘八大景之首。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马文炜所著《安邱县志》中记有八景。附有明成化年间安邱知县陈文伟所作《安邱八景》诗。诗曰:“
  汶水澄清绝点埃,
  牟峰拥翠夕阳开。
  印台月色依依见,
  牛沐钟声隐隐来。
  碧沼有龙通渤海,
  青云作院疑蓬莱。
  灵泉细吐珍珠棵,
  古墓山川取次裁”。
  “汶水澄清绝点埃”是说汶河百折千回,清澈见底,疏雨过潮不起,好风吹处浪为生,有一种纤尘不染的自然美,每当秋月临空,河水浮银跃金。静影沉璧,令人心旷神怡。
  西岭:古时称为“龙山”或“潜龙山”。汉时是“郚国”王侯将相的“八宝山”。
  汉墓:位于李家庄旧村西北1公里处,有两座汉墓并立。墓高8米。墓基35平方米。墓主为郚城王郚乡侯。墓内有汉画象石。北墓东有墓道,南墓西南二十米处,村人曾在离地4米深的地方挖到一盖有石棺的墓,疑为管宁墓处。村人在墓周围挖姜井子,曾挖出铜剑一把,瓦、罐、盆,还有一把大朴刀。还有很多流落民间的古文物不计其数。李家庄汉墓,俗称“冢子”。冢者,王侯以上官员的墓。
  元坟:1127年(金太宗天会元年)金将挝懒进犯山东,攻陷密州,翌年正月金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攻入青州城。此后,时属山东东路密州安邱县李家庄村被金统治。1213年(金宣宗员祜元年)蒙古成吉思汗亲率中路大军攻陷益都府。此后,在元朝中整个中国被蒙古人统治。故村内遗有元坟数座。陆续发现的元坟主要有以下特征:墓底距地6米多,圆底直径在3-4米。用石头、青砖筑成,越往上越小,到地面墓口只有直径1米大小。用一大石头盖住。(见下图),元坟主要集中在北岭南部。
  围子墙:同治丁卯年(1867年)南方捻军到村庄抢掠物品,杀害廪贡生李建德(字立夫,号锦溪)。
  捻军走后,村人李华经(字庄南,号云亭)号召村人修建围子墙,筑堡御寇。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造建设,李家庄村人,才在以后数十年兵荒马乱的年代,得以平安。
  清朝末年,有一年又大旱又大涝,且闹蝗灾,庄稼颗粒无收。各地饥民暴乱,村内百姓近半断炊。村内以李星浦(字湘楼)为主的乡绅,挖沟筑围子墙防土匪。
  面对匪乱和庄稼歉收。身为安邱城西大安山山长的李星浦把民情民意报于安邱县令。令曰:“筑墙办团练防匪乃当务之急,安扶民众亦大事也”。李星浦即回村号召村人,在村原围子墙基础上,挖沟取土筑墙,并告乡人:凡向筑墙工事贡献一个泥垛子(泥块)者,得竹签一支,用这支签可到仁和堂换谷一升。共赢共建,两全其美,既解决了筑墙御匪又解决了村民的温饱。
  加固以后的围自墙,围长5里,设有四个大门。即东大门、后大门、西大门、南大门。墙体高5米、宽2.5米。大墙之上又有1.5米高、0.5米宽的女墙。平时村民在大墙之上来回巡查,女墙是防御敌人攻击。围子墙的八个方位设有八处炮台,炮台上的防御武器有两种,一种是老母猪炮,另一种是台杆子大炮,炮上铸有“咸丰十一年制造”字样。
  民国时期,土匪刘黑七残余部队路过李家庄,因惧怕李家庄的防御设施和村人的吼吓,绕村沿村西小路逃至汶河以南老子一带。
  围子墙北、西、南三面墙下有护墙河,宽5米,深2米。下雨水大时,河水顺南湾崖向东流去。后来这条河经改造以后,成为村内灌溉良田的重要河道。
  李家庄银行:抗战期间,有银行在青石胡同民房内印刷钞票(一说昌乐券,一说北海币)。传说青石胡同闹“仙家”,经常有人看到,胡同有人白发白衣出现在夜间。工作人员年夜下水饺,捞出的却是驴粪蛋子,所以把开银行的吓跑了。
  1948年5月10日,北海币为唯一合法通币。
  李家庄的汶河防护林
  1956年,昌乐县造林站开始在汶河北岸营造防护林带,栽树124万棵。李家庄段,栽树15万棵。
  以后,更新为速生丰产林,主要树种为柳树、杨树、槐树等。林带北边修建了一条5米宽的营林路,路两侧主要为“棉槐”。营林路北侧建造了经济林带,种植有杨树、槐树等。
  1983年,树伐后,复种白杨树,间套花生、棉花等。后营林路扩建为6米宽的河堤公路以后,原芦苇、蒲湾改为鱼池、山楂林等。


  李家庄的养殖
  生产队时期,李家庄大队分为八个生产小队,生产队主要的运输、耕地都需要牛、马、骡、驴,故每个生产队都饲养。
  以前村内副业的重要饲养项目,也是村民的一项比重很大的经济来源。八十年代,村里为外贸公司养肉食鸡有数家,品种为288。
  牛、马、驴、骡主要在生产队的饲养棚有专人喂养,食料以草、玉米秸、地瓜梗、麦糠,有时拌有玉米面、麸皮、地瓜面、豆饼等。
  牛间杂牧养,羊以放牧为主。冬天喂养干花生棵,玉米秸等。
  猪以家庭猪圈喂养为主,饲料多以玉米面拌草糠为主。已生育的老母猪和仔猪多喂养玉米面精料,甚至加以“麻山”(豆饼)增加营养。
  村内饲养的肉食鸭、肉食鸡和肉食猪,因生长期短,需专门配制的饲料喂养。
  以前“灾”鸡,为常见畜禽病,而且病发率高。村人多以石灰为鸡舍消毒,有时用“土霉素”化水灌。
  猪瘟、猪丹毒也时有发生。60年代,公社兽医站人员在本村李和法、李仁曾、李永善的配合下,每年春秋进行猪瘟、猪丹毒的预防接种,猪瘟、鸡“灾”基本得到了控制。
  年三十是“懒汉集”。这一天李家庄的大集上,只剩下几个摆摊的,顾客基本在家忙年。这个集可能是一年中最冷清的一个。

  李家庄修田造渠
  村内的北岭、西岭、张仙岭,地势较高,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耕作和排灌不便。60年代,平原人民公社统一组织劳力,修大寨田,造梯田。
  民国三年(1914年)发大水。这年7月17开始,大雨连续两天不止。19日引发汶河洪水,村内北岭以下的地块均被水冲淹,冲倒房屋数间。围子墙西大门被冲垮,木头冲走,草垛漂没。西南河有上游漂来的人尸两具。庄稼欠收。
  19**年,培修汶河堤工程,李家庄村自西南河到冯家庄修堤3多里,堤高2米,顶宽3米,险要易冲处拌灰土,此后数次加固。以后河堤改造建成河堤公路。路宽5米,路高5米,两侧皆为白杨树防护。
  南李引汶工程始于1958年,1962-1964年续办。引水口在红河镇东李家庄村西南1公里的汶河河北堤,灌溉面积2000亩,李家庄、冯家庄、赵家庄、郭家庄、平原5村受益。
  1970年春天,全县各公社社员聚于李家庄村进行“截流”工程。社员住到村内各家各户,邻村也住满。工程主要是把李家庄汶河段挖沙五米至土处,用石头和土填满,防止水渗底下。在“老汉子湾”西侧、北侧,挖宽5米、深5米的水沟。汶河水经水沟北流,后向东接“围子河”,绕李家庄村西、村北至赵家庄,最后通到朱汉,全长约40里。
  1977年冬李家庄扬水站工程开工,1982年3月竣工。
  这个宝贝,应该叫什么?“炕几子”还是“炕抽屉”?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在我大爷爷家见到的,放在炕上。
  李家庄防卫与兵役
  旧时李家庄村设有自卫团,团员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自卫团的任务是黑夜在围子墙的炮台上站岗,防止坏人入侵。白天负责村里的治安,用的武器是大刀、土炮、老母猪炮。
  1951年,县统一指定民兵训练方案,以乡为单位,村为基础训练,内容有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1960年在大办民兵师的基础上,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训练,提倡以劳为主,劳武结合。受训科目有步枪射击、机枪实弹射击等。
  1962年李永合为李家庄大队民兵连长,八个生产队分别设有一名民兵排长。
  1981年贯彻新的训练精神要求立足现有装备着眼未来战争,搞好战术训练,使民兵成为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后备兵员。
  当时民兵连长为李庆云。
  1985年上级提出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为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基本方针。
  1987年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实现了“四化”即地化、一体化、电教化、规范化。
  以前村内武器短缺,只是有大刀、土炮、老母猪炮。1986年我村有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手榴弹若干。为妥善保管,后由武装部统一保存。
  我村参加志愿兵的人共44人,建国前32人建国后至54年底参军者12人。
  1955年村内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征集18、19、20岁三个年龄的青年服役,当年本村就有五名青年应征入伍。以后形成了制度,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按政策规定应征入伍。从1955年3月至2000年,我村共有47人入伍。
  钱柜。这个柜子满满一下子银元或铜钱是什么感觉?

  李家庄建国以后的发展历程
  40年代后期国共两党在村内“拉锯”战。两党在村内均设有办公场所。
  1950年,政府派工作组到村内实行土地改革,按人口分配土地房屋。10月村内土地改革结束。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1953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流销,发行粮票油票。
  1956年1月30日,石山乡李家庄村建第一个初级工农业社“建国第一农社”社长李守法。共有42户,人口178人,土地面积393.7建国营农场。第二农社由李守章在1956年7月24日建立,共有18户,人口89人,土地面积207.58亩。凡入社都入股,把种子、牲口、农具、土地折成股份基金,按“地四劳六”比例分红。
  1956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原先的2个小农业合作社合并,并吸收新户。一社、八社人员比例占全村80%。
  1957年,李家庄村成立的“建国社”高级农业社,入社户数200户,人数1020人,社长为李守印。实行“按劳分配”,劳动形式是土地划片,搭配合理分给生产队。制定操作规程,将每亩地全年的2分计算划地片,落实到各生产队。入社的方式,经个人申请上级批准。入社后要大牲畜、大农具及各种种子都投到社里,作为基金。
  1958年9月13日,平原为跃进人民公社,村民全部为社员。分配全部实行“按劳分配”,全公社实行军事编制,设营、连、排。村内出现了好几种劳力组合,有妇女组成的“穆桂英连”,青年男子组成的“武松连”和“小铁牛连”。集体集合、干活、出工、睡觉,由连长带队。当时党的口号是“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大跃进”“大协作”“大炼钢铁”运动。全村人都到食堂吃饭,主要伙食是地瓜,炒菜几乎没有。
  1958年秋,受“种不下千斤种,打不出万斤粮”的影响,生产队要求每亩地施种1000斤。因麦种太多,难以下种,就地挖坑掩埋,造成粮食浪费。由于无限度的多下种,第二年几乎无收。1959年,国家实行棉票、布票供应,村内每人每年最少时2.5尺,最多时每人每年7尺。
  1959年,风调雨顺是丰年,村内劳力大多去高崖水库施工,受“左”的影响,丰收的粮食没能收起来。至年底,全村经济跌入低谷,村内食堂以方瓜粥为主,兼做洋辣疙瘩、树皮。因生活困难,全村有30%的人因饥饿患了水肿病,饿死1人。村内有极大一部分人到安丘山区,七折村一带要饭吃。
  三年自然灾害为1959年、1960年、1961年。1960年实行煤票。
  1961年,人民公社实行“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划给社员一分一厘的自留地,种植各种作物,积极发展家庭副业等。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大寨记工法。个体经济成份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取消自留地。工业为大众,以王进喜、陈永贵为榜样。
  1981年,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五十年代发行的各种票证,至八十年代陆续废除。

  李家庄的农作物
  李家庄以前小麦品种有:小白麦、红秃头、和尚头……后来,引用小麦新品种:
  1953年为碧码一号、生育期230天左右,抗旱性强、适宜各种肥在块种植,亩产200-250斤。后混杂退化,1965年淘汰。
  1965年为济南4号,耐肥水、抗倒伏、抗条锈、杆锈、抗干热风、亩产250-300斤。因不抗叶锈,1973年淘汰。
  1973年为泰山1号,生育期为235天,抗叶锈,轻感白粉病,亩产300-400斤。高产栽培可过千斤。
  “昌乐5号”适宜旱涝地种植,1983年淘汰。
  1978年为济南13号,适宜高肥水地块种植,生育期238天,亩产700-900斤。
  1981年为辐63,生育期235天,亩产500-700斤。籽实品质差。
  1984年“莱阳4671”适宜于中等肥力地块种植,亩产500-600斤。
  “烟农15”,适应于高肥水地块种植,亩产800-1000斤。
  1985年为“晋麦21”表现适应性广,抗倒伏,亩产700斤以上。
  “鲁麦7号”(烟农7578)适应于高产地块种植,抗倒伏,生长期240天左右,后期贪青晚熟,亩产千斤以上。
  以前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是:红棒子、白棒子、关东棒子等。秸杆矮小、产量低、亩产75-90公斤。
  1952-1965年,主要品种为“金皇后”,喜肥水,亩产400~500斤。
  1966-1973年主要品种有“双跃3号”生育期115天,亩产500斤左;“群单105”生育期115天,亩产500-600斤。
  以前谷子老品种有撑破园、无尾巴黄谷、伏谷等,多为春播。
  50年代为“大伏谷”“燕大811”“60日还仓谷”。
  60年代为“柳条青”。
  70年代为“诸伏1号”“7025”等。
  地瓜:以前一般种植的品种为“笨地瓜”。以后,相继引进“青农2号”,抗根结线虫病、鲜瓜产量高。“徐薯18”,高抗烂根病、瓜干产量高。“济薯1号”抗旱、耐瘠、鲜瓜产量高。
  蔬菜:解放前,本村蔬菜主要有葱、韭、白菜、萝卜、葫芦、茼蒿、茄子、豆角、方瓜、菠菜、山药、辣椒等。马铃薯、西红柿在民国时期才传入我村。1956村民李明光从安丘引进大姜在村内种植,现村内已经发展为大姜基地。
  瓜类:当地的瓜类品种有西瓜、面瓜、甜瓜、脆瓜、稍瓜……
  60年代前,由于人们不懂密植,产量低。以后作物种植日趋合理。黄烟每亩1500棵,小麦播种量15斤左右,玉米、地瓜一般3000-4000株。
  汶河是天然的游泳场
  以前村内使用的有机肥,主要有人粪尿、厩肥、绿肥、堆肥等。无机肥:主要有草土灰,碳酸氢铵、尿素、复合肥等。
  基肥为久效肥料,化肥草木灰等速效肥多追施。直播作物多施基肥,移栽作物多施追肥,还有与种子同时下地的种肥(奶肥)。
  小麦在“秋分”时播种,次年“芒种”后成熟,生长期为250-260天。
  高粱,在清末和民国期间,为村民的主要食粮,用做“粑古”。高粱的秸杆是村人用作盖屋搭顶的主要原料。高粱穗是做笤帚的绝好材料。
  大豆,大豆榨得豆油是以前村人主要炒菜用油之一。谷子,春谷在“谷雨”后播种,夏谷在麦收后播种,夏谷在“寒露”后收割,接种小麦,现无人种植。
  棉花,以前村人的衣着,以棉花制品为主。棉袄 、棉线、棉布等无处不需棉花。清代及民国,村内就有种植。烟草,从清朝传入本地。
  李家庄村委修复被人破坏的千年古冢,并植上松柏之类的树,功德一件。

  李家庄的树
  以前村内树种较多,有槐、梧桐、杨、榆、柳、臭椿、香椿、梨、柿、石榴、葡萄、杏、桃、李、桑、楸、松、柏等。
  现楸、松、柏、桑等,基本绝种,新添品种有山楂、苹果、青桐、法桐、雪松、倒柏、冬青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