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5-07 09:47
昌乐 刘文安

消失的昌乐古建筑——文昌阁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0 18:45
鄌郚总编
    消失的昌乐古建筑——文昌阁
    作者:李少军 丁世武 刘金贵
    历史上昌乐县城东南隅曾有一片庙宇,其中文昌阁最富盛名。文昌阁,俗称魁星楼,是道教宫观,因地处县城南关大街东首街南,在当地又称东阁子。据《昌乐县志》记载,文昌阁,在古县城“长乐”门上。知县刘奕芳(河南洛阳人)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知县马琾(山西武功人)康熙三年(1663年)重修,知县贺基昌(河南光州人)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时,又建魁星楼于阁前。文昌阁后经清朝进士阎世绳重修,规制俱全。据《阎氏家乘》记载,闫世绳,号丹崖,是清朝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第一世进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捷北闱丙辰科,行取一甲第二名进士,亦称榜眼,选为庶吉士(亦称点翰林),御试高等擢青宫(即东宫),累官左春坊、左谕德;旋授上书房行走,即总师傅。督导诸侍读学士及诸皇子课,其中太子皇二子(胤礽)、皇十四子(胤祯)、皇四子(胤禛)为重点教授的皇子。且兼翰林院修撰,(修撰为翰林院史官)。群推义例,撰修《国史》,精严进帙,同僚共悦,先后纂修《会典》、《鉴古集览》。校阅《日讲易经解义》等。曾担任过乙未科会试同考官,殚精竭虑为朝廷选拔人才,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和厚待。新赐御用曲柄黄伞一把,九龙铜鼎、荷花象鼻鼎、竹根虎、御砚等古玩若干,赐银五千两,为其在昌乐城墙南官道上敕建“白衣阁”、“文昌阁”两座,以示恩荣。
    清朝举人张五美曾作《文昌阁新成同诸人登眺有述》存世,诗曰:“杰阁新成胜可凭,闲来拾阶拟攀藤。遥连泮水典文地,差似华阳最上层。槛外河流看淡宕,树头山峰出崚嶒。高真可有楼距约,尽日清悬不夜灯。”
    文昌阁,台基为砖石砌成,上楼下阁,坐北面南,二层楼阁,殿宇三间,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古朴厚重,端庄巍峨,登阁而望,旧昌城尽收眼底。文昌阁底有拱券大门供行人出入,其门曰长乐门,为长治安乐之意,门洞高大宽敞,可通卡车。二层有一门称南大门,为供奉香火之门,可由此进入烧纸箔香烛。阁有九级台阶,“九”为道教之阳数,取九级为最高境界。文昌阁大殿内文昌帝君正面端坐,文昌帝君为道教星宿的吉星,《三命通会》上说,如出生时占到此吉星,乃文宿下凡,定会聪明超凡,才华出众。大殿正上方有一横匾,上书“阳騺昭着”。
    阁前是魁星楼,供奉魁星神像,神话传说中魁星是主管文章兴衰之神,正名应是奎星。据传说魁星相貌丑陋,他的面目取自“魁”的象形,他的脸像“鬼”字,右手拿着蘸满红墨的朱笔,左手拿墨斗,象征魁字中的“斗”子,右脚踏着龙头鱼身鳌的头,左脚翘起如“魁”字的弯勾,他的模样与造型,寓意都是“独占鳌头”、“状元及第”的意思,民间有包公乃魁星下凡的传说。魁星楼有一抱柱楹联,红底黑字,上联是:“不衫不履,居然名士风流,只因丑陋形骸, 湮没于胸中锦绣。”下联是:“能伸能曲,自是英雄本色,可惜峥嵘头角,谁识你笔底珠玑。”
    过文昌阁拱门可通南庙地,南庙为佛教庙宇,正殿为观世音庙,供奉观音神像,观音菩萨慈祥和善,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终日香火缭绕。东西两厢分别是炉姑殿和百子殿,是传统道教,由此可见南庙是佛道合一的宗教文化圣地。炉姑殿内供奉着炉姑木雕坐像,若按动机关,炉姑可站起,甚为奇妙。炉姑相传是齐国铸剑师欧冶子的女儿李娥,欧冶子奉齐桓公之命冶炼铁牛铸剑,一年为期,铁牛得妖道难以熔化,眼看工期将到,如逾期欧冶子及工匠们将被处死,李娥为此伤心落泪,泪水滴到炉中铁牛的眼上,铁牛眼睛顷刻熔化,李娥为救父投身冶炉,终于铸成神剑,李娥的惊世孝举感动了齐桓公,齐桓公遂封李娥为炉姑女神,从此炉姑神广为民间香火供奉。西厢为百子殿,大殿内绘有百子壁画,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寓意多子多福,远近乡民为求子纷至沓来。南庙外有一块庙地,庙地是官府赐给僧侣供寺庙开支之用,足有三十亩之多,常年租给乡人耕种。庙地外有一片空地多植桑椹,盛夏时节,椹果成熟,引来村内儿童纷纷前来摘食,妇女多采摘桑叶养蚕。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四乡信众多来祈福许愿。到民国初期庙内僧侣大多还俗,但寺庙建筑在乡民的守护下,几经修葺,一直到解放前始终香火很盛。
    观音庙有一楹联颇为有趣,上联曰:“问观音因何倒坐”,下联是:“为众生不肯回头”。当地乡民俗称观音庙为南庙,北有关帝庙遥相辉映,1912年,民国县政府颁布政令,兴办西学,普及小学教育,改关帝庙为南关小学。
    文昌阁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军队驻守,阁内神像、文物遭到严重损毁。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庙宇建筑被全部拆除,到七十年代,原来古建筑上的石头构件还随处可见,观音庙里的莲花石座几经辗转,最后被笃信佛教的村民偷偷掩埋在深达六、七米的沟里,庙里的石碑被生产队用来砌了水井台,而那块盘龙石碑帽做为辘轳杆的支架一直用到八十年代,水井干枯后,仍在井旁躺了二十多年,前几年,南关村委将这块盘龙石碑帽献给了县文物馆,成为现存的唯一的历史见证,可惜记录文昌阁重修的碑身不知了去向。
    文昌阁从其建筑规模之宏伟,占地面积之大来看实属昌乐宗教文化胜地,自古以来,作为科举选仕的主流文化,兼容并包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宗教思想特色,深受邑人的尊奉,凝结着邑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怀旧和乡恋情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