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9 12:14
鄌郚总编

王效民丨荆山悠腔

    流传于昌乐民间的地方小剧种——荆山悠腔
    荆山悠腔历史悠久,是昌乐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所演唱的剧目基本是口口相传,语言多为昌乐土话,内容主要是劝人向善,崇尚孝道,遵纪守法。唱法唱词,通俗易懂,乡土气息非常浓厚,是民间自我教育且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荆山坡村地处昌乐县城西南十五公里,该村北靠巍巍的荆山,南邻高高的苍山,西临碧波荡漾的荆山水库,东临县道昌柳公路,是丘陵山区。荆山悠腔作为一种昌乐民间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成于清朝末年,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山东利津、乐安(广饶)等地的灾民,在乱世逃荒中流于昌乐北岩一带,灾民中有一部分留在了荆山坡村,他们白天外出讨饭,晚上和下雨下雪天,则教村里的一些人唱他们当地的扬琴戏,后来扬琴戏与荆山坡村原有的悠腔、茂腔等当地戏种逐渐融合,在唱腔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派唱腔——荆山悠腔。
    荆山悠腔在昌乐当地也叫利津调、乐安悠、地瓜悠、荆山坡小吕剧。该剧种传承地主要集中在乔官镇荆山坡村,荆山悠腔的唱法类似于传统吕剧,但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更浓。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所以又有些坠子戏的味道。该剧种是昌乐县境内传唱比较普遍的一个老戏种。乔官镇荆山坡村是昌乐最早学唱这种戏的地方。因该村原本就有唱荆山悠腔的戏班子,所以荆山坡村也是最早能够系统演出该剧种的地方之一。荆山坡村剧团现有成员二十余人,还保留着部分老戏装和传统乐器,并且自制了许多相关乐器,传承至今的老剧目有《丁僧扫雪》、《双换》、《王小赶脚》、《审清扬》、《洞宾西牡丹》、《王汉喜借年》、《黄氏女游阴》等二十多个传统剧目。
    荆山坡村的荆山悠腔除本村外,该村周边的刘府村、北岩村、大小河北村、南岩村、苍山村以及青州市、临朐县靠近昌乐地界的村庄也历来有人唱这种戏,但近些年来能够整个剧目演唱下来的主要是荆山坡村。荆山悠腔历史上又叫茂州鼓、乐安悠、地瓜悠,昌乐当地都称其为荆山悠腔、荆山坡小戏、荆山坡小吕剧,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早些年的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当地就有人唱肘鼓戏以及一些民间杂唱,如叶儿三调等等,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有外地人到当地唱所谓的驴戏,就是夫妻两口子,女的骑在驴上,男的赶驴,一对一答,边走边唱。荆山坡村也曾有人跟着学唱过,这对形成后来的悠腔也产生过一定影响。解放前后,又有从惠民地区讨饭过来的人,有唱扬琴戏的住在了荆山坡村,村里爱好唱戏的人觉得新鲜,也跟着学唱,并且也受到当地流传茂腔等影响,后来又融合了化妆扬琴(吕剧的前身)的唱腔。由于过去乡村学戏,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口口相传,传唱的人学了新的唱腔,却也不能完全脱离原来的韵味,于是就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渐渐形成了当地风格。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荆山悠腔与山东其它地区流传的戏剧,在唱腔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于是形成了独具一派的荆山悠腔。
    荆山悠腔教唱的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尤其是唱腔和念白,越唱越本土化,所以许多内容都是当地的土话,对于当时的老百姓都很容易听懂和接受。解放前,当地流传着四句民谣:高怀明真不善,十个乡长唱木了九个半(把乡长唱木了,就是连乡长都听得如痴如醉的意思)。还有半个哪里找,荆山坡里找神仙。(高怀明、代乐信都是当时荆山悠腔唱的最好的人)。可见这个戏当时在当地的影响之大。
    到现在,在荆山坡村无论男女老少,大部分人都会唱荆山悠腔,有的全家都会唱,并能登台演出。还有的人会自制相关乐器和道具。
    荆山悠腔的音乐和唱腔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八个字:杂合、土俗、悠揉、简约。
    杂合,早在清朝末年民国初,该村就有人唱肘鼓戏、叶儿三调等杂戏,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人又跟着学了驴戏,解放后又有人学唱了扬琴戏、茂州腔、茂腔等,越唱越混,越唱越杂,什么味都有,但什么剧也不像,也就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戏。
    土俗,荆山悠腔所演唱的剧目,有的是当地独一无二,如《四春》、《双生赶船》等,土话土腔浓重地道。还有一些地方戏,甚至是全国名戏,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小赶脚》等,荆山悠腔不但唱腔不一样,而且唱词也有些不一样,都是非常口语化的当地土话。
    悠揉,荆山悠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坠琴,坠琴的演奏手法特点是指法行弦幅度大,悠味浓,所以唱腔也是高低滑音幅度大转移多,悠味浓,既拙朴又悠婉,伴奏和唱腔就像荡秋千,由高向低或由低到高不同的转换,委婉动听。
    简约,荆山悠腔形成之前的好几种唱腔和戏种,在较早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演唱,因为当时主要是讨饭谋生的手段,所用乐器也不过一两种而已,因为表现的多数是普通老百姓的事,多数剧目都没啥大场面,道具一般都是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而已。当然现在演唱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但也是因地因时因现状而异,比较灵活简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