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9天前
鄌郚总编

王星营丨伯夷叔齐与夷齐祠

  伯夷叔齐与夷齐祠
  首阳山,在昌乐县城东面,距昌乐县城五公里,北瞰渤海,东望潍城,西临丹水,南与方山相辉映,峰峦挺秀,重岩迭翠,气势磅礴,是潍坊地区濒临渤海最高最近的山,因此有北海第一峰之称。因伯夷、叔齐曾隐居于此,而成为华夏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该山主峰海拨266.2米,山脉绵延数十公里,有马山、牛山、羊山、虎埠、卸甲山等九峰,而以主峰孤山最为雄伟壮丽。山中巉岩耸峙,峭壁嶙峋,怪石林立,古洞幽深,山上苍松翠柏刺槐杂树森森,奇花异草茂密丛生,是昌乐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
  首阳山方圆数十公里,林木丰茂,仅孤山林场,有林面积即达3000余亩,30年以上树龄的侧柏就有36万余株,另有刺槐8万余株。山下有郭齐水库,可谓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昌乐古八景之“孤峰夕照”“龙洞云开” 出自于孤山。
  首阳山名称的来历:此山主峰在周边最高,特别是东边毫无遮挡,因此每天清晨,太阳一出,第一束阳光,首先照到这座山,因此,称其为首阳山。
  孤峰极顶,有块巨大平坦的石灰岩,上面布满了怪异神秘的图案。这些奇怪的图案,都镶嵌在石灰岩中,线条自然略有突起均呈白色,与石灰岩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毫无人工划画或加工的痕迹,因此,这些既像岩画又像古文字的远古密语,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这些天书一样的自然符号,线条婉转流畅,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一种岩质在另一种岩质中自由流滴的状态,或是某种生物质被石灰岩凝固而石化,也有可能是某种不同于石灰岩的物质附着于石灰岩上,经过千万年沧桑变化而渗入其中形成的。
  在山的最顶端,有座古老的建筑,古朴奇特,全为本山石料垒砌而成,前门为官阙形制的券门,两边各有一方形小窗,顶为穹顶,由本山石灰岩发碹而成,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其风格是典型的汉代建筑,粗犷朴茂,豪迈大气。里面供奉的雕像,表情古怪,形态特异,雕刻技艺朴素而精湛,细致处线条流畅精密,粗放处则随意率真,不加修饰,一像两极,也可称为一奇。
  这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伯夷、叔齐崇仁让国义不食周粟隐居于此山而建的夷齐祠,又称昭贤祠、清圣庙。伯夷、叔齐姓墨胎氏,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也许供奉的这座雕像就是二人其中的一个。
  关于这二人的故事,典籍中多有记载。《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伯夷为老大,叔齐为老三,国王想立叔齐为接班人,等到国王死了,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愿违背父命,就偷偷地逃走了。叔齐不肯做国王,也偷偷地逃走了。国人没有办法,只好立其中子为国王。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姬昌善养老,就一起去投奔他。但等他们赶到西周,周文王姬旨已死,正碰上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姬发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雕像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就上前拉住周武王的马说:“你父亲死了不赶紧下葬,还大动干戈,这能说是孝吗?你以下犯上,臣去杀君,这能说是仁吗?”周武王的卫兵就要上前杀他俩,姜太公忙阻止说:“这两个人是仁义之人。”就扶起他俩让他俩走了。后来,周武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打败了殷纣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就下决心不吃周朝的粮食,一起逃到北海之滨,避开周土,隐居于这座山中,靠挖野菜为生。忽然有一天,当地的一个妇女也上山挖野菜,碰到伯夷、叔齐,说起天下大势,这里也是姜太公的封国,这片土地也是周朝的了。从此这兄弟二人连野菜也不吃了直到饿死在这座山中。后来,人们为了表彰和颂扬这两位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就把这首阳山改名为了孤山,并在这山顶上建了这座庙,加以祭祀,把他们的精神永久传承下去。
  伯夷、叔齐的风骨,历来备受尊崇。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由于受到两位圣人的赞誉,伯夷、叔齐的名节越加显赫,后世才更加推崇。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随王师南征路过此地时曾作《吊夷齐文》赞曰:“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洁已躬以骋志,衍圣哲之大伦。守圣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作《赞夷齐》诗曰:“二子让国,相随海隅。天人革命,绝景穷居。采薇高歌,慨想唐虞。贞风凌俗,爱感懦夫。”
  而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则直接作《伯夷颂》:“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把夷齐之风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首阳山夷齐祠建筑形式古老,历代文人墨客对它吟咏不止,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我县境内其他祠庙所不能比拟的。
  夷齐祠见于昌乐最早的记载,是唐朝延载元年即公元 694年所刻的“王义和造桥碑记”这座碑是王义和等建造朱刘西大桥事迹铭志,碑文中有“右乃孤竹伟长之陵庙”和“夷齐祠宇”等字样,可见那时夷齐祠已经矗立于首阳山上。
  《嘉靖青州府志》载:“自秦汉时,昌乐孤山已建有夷齐祠。”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载:“孤山旧有夷齐庙,元至正二十九年碑云,自秦汉魏晋而下六朝唐隋之间,不知几凌迟几曾修矣。”从这些史志载文看,夷齐祠的建筑年代应在秦朝或者更早。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伯夷、叔齐为清惠侯和仁惠侯,赐伯夷叔齐庙额为“昭贤祠”,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18 年(公元1281年)封伯夷、叔齐为昭义清惠公和崇让仁惠公,赐夷齐庙额为“清圣祠”。元朝著名诗人戴良由于姜太公和伯夷叔齐的关系对昌乐情有独钟,漂泊半生,晚年寓居昌乐,曾写下“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圣贤相济会,文武共经纶。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首阳遣节义,东海爵功勋”的诗句。明山东按察司赵鹤龄在途经昌乐时则亲书《昭贤庙诗》:“只为身言世道关,至今血食在孤山。谏周扣马终甘饿,逊国潜踪永不还。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懦更廉顽。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芳名宇宙问。”以弘扬夷齐谦让仁义之品格,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知昌乐县事朱木在对夷齐祠重修后,写下《清圣祠落成二首》以志其事,其中有“北海何年隐,芳声天与长。我来敬饰理,聊以慰穹苍”的诗句,以表达对伯夷叔齐的敬仰。
  郁达夫在他的散文《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写道:“由青岛去济南的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约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所以车过首阳山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
  根据古老相传和《昌乐县志》记载,孤山庙原来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规制,中为夷齐祠,左厢为孤山神庙,右厢为住庙道士居室,各三楹,围有墙,前为门,祠前筑有石台,可拾级而上,石级前面有一方蓄水池,作防火和住庙道士饮水用。在庙院的东边下去不远,还有一个圆形的石砌备用水池,有一条水渠自上而下顺下来,是积蓄天然雨水用的。
  孤山神,当地人称他为孤山爷,他的俗家名字叫李坡。相传李坡是唐末寿光人,父亲早逝,母子二人相依过活对母亲极为孝顺。一年寿光发大水,在当地无法生活,便与他母亲逃荒到了这首阳山下的十里堡居住。那时灾荒连年,又赶上五胡并起,天下大乱,兵匪四处为患,李坡为了生存,便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到了这座山上“占山为王”,一边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一边保护当地百姓。在周围是个出了名的仁义孝子。一天恰逢赵匡胤率兵从山下路过,因为一路征伐,到此又饥又渴,便到百姓家里讨饭吃,要水喝。李坡一帮兄弟以为他们是乱兵,双方便发生了冲突。但李坡如何打得过英武超人的赵匡胤?不几个回合,李坡就被赵匡胤杀死了。事后赵匡胤得知李坡不是山贼,是个义士孝子,才知道自己杀错了好人,等赵匡胤做了大宋皇帝,便下旨封李坡为广灵侯,又叫龙神,掌三潭两雨。遇早有求必应,普救苍生,以应生前夙愿。并赐在夷齐祠西建庙塑像,与夷齐二圣同享,后来,李坡就成了孤山神,每逢天早,求之必应,造福一方,当地百姓便尊称他为“孤山爷”了。
  迄今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为孤山庙会,周围数县游客,善男信女,四方文人商贾,云集于山顶庙前,或来观奇山秀景,缅怀贤哲仁圣,或来析福求子,祷祝发财平安,庙会规模盛大,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
  王星营,1962年8月生,山东昌乐营丘人。政协潍坊市十一、十二届委员,政协昌乐县七、八、九届常委。原为昌乐县文化馆创作室主任、馆员,《宝石城文艺》执行主编,昌乐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姜太公营丘传奇》《大齐开国传》《蓝宝石之恋》《昌乐历史文化丛书》,吕剧剧本《两棵树》分获潍坊市“精品工程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