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0-20 23:18
鄌郚总编

郭家庄秧歌戏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1 17:11
鄌郚总编
  郭家庄秧歌戏是该村郭姓十一世孙秀才郭完(1739——1819),于清朝乾隆年(公元1779年)编写的。郭完自幼聪慧好学,博学多才,20岁中秀才,一直在村中私塾教书。有一年遇大海潮,昌邑北部颗粒无收,郭完迫于生计,流落到平度大辛安庄,进了一家私塾,执教糊口。初到时,当地人见他寒酸,甚为鄙视,并多方为难。为了有意露一露自己的功底,郭完便在教书之余写下了这部秧歌戏。从唱词可以看出,作者曾受昆曲和鼓书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由于他在刻意卖弄自己满腹经纶和历史知识,因而没有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只是把杂七杂八的历史故事和一些哲理性的说教,借用几个人物的嘴唱出来罢了。
  据说,郭完将秧歌戏编了十二排,编完后,便托一个本村人捎回老家。但捎本的人只把上半部给了郭家庄,却将下半部六排变卖到胶南去了。胶南一带在清末民初也盛行这种曲调和表演形式的秧歌戏,据说那便是郭完的下半部剧本。前半部秧歌戏,在郭家庄流传下来。每年农历正月,老人们便组织村里的好事者,分派角色,背熟台词,在邻村和本村上演,以此寓教于乐群众,增加节日气氛,并与赌场争夺青年。就这样,一直流传了200多年。秧歌戏曲调并不优美,表演形式也很简单,但它却以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经久不衰。
  二、主要特征
  郭家庄秧歌戏共有11个角色,分为六排。头排一人,称"秧歌芯子",二排是尼姑与和尚,三排为渔翁和渔婆,四排为秀才和丑妇,五排为货郎与"蜡花",六排是"回回"与达婆。这样从头排至六排,依次演唱一遍之后,便更换演唱内容。忽而是梁祝姻缘,忽而是牛郎织女,许仙白蛇,不一会又变为"水浒"、"西游"、"说唐"中的故事,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大意都是劝人安分守已,不要贪图酒色财气。整个秧歌戏,长达一百多句唱词,内容庞杂。
  三、重要价值
  从郭家庄打秧歌唱词可以看出,作者郭完曾受昆曲和鼓书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唱词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但是通过杂七杂八的历史故事和一些哲理性的说教,道出了作者的满腹经纶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每一段唱词里都有告诫世人:"且把光阴随时过,银钱不必积蓄多;争名夺利热闹场,到头才知渔家乐。要想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就要苦读寒窗,争取金榜题名。多养闺女少养儿郎;做人要安分守已,不要贪图酒色财气,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内中藏,有人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等等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