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5 14:46
鄌郚总编

科举制度在潍县之六:明清时期潍县书院及名师概览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1 20:32
鄌郚总编
  科举制度在潍县之六明清时期潍县书院及名师概览
  王瑞甫
  潍县在明、清时期先后兴办起麓台书院、西涧草堂、程符精舍、思乐书院、潍阳书院等多处书院。多名有学识、有修养、有声望的学者、名师在这些书院里讲学。不少读书人在这些书院里攻读和深造,并通过参与科举考试成名成才。
  书院是讲学刊行藏书场所,明、清时期潍县先后兴办多处
  明、清时期,与全国各地一样,潍县读书人科举深造,还可以定期到书院聆听有声望的名师讲学,并将自己的文章、诗、赋等作品呈交给师尊批阅和指点,以求得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在参与科举考试中尽快成名成才。进入书院深造的读书人可以是已有秀才功名的人,也可以是童生。书院一般每月举行一次考试,成绩一、二等者发给生活补助,时称膏火费。
  书院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教育载体,是名师讲学、刊印经籍和藏书的场所,从唐代到清末,共存续一千多年。明、清时期,在潍县曾兴办了麓台书院、西涧草堂、程符精舍、思乐书院、潍阳书院等多处。
  潍县书院的组织形式也与全国各地书院一样,主持人称山长,既负责书院的运转和管理,又担负主要的教学工作,一般由地方官员或士绅聘请品学兼优、儒学教养深厚、声望高、出身和资历相当者充任。因而山长也是名师,如果山长不能够做到兢兢业业、实心教诲,地方上一般就要考虑另请名师了。书院一般还设首士一人,负责办理生活事务;设学长一人,直接为学生就读学习的有关事宜提供服务。规模较大的书院,还设有副山长、副讲、助教等职位,协理山长处理书院事务。
  书院教育既重视学业,也引导修身养性
  在潍县的书院里,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深厚。我国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书院里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名师,执教有方,诲人不倦,都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多数学生也因为能虚心求教、立志成才而得到师尊的爱护。在教学上,书院注重以理学推崇的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特别重视讲解理学家对国学经典作品所做的解释和阐发。强调师尊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学问道艺与适应科举考试的要求兼顾。在学习程序和读书方法上重视循序渐进,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潍县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载体,又体现出学术研究色彩。重视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的突出特点。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当时本地有名望的学者,他们又多担任书院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明代潍县辞官归里的士绅、学者刘应节是麓台书院的创建者又是主讲。清代潍县名儒韩梦周罢官归里后,在多地讲学多年。他遵循存养为根本、省察为修治、穷理为门户的治学主张,着有《周易解》、《中庸解》、《大学解》、《阴符经解》、《理堂文集》等。他的讲学活动与自己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讲学的内容也是他的研究成果。
  坚持讲会制度,允许儒学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讲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争鸣精神,也是潍县书院的教学特色。书院讲会有严密的组织,明确的宗旨,详细的规约,隆重的仪式。通过讲会,将书院的教学活动同社会上的学术活动结合起来,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名师闫循观、韩梦周等人,都曾主持讲会,慕名前来聆听他们讲学的人非常多。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潍县的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学习的具体指导。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怎样提高学习效果等。宋代理学家朱熹被尊奉为朱子。他的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的治学方法,是潍县的书院指导学生读书的六项原则。书院还要求学生写作读书日记,要求学生在读书中闪现的心得、产生的疑义,就连每天做了什么事、接触了什么人、滋生了什么念头、读了什么书、说了什么话,都要在读书日记中记录下来。长此以往,便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刘应节创办麓台书院,为潍县有记载的首家书院
  麓台书院位于潍县程符山(今浮烟山)东麓、今潍城区望留街道麓台村,系明代潍县士绅、学者刘应节于万历四年 (1576年,一说万历五年) 罢官归里以后,卖掉自己在潍县城里的府第,用所得资金创建而成的。麓台书院是潍县有记载的首家书院。
  刘应节,字子和,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参加乡试中举人,四年后参加会试中进士,历任井陉兵备副使、山西按察司副使、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
  繁忙的政务、军务并没有让刘应节完全沉溺于其中。他治学严谨,注重通过办学培养人才。他曾在密云县(今属北京)、遵化县(今属河北)、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各兴办一处武学庠,着眼于提高武学生员的军事才干。他还在多地讲学。就是因为离京讲学,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印太监冯保,授意都给事中周良寅,借此事对刘应节提出参劾。刘应节才上书自请罢官归里的。
  创办麓台书院后,刘应节主持书院并担任主讲多年,后人雅称为麓台课艺。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贵州按察司副使、潍县麓台村人高桂也曾在麓台书院讲学。
  明末,人称“九千九百岁”、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尽毁国内书院。清初,朝廷对国内书院继续采取抑制政策。麓台书院受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没落荒弃。
  闫循观、韩梦周与西涧草堂、程符精舍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对国内书院改变政策,采取鼓励态度,明令各省设立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麓台书院旧址附近一带又建成一处书院,名为西涧草堂,拥有南屋十间,东屋三间,西屋两间。
  西涧草堂是由潍县人夏秦玉与附近修贞观张道人共同筹划建成的。修贞观还将观内空闲的房屋借给西涧草堂使用。这样,西涧草堂便共计可以容纳一百多人入学,成为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子深造场所。昌乐县学者闫循观在西涧草堂讲学多年。
  闫循观,字怀庭,号伊蒿,乾隆六年举人、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吏部考功司主事。在西涧草堂讲学期间,他完成《尚书读记》、《春秋一得》、《西涧草堂诗集》、《西涧草堂古文集》、《西涧草堂制仪》等着作,其中多部作品收入《四库全书》。他以正宗的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身体力行。以濂洛(指濂溪的周敦颐,洛阳的程颢、程颐,都是宋代名儒)为宗,以孝悌为本,探习先儒所以用力之方是他治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教出的弟子大都成为圣贤之人。他为官仅三年后就病故了,去世时年仅45岁。
  程符精舍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潍县知县曹宅安在程符山下麓台村一带筹划建成的又一处书院。潍县学者韩梦周在程符精舍讲学多年。
  韩梦周,字公复,号理堂,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历任安徽来安县知县、江宁(今江苏南京)南闱同考官等职。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他辞官归里,并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他是潍县古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学问钻研的范围很广,有儒家理学、文学、农业等方面的多部作品传世。其中的《养蚕成法》作为专业古籍,由国家农业出版社于1983年将其与《樗茧谱》、《山蚕辑略》加以校论后,以《柞蚕三书》为名刊印出版。他曾在潍县、青州、安丘等地的多处书院讲学,他的弟子中成名成才者众多,仅潍县就有高守训、郭圲、刘鸿翱等二十一名弟子。这些潍县籍弟子中共考取三名进士、三名举人、两名贡生、两名秀才。后来,他的弟子高守训也来到程符精舍讲学。
  不少人将潍县程符山一带先后出现的这几处书院统称为麓台书院。清代,地方名儒阎循中、阎学尹、刘以贵等人都曾与阎循观、韩梦周、高守训一样,在修贞观、西涧草堂、程符精舍等处攻读、讲学。鼎盛时,就连莱州、滨州、莒县等地的文人学子都慕名前来求学。
  后来,随着书院教育的中心转移到潍县城内,程符山一带的书院逐渐沉寂。
  思乐书院与潍阳书院
  乾隆六年(1741年),在潍县学宫(文庙)敬一亭以东兴建思乐书院,共有六间书房的规模,由监生陈笃彝督修。思乐书院的讲学活动开展情况未见记载,且存续时间不长。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修《潍县志》的相关记载中,思乐书院旧址已经改为县学训导的住宅所在。
  潍县知县韩光德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倡建潍阳书院。他自己捐出俸禄银300两,士绅郭伟业等人共捐出现银1100两,盐铺、典当行等商户商人认捐1640两,共筹得现银3040两,在潍县城里大十字口以西建成潍阳书院。潍阳书院共有厅房、楼房等二十九间。书院建成后,剩余的现银存入典当行,所得利息有专人管理,用于书院的掌教修金、生徒膏火及纸张等项费用的支出。清末,潍县用士绅丁毓庚捐出的两万缗京钱,设立贽礼经费,管理经营方法就是参考借用潍阳书院的这个做法。
  韩梦周、刘庄年、高守训、张昭潜、郭恩敷等学识宏富、人品高尚、治学严谨的地方名师都曾在潍阳书院担任主讲或从事讲学活动。
  张昭潜,字次陶,潍县东关(今属潍坊市奎文区)人,廪生。他对科举考试兴趣不大,一生专心钻研学问,在儒家程朱理学、历史、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造诣。清同治九年(1870年),他接受山东巡抚丁宝祯的邀请,到济南尚志堂讲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 ,他接受山东巡抚张曜的邀请,参与修撰《山东通志》,编撰《山东郡县沿革表》,撰写《山东通纪》二十卷。后来他回到潍县在潍阳书院讲学。山东学政汪鸣銮待之以国士礼,奏奖他为国子监学正衔。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无为斋,他的作品有《无为斋文集》、《无为斋续集》、《无为斋遗集》、《无为斋诗集》、《无为斋杂着六种》等。
  郭恩敷,字荫汀,潍县望族之一郭氏家族族人。他精通天文、地理、数学,有《勾股引蒙细草》、《经世算书》、《中西算学》等着述传世。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间(1895至1896年),鲁北黄河决口。山东巡抚李秉衡邀请郭恩敷对河道相关情况进行测量估算。郭恩敷圆满完成。李秉衡奏请并保举郭恩敷为知县分省补用。戊戌变法后,郭恩敷在潍阳书院、诸城县观海书院等处讲授算学,前后共有数千人直接、间接受益。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后,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担任潍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在这期间,潍阳书院改为校士分馆(初级师范),公推他担任馆长。1913年,校士分馆改为县立中学(今潍坊一中的前身),公推他担任校长,并担任代数、几何教师。他是潍县废科举、兴新学,新旧交替时代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育学者。他任官立小学堂堂长时,正值修撰《潍县乡土志》,特聘他兼任分纂。他带领学生们跋山涉水,走遍全县,测绘出了大致精确的潍县全境地图和潍县城区地图。潍县有写实地图,始于郭恩敷。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