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注阴符经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一卷。有太公、
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的说法。又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七家注之说。本书提出了“阴阳相胜之术”,认为“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净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正奇权谋”;同时提出了“心生于物,死于物”“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等命题。历代史志或以此书入道家,或以此书入兵家,各有所本。
《阴符经》言简意赅,且多实用。在治国方面,提倡清净无欲的因循为用之道;在用兵方面则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注意扬长避短,认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正奇权谋”。
《阴符经》一向刊发较广,注者也很多,所谓“自有《阴符》以来,注者不啻百家”,而太公率先注此书,大抵由于道术相同或相近的缘故。
今存《阴符经》有300字本和437字等本。因太公注文和《阴符经》原文文字简短,故都附录于本节之后,作为考察太公思想的参证。
-
附一: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无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净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
附二:太公《阴符经》注文及译文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原文】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贼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小大。”【译文】太公说:“所谓五贼,其一是贼命,其次是贼物,其三是贼时,其四是贼功,其五是贼神。贼命是说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延长寿命,就要食用各种有味的食物。但贪食美食而饮食不节制,又会伤害肠胃,导致生命的消亡。贼物是说为了激发人们的意志,常采用物资刺激之法,使之感到有利可图。但获得大量财富之后,又可能消磨人们的意志。贼时是说时机到了,就必须迅速牢固地抓住,信守勿失。但天下人常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坐失良机。贼功是说为了鼓励人们建功立业,常给予建功者各种赏赐,以示恩宠。但恩少生怨,恩多滋骄,反而会造成巨大损失。贼神是说要实现以小取大、以小灭大的目的,人们就必须运用神机妙算,一旦成功,就得到了应验。”
2.[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原文】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弃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译文】太公说:“得道圣人所说的‘五贼’,就是天下众人所说的‘五德’。
人们靠吃各种味道的食物而生存,但也有人因贪食各种美味而致死;即使这样,人们并不怨恨美味,轻易地将它们抛弃。人们对各自心里所喜爱的,情况也是如此。”
3.[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原文】太公曰:“不耕,三年大旱;不凿,十年地坏;杀人过万,大风暴起。”
【译文】太公说:“田不耕耘,三年要遭大旱;井不开掘,十年田土就要变坏;杀人过万,就会风暴大起。”
4.[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原文】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耳可凿而塞,目可穿而眩,口可利而讷。兴师动众,万夫莫议。其奇在三者,或可动,或可静也。”
【译文】太公说:“三要,指耳、目、口。耳可以变聋,目可以变瞎,口可以用厚利来堵住。在兴师动众的时候,为了严守机密,不允许大家论议纷纷。最具妙用的是耳、目、口这三种器官。”
5.[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原文】太公曰:“目动而心应之,见可则行,见否则止。”
【译文】太公说:“眼睛看到了,心中立即作出反应,见到可行的就去做,见到不可行的就不做。”
6.[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原文】太公曰:“诫惧致福。”
【译文】太公说:“懂得了无恩之恩的道理,人们就应当谨慎小心,自求多福。”
7.[禽之制在炁。]
【原文】太公曰:“岂以小大而相制哉?”
【译文】太公说:“将士们有旺盛的斗志,气鼓得十足,就能克敌致胜,难道只能以大胜小,而不能以小胜大吗?”
8.[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原文】太公曰:“损己者物爱之,厚己者物薄之。”
【译文】太公说:“真正有损于人的事物,有人反而善爱它;真正有益于人的事物,有人反而轻视它。”
9.[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原文】太公曰:“观鸟兽之时,察万物之变。”
【译文】太公说:“正常的自然观察还是必要的,例如观察鸟兽在不同时候的活动情况,就能知道季节的变化;观察万物的变化,就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
-
第二辑 太公阴谋
《太公阴谋》 出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太公》237篇中。“阴谋”就是秘密或机密,古代无贬抑的色彩,尤其用在这里。因此汪宗沂说“兵凶战危,机事贵密,岂可以阴谋为诟,病执仁义为借口哉?”
《隋书·经籍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这是说:
魏武帝时,《太公阴谋》先已传世,因而他有《太公阴谋》三卷注本。到萧梁时,武帝所注《太公阴谋》三卷本仍传世,另《太公阴谋》六卷并行于世。但到《隋书》撰修时,《太公阴谋》只存一卷见于著录了。《隋书》由魏征等人主撰。因而魏征能纂修《群书治要》而有《阴谋》节录。《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有《太公阴谋》三卷著录。明代焦《国史经籍志》著录:“《太公阴谋》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清代侯康编撰的《补三国艺文志》中,收录曹操所撰《太公阴谋解》,又著录“魏武帝《太公阴谋解》三卷”。依此可知,焦所说的“又三卷,魏武帝注”
及侯康收录的《太公阴谋解》,都和《隋书》著录“《太公阴谋》一卷”条下“《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的附注相同。总之,《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太公》
237篇中, 《谋》81篇,《言》71篇,《兵》85篇,《兵》是《太公六韬》,《谋》
即《太公阴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得之于黄石公的《太公兵法》,经张良次序而再传,经刘歆收录入《七略·兵书略》,又经班固收录入《汉志》,是《太公阴谋》在秦汉时期的传承过程。《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惠王不用,苏秦落魄回家,数受冷遇之后而发愤苦读,“乃夜发书。除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之后,得其奥妙,终于赖之成就其功名。《太公阴符之谋》应即《太公阴谋》。苏秦发旧书而从中幸得,足见《太公阴谋》或《太公阴符之谋》在苏秦之前早已传世。
如上所述,“阴谋”就是秘密的谋划。《汉书·周仁传》:“仁为人阴重不泄。”
颜师古注:“阴,密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太公“功冠群众,缪权于幽”。
《集解》引徐广曰:“权智潜谋,幽昧不显,所谓太公阴谋。”《索隐》:“又谓太公绸缪,为权谋于幽昧不明著,谓太公之阴谋也。”《正义》:“言吕尚绸缪于幽权之策,谓《六韬》《三略》《阴符》《七术》之属也。”总起来看,“缪权于幽”义即“阴谋” , 便是暗中设计权谋、暗中计议诡秘的计划。《史记·齐太公世家》:
“西伯姬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里说的“阴谋修德”就是暗中地、秘密地修德;与其“阴谋修德”伴行的事多是“兵权与奇计”。汪宗沂《太公兵法逸文》中有“将谋欲密”之语,正是对“阴谋”的释义,“阴谋”“阴权”“将谋欲密”就是“缪权于幽”。“兵权与奇计”是机要之事。“机事贵密”,故称“阴谋”。
-
附一:《太公阴谋》节录及译文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贤君治国教民,其法何如?”
太公对曰:“贤君治国,不以私害公,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法不废于仇雠,不避于所爱,不因怒以诛,不因喜以赏;不高台深池以役下,不雕文刻画以害农,不极耳目之欲以乱政。是贤君之治国也。不好生而好杀,不好成而好败,不好利而好害,不好与而好夺,不好赏而好罚;妾孕为政,使内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人丘墓以为苑囿,仆媵衣文绣,禽兽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厌,裘褐不完,其上不知而重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轻罚而重威,少其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众皆化,为之何如?”
太公曰:“杀一人千人惧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惧者,杀之。杀三人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者,赏之。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三军喜者,赏之。
令一人千人得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也。”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一言与身相终,再言与天地相永,三言为诸侯雄,四言为海内宗,五言传之天下无穷,可得闻乎?”
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是言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
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
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译文】周武王问太公:“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教化民众,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太公回答:“贤君治国教民,不因私欲害公事;不奖赏无功的人;不惩罚无罪的人;刑法不妄用于私仇,也不回避私爱;不因愤怒杀人,也不因喜欢赏人;不以修筑高台深池而役使百姓;也不提倡雕琢文饰以妨害农功;不纵任声色之欲而扰乱政事。
这便是明君治国教民的方法。不致力生息而喜好杀戮;不助力成功而常败废民事;不善利民而好害民;不善施予而好强取豪夺;不好奖赏而好惩罚;罢黜贤能,亲近小人。
这样的人为政,使朝野内外互相猜疑,君臣上下不和睦! 强占民田民宅建台筑阁,挖掘民家坟墓修建园林别墅,身边的仆妾衣着华丽,豢养的狗马与人吃同样的食物;而万民却糟糠吃不饱,麻布衣服破烂不堪! 国君不知这些却加重强征暴取民众财物,藏入府库!贤能的人隐遁于山林,势利小人却掌握着朝廷大权,无功无劳的人身居高位;无德无行的人名声显贵,达官贵人只知肆意享乐、淫乱,而不体恤万民的疾苦! 违逆阴阳四季的变化规律,拒绝忠言直谏,却听信奸邪妄言。这是亡国之君治国的方法。”
周武王问太公:“我想要减少刑罚而又增强刑法的威严;想要减少奖赏而又鼓励更多的人;想要精简政令而又使百姓都得到教化。要这样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答:“如杀一人而使千人震惧,就可杀他。如杀二人而使万人震惧,就可杀掉他;如杀三人而使三军振作,就可杀掉他。如奖赏一人而使千人为之欢喜,就可奖赏他,如奖赏二人而使万人为之高兴,就可奖赏他;如奖三人而使三军为之悦服,就可以奖赏他。如教令一人而使千人并得同教令,就可下令;如禁令二人可使万人并止,就可下禁令;如训教三人可使三军就正,就可训教。杀一人可以儆戒万人,赏一人可以劝励众人,这是贤明君主的威严与福分。”
周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以一句话佐用终生,再用一句话使自己的主张共天地长久,用第三句话使自己成为诸侯的强者,用第四句话使自己为海内所尊从,用第五句话使之传遍天下无穷。您可教告我吗?”
太公回答:“一句可以终生为用的话是‘内宽外仁’;第二句可与天地共久的话是‘言行相符’,就像天地一样的无偏无私;第三句可以使称雄于诸侯的话是‘敬贤用谏’,就是谦恭地礼贤下士;第四句可使海内尊崇的话是‘敬接不肖’,即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善恶、不分爱憎;第五句可以传遍天下而永不泯灭的话是晓‘吉凶祸福,顺应天时休养生息’。”
周武王问太公:“五帝的戒律您可以说给我听吗?”
太公回答:“黄帝时的戒律说:我居于百姓之上,总是自感摇动不定,担心晚上统治不到第二天早上。尧居于民众之上,总是警惕不懈,谨慎小心地如临深渊。舜位居民上,战战兢兢,总像在薄冰上行走。禹位居民上,战战兢兢,总怕当日也过不完。
汤居于民众之上,只怕维持不到第二天早上。”
武王说:“我现在刚收并了殷民,位居百姓之上,要小心翼翼,不敢稍有懈怠。”
-
附二:阴谋逸文
衣之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镜之铭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知吉凶。”
觞铭曰:“乐极则悲,沉湎致非,社稷为危。”
--(《后汉书·朱穆传》)
笔之书曰:“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
棰之书曰:“马不可极,民不可剧。马极则踬,民剧则败。”
--(《太平御览》引《太公阴谋》)
武王伐殷兵至牧野,晨举脂烛,推掩不备……
--(《论衡》引《太公阴谋》)
-
第三辑 太公金匮
《太公金匮》旧题姜尚撰。《隋书·经籍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
二卷。”《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71篇,即此《金匮》。古人称“藏之金匮”,言有保密之意,故“金匮”就是“以金为匮”,“重缄封之, 保慎之义” ,保守机密为要。军事计划和谋略本是机密中的机密,因而必须“缄封”和“保慎”,由此而有《金匮》之名。
继《隋志》之后,《旧唐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的著录,《新唐书·艺文志》有“《金匮》二卷”的著录;《意林》《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等类书都多处引录《太公金匮》 或《金匮》,《通志略·艺文略》也著录《太公金匮》 二卷。 到清人汪宗沂辑成《太公兵法逸文》二卷,也注明其中有出自《太公金匮》者多条。《太公金匮》又称《金匮兵法》或《金匮》。此书在宋代以后也有真伪之辩。但它本是《汉志》著录的《太公》三部分中的《言》,故其成书和流传情况也见于余嘉锡对《四库全书·六韬》的辨证,即《太公金匮》不是太公亲笔,但同样保存了太公的思想,不是伪书。
《金匮》 原书早已散佚, 今存《太公金匮》是清人洪颐煊辑本。所谓“言”,《太公金匮》中有政治家言,有哲学家言,更有兵家之言。其内容包括了治国、治军、用人、修身等各方面的大经大法,多有借鉴和自警自励的意义。今自部分类书及《太公兵法逸文》辑本中选录《太公金匮》的节录文字13段,内容覆盖面较全,重在君主自省自戒,用求长治久安之道,附录于后,一方面作为研究姜太公政治、军事思想的参证,另一方面又可从中略以窥见旧题太公撰的书中所用“阴谋”“阴权”“阴谋诡密”等古语的真实含义。
-
附:《太公金匮》节录及译文
1.【原文】武王问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闻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到不行,反受其殃。非时而生,是为妄成。故夏条可结,冬冰可释,时难得而易失也。”
武王平殷还,问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如何?”太公曰:“无故无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财与殷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一目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选贤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日。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
--(《意林》引)
【译文】周武王问太公:“殷商失去了比干、微子、箕子三个贤人,现在可以讨伐它了吧?”太公说:“知道天意的人不怨天;知道自己的人不怨别人。先谋划而后行事的人定会兴盛,先行事而后谋虑的人难免败亡。天赐予而不接受,反遭灾祸;时机到了而不行事,反受惩罚。违背季候而使之生长,是非分图成。因此夏天的枝条可加以编织,冬季的冰雪能使之融化。时机难得而容易失去。”
周武王平定殷纣而还,问太公:“现在百姓及官吏都未能安定,贤人也未选定而得在其位,该怎么办呢?”太公说:“没有新旧之分,如天地无偏无私,把得到的殷朝财货与殷朝民众共同享受,那样可使商人照常买卖,农民有田地耕种,各安居乐业。
一只眼睛看不清,一只耳朵听不清,一只脚迈步无法行走。选贤任能以辅佐自已,官民就会各得其所。”
周武王问:“五帝的自戒可以告诉我吗?”太公说:“黄帝说:我位居民众之上,常怕失言误事,因此封闭金人之口,不忘慎言之戒。尧居民众之上,常如身临深渊。
舜居民众之上,常如步行薄冰。禹居民众之上,谨慎小心,常怕无功于民。商汤位居民众之上,敬肃畏慎,不敢稍有失误。”
2.【原文】武王曰:“吾拜殷民居其上也,翼乎惧不敢息。”尚父对曰:“德盛者,守之以廉;威强者,守之以恭。”武王曰:“如尚父言,因是为戒随躬。”
--(《玉海》引《皇览述》)
【译文】周武王说:“我恭敬殷民而位居其上,小心谨慎,不敢言动。”尚父说:
“德行崇高的人以廉正自守;威望很高的人靠恭谨自律。”武王说:“愿按尚父所教去做,以此为鉴戒而随时躬行。”
3.【原文】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日慎一日,寿终无殃。
--(《后汉书·光武帝纪》引)
【译文】敬慎战胜懈怠就吉利,信义战胜私欲就兴盛,天天谨慎,持之以衡,即可终生无患祸。
4.【原文】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于始,完如金城。
--(《意林》引)
【译文】得道自小处开始,灾祸自小处生成。始终谨慎小心,就会像金城一样坚固完好。
5.【原文】行必虑正,无怀侥幸。
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刀利皑皑,无为汝开。
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
--(《意林》引)
【译文】行动必须考虑正道,不要心怀侥幸。
能忍耐一会儿,便可保全你的全躯。
刀光闪闪,不要为你所开。
泉水源源不断,连年干旱也要枯竭;求取要有常规,赋敛要有节制。
6.【原文】武王师到牧野,阵未毕,而暴风疾雨电雷,幽冥前后不见。太公曰:
“善,雷电者,是吾军动应天也。”
--(《太平御览》卷十一)
【译文】武王伐纣,兵到牧野,布阵未完,大风急雨电闪雷鸣,天地昏暗,前后看不见。太公说:“好啊,雷鸣电闪,说明我军行动顺应天意!”
7.【原文】纣常以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民谏曰:“盛夏之时,地务长养。
今大雾覆施,乃发民逐禽,以悬元元于野! 君残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今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以妖言而诛之。后数月,天暴风雨,发屋折木。
--(《太平御览》卷二十一引)
【译文】纣王经常在六月去西方打猎,逼迫民众逐捕禽兽。有人劝谏说:“盛夏天气, 田地专力作物成长。近来大雾覆地,却发动民众逐禽捕兽,把百姓悬于野外!
君上残损一天禾苗,万民百日不得饭吃。当今天子无道,以后必然有祸无福。”纣王以妖言的罪名把进谏的人杀死。几个月以后,天降暴风雨,吹倒房屋折断树木。
8.【原文】武王曰:“吾受师尚父之言,因书铭随身自诫。其冠铭曰:‘宠以着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幸’;书剑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则盛,废则覆’;书镜曰:‘自照则知吉凶’;书车曰:‘自致者急,载人者缓;取欲无度,自致而反’。”
--(《太平御览》卷五九引)
【译文】周武王说:“我接受师尚父的言教,并写作铭鉴,随身自戒。冠铭说:
‘戴在头上因为尊崇,但或使身行不正,而成为德行的污点’;履铭说:‘行动必考虑合乎正道,言行不怀侥幸’;剑铭说:‘佩带兵器为行正道,德行就昌盛,德废则覆灭’;镜铭说:‘自我照镜便知吉凶祸福’;车铭说:‘自达目标要及时,载济众人要平稳;索取无节制,欲得而不得’!”
9.【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谏者死。予子伯邑考,为王仆御,无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颙予。”
--(《太平御览》卷六四二引)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天下失去了正道,尽忠直谏的人被杀死。我儿子伯邑考,为纣王驾车,没有罪过被烹杀,把我禁在羑里,让我喝我儿子的肉汁汤。”
10. 【原文】武王问太公:“今民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不须兵器,何以守国?”(太公曰):“耒 是其弓弩,锄耙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
--(《太平御览》卷三一○引)
【译文】周武王问太公:“当今百姓未安居,贤人未定位,怎样可使他们安定呢?
如不用武器,可用什么来保守国家?”太公说:“耒可 做弓弩,锄耙可当矛戟;簦笠可做头盔,镰斧可当攻城器械。”
11.【原文】《太公金匮》曰:“赏一人而千人喜者,赏之;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
--(《太平御览》卷六三三引)
【译文】《太公金匮》说:“奖赏一人而使一千人高兴的,就可奖赏;奖赏二人而使万人高兴的,就可奖赏;赏三人而使三军高兴的,就可奖赏。”
12. 【原文】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诫,随之以身。几之书曰:‘安无忘危,存无忘亡。孰惟二者,必后无凶。’杖之书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
--(《太公兵法逸文》引《汉书·崔 传》)
【译文】周武王说:“我要建立起居行止的戒律,以便随时遵循。《几之诫》说:
‘平安不忘危难,存在不忘灭亡,谁能够牢记这两个不忘,谁就不受恶运的打击’;《杖之诫》说:‘辅佐别人必无苟且心,扶助别人必无过失误。’”
-
第四辑 子牙子
《子牙子》是《太公六韬》的一个选辑本,但不知何人选辑成书。明人归有光有评点。全书前《文师》《盈虚大礼》《明传守士》《发启》《论将》《选将》《立将》
7篇,选录《六韬》中9个篇题,其中《盈虚》《大礼》合为《盈虚大礼》篇,《明传》
《守土》合为《明传守土》篇。书前有小序,简述太公所出及文王渭水访贤和拜师一节,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节录:“(子牙子)姓姜,名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封于吕。西伯出猎,卜曰:‘非龙非 ,非熊 ,非虎非貔,所获霸王之辅。’
果遇姜尚于渭水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因以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号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谓之师尚父。”
除了归有光的评点,书中并引录了刘伯温、方希古、王麟洲、陆贞山、张东沙、林见素、解大绅、董中峰、邹东廓、王枧野、汪伯王、殷棠川、郑少谷、宗方城、刘剑华、沈君兴、龚白石、沈君典、曹 斋、高中玄、方献成、魏庄渠、方初庵、穆少春、徐子与、殷海岱等学人的评点或注释。
《子牙子》传本不多见,《诸子汇函》有归有光辑评《子牙子》,《韬略奇书》
中有《子牙子奇赏》。
-
第五辑 三略
《三略》或称《黄石公三略》,史家、兵家多传为“太公之书”。《史记·留侯世家》说黄石公为张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李卫公问对》:“太宗曰:‘深乎,黄帝之制兵也! 兵世虽有天智神略,莫能出其阃阈,降此孰有继之者乎? ’ (李) 靖曰:‘周之始兴,则太公实缮其法……周《司马法》本太公者也……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李靖明言《三略》
是太公兵法,并“不出三门四种”。
《史记·太史公自序》:“功冠群众,缪权于幽”,《正义》:“言吕尚绸缪于幽权之策,谓《六韬》《三略》《阴符》《七术》之属也。”张守节明言《三略》是太公所绸缪的幽权之策。
《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通鉴纲目》亦曰:‘张良与沛公遇于留,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公善用之, 常用其策,与他人言辄不省,良曰……’”。《(史记)正义》曰:“《七录》云:‘《太公兵法》一帙三卷’;唐李靖亦云:‘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然则《三略》本太公书,而黄石公或推演之,以授子房。所以兵家者流,至今因以为黄石公书也。”刘寅也明言“《三略》本太公书。”
《三略》是不是太公书? 古今无可靠的定论。但对于黄帝治兵以求强、树德以求昌的制兵之道,唯太公初始“绍而明之”。故《三略》作为兵书,对于太公德兵兼行之道必定有所传承,即不能排除《三略》一书和太公政治、军事思想的源流关系。历代兵家以《三略》为太公书的原因也应在此。
《三略》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中略》说:“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所以“《三略》为衰世作”。《三略》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是:“《上略》
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
第六辑 太公丹书
《太公丹书》,宋代以前的文献很少提及。宋人黄庭坚据《礼记》所载的太公铭文而提到《丹书》,洪迈较详细地介绍了此书。《太平御览》卷五九○称引自《大戴礼》。
太公佐武王即位,武王问以长治久安之方,也就是:“藏之约,行之万世可以为子孙常有”(国家)之道。诸大夫对以“未得闻”;而太公回答“在《丹书》”。《大戴礼记》记载的太公授武王的《丹书》,实即太公戒以“先王之道”的铭文,故《御览》归于铭类。
黄庭坚依《礼记》 提到《太公丹书》 ,他的同代人洪迈在其《容斋随笔》称:
“《太公丹书》今罕见于世,黄鲁直于礼书得其铭而书之,然不著其本始。予读《大戴礼·武王践阼篇》载之甚备,故悉纪录以遗为好古君子云。”明朝诗人冯裕《表海亭》诗有“鹰扬事业浮云过,留得丹书与世传”之句,表明诗人也认为太公有《丹书》
传世。清人汪宗沂同样称《武王践阼》一段文字为《丹书》之言,并收进了他的《太公兵法逸文》中。
《太公丹书》作为起居戒箴铭文,文字不长,寓意深远,虽非太公所作,但与太公不无联系,故托太公之名,因而又可视为太公及古代圣贤思想的反映。
-
第七辑 素书
《素书》旧题黄石公撰,也称之为太公授子房之书。宋人张商英在他的《素书·序》中说:“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以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依张商英说,太公名下又多出一书。假托者不托名他人而托名太公,是其思想主张与太公有源流关系的原故。清人耿文光在其《万卷精华藏书记》中称道《素书》“论用兵机权之妙,可以死易生,以存易亡。”又引书评说:“其言治国养民法度,与儒者指意不悖;而敛藏退守不为物先之意,则黄老遗言也。”故《素书》虽不免为太公的托名著作,但其内容多与太公思想相关联,简介于下。
《素书》 共6章:原始章,“言道不可以无始”,论述了道、德、仁、义、礼五者对于人“立功立事” 的重要意义, 即“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正道章,“言道不可以非正”,论述了恪行德、信、义、廉及有才、明察、足智、守职不废、处义不回、见嫌不苛免、见利不苛得,便是“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所具品格;求人之志章,“言志不可以妄求”,论述了禁绝嗜欲、消除过失、杜绝酒色、远避嫌疑、博学切问、恭俭谦约、亲仁友直以修身、立功、保终之道;本德宗道章,“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论述了尚博谋、忍辱、修德、好善、至诚、体物、知足之长,而去多愿、无常、苟得、贪鄙、自恃、任疑、多私之短的“志心笃行之术”;遵义章,“言遵而行之者义也”,论述了“有过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令与心乖”“后令谬前”“决策不仁”“货赂公行”“略己而责人”“亲谗远忠”等行为所招致的蔽、惑、祸、废、毁、险、昧、不治、亡等祸患;安礼章,“言安而履之谓礼”。所论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之说大致相同,即所谓“理身、理家、理国”
之道。
-
第八辑 太公阵法
《太公阵法》明为假托无疑,但战争运用阵法既久,故太公牧野伐纣,其善用军阵也成为克敌致胜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引录的《太公阵法》以阵图为主,有《五行阵图》《三才阵图》《蛇蟠阵图》《鸟翔阵图》《云阵图》以及《天圆阵》《地方阵》
阵图。
《太公开方教阅五行阵图》,李卫公称之为“太公画地之法”,阵法以《唐李问对》来说明:
唐太宗问曰:“太公书云,地方六百步,或六十步,表十二辰,其术何如?”李靖对曰:“画地方一千二百步,开方之形也。每部占地二十步之方,横以五步立一人,纵以四步立一人,凡二千五百人,分五方,空地四处,所谓阵间容阵也。武王伐纣,虎贲各掌三千人,每阵六千人,共三万之众,此太公画地之法也。”
《太公增五行为三才阵图》,太乙统宗曰:“太公增天、地、人而为三阵,方诸井田,计九百亩,画为井字,四百亩为公田,外四旁八百为私田。八阵之制,中井虚五之地,大将居之,四旁八区,四奇四正之将寓焉,是为三才之阵也。”
《蛇蟠阵》 , 太公曰:“围之义也。是其形宛转,利为主,色尚上玄下白而为《坎》。”
《鸟翔阵》,太公曰:“突击之义也。是其形迅亟,利为客,色尚上黄下赤而为《离》。”
《云阵》,云附于地上,太公曰:“左右相向是也。其形亦锐首而利为客,色尚上黄下黑而为《艮》。”
所谓“天圆阵”“地方阵”,古人以天为圆形而以地为方形。故“天圆阵”就是圆形军阵,“地方阵”就是方形军阵。
-
第九辑 太公军镜要术
《太公军镜要术》是宋代阴阳家书《九贤秘典》中的一篇。“九贤”是指“姜太公、 鬼谷子、 孙武子、 吴起、张子房、诸葛亮、袁天纲、崔浩、李靖”9位兵家;“秘典”是指“《太公军镜要术》《鬼谷先生占气》《孙武子行军气象杂占》《吴起军录》《张子房行军灾异录》《诸葛武侯行军风候》《袁天纲占风雨诀》《崔浩气色占》 《李靖行军术要》 9篇托名之作。 《太公军镜要术》居诸篇之首。其中又分为《五姓上将出旗》 《应旗》《五行应阵》3章。主要讲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赤、黑、青、黄、白五色,直、锐、方、曲、圆五形来布阵用兵和推演应变,属兵阴阳之说。
五姓上将出旗一
宫姓土,黄旗在前吉。
商姓金,白旗在前吉。
徵姓火,红旗在前吉。
角姓木,青旗在前吉。
羽姓水,黑旗在前吉。
应旗二
彼赤旗,黑旗应之。
彼黑旗,黄旗应之。
彼青旗,白旗应之。
彼黄旗,青旗应之。
彼白旗,赤旗应之。
五行应阵三
彼直阵,以方阵应之。
彼锐阵,以曲阵应之。
彼方阵,以锐阵应之。
彼曲阵,以圆阵应之。
彼圆阵,以直阵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