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3 10:45
鄌郚总编

德语丨我的语文老师苏涌源

  我的语文老师苏涌源
  文/德雨

  这个周末,终于没有再荒废掉。我去看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苏涌源老师,算是实现了一个多年来的心愿。
  想去看苏老师已经很多年了。中间有过几次同学聚会,苏老师也参加了,因此见面也有几次了,但专门去看望,这却是第一次。苏老师就在我们县城,并且仍然住在我当年就读受教的县一中院内。我每年至少一次会回到或经过县城,要去看苏老师,其实一点都不困难,之所以一直没有去,可以说出很多种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太懒。
  其实,这次也不算是自己主动去的。是我在深圳工作的老同学路过济南,想回老家看望苏老师,希望我能一起去,才有了这次多年心愿的实现。同时产生新的心愿:希望每年都去看一次苏老师。
  苏老师教我们语文实际只有一年,就是高三那年。但是苏老师给我的印象却是非常之深,这次一同看望苏老师的同学有十几位,好多同学也都有此感觉。同学们现在有的是资产千万的老板或局长、处长等公务人员,有的是外企高管或专家,等等,都有了一定成绩,来看望老师,重新聆听老师的教诲,感觉都回到了当年青涩的时代,又一次在心灵上接受了洗礼,得到满足和升华。
  苏老师经历坎坷,备受打击,但并不愤世嫉俗。苏老师很淡泊,但并不迂阔。苏老师的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纪四十年代去了台湾,把年仅三岁的苏老师母子留在大陆农村老家,经受了极多困苦艰难和挫折打击。尤其在苏老师求学时期,苏老师当年才华横溢,一次考入清华大学,一次考入北京大学,都因为政审不过关,无法入学。据说老父亲后来从台湾寄钱给他,苏老师又退回去了,此是后话。1978年,当时县一中的张校长是苏老师的老师,也是后来我们求学时的老校长,介绍他到一中教书,经过考试,成为民办教师,教物理。后来学校缺少语文老师,苏老师遂转教语文,终成为我们县乃至我们市的语文名师。直到1995年转为公办老师,户口也从农村转为城镇,才结束边干农活边教书的历史。由于成绩突出,后来提升为副校长,并一度担任县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委员。随着苏老师个人事业逐渐顺利,家庭却再次出现变故,儿子因车祸去世,中年丧子,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女儿的个人生活也不顺利。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让苏老师停下脚步,他用更多的成绩证明了他的坚强,令我们为之骄傲。
  苏老师爱好广泛,精通音律,善奏二胡等乐器,我们当年上学时,曾经听过他的演奏,从他住的单身宿舍里也经常传出二胡的演奏声。苏老师文笔优美,情趣高雅,曾发表多篇散文及文学评论等文章,退休以后还出版《爱的独白》、《诗苑寻芳》等两本书,这次去看他,他还亲自签名赠送两本。
  苏老师当年教书,是极为严厉的,批评起来毫不留情面。但是他表扬和鼓励也是很到位的,我还清楚记得,高三第一篇作文,他给我写的批语,十个字:"很有文采,字也写得不错。"对我的鼓励极大,使我原本并不十分自信的作文提高很快,高考时语文取得109的高分。
  这次见面,苏老师很激动,也很健谈。看不出生活的坎坷对他的任何影响。他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过去的已经不可能再回来,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永不再回来。未来尚不知道,无法预测。我们可以把握的就是现在。他讲这番话,是以朋友的的语气讲的,他说,师生的经历是我们缘分的起始,现在已经成为朋友,成为忘年交。他兴致很高,晚宴时当场引吭高歌一曲《最美不过夕阳红》,博得满堂喝彩。他说:"人的快乐取决于: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二,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苏老师一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第一批学生,1978级高中生,现在也已经五十多岁,仍然有好多经常去找他聊天,讨教。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曾经的师生关系,也是苏老师个人魅力和品格使然。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人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