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0 21:26
鄌郚总编

范永来丨与浩然二三事

  与浩然二三事
  范永来
  早在 1962 年,我参加县文化馆业余创作组的活动时就经常听到崔道文、萧云龙等人谈论有关浩然在昌乐时的一些趣闻轶事。崔道文先生是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他不时地讲述浩然故事借以诱导我们,其中有两件小事至今记忆犹新。其一,浩然下放昌乐时经常来图书室借书或与其论学,直至夜深不归,腹内咕咕作响。崔道文不吝少许定量, 煮点瓜干或熬点玉米粥,两人夜餐一顿,继而又谈。这在灾荒沉重的年代里,算得上是忍饥苦读了。其二,浩然住东村时,一天劳累之后,忍饥含辛,纸铺粪篓,在场院借月发奋写作。这无疑在精神上激励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欲望。从此之后,我潜心阅读了浩然的一些著作,继之又看了以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于是,这位天才的农民作家就成了我心目中的崇高偶像。
  1992 年冬,应徐竟成老师之邀,来到徐老家中。进门看见一位满头苍白,衣着简朴的长者坐在沙发上。经徐老介绍,方知是仰慕已久的作家浩然。我自知才疏学浅, 有几分拘谨。而浩然却不分尊卑,亲若兄长,握手相让,显示了作家的一份温情。
  在我的心目中,浩然是位身材魁伟、文采横溢、温文尔雅的大作家。而此一见, 似乎于常人无异,且有股纯朴谦和、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如果不是早有所闻,怎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呢?同席作陪的还有崔道文、马进和萧云龙先生。席间,萧云龙夫人端来了一盘小米面窝头,当时我担心此举是否与招待贵客相合。不料浩然却大加赞赏,抓起一个便吃了起来,一边品尝一边说“这昌乐的窝头我好久没吃了,真香啊!”我试探着问道:“梁老师,这比当年崔道文老师给你煮瓜干吃怎么样啊?”
  崔道文身体欠佳,只是淡然一笑。浩然亲昵地看了他一眼,风趣地笑道:“实话相告,萧云龙的窝头比北京宴会的香,崔老的瓜干比萧云龙的窝头更香。这都是昌乐人的一片乡情啊!”
  席终,徐老悄然暗示:莫失良机,向浩然求索一份墨宝以作纪念啊!我大着胆子向浩然提出了这个请求,不料浩然欣然应允。于是,我的墙壁上挂了“四通八达,前程似锦”的浩然亲笔条幅,使寒舍蓬荜生辉。
  1995 年浩然携夫人杨朴桥重来昌乐时,我通过时任昌乐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马进
  先生,诚心邀请二位来家作客。不料马主任来电说,今天有位领导早有约定,我只好作罢。但过了一会,马主任又来电告知,浩然决定辞约而来我家,这使我感慨不已。后来马主任告诉我,浩然认为领导相邀不过礼仪而已,而友人相聚则是情交之谊。按常规, 在这充满尊卑有别的世风中,趋炎附势者多,屈尊下士者少。而浩然不以贵贱视人, 这足以说明善待卒伍、贴近平民的浩然其人了。
  那日来的还有徐竟成、马进、萧云龙先生。家人见有贵客临门,受宠若惊,备有好酒佳肴相待。不料浩然却略带责备之意,朗朗一笑说:“我们算是老朋友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嘛,拿我当外人啊!”
  这话听起来似含“贬意”,但细一品味,则又包含了无限的亲情和直率。是啊, 我虽然不是文化人,更非文人同道,但作为一个企业干部,或者是一个普通工人,能结识当代著名作家和诸多师友,且被视为朋友,我真有点自惭形秽了。然而,浩然的坦诚和不以作家自居的风度又使我十分欣慰。于是,我笑答道:“梁老师,现在不是1960 年了,我们总不能再给您地瓜干吃吧!”
  2007 年 7 月
  (原载《宝石城文艺》,2007 年 3-4 期合刊)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