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9:06
鄌郚总编

字、词、句法中的传统对格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1 20:59
鄌郚总编
    字、词、句法中的传统对格
    《联律通则》(修订稿)第七条指出: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
    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连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的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1、字法中的传统对格。
    (1)叠语对。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手法。叠语用于对联,字面上生动、别致,内容上强调、突出,读之悦耳,思之震撼。叠语对,就是指在单联内由同一个词语或短语重叠起来重复使用,然后上下联形成两两对举的对联。
    例如:才哭英雄,又哭英雄,英雄有几,英雄有几?创造民国,再造民国,民国在兹,民国在兹! -----佚名《挽蔡锷联》
    上下联后两分句分别重叠“英雄有几”和“民国在兹”。上下联前两分句“哭英雄”和“造民国”分别是用了重复修辞手法,不属于重叠语。这里大家要注意,重叠和重复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叠”字的含义是“一层加上一层”,而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把同一词语在句中一用再用的修辞手法,就是重复。
    使用叠语修辞法,让重要的词语或短语及其所表述的事物和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使其达到突出表达或呼应,更有一唱三叹的效果,且增添了联语的节奏美。
    再例如:
    吐雾招灾,损人损己,灾非小矣,当戒,当戒;吸烟贻害,伤肺伤身,害莫大焉,勿抽,勿抽。 -----张秉臣《贺辽宁朝阳市戒烟协会成立联》
    此联“当戒”和“勿抽”均为叠语。并且上下联前三分句都分别使用了重复修辞手法,重复了“灾、损”和“害、伤”4字。上联两个“当戒”和下联两个“勿抽”,叠了两个字,称二叠,均在句子后面,称尾叠。
    还有一种叠语也称叠字、叠词、重言等,就是将联语中某些字或单音节词连续重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以为:“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并且“是紧相连接而意义也想等的,名叫叠字”。
    例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黄文中《题西湖“天下景”联》
    这些在联中接二连三地重复用在一起的字,其意义、分量都是相等的。这样的对联就叫“叠字”联(此联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注意:凡是上联出现了叠字的地方,下联也必须在相应的地方对应叠字。
    例如:
    菩萨心,亦难超出常规,笑嘻嘻不过装装样子; 红尘事,未必尽如人愿,悲戚戚何妨发发牢骚。 -----江郎才尽《题潜山古寺天王殿》
    (2)嵌字对。
    嵌字对就是在上下联中有意识的嵌入某些特定的字。这是楹联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格式。嵌字对种类繁多(尤其是诗钟里面),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在后面“对联的创作”中再重点讲述)。
    (3)衔字对。
    衔字对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而这个连续出现两次的字在联中又不构成重叠关系,而只是互相衔接的对联。
    例如:
    南鄂著风流,韵染潜山山织锦;温泉天浪漫,情融淦水水吟诗。-----姜天河《题咸宁温泉
    上联“韵染潜山山织锦”实际上是由“韵染潜山”和“山织锦”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而组成的,两个“山”字并未构成重叠关系。诵读时要在两个“山”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字当作叠词连读。下联中的“情融淦水水吟诗”同理。
    又如: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叶征《题杭州四照阁》
    此联集多种修辞手法于一体。两“面”、两“心”是叠字,两“水”、两“人”和两“抱”、两“传”是重字,而上联之“山”和下联之“地”却为衔字;“水抱山山抱水”、“人传地地传人”又是回文。反复重叠和衔字回文的修辞手法,使联语妙趣横生,尤见作者其手法高妙,匠心独运。
    衔字修辞手法,是把两个(类似顶针)分句紧密的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衔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衔字当作叠音词连读。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大家需细致分辨。
    2、音法中的传统对格。
    (1)借音对。
    借音对是借对的一种,因字异音同相对而视为借用。
    例如:
    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佚名上联中“红药”是个名词,“红”是个颜色词。下联的“子规”虽然也是个名词,词性相对,但“子”却不是颜色词。于是,借用其音“紫”与“红”相对,便可视为工整了。
    (2)谐音对。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或多件事、两种或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如: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又如:
    明朝陈洽小时候与其父亲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驶于江中,父见状出句、子遂对句: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一,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橹速”谐音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以“笛清”谐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音喻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同时暗中与父亲较劲(其父为武将,其自身为文官)。上联暗示“文不如武”;下联答以“武难比文”,起到了寓情于景的特殊艺术效果。
    (3)联绵对。
    联绵对是指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使用联绵词属对。联绵词又称连绵词,是由两个不能分开解释的音节所组成的单纯词(双音节语素)。联绵词有三种类型:即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既非双声又非叠韵联绵词。
    例如:
    刘邻初题扬州东园(贺园)云山阁联:宛转通幽处;(叠韵)玲珑得旷观。(叠声)联中“宛转”、“玲珑”就是联绵词属对。
    又如:将残菡萏枝犹翠;欲老梧桐叶未黄。-----江郎才尽《七律-中秋感怀句》此联中“菡萏”、“梧桐”皆为联绵词,前者为叠韵联绵词,后者既非叠声也非叠韵联绵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重点照顾了偏旁部首的对应(属于形对的范畴)。
    3、词法中的传统对格。
    (1)互成对。
    互成对,是指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形成两两相对的格式。可分为实词互成对、虚词互成对以及虚实互成对三种。
    A、实词互成对。例如:万里江湖梦;千山雨雪行。-----唐 清江《陕州途中赠严秘书》其中“江湖”、“雨雪”为实词。
    B、虚词互成对。例如:泉声山上下;松影路西东。-----宋 王之道《题许公寨驿》联中“上下”、“西东”为虚词。这里的虚词不是指语法上的虚词,二是指没有具体所指物象的词语。
    C、虚实互成对。例如: 胸中丘壑无今古; 笔底烟霞自卷舒。-----宋 宋伯仁《题李长啸赁居》 联中“丘壑、烟霞、卷舒”为实词,“今古”为虚词。实际上,互成对就是当句对(也叫联内自对)的一种,现在也很少用“互成对”这个名字了。
    (2)交股对。
    交股对也称“磋对”,因是联中部分词语交叉,局部参差成对,又名参差对、错综对等。
    例如:
    群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唐 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因考虑到平仄关系,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与对应位置的字词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作交络状成对(故也有叫交络对的)。这样,平仄协调,意义不损。看似不工,但全句整体却是十分工稳,因此允许成对。
    又如:
    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峡中峡隐龙。-----青城山《地名回文对》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斗鸡”与“龙隐”并不相对,后面的“鸡斗”与“隐龙”也不相对,而上联“斗鸡”与下联“隐龙”、上联“鸡斗”与下联“龙隐”却可以形成局部交叉相对。
    再如:
    登高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佚名《题吉林北山公园旷观亭联》
    联中“登高远望”本来应与“临风长啸”相对,在词性、结构等方面才才工,而这样属对却又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原则。为了保证平仄协调,将“临风长啸”位置互换,以“长啸临风”与“登高远望”形成交叉相对。这就是交股对。需要说明的是,因交股对扭曲了对称平衡美,不合联律的一般格式,非特殊情况或者巧联,一般最好不要使用“蹉对”。
    (3)转品对。
    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其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A、一种是称为趣读的转品,利用同形字组合成联,通过异读来区别其意义。
    例如: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风风我,夏雨雨人。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联中的第二个“衣”、“食”是由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读作“意”和“四”,意思是“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我穿,把正在吃着的食物让给我吃”。下联出自《说苑 贵德》。联中的第二个“风”、“雨”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读作“奉”和“玉”,意思是“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着人们”。这种对格为异读转品。
    例如: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B、还有一种转品形式是,临时转换词性而产生新的意义(有些类似双关)。这种对格称为异义转品。
    例如: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康有为《挽刘光第》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撰此联挽之,将自己的名字“有为”和逝者的名字“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的修辞手法,衍义成文,构思颇为奇特。上联第一个“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指光耀门第。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康有为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安有为哉?”是醒世反思。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的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沉。
    4、句法中的传统对格。
    (1)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自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之中自成对偶”的形式。
    例如:
    搔首问苍穹,看古往今来,污吏何多,清官却少;扶筇来宝岛,叹谪人迁客,天涯亡命,海角销魂。 -----白雉山《题海海瑞墓》
    上联中的“污吏何多”与“清官却少”就形成句中“自对”,同样,下联中“天涯亡命”与“海角销魂”也形成了句中“自对”。这种对格
    即为当句对。但这种当句对上下联中对应的词字并没形成对仗。如上联的“污吏何多”与下联的“天涯亡命”则完全没有形成对仗。
    王立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再例如: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清 彭玉麟《题西湖平湖秋月亭》
    这种自对,只在当句之内形成对仗,如上联的“红蓼花疏”与“白蘋秋老”形成自对;下联的“天心月到”与“水面风来”形成自对,显得很工稳。但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语“红蓼花疏”与“天心月到”却没有形成对仗。
    有的对联当句自对以后,上下联还可再形成彼此对仗。例如:植树造林,万里山河披锦绣;栽花种草,千家画阁缀云霞。-----尹淑芳《题城乡绿化》上联中“植树”与“造林”为句中自对,下联中“栽花”与“种草”亦为句中自对。然后,上联的“植树造林”又与下联的“栽花种草”再形成上下联整体对仗。
    当句对以后又形成上下联相对的,就显得特别工稳。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更好,而只在当句自对也可以视为成对了。
    自对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A、自对的各项字数不等。例如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佚名
    上联的“四面荷花”与“三面柳”为当句自对,下联的“一城山色”与“半城湖”也是当句自对,前后字数为四和三。这样的当句自对,叫做减字自对,其字数可以不等,但结构必须相应。“四面荷花”是偏正结构,“三面柳”也是偏正结构。下联同理。结构不同就不能形成减字自对。
    当句自对不限于两项。如前面讲到过的解缙联: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联之“头重”、“脚轻”与“根底浅”三项互成当句自对。下联“嘴尖”、“皮厚”与“腹中空”同样是互成当句自对,自对的部分也是三项。这种字数不相等的当句自对,是为了满足句式的需要,进行增减而成的。前一联属于“减字自对”,后一联则属于“增字自对”。
    B、一副对联在不同位置上,可以多次使用自对。
    例如: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佚名《题杭州西湖岳飞墓联》
    上联中“正”与“邪”、“冰”与“炭”;下联中“毁”与“誉”、“伪”与“真”分别为两次当句自对。
    C、联中自对的各项,有时还可以相隔而对。
    例如:
    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峤。-----佚名上下联中当句自对的成分中间都分别锲入了一个字“成”、“见”。所以就形成了相隔自对。
    D、还有一种是自重(chong)自对。例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这是明代荆州太守袁箨(tuo)庵罢官后,流寓金陵,落魄不得意时所写的门联。妙在庄重中有调侃,不言中有牢骚。上下联各有三字重复一次,可以加强语气。
    (2)鼎足对。
    鼎足对,指三句互为对仗的句子排在一起称为鼎足对。
    A、鼎足对多为当句自对。
    例如: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上联中“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下联中“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分别在当句形成自对,因是三个句子,鼎足而三,故而称为“鼎足对”。
    又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也有鼎足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鼎足对”后来逐渐演化为“三柱联”。
    如:陕西潼关葛洪岭下的三柱亭,有一副八字三柱联:上联是:黄鹤南飞,黄河北上;(居中)下联
    1:诸峰削立,诸夏中分;(居右)下联
    2:紫气东来,紫关西去。(居左)
    由“鼎足对”演化过来的“三柱联”,现在逐渐盛行起来,因为它很适合两门(三柱)的临街店铺及住房等建筑物使用。
    例如:
    招牌画匾,灯箱绮饰四时新;(下联1居右)展板布标,广告弘扬千业美;(上联居中间)写真喷绘,装潢点缀万家春。(下联2居左) -----姜天河《题“新世纪”广告装潢店》
    需要说明的是,鼎足对和三柱联,二者虽然在对偶语言出现的句数上相同,但鼎足对始终是修辞意义上的形式(跟联内自对类似),不具有对联的本质特征,三柱联则具有独立的文学品格和审美功能。笔者对比以上举例,亦有同感。三柱联似乎为“一夫二妻”,有明显的阴阳之分,而鼎足对更像是三兄弟或三姐妹,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或同日而语。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