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3-01 14:53
昌乐 刘文安

潍县耍景:北沙滩的转秋千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06:57
鄌郚总编
  潍县耍景:北沙滩的转秋千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李涛
  潍县转秋千是远近闻名的耍景,每年清明节在白浪河畔扎起高大的转秋千,年轻妇女们争相荡秋千,青壮年们争相攀爬“拔旗”、“打故事”,热闹欢腾的盛况,是省内各地所少见的。而今的转秋千盛况早已荡然无存,呈献给大家的是白浪河畔优美的风景,秋千或许早已淡出大家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娱乐项目。
  商会出资扎秋千
  奎文区档案馆副馆长段连国讲述到,每年扎转秋千的费用,由潍县商会出资。为了筹备每年的转秋千,事前即派人到农村购买既高且直的大白杨树,清明节前割倒,运往沙滩,做转秋千最关键的中心大圆柱。扎转秋千固定地址多在北沙滩通济门以南靠近围子墙的地方,如果南沙滩在清明节不演大戏(京剧),则在此扎转秋千,但这样的情况很少。
  翻阅刘秉信写就的《北沙滩的转秋千》一文,远近闻名的耍景登时呈现于眼前,潍县转秋千造型高而大,但其设置却很简单。主要是那根高十几米的大圆柱,底部柱心有铁轴,装入有轴承的底座上,运转时加油润滑。在离地1米多的柱身上绑着几个横柱,供推转时扶用。从地面高出约5米的秋千架子,固定了高柱的稳妥矗立,上面铺有较厚的木板,形成平台状。架旁四面有较粗的柱子钭撑着,架下的周围有木板挡着,架边的一面有钭坡木板走道,敲锣的和荡秋千的妇女都是从这里上下。再往上是老鸹窝,转秋千的座位(习惯的叫牛索头)都栓在这上面。如果老鸹窝的组成是伸出8条木柱,则一圈可挂座位8个,两圈可挂16个,再多依此类推。但清明节“拔旗”、“打故事”时,只留一圈,并且由壮汉坐着“压索头”,以利于“拔旗”的竞争者通过牛索头的边绳,再经老鸹窝的拉绳爬上柱顶。
  转秋千的柱顶插一面红旗,上有飘带和响铃,并附有奖钱,以资鼓励“拔旗”的优胜者。
  活动周期为期三天
  潍县转秋千的活动为期三天。第一天俗称一百五,黎明即有城乡的一些年轻妇女们,梳装打扮,身着新衣,三五成群,来到沙滩,走向转秋千,争先恐后地去占座位。待各人坐好,锣声一响,转秋千即徐徐转动。随着锣声的加快,其转速也越来越急。在阳光照耀下,妇女们的装束,五颜六色,光彩照人,犹如天女之云飞飘行。清乾隆年间,县令郑板桥诗篇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的描述了潍县转秋千的情景。
  在空中荡秋千的妇女们,有心旷神怡、飘然如仙之感,但底下推转的壮士们却累得气喘吁吁,满身流汗,好在开推时吃力很大,转动后有惯性动力之助,也就轻快的多了。有时这种自转力量使推夫跟着推杆跑也赶不上,只听到地板被紧张的脚步踏的噔噔作响。
  第二天俗称寒食,妇女们参加荡转秋千的有所增加。为了得到和多得几次坐座位,多数人带些寒食——面饼和熟鸡子,赠送给敲锣的。
  头两天到沙滩看转秋千的人还不算太多,但比平常热闹,卖吃食的卖小玩具的都很活跃,使人注目的是那些卖多色“欢喜图”的,表现了山会和节日的气氛;有些农村老大娘给孩子买了没处放,就系在胸边的纽扣上,领着满口吃着熟藕的小孩,乐呵呵地慢慢走着,另有一番风趣。
  清明节是转秋千活动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群众向往最热闹的时刻。早晨,看景的人就比前两天多。农村老百姓,尤其是远乡农民,吃过早饭就向城里赶。城区居民也是提前吃饭准备去沙滩。有的扶老携幼去看热闹。这天上午,妇女们照常争着荡秋千,但人比前两天还多,轮到的机会更少了。但向敲锣人送饼送蛋的人还是不少。
  快到中午时,白浪河两岸的整个北沙滩,都是人山人海。再加南沙滩的大戏午前唱完《火烧绵山》即暂停,让大家先去看转秋千。这样使转秋千现场的人更为拥挤。
  中午,人们的集中使活动进入高潮。“拔旗”即将开始,平台上的妇女全部退下,牛索头大部分收起,只放着一圈的8个座位,由青壮年人坐上,所谓“压索头”,以便于“拔旗”人从他的边绳向老鸹窝上爬。凡参加“拔旗”者,都预先向有关方面报名登记,以便统一部署。这天来“拔旗”的青壮年们,也是提前到场,对转秋千的结构情况作必要的观察和了解,以利于行动。时间即到,他们已装束的头紧脚紧,精神抖擞,跃跃欲试。
  青壮年“拔旗”“打故事”
  万众盼望的锣声敲响了,几十名有经验的“拔旗”者,就如猿猴一样轻飘敏捷的从转秋千架周围的撑柱或其他附件爬上平台,即抓住已在转动中牛索头的边绳,上到老鸹窝边沿,再从接连中心柱的拉绳上爬到中心柱,一直到柱顶。谁先到顶就拔到红旗,这就是“拔旗”的优胜者。“拔旗“后接着就要表演几手技艺,即所谓“打故事”。一般是身坐柱顶,双手合一的”童子拜观音“;腹部压柱顶,手足持平分开,叫“鸭鸭浮水”;双手紧握柱顶,全身横陈向上的叫“旱地拔葱”;还有“二郎担山”、“陈掸睡觉”、“凤凰展翅”、“夜叉探海”、“奎星点状元”等。“拔旗”人表演完了,其他人还要继续献技,有的项目不次于“拔旗”者。当柱顶正在表演的同时,老鸹窝上也有人献技,有的将手巾状的白布拴在老鸹窝边沿上,以口含之,全身悬空飘转,当时都认为这是惊人的绝技,观众也为之担心。还有双人配合表演的“金钩挂玉屏”,也十分惊险。
  经过将近一个半小时,“拔旗”和“打故事”结束了,人群慢慢散开,看景的人们陆续回家了。但年轻的妇女们仍在占位荡转秋千,她们的兴趣还是很浓的。
  清末,潍县诗人陈恒庆曾为转秋千赋诗;“秋千矗立转东风,倒影河流夕照红;群女如花天上坐,哗然笑语五云中。”
  而今,行走在白浪河畔,昔日转秋千的盛况早已荡然无存,残存的老城墙或多或少的印记着那个时代辉煌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沿河盛景,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众多游乐场所的出现,也让转秋千淡出了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中市民的视线,只能从残存的史料文字中寻觅点滴痕迹。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