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2-02 14:14
昌乐 刘文安

寻流溯源话柳泉(有令衡)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30 16:36
鄌郚总编
  当人们翻开清咸丰《青州府志》,光绪《益都县图志》时会发现,在南阳城东南角处,有一名泉,标识"柳泉".泉水沿东护城河潺潺北去,流入南阳水。泉水流经之处,每到夏日塘中荷花争艳,岸边绿柳成荫,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人文景观带,其胜景美不胜收。此护城河内的水源头就是柳泉。
  柳泉,当地百姓叫"黑虎泉",旧址在南山大酒店大门东三四十米处,历史上因泉边多柳而得名。泉水旺盛深不见底,传说,泉底与海眼相通,不知何因,当地百姓又叫他"黑虎泉".此泉始建年代久远,具体年代史书无记载。一九七二年,建零七零二八公路时,泉池被完整地埋入地下。据笔者回忆及寻访周边老人,当年黑虎泉由两个正方形的池子组成。大池在南,直径四、五米左右,深约十米。小池在北,紧倚大池,直径三米左右,深约六米。池壁上半部用大城砖砌筑,下半部为条石砌筑。泉眼在南大池内,地平面以下二米多处贴北壁留有一石洞口通往小池,洞口约一米见方,中间立有几根石柱窗棂,析防止杂草等物流入小池。小池的北壁靠东北角处,有一个石砌溢洪口、水涨时便从溢洪口流入护城河中。民国时期,池边仍有几株大柳树,池边立着一通大半人高的石碑,上镌"柳泉"两个大字。据老人回忆,此碑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被当地百姓砸成窑石,烧了石灰。
  历史上对黑虎泉的描述屡见不鲜,如清末宣统二年,青州一文人雅士曾对此泉留下纪实诗一篇,对柳泉的描述生动详实,现仅摘其部分诗文如下:"青州古胜景,旧有黑虎泉。古迹传来久,位距城东南。北通巨阳水,流波日涓涓。河岸皆荷柳,溪水通画船。上有文昌阁,文星东南悬。泉边碑碣立,名家篆柳泉。地灵则人杰,代代出名贤。文毅昭其后,文正超其前。伟人迹不绝,科甲第相联,余生虽已晚,盛事非耳传……"读此纪实诗文,仿佛百年前黑虎泉的胜景又重现在人们面前,感谢这位不知名的作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又如参加过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编纂的清末贡生有树莱,游柳泉后赋诗一首,"岂惟圣水滉澄清,更有名泉傍郡城。浪涌曾闻传黑虎,柳低雅合啭黄莺。阛阓左右千珠溅,烟树迷离一镜明。斯邑声称原自古,感怀今昔不胜情。"清同治年间举人,青州人孙文楷,亦有"题柳泉侍游小景"的诗文留世。
  有关黑虎泉的民间传说颇多,现举其一例。相传,解放前,南门里有一王姓农民在黑虎泉边种地,一日,忽听见泉中好似有人说话,近看却无人,再回去干农活,话又复现。此王姓农民便停下手中农活洗耳静听,隐隐听见池中有一男子在说话,言到:"我淹煞这些年了,也找不着个替过,好歹的熬出来了,明天中午,有一个四个耳朵的人要来替我,恣煞俺连……"该王姓农民好生纳闷。人都是两个耳朵,哪有四个耳朵的,顿奇之下决意探个究竟?第二天临近中午,果见一汗流浃背的中年汉子直奔黑虎泉而来,因烈日当头,这位中年汉子边走边把新买的一口两个耳朵的铁锅当苇笠扣在头上,看样子像是来泉边洗洗解凉。谁知此人啥话没说走到大池子前,便一头子扎了下去,怎奈水深壁陡无法施救。此人淹死后,该王姓农民才理解四耳人的含义。传说归传说,黑虎泉里常淹死人却是真。据当地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后,光南营街上有名有姓的就淹死了两三个。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当年的黑虎泉为当地百姓也作了很大的贡献。因其泉涌不涸,解放后一直至"文革"中期,乐园、南营、后坡等大队先后在此建起扬水站,泉边按上了抽水机,浇灌了大面积的土地,成为周边百姓的"造福泉".此泉历史上也曾多次干涸,解放后周边大队曾两次清淤,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次南大池清淤清到近十米深时,发现池子底中间有一直径大半米的筒子型木刹,上下无底,扣在泉眼上,其作用好像是泉水从木刹上口涌出流入池中,但池中泥沙等杂物却进不了木刹内,防止淤没泉眼。还发现池壁是分三段砌筑的,上半部分是用大城砖砌的,中间部分是用大条石砌的,最下部分全部用整齐的松树桩顶撑作壁。虽然中间筒刹及壁下木桩均有不同程度的腐烂,但木心部分仍坚硬如初。
  存世数百年的黑虎泉,随着城市的变迁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埋入地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毕竟,她曾是青州历史上的名泉之一,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当今,正当人们为这处名泉的湮失惋惜感叹之余,当地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黑虎泉公园。竣工后的黑虎泉街头公园,小桥流水,亭台映月,怪石曲径,奇花珍木,已成为一处理想的休闲胜地,今之黑虎泉,北倚东南角楼,西邻阜财门,三景融合,相映生辉,已成为我市的一大旅游亮点,更是青州一张身份显赫的名片。(有令衡)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