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30 16:17
鄌郚总编

西汉青州两剧考

  西汉青州两剧考

  (1)西汉青州剧县诸说
  西汉时期,青州之地有几个剧县?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下列几种:①西汉甾川国所属剧县,县治纪台,今寿光南纪台村,对于此论,皆有共识,无异议。②西汉北海郡所辖剧县,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有西汉青州两剧说:一为甾川国之剧,一为北海郡之剧。亦有西汉青州一剧说,即只有甾川国所辖剧县,北海郡并无剧县。或云,王莽废甾川国后,入北海,甾川国剧县便成了北海郡剧县,故谓之两剧也。关于北海郡剧县的治地,更是说法不一,但都锁定在巨洋水和西丹水流域,或云在巨洋水西畔剧原侯都;或云在巨洋水以东的昌乐县西北部。为何皆认定在巨洋水两畔?其原因,是源自《水经注》在记述巨洋水时,对于剧县位置有详细的描述。但有不同的解读。
  (2)西汉剧县产生的社会背景
  既然要探讨研究“剧”,就必须从剧的根源说起,剧是从何而来?其范围有多大?为何曰剧?
  “剧”起源的时间是春秋中期。《春秋》庄公四年(前690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庄公四年,齐灭纪后,遂将纪国之名“纪”字,改为“剧”。为何改为剧?因为纪国的领土范围在商末、西周初年是在巨洋水(弥河)以东。以巨洋水为界,巨洋水以西为齐国,巨洋水以东为纪国。纪国的南面是莱国,也在巨洋水以东。西周初年齐、纪、莱互为邻国,齐是周的封建国(姜太公封营丘之国),纪是周的褒封国(武王东征的降伏国),莱是坚决反周的敌国。西周中期,即齐癸公慈母时期,南淮夷与齐国的东南夷诸国联合共同伐齐,史称“广伐东国”(见陕西出土“史密簋”铭文)。齐国被迫迁都,由昌乐营陵迁至原伯益之都(营丘),因距纪国太近,遂向西北迁至青州北臧台为都。至哀公不辰时期,巨洋水以东的纪侯谗于周,周夷王烹齐侯哀公。胡公静继位,在东南夷联军和纪国的威逼下,只好再次西迁至淄水以西的簿姑废墟。至此,纪国把齐国淄水以东至巨洋水之间的地盘全部占领,并把昌乐之地的部分莱国地盘也占为己有。从此以后,齐国与纪国以淄水为界,淄水以西为齐国,淄水以东为纪国。纪国的地盘大大增加,成为青州地区最大的诸侯国这一。自西周中期齐胡公迁都薄姑至春秋中期庄公四年,在这一段时期内,纪国的领土西至淄水,东至昌邑西(鄑),东南至安丘西南(郚),南至临朐(郱),这一广大范围皆属纪国。淄水东岸的酅城,临朐的郱城,安丘的郚城,昌邑的鄑城,都是纪国的边防军事重镇。公元前693年,“齐襄公复九世之仇”(夷王烹哀公之仇),首先拔掉了纪国周围的所有边防军事重镇鄑、郚、郱。庄公四年,齐灭纪,纪侯“大去其国”后,齐国遂将纪国之名的“纪”字改称为“剧”。《水经注》云:“《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为何将“纪”字改为“剧”字?古代地名、城池名,多以山水来命名。因纪国后来的中心在巨洋水,都城也在巨洋水岸,国土跨巨洋水东西两畔。故以巨洋水而命名为“巨”。古代“巨”、“剧”通用,逐渐沿用了“剧”字。“剧”的范围有多大?既然是把纪国的范围改称“剧”,剧的范围也必和纪国版图一样大,即西到淄水,东到昌邑,南到临朐,西南到安丘,这就是“剧(巨)”的范围。西汉在“剧”这一范围内设置甾川国和北海郡,大致也是这一范围,其国都、县治也在巨洋水沿岸的纪台及其附近。
  西汉初年的封藩和削藩。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丞相李斯力排众议,在全国推行郡县两级制,把大权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防止了周朝分封制,诸侯国权力过大,给朝廷带来的祸端。而汉高祖刘邦却没有接受前车之鉴,在沿袭秦郡县制的同时,又沿袭了周朝的分封制,把自己的子孙封藩为王。刘邦死后,各诸侯国便蠢蠢欲动,伺机造反。汉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齐悼惠王刘肥子)乘汉文帝出师匈奴前线之机,举兵反叛。《汉书·王子侯表》载:“济北,二月乙卯,王兴居以悼惠王子东牟侯立,二年谋反,诛。”四年(前176年),汉文帝便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齐文王薨,无子,国除。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汉书》曰:“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齐分为七者,师古曰:“谓齐、城阳、济北、济南、甾川、胶西、胶东也。”其目的,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免权力过大带来后患。甾川国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最初的甾川国范围大,领县多,国治在剧,即古纪国都纪台,今寿光南四十余里纪台村。也是甾川国剧县的治地,这是甾川国所属的剧县,也是青州产生的第一个剧县。然而不久,景帝前元三年,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暴发。甾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及济北王刘志皆参与反叛。失败后,除济北王刘志因梁王刘武(景帝小弟,窦太后小儿)讲情,免于一死,成为唯一幸存者外,其余或自杀,或被诛。为吸取这一血的教训,景帝便用晁错之计大量削藩。于是,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遂置北海郡,领二十六县,藩国的权力大大削弱。青州地区的第二个剧县,就是在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北海郡时所建的一个剧县。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景帝中二年(前148)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武帝时,又行主父偃之“推恩策”,进一步削藩,诸侯国的权力再次削弱。而侯国却大大增加。
  (3)西汉两剧位置考
  关于北海郡剧县治地,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六载:“巨洋水……又北过剧县(指甾川国剧县纪台)西,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岭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又东北径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笔者注:《汉书》记为十八年;《高五王纪》为十六年,可知应是文帝十六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即今方台村东的方台),台西有方池(后来称塘湾,今已盖上房屋)。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又东北径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
  这段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①弥水(巨洋水)以东,今青州黄楼街道、谭坊镇,往北直到寿光这片广大区域是西汉甾川国剧县的领地。②谭坊镇的康浪河流域是西汉甾川国剧县的地盘,并且是在甾川剧县的西南方向。③弥水以东纪台是古纪国之都,春秋齐灭纪,纪“大去其国”后,纪国的地盘改称“剧”。换言之,西至淄水,东至昌邑西(鄑),东南至安丘西南(郚),南至临朐(郱),这一广大范围皆称“剧”。④汉文帝十六年别立甾川国,都城在剧(纪台)。王莽后并入北海郡。纪台即甾川国剧县治地也。⑤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称剧原侯,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其县城(剧原侯城,即剧县城)在弥水西畔方台南侧,即今方台村以南,祝家庄以北,苏埠屯商墓群以东。此乃北海郡之剧县也。⑥此地有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父子墓,土人称为双塚子,其址在今青州东夏镇戴楼村东南约一里处。《齐乘》载:
  辟闾浑墓,寿光西南三十里,俗呼“钓鱼台”。浑,晋幽州刺史。慕容德陷广固,杀之。浑子道秀诣德,请与父俱死,德曰:“孝子!”特原之。⑦《水经注》云:“(辟闾浑)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辟闾浑父子墓北300米有高大墓冢,即在今戴楼村东南200余米处。光绪《益都县图志》:“苏秦墓,在府城东北二十五里苏阜社。秦自燕奔齐,与齐大夫争权。齐大夫使人刺杀之,葬此。”即指此墓也。今当地人称苏秦墓。2013年青州所立墓碑石刻为汉墓群。经考证,此碑有误,与郦道元所记不符。⑧巨洋水西北畔有古益县,即太公封齐的伯益之都(边线王古城遗址),它离东阳城(齐城)五十里(合今三十五里),这里是三国魏司马宣王伐公孙渊之处,曾更名为“南丰城”。“王莽更之曰“涤荡也”。
  据此可知,在西汉孝武帝年间青州苏埠屯周边地区属剧原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封甾川懿王刘志子刘错为剧原侯,国此地,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考此位置,剧原侯国之都,即北海郡剧县城,其址在今青州市东夏镇苏埠屯东侧,今方台村(前方台村和后方台村今合并为一村,村东300米即故台,曰方台,村因于台名,方台村建于“方池”故址)南侧。方台即烽火台,是都城位置的历史见证。如纪台见证着纪都,臧台见证着西周癸公齐都,柳溪(今称七里河)的两座烽火台见证着柳泉侯国的都城。方台村之地的“方台”见证着剧原侯国和北海郡剧县之城的存在。此地即“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自临淄追至巨洋水的路线是:临淄城、淄水、淄河店、夹涧、高柳、徐集、孙板、口埠、方台、弥水大桥、纪台。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自临淄通往纪台、即墨的唯一战道。齐国大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自即墨城杀回临淄,就是沿此古战道收复失地,使齐国亡而复生。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是说自方台附近的弥水到淄水以西的临淄城是九十七里。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载:“古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大于古四分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临淄到钜昧水(今弥河)八九十里,……今亦止六十里耳。”由此可知,这就是弥水到临淄的距离,换言之,就是临淄到剧原侯城的距离。纪台在弥水以东,方台在弥水以西,两台隔水东西相望,相距八里。考剧原侯刘错所在剧县城之位置是:北至方台。南至今祝家庄、石家庄。西至马埠村、皂户村。东邻庄家庄。剧县城(剧原侯城)西南侧频临苏埠屯商墓群。剧县城在商代曰“方城”(详见拙作《青州苏埠屯商都考》)。方台之名源自商都“方城”。
  《读史方舆纪要》载:“剧县城,亦汉北海郡属县也,武帝封菑川懿王子错为侯邑。盖非菑川所治之剧县也。后汉省,而移北海郡治菑川之剧县。”据此可证,北海郡的剧县是在巨洋水以西,因为刘错的剧原侯国《水经注》记得很明白,是在苏埠屯东侧,方台的南侧 。巨洋水以东是甾川剧县地。
  《读史方舆纪要》又载:“剧魁城,在(昌乐)县西北。汉县,属北海郡,武帝封淄川懿王子黑为侯邑。又有剧县城,亦汉北海郡属县也,武帝封淄川懿王子错为侯邑。盖非淄川所治之剧县也。后汉时,剧魁与剧县俱省,而移北海郡治淄川之剧县。”在此,已经明确指出,刘错所封是北海郡剧县城,而刘黑所封并非北海剧县城。考剧魁城遗址当在今昌乐县西北尧沟村一带。《汉书》载:“剧魁,侯国。莽曰上符”即指此。可知,北海剧县治是在巨洋水西畔的刘错剧原侯国,即青州东夏镇方台南侧。此乃《水经注》所云:在故台和方池以南。
  《水经注》载:“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丹山,今称纪山,山南有凡城,即周之东阳城)北流迳剧县故城东。”可知,剧县故城是在北流的西丹水以西。《水经注》上述所云,剧县故城是在巨洋水以东,又云在西丹水以西,两水之间这一区域,就是青州的谭坊镇和寿光的纪台镇,还有昌乐的西北部。此处所云剧县故城分明是甾川国剧县的纪台城无疑。换言之,弥水以东只有一个剧县城,并非有两个剧县城。这就是说,在今昌乐境内的西北部不会有剧县城。
  《水经注》又载:“尧水出剧县南角崩山,一名义山,又名角林山。”据此可知,义山在临朐东,是尧水的发源地,而义山是在“剧县南”,可知剧县的南界是义山以北的青州谭坊镇,尧水以东属昌乐县,尧水以西即青州的谭坊镇。此处所云之剧县,是指甾川国之剧县。
  《汉书·地理志》载:“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齐乘》二,载:“尧水,一名蕤”;“义山,亦名尧山。”《寰宇记》引伏琛《齐记》曰:“尧山南有二水,名东、西丹水”。《读史方舆》载:“西丹水出临朐县丹山,流经(昌乐)县西九里,又西北合流于昌乐故城西,又西北入寿光县界。”“昌乐故城,《志》云:在县西北十里。”据此可知,蕤水即尧水,尧水是益都县和昌乐县的分界线。
  《通志》曰:“纪,本在东海赣榆,后迁剧,亦称纪城,内有台,高九尺,俗曰纪台。城旁有剧南城,汉剧县也。” 城旁有剧南城是何意?这里分明是说,纪台有南北两城之分,北城为甾川国治,城内有台。南城为甾川国剧县治,因两城相邻,故曰“城旁”。
  赵一清曰:“甾川国之剧……亦曰剧南城。北海之剧在昌乐县西北。”然,“北海之剧在昌乐县西北”,仅说出了方位,并不知城名,也不知在何地。但是,它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记在巨洋水以西相悖,也与《水经注》所云相悖。北海郡剧县城北齐废,北魏年尚存,是郦道元亲眼目睹所记,可知,赵一清所云并非事实,误也。
  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载:“汉有两剧县,一属北海,在今昌乐,而西去纪城四五里。一即纪城,甾川国治之,名同地近,后人称隶北海者为剧南城以示别。”并在《寿光县》条下注:“甾川国剧县故城在(寿光县)南二十五里……此即纪国城,今故址内犹有故台。”在《昌乐县》条下注:“北海郡剧县故城在(昌乐县)西十里,又名剧南城。”这里分明是说甾川剧县治寿光县纪台城,北海郡剧县治昌乐县的剧南城。此论对否?《通志》曰:“纪台城旁有剧南城,汉剧县也。” 《续山东考古录》载,汉有两剧县,一剧在寿光纪台,一剧在昌乐西北,虽然相距不远,毕竟是在两县内,并且两剧之间还相隔两条河流:猪龙河和尧河,这能叫“城旁”吗?可见,《续山东考古录》所记不符事实。与《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通志》等皆相悖。王献唐《山东古国考》一书亦沿用《续山东考古录》之说:“剧县故城,指汉代北海郡的剧县,在今昌乐城西十里。”非也。
  《括地志》:“昌乐县西五十五里有故剧县。”按此里程计算,此言当指巨洋水以西北海郡之剧县,即《读史方舆纪要》所云之北海郡之剧县,换言之,即甾川懿王刘志子刘错所封之剧县,后称剧原侯国。因为甾川国剧县纪台城是在昌乐西北,只有23里。故不会是纪台。
  《山东古地名辞典》载:“《汉志》云:汉有两剧,一属北海郡,一属甾川国。《清·一统志》载:“在寿光东南者为北海郡属县。又,昌乐县西55里有剧县,为甾川国所治之剧。”《清·一统志》所云,与《水经注》完全相反,实不可信。
  关于北海剧县治尧沟说。尧沟村,即尧水之沟沿岸的村庄,解放前,该村地跨尧水东西两岸,是一个两县村,尧水之东曰尧东,属昌乐县;尧水以西曰尧西,属益都县。北齐以前,此地属剧县。该村在昌乐县的最西北角。据《水经注》、《读史方舆》所载,西丹水以西是甾川剧县地。可知,北海剧县不会治尧沟,因尧沟是在西丹水以西,属甾川剧县地盘,距甾川剧县治地纪台村仅有八里。况且北海剧县治尧沟,不见于《汉书》、《水经注》所载。
  通过上述考察、探究、梳理,可知西汉青州的确有两剧,既然《前汉书》所记“甾川有剧,北海也有剧”可知必是事实。但,北海郡剧县景帝中二年(前148年)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甾川懿王刘志子刘错为侯,北海剧县变为侯国,时间仅有21年,北海剧县便不复存在,所以,正史未予记载,便成了难解之谜。至此可知,西汉时期甾川国剧县治巨洋水以东的纪台;北海郡剧县治巨洋水以西的方台,这就是西汉时期青州的两剧。为何两剧皆在巨洋水东西两岸?这一事实便印证了“剧”与 “巨”的关系。本来纪国被灭后,因纪国疆域主要在巨洋水流域,故将其改为“巨”字,又因古代“巨”与“剧”通用,遂沿用了“剧”字,所以“剧(巨)县城”必在巨洋水两岸。难怪后来史学家们在探究剧县城时,都锁定在了巨洋水两畔这一区域,这就是人们的共识,为什么有许多人也云在昌乐县的西部、西北部,原因就是这里靠近巨洋水。尽管没有正史文献来佐证支持,但人们的思路还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原因就是离不开巨洋水。
  如上所述,尽管各家众说纷纭,但,唯有《汉书》能解开这一谜团,能一锤定音。既然《前汉书》所云汉有两剧,定不会有错,即甾川国一剧;北海郡一剧。关于北海郡之剧县,《汉志》载:“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前48年),属青州。户127000,口593159,县二十六: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剧魁,侯国,莽曰上符。……剧,侯国(剧原侯刘错)”。可知,景帝所置北海郡的26县中,既有剧县,也有剧魁。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剧魁非剧县。因为北海郡中不可能同时设置两个剧县,这就是铁证。此外,《水经注》对北海郡剧县记载非常详细,郦道元是北魏时期人,又居住在青州东阳城,北魏时期剧县仍然存在。郦道元是最知情的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考证、研究的是西汉两剧。东汉后剧县仍存,治地在何处,并非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不予涉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