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20 09:27
鄌郚史志总编

张远丨红楼梦里的父爱

    红楼梦里的父爱
    著名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心、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最好的----既有趣味又最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读通了《红楼梦》。我虽然没有读通这部著作,但也对里边的有关人情、世情、爱情、亲情等大体事例有所了解,书中有关父爱的描述,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不妨抄来与诸君共赏。
    甄士隐,一个对女儿溺爱的人。红楼梦开篇就说到姑苏城里的仁清巷住着一位乡宦,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这甄士隐对女儿可是放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溺爱非常,经常抱在怀里玩耍,也经常带至街前看热闹。如果不是心疼女儿的哭闹,甄士隐也不会让一个家人霍启半夜里抱着英莲出来看社火灯花。可怜的是甄小姐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就在那个看灯火的夜晚被人拐走,流落他乡,最后漂泊辗转来到薛家。其实有命无运之说,那也是个杜撰,但现在的小孩子不可娇惯得太任性,可千万在公共场所看好了,不要走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英莲能够享受父爱,也许会是一代才女,后来她跟林黛玉学诗的情节来看,香菱是一个非常聪慧好学的姑娘。
    林如海,一个对女儿珍爱的人。探花出身的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也是书香世家,像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绝对不是溺爱二字。黛玉虽小,却是知书达理,聪慧异常。几岁的孩子,在母亲染疾和病终后,书中说林黛玉是“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这样的传统美德可惜在当下的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林黛玉虽是女孩,但她父亲也像男孩一样看待,聘请名师函授。后来林黛玉进贾府到了姥姥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表现出极好娴静素养,这与父亲林如海平时教养和熏陶有很大关系。
    秦业,急于求成的父亲。秦业是小官,却有一个好亲家,就是女儿秦可卿嫁到了贾家。五十多岁得子的他,对儿子秦钟那是望子成龙,寄予厚望。为了儿子能上好一点的学校,就像现在社会的人一样,东拼西凑了二十四两银子来到贾家私塾打点校长贾代儒,以求“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挤破头进名校,可见自古有之,可谁知这名校之内,多是纨绔子弟,高干子弟,一个硬挤进来的穷小子,不是受欺负就是很快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尽管秦钟有贾宝玉的垂爱,但不几天也是出了大闹学堂的事件。贾蓉这小舅子还是个早恋者,年纪不大却有泡妞之奇能,去了一趟水月庵,就把里边的小尼姑啪啪啦,小尼姑找到秦钟家来,把老爷子秦业气得一命呜呼。所以秦钟的早恋的教训还是应该引起现在所有的秦业们的正视。
    贾敬,不闻不问失职的父亲。有子不教,罪莫大焉!既然生了她,你就要负责抚养她。而这位一心想做神仙的贾敬,官不做,家不理,只知道在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家里的事物一概不问,就连家里有孙媳妇出殡这样的大事,也难撼动他的成仙之心,怕来家沾染红尘。所以幼小的惜春很早就被接到西府生活,没有父爱和母爱,没有亲情和关照的惜春从小就养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以致后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孤佛旁。”
    贾赦,昏聩狠毒的父亲典型。有道是虎毒不食子,可贾赦对子女不但没有一点上辈人的舐犊之心,亲情之感,而且还为一点积怨小事,把儿子贾琏打个半死,把亲生女儿迎春嫁给混账的孙绍祖,以折去借的五千两银子。这样的父亲,不孝也罢!
    薛宝琴的老爸,一个不知名的开明父亲。在《红楼梦》里并没有写到他的名字,但这位早逝的父亲对女儿薛宝琴却钟爱有加,每年的经商外出,都要带上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省逛半年,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薛宝琴也就跟着四山五岳都走遍了,所以这薛小姐不仅见识广,还博学多才,文采出众,这无疑也都是来自父亲的传授。而且,她的性格极其完美。黛玉虽然聪慧却过于敏感;湘云虽然娇憨却口无遮拦;宝钗虽然大方得体却过于墨守成规。这位宝琴姑娘,有黛玉的聪慧,有湘云的娇憨,又有宝钗的落落大方。难怪,她一出场,就在风头上碾压了大观园群芳众钗。
    父爱如山,每一个父亲都有一份对子女的厚爱。但提到《红楼梦》里最著名的父亲---贾宝玉他爹---贾政时,很多人的印象是就是“封建卫道士”——那个时代的贾政不给专制封建王朝卫道,难道要给社会主义卫道不成?就像让梁山上的好汉能喊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口号一样,这实在是过高不切实际的期盼。但纵观整个红楼梦,我倒是觉得贾政是一位好父亲。虽然那次“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让很多读者心里耿耿于怀,怒斥他心狠手辣,但您看到了吗?这顿挨打,不是因为别的,是“不肖种种”!我想放到现在,你的孩子有贾宝玉这样的劣行,你绝不可能听之任之:难道家里来客,你的孩子没有礼貌地呆在一边玩手机,不打招呼,你就高兴?难道你的孩子在高考之前,还读《金瓶梅》一类的杂书,你就高兴?难道你的孩子像李天一一样结交社会混混,做出不伦之事,你就高兴?等自己的子女与妖精恋爱的时候,你是否自己觉得比法海更可厌?贾政是官场上混的人,单就贾宝玉“表赠私物,流荡优伶”这一项---这优伶可是忠顺王府的人----宝玉就该挨板子。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在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娘的呵护下,受不得半点委屈,这挨打之事,恐怕父母下不去手,更有许多像贾母之类的人在孩子面前护法。恨铁不成钢,打,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教育。
    作为父亲,他是爱自己每一个子女的。当王夫人喊出死去的儿子贾珠的名字时,贾政“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个坐了,泪如雨下。”这泪如雨下几个字,何尝又没有饱含深厚的父爱呢?看到被打的宝玉,也“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谁能不说,“打在儿身,也痛在爹身”啊!
    贾政对宝玉的爱,对宝玉的教育,是非常在意的。贾政本身就是“自幼酷喜读书”,“欲以科甲出身”---在这样的宦官之家,他还是比较上进的。在妹夫林如海的眼里,“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梁轻薄仕宦之流”这个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贾政的藏书比较多,又喜欢结交读书之人,还亲自过问私塾教学。每每上朝回家,他都关心宝玉的读书写字,所以不愿意读书的宝玉每当听说老爹要检查他的作业时,他就吓得不行。一听见父亲叫自己,宝玉就跟打了焦雷似的。单就这一点,就让许多现在的家长特别是作为父亲的人汗颜,大多数男同胞总是以各种理由把检查孩子的作业和辅导孩子的义务推得一干二净,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的就更寥寥无几啦!有人对贾政让宝玉读四书,练书法有看法,认为那些都是为了科举啊!他常常教育宝玉“那怕是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应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也太功利了吧?为了科举怎么了?为了科举就不是好父亲吗?你见过几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并考出好成绩?难道家长会放任孩子在学校专注那些与高考无关的书籍吗?放纵孩子沉迷网游吗?贾政,只是履行一个父亲在当时时代里正常的责任。
    如果把宝玉挨打这一章略过,回头再看看贾政与宝玉父子,里边也有许多亲情,书中有是三个细节,可窥见一斑。一是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父子进大观园,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了山口”。这扶着宝玉的父亲,难道说这是“不大喜悦”儿子的贾政的形象吗?二是贾政和贾母猜灯谜的时候,贾政出谜让贾母猜,便将谜底悄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告诉了贾母。你看父子还是挺有心有灵犀的。三是那次“老学士闲徵姽婳词”的时候,祖孙三代,对贾兰,“也还难为他”,这是溢于言表的喜欢,对贾环,“不甚大错”,也是内心满意的表现;对宝玉更是一派慈父的温情啊:“提笔向纸上要写,又向宝玉笑道:‘如此,你念我写。若不好,我捶你那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了?’”这个“笑”,难道不是一个开玩笑有情趣的父亲吗?
    作为家长,作为父亲,我觉得贾政有一点就做得很好,营造了相对文化品味较高的家风。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精深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贾母溺爱,遂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说知子莫如父,既然宝玉等喜欢诗词歌赋,他就经常带着他们参加一些诗会活动,对于自己女儿和侄女外甥女的文化活动---组织诗社---从不干涉,也没有阻拦,不像他的亲家---李纨的父亲----身为国子监祭酒的李守中,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贾政是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不但喜欢林黛玉的才华,将林黛玉的大观园题诗一字不改就用上,还对同样才华出众的薛宝钗大加赞赏。贾府教女,除了学习针黹女工,当家理事,更能像男儿一样,读书识字,学画作诗!在贾政的开明教育和熏陶家下,贾家的女儿们都出类拔萃,非一般“庸脂俗粉”可比。元春自不必说,才貌双全。探春则出落得“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才自精明志自高”,发起诗社,改革大观园,连精明能干的王熙凤都自叹不如。就连庶出且形容猥琐贾环,贾政也多有关爱,从未放松过对他的教导。
    著名诗人汪曾祺曾说过“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们难以奢求那个时代贾政能做到这一点,但有了父爱的子女应该是幸福的,没有父爱的孩子却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像惜春那样孤僻,就是想夏金桂那样跋扈。《红楼梦》里的种种父爱应该给我们一启迪。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