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33天前
昌乐 刘文安

1960《昌乐县志》节选(文化古迹)

  1960《昌乐县志》节选(文化古迹)
  李玉成整理点校
  节选(文化古迹)
  齐国古城墙遗址
  文化古迹
  孤山:孤山位于城东十余里,又曰首阳山,古时殷代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因禅让,不肯继承父位,饿死于首阳山,因此,后人称作为孤山。
  有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以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菜,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禾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投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见25史卷61,伯夷列传第一,第179页,开明书店刊印)注:殷汤时封墨胎初,为孤竹君,即孤竹国。伯夷叔齐为孤竹君二子。
  营丘:即古时营陵,离城东南五十华里,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国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营陵春秋时称为缘陵。公元前1034年成王姬□封外祖父姜太公(姜尚,又名吕尚)于齐都,灭浦姑和奄两国之后,成王封太公为国师,建都于营丘古城,齐国都于营丘,历经六世(一世姜尚、二世丁公吕口,三世乙公吕得,四世癸公吕慈母,五世衷公吕不辰,六世胡公吕静),至六世时,历王19年齐衷公母弟山率营丘人□杀胡公,自立为献公,遂迁都于临淄。
  目前,营丘古城古迹犹存,周围还有旧城遗迹,城北还有我县最早的一条水利工程--窦公渠。古城村南还有逢萌墓道碑一块。
  相传营丘城东有钓鱼台,为姜太公垂钓之处古城村有太公堂,创建失考,后人为纪念姜太公修建太公堂,农历3月18日前后为庙会3天,群众多集会如此。传说庙后有一八角井,里面有金猪两头,古城城东有马趟路,相传为齐国练兵跑马大道,城南有黄龙岗,传说周初黄龙死后在此停放过,营丘有四大景,东有神仙坑(自然石景),北有翰林院,南有解元坟,西有黄龙岗;村北有镇武阁,阁下有白果树,晚间风吹叶动,嘶嘶发声,闻之似夜雨,有营丘夜雨之称。
  柳泉城:位于城南五里丹河以东,汉时设柳泉县,今南北柳泉村当中古城遗址,尚有可查,汉书地理志记载,景帝中置北海郡剧东属焉,光武初耿弇破张步废剧县城。
  柳泉台:位于南柳泉东南,俗名为台顶,四周平坦,中高起如埠,旧有文昌阁,今废。都昌城:位于城东北二十五华里处。春秋齐景公,封晏子于此,据太平寰宇记载,都昌即为汉时都昌县城,据传说,都昌又为殷代所封之小侯国。
  鄌郚城:位于城南七十里处。春秋庄公元年,齐迁都鄌郚(今城西又有古时之纪城),郚相传即为古郚城,相传殷代又封鄌郚为小侯国。
  剧县故城:位于城北六里处。汉治县属北海郡,又名剧南城。
  剧魁县故城:位于城西北,汉治属北海郡。元朔元年封淄川懿,王子黑为剧魁侯。
  昌乐故城:位于县城西北十里,尧沟一带。宋朝初期,将寿光县长乐乡(即昌乐故城)划于营丘,从此,寿光、昌乐以此为界,至明朝初年移于今昌乐城。昌乐故城宋时又曰安仁县城。
  乐泉亭:位于城东南二十里处,方山龙神庙前。
  淳于髡之墓:(俗称父子山),现在有七个淳于村。淳于髡招赘于齐,死后葬于此,相传现在七个淳于之人口,都为淳于之后代。
  淳于:淳于郦道元云:是夏候氏之斟灌国周武王封淳于公以后,遂改名淳于。据25史记载,淳于髡为河内人,后招赘于齐,遂改为淳于汉时设淳于县,属北海郡,又春秋齐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鲁度其国危,故不复后为杞人所有,然则淳于,即为杞地,而杞地即为昌乐故国。
  石将军:位于城南四十里处。石将军村东头:有石将军庙,石刻像,石像丈剑而坐,壮貌雄伟传说唐王征东时,先锋大将徐凯(河南人)安营于四木山(石将军村前),得卸甲风而死,因此立石像纪念,改四木山为思母山。
  方山龙神庙:位于方山顶以西平凹之处,有龙神庙一座,周围有若干松柏树,庙后有小丘:庙前有泉,庙虽不大,而建筑奇特,都是术质斗拱建筑,龙神是用简单的机械原理而制成,当游览者手拍其神膝时,像则起立。龙神庙下有一泉,四周石砌,上盖四扇大石,庙建于泉上,庙下泉水潺潺,四周柏树青青,景色壮观秀丽,为我县文化古迹之一。古人曾吟诗赞赏:方山朝烟:形容方山泉水是名胜景色之,曾有旧诗一首曰:
  岭半明霞覆碧波,疏烟薄雾晓来多;
  绡笼一曲习家水,画写三分黛子螺;
  背树晴岚迷断壑,沿溪空翠染青装
  轻盈解作苔边露,留得新痕印踏莎。
  解放后这古老的方山,又增加了不少的新景色。方山从山脚下到山顶,环山周围,绿树从从方山果园逐年扩大,春天花香,秋天果红,解放后对方山庙的古迹进行了修缮工作。方山庙创建年代失考,(今有元朝大德十一年重修碑)。古老的方山又复活了青春。
  新诗两首:
  颂方山
  花果满山绿阴浓,
  方山翠影入湖中,
  古庙新景游人赞,
  改装新貌智无穷。
  颂方山果园
  方山初春尽芬芳,姑娘春装中耕忙
  晚夏初秋时令到,万担苹果下山岗。
  卸甲山:位于城东南十五华里处,在郭齐以东,相传韩信击楚军,杀楚将龙且于潍水尽,定齐地时,韩信统兵东下,曾在此山卸甲乘凉,向东南观望作战地形,因此名为卸甲山,今又称为谢家山。
  红石崖:位于古城营丘以东,白浪河东岸突兀陡立,弓弯十余里,相传为齐之牧牛山。
  安军埠:位于县城偏西南五里,相传韩信追楚军在此安营下寨,故名为安军埠。
  韩信村:位于城西南十七华里处,相传韩信带兵追楚军时,曾住在此村,故名为韩信村。
  桃花山:位于城南25里处,北岩村西南。传说水浒传中,小霸王周通占据此山,抢夺民女据传周通是桃花山以西周家庄人,现在周家庄之周姓,据传说是周通之后裔。
  周通强娶桃花山村刘府刘员外之女为妻(详见水浒传:“霸王醉卧金销帐,智深大闹桃花村回),桃花山据传说就是现在的刘府庄子。
  传说鲁智深在水泊梁山迁散后,在北岩广福院北大寺为住持僧,现广福院已废,现有宋熙宗大金大定十九年修石碑一块,载有住持僧人智深。在年代而论,还相差几年,但水浒传是施耐庵将零散的民间传说而集中起来的一部巨著,因此石碑与此略有所涉。
  观音堂:位于城南七十里处,在鄌郚公社李家河村,此庙建筑简单,但神像系木质雕刻,它的艺术价值就在于艺术雕刻上,木刻之神像形态脸面线条、服文各有不同,特别是神座之下的扣神座之小像个个形象不同,姿态不一,足见我县劳动人民精雕细刻无穷智慧的艺术创作。
  太清观:位于县城最东南,离城110里处在平原公社大李平庵,有元朝重修碑,创建年代失考,村西南有元代尼姑墓碑一块,庙内墙壁以上山水画和人物画颇佳。
  唐点将台:位于城南100里处,在高崖人民公社善庄村东,传说为唐朝罗成之点将台,今只存平台。
  青风岭:位于城南90里处,在高崖人民公社青风岭村,传说宋代农民起义领袖小李广花荣曾在此起义,南有饮马河,东有饮马道,村中有一节孝坊,年代虽不久(清代),但系雕石悬建,为我县文物保护之一。
  汗吾城:汗吾城遗址,平原人民公社李家庄以西,传说,汗时吾城修建于此,当时汶河只有一木桥之隔,没有现在这样宽,冯家庄、李家庄都为吾城之北关,汶河南岸(安丘)有南吾、东吾、西吾各村。
  古文化遗址:乔官公社淳于村西约半里,此处发现古代陶器,河水冲刷而出,但未考察整理。
  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在县城之内,现在的人民医院以西,陵园四周有花墙,大门面北,南有一小门,园内种有各种花卉,有专人负责管理,园内正中有纪念碑一块,立于大门之内的正中央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陵园中有84名烈士之,其中有1946年我八支队打荣山子战役光荣牺牲的烈士,有1946年解放朱刘店牺牲的烈士,有1948年4月解放潍县、昌乐牺牲的烈士,还有解放后病故的战士,中共昌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维彬同志于1958年逝世后,也安葬在烈士陵园之内。
  每年清明节,机关干部、工人、社员、学生都来扫墓追悼,节日和假日及平时也有人来凭吊:烈士们的光辉事迹将永远鼓舞着我县人民前进。
  古墓:
  丹朱冢:位于城关公社北郝村附近,丹水以西,墓大而高,四周皆平地,唯此而突起,按竹书记年云:帝尧陶唐氏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见旧志),尧知子丹朱之不尚,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因天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见25史,史记卷一,皇帝篇,第五页第四列)。
  当时是公天下时代,并不家传,尧死后三年舜辟河南于丹朱,”河南“可能指渤海而言。城西之丹河,传说因此而得名,丹朱死后葬于丹河以西,因此名为丹朱冢。
  淳于墓(又名为父子山):位于城南40里处:是一座小山,淳于毙是周代齐国人,淳于是侯氏之斟灌国,周武王伐纣时,封口为淳于公,后来淳于招赘于齐(我县当时属于齐国),故改为于,汉时设淳于县。清朝乾隆年间,淳于村内农民出地瓜窖时,曾挖出一墓道,传说,由此可以通入淳于髡之墓,但今无从查找此墓道。
  九女藏夫家:离城85里,在高崖公社南良村以南的禹罗山前,有十个家子在山坡上,十家形成连带性的菱形,若站在泊庄和辛庄以东观看,因地形的关系,只能看到九冢,因此有”九女藏夫“之传说,传为唐罗成和其九个媳妇都战死于此。
  太公墓:在平原人民公社台东官庄以西,传为姜太公之墓,俗称为孟良台,石碑记载为木良台,碑前上面有庙,建设奇特,是我县文化古迹之一,解放前为国民党破坏,上面有块石碑记载着农民抗租和遭霜杀麦后的丰收情况。
  汉墓:在平原公社南李家庄子东北岭,墓上没封土,墓门上有汉画见附图(略)。
  王裒院:在阿陀人民公社王裒院村以西,离城60里。王裒晋朝营陵人,修孙,字伟元。博学多能。父仪为司马昭所杀。终身不西向坐,示不臣晋。隐居教授。微辟皆不就。读书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度蓼莪篇家贫躬耕。及洛阳倾覆。亲族悉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遂为贼所害(中国人民大辞典136页),后人传为24孝者之---王裒坟周围过去有花墙石碑,墓前殿等,解放前为国民党破坏其花墙。墓前殿仍存,并有华严寺石柱一条,宋光宗嘉泰元年建。
  逄萌墓道碑:在马宋公社古城村西南有逢萌石碑一块。
  逄萌:后汉北海人,字子庆,家贫为亭长:即而去之长安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即挂冠东都城门,携家属存海客辽东,及光武即位,及之琅琊劳山,养老修道,人皆化其德,累征不起以寿终。(见中国人民大辞典1042页)。
  脱脱木耳墓:在城关公社赵家埠头以西,离城12华里,脱脱木耳是元朝统治阶级的武校尉后封于我县,在此统治人民。
  出土文物:
  石斧,马宋公社出土(附照片)今文物送中央博物馆。
  铜蚕:(马宋公社出土)已送山东省博物馆周刀币:五图公社东上疃出土,现存县博物馆。
  汉铜鼎、铜尊、铜镜。
  唐铜镜,宋铜镜、铜尊、瓷把碗、瓷瓶。
  明:铜炉、牙笔简。
  (以上文物送山东省博物馆)
  普查文物:
  文物普查时还有唐寅画屏几幅(临)。
  清代葡萄架(国画)枝、叶、须、果,浓笔淡抹,线条鲜明。(以上存县博物馆)
  百寿图屏,存北岩人民公社李家河庄。
  其他古文物古书、画若干件,现存县博物馆。
  附:
  昌乐大汶口文化遗址
  包括白浪河流域8处,大丹河和其它小河流域12处。较典型的有以下几处:
  1、小李家庄遗址 。 位于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处,大丹河西岸台地上,为在汶口文化早期遗址。1980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实习组和潍坊市文物工作者联合调查发现。遗址中间高,东部稍低,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50米,面积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上层为汉代遗存,暴露绳纹和布纹砖瓦片,中间为商周、岳石文化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典型标本有圆锥形鼎足、敛口钵口沿。
  2、林家河遗址  位于北岩镇林家河村西侧,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层厚1—1.2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等遗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属大汶口文化中期遗物。
  3、杨徐遗址  位于南郝镇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存,1982年发现。遗址东依杨徐村,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打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贺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
  4、西李家庄遗址  位于鄌郚镇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已发现的57处遗址主要分布在县内各河流两岸。其中以大丹河上游最密集,仅北岩村方圆7公里内就有23处。其次,白浪河与猪河交汇点周围有7处。较有代表性的有:
  1、邹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镇邹家庄村西约150米处,西依大丹河,南临苍山,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对此进行两次考察发掘,出土文物证实,除龙山文化外,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堆积厚1—4米。断崖暴露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遗物,出土文物有鼎、三足盘、豆等陶器和石刀、石镰、石斧等生产工具。
  西级遗址位于乔官镇西级村西,南依猪河,南半部有一东西向沟,其两侧3—4米断崖上遍布遗迹遗物。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200余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递次叠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层厚2.3米左右,暴露灰坑、墓葬、兽骨、陶片。出土文物有纺轮,表饰刻划纹或竖条附加堆纹的凿形鼎足,平沿圆唇浅盘的豆盘,敞口折沿唇面微凹瘦腹的罐口,均系龙山文化中早期遗物。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其龙山文化中早期堆积和大汶口文化晚期堆积共存,对白浪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耿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等。
  3、观音庙遗址位于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商周文化遗址
  商周文化遗址已发现的61处遗址中商至西周32处,东周29处。典型遗址有:
  1、袁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镇袁家庄村周围,含四期文化,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商周文化部分,在村北侧,部分为村庄叠压,西临大丹河,为河旁高地,地表暴露大量灰土和陶片。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0.8—1.8米,分布广泛,采集到侈口厚鼓腹的陶簋口沿,小敞口鼓腹饰细绳纹的罐口沿,分档鬲足,兽蹄形鼎足等标本。
  2、常家庄遗址  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查发现。位于北岩镇常家庄村后,大丹河南北贯穿其中,西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龙山文化地层和商周灰坑,遗存有表饰竖条附加堆纹的鼎足和绳纹陶片;东部主要为商周文化堆积,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围1米,文化层厚3—5米,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和各式陶豆、鬲以及兽蹄形鼎足。袋形分档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四周中晚期器形特点;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的豆为春秋特点;兽蹄形鼎足是战国遗物。
  3、宇家遗址  位于五图镇宇家村南约百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厚1米左右,河流断崖暴露墓葬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4、河西遗址  位于马宋镇河西村西,南依白浪河,东与河西村衔接,面积2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地表和断崖暴露大量灰陶片和灰烬,个别地方暴露灰坑和墓葬。以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为主。主要遗物有商周时期的素面鬲、绳纹鬲及簋、豆、罐。
  (文字仅供参考,以图片文字为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