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3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孟琦丨三代人接力用老物件守住旧时光

  孟琦丨三代人接力用老物件守住旧时光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一位青年锔匠用独轮车推着工具,四处走街串巷,为老百姓锔盆锔碗。当发现稀有的老物件时,他就花钱买下。时光流逝,锔匠的儿子、孙子接力传承,并将收集的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数千件物件建成了“红色记忆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这是发生在昌乐县乔官镇青龙山村村民姚富刚家的一段佳话。
  近日,在位于乔官镇姬家庄子村的“红色记忆馆”里,记者看到了姚家三代人搜集的众多老物件,包括以粮票、布票等为主的票证(上图),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日报》等为主的旧报纸,以太师椅、录音机等为主的旧家具、旧家电等,让人感觉像经历了一场奇幻的“穿越”之旅。
  “镇党委、政府之所以在姬家庄子村建设‘红色记忆馆’,目的是与附近的火山口一起布局,丰富文化旅游内涵,让游客的获得感更足。”姚富刚告诉记者。
  姚富刚还表示,让更多的人通过老物件见证新变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和爷爷、父亲的共同心愿。记者了解到,除了收藏,他还酷爱绘画、雕刻,目前是昌乐县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力量。(潍坊晚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3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姚家三代人结缘红色收藏,是一场跨越时空、饱含深情的传承,每一代人都在时代浪潮中,以独特的方式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共同书写这份珍贵的家族记忆。
  第一代:姚爷爷 —— 偶然邂逅,埋下火种:民国年间,姚爷爷身为锔匠,走街串巷为村民修补器物。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战火中的苦难,也听闻了诸多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一次在王庄为李大爷锔碗时,他获赠一枚红军留下的徽章。那枚锈迹斑斑的徽章,在他眼中却是无比珍贵的宝物,因为它承载着红军战士的热血与信仰 。姚爷爷深知这些红色物件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老物件,从生锈的子弹壳到泛黄的传单,他将这些物品视作珍宝,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姚家心中种下了红色收藏的种子。
  第二代:姚爸爸 —— 秉承父志,延续热爱:姚爸爸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从小听着革命故事,看着家中收藏的红色物件长大。父亲临终前的千叮万嘱,让他深知守护这些物件的意义。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依然坚持寻找红色老物件。他走过田间地头,穿梭于各个村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宝贝的角落。一把旧水壶、一本残缺的日记,在他眼中都是值得珍藏的历史见证。他用行动延续着父亲的遗志,让红色收藏在姚家得以传承,也让红色文化的火种在家庭中持续燃烧。
  第三代:姚富刚 —— 痴迷传承,发扬光大:受祖辈和父辈的熏陶,姚富刚自幼便对红色老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小学五年级时,他就用玩具和小伙伴置换五角星、奖牌,开启了自己的收藏之路。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足迹不仅限于家乡昌乐,还踏上了全国各地的寻宝之旅。他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艰辛,将藏品数量不断扩充,种类日益丰富。最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将多年的收藏精心陈列在红色记忆馆中,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件走出深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将姚家的红色收藏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刘文安)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