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8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血色记忆:土埠沟一零惨案

  血色记忆:土埠沟一零惨案
  1941年的深秋,寒风裹挟着肃杀之气笼罩着昌乐大地。彼时,日寇在八路军与各路抗日武装的持续打击下负隅顽抗,驻守乔官据点的侵略者如同困兽,纠集大队兵力,伙同汉奸,对周边村镇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土埠沟村也未能幸免于这场腥风血雨。
  重阳节后的第九日,黎明前的黑暗浓稠如墨。乔官据点内,酒气与血腥味交织。前一夜,鬼子与汉奸纵酒狂欢,杯盘狼藉的宴席尚未收拾,醉倒的身影横七竖八地瘫在地上。突然,两声清脆的枪响撕破寂静,据点的哨兵应声倒地。黑暗中,两道黑影如鬼魅般迅速撤离,待据点内的敌人从宿醉中惊醒,举枪胡乱扫射时,他们早已消失在夜色深处。据悉,这是国民党游击队乔南村宋某与苗布村张某所为,他们的果敢行动,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侵略者的神经,也点燃了复仇的怒火。
  恼羞成怒的敌人循着踪迹疯狂追击。当追到苗布村西土埠沟的十亩地时,天色渐亮。正值农忙,早起的村民们扛着农具,在田间忙碌。割豆子的、刨高粱茬子的,谁也没有料到,死神正悄然逼近。敌人发现村民后,狰狞的面目彻底暴露,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毫无防备的人群。瞬间,惨叫声、哭喊声与枪声交织在一起,两名村民当场倒在血泊之中,尚未咽气的伤者痛苦地抽搐着;跑慢一步的村民被敌人粗暴地抓住,五花大绑;而那些侥幸跑快的,也没能逃脱厄运,在距离村子几百米处,被敌人冷酷地击毙。
  枪声惊动了村内的百姓,四十多岁、被大家称为“二姑娘”的老人心急如焚地冲了出来。他虽身形单薄,说话带着娘娘腔,却因热心说媒、为人和善,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刚出村口,他便看到倒在地上的侄子,侄子气息微弱,却强撑着说道:“叔,别管我,快去看看我爹!”说罢便闭眼装死。“二姑娘”强忍悲痛,转身欲寻儿子,却远远望见敌人押着儿子走来。绝望与愤怒在心中翻涌,但他深知此时无力反抗,只能强压情绪,躲到一旁暗中观察。
  敌人来到村头,将一名村民绑在树上,一部分人倚着树喝水抽烟,另一部分人则如饿狼般冲进村子,抓鸡抢粮,肆意破坏。两名鬼子竟让人从南泉子打来水,缓缓浇在明晃晃的刺刀上,寒光闪烁间,被绑的村民明白,敌人这是准备行刑。求生的本能让村民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猛地挣脱绳索,朝着村内沟中的树丛狂奔。然而,敌人的子弹无情地穿透了他的身体,他一头栽倒在沟底,再也没能站起来。
  敌人烧杀抢掠一番后,趾高气扬地撤离。死寂笼罩着土埠沟村,片刻后,撕心裂肺的哭声打破沉默。乡亲们含着泪,用门板抬回了三具冰冷的尸体和重伤的村民。那位腹部中弹的村民,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直到七十多岁高龄。此后的岁月里,他常常掀开衣服,向人们展示那道狰狞的伤疤,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二姑娘”老人在这场劫难中失去了儿子,可他没有被悲痛击垮。他默默擦干眼泪,独自挑砖为儿子修坟。劳作时,他腰间别着一卷饼,边干活边啃食,坚毅的神情让乡亲们既敬佩又心疼。老人领养了一个儿子,将其抚养成人。解放后,养子在生产队和大队任职,继承了老人乐观善良的品格,成为村里人人敬重的能人。
  土埠沟“一零惨案”是侵略者暴行的铁证,那是一段浸透血泪的历史,是国耻,更是乡仇。它时刻提醒着后人:在那段黑暗岁月里,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随时可能在敌人的暴行下消逝。如今,岁月的长河虽已流淌了多年,但这段历史不容忘却,这份仇恨不应磨灭,唯有铭记,方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唯有铭记,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