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烟花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工业还欠发达,农村孩子来说工厂产的商业玩具基本上没见过,也没钱买,在哪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更不用说玩具这种奢侈品了。童年的玩具大都是自制的,像男孩子的洋火枪,陀螺,弹弓,滑冰车,女孩子的沙布袋,鸡毛毽子等,那时候的孩子动手能力是很强的。
那时的元宵节,庄里满大街都是人,尤其是孩子们,手机拿着点燃的香头,放着滴滴金,(用棉纸做的麦秸粗细,里面装了一点点火药,一虎口长的一种小孩手拿的所谓的烟花)由于没有电,大街上除了月光其他的星星点点的亮光就是孩子们手中的香头和滴滴金了,但凡有大型的烟花那是很吸引人的。
那时元宵节的烟花也是自己动手做的。每年都必做“泥垛子”,就是现在的呲花,先用黏土掺上头发做成窝头形状,但是壁厚要很厚,至少4—5厘米厚,中间的孔大约5厘米直径,高大约20厘米左右,外径15—20厘米,顶部戳一个大约筷子小头粗的孔,然后晒干备用。下一步就是自制土火药了,这可是个技术活。火药的配比是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一份硝土,两份硫磺,三份木炭。其中硝土是春秋季节在猪圈和露天厕所的墙上刮下来的白色的粉末,那是土硝。攒多了放清水里化开,沉淀下渣子后取清水上锅蒸馏,水分靠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就是硝土。硫磺是从生产队果园里偷的,那时候果园用石硫合剂给果树喷药。至于木炭吗,是最容易得到的,据说柳木木炭是最好的,找来柳木在野外挖个坑,架好木柴点火烧,等火烧到最旺的时候用土埋了等到落凉后扒出来,就成了木炭。有时候心急,木炭扒出来看似都灭了,用衣服兜着往回走,经常有火星烧了棉袄,等闻到烧棉花的糊味了,棉袄上已经是烧了个大洞了,俺为这事没少挨揍。木炭和硫磺分别上碾压成粉末,加硝土按照一比二比三的比例配好土火药,下一步就是往里掺生铁粉了。因为我们庄距离县城不远,县城的工业社有车床车下来的弹簧型的铁屑,都是当垃圾的扔到墙外的沟边,我们剑来后用蒜臼子捣碎了,成米粒状掺到黑火药里就成了。
最后就是装药了,吧泥垛子倒过来,在下面的洞里装上大约二两到三两的火药,用纸团堵住底部,再用黏土砸实,这就是成品。正月十五晚上拿出来,在上面预留的引信孔灌满没有掺铁粉的黑火药做引信,拿到街上空场大的地方放烟花。由于装药量的多少和掺的铁粉没有标准,都是估摸着弄的,再就是手工做的黏土外壳也是质量不一,基本上能够成功燃放的概率不足一两成。首先药量放多了,喷口压力过大,就能炸了,有时侯炸两半,有时侯四分五裂好在威力都不大。另一种情况就是拉了,就是从底部封泥鼓开了,我们叫拉了。偶尔一两个放成功的,喷出的烟花有四五米高,会引起四周观众的欢呼叫好,并会成为一个话题在村里传颂很久,说那年谁放的泥垛子冒的多高。即便是炸了或者说是拉了,也会引起一片唏嘘和叫好的。放药量少了,喷出来一两米高,持续时间很短,不好看。
如今元宵节,都是成品的烟花,不仅五颜六色,而且花样繁多且安全,反而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看烟花的感觉了。